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8篇文章
< 1 2 2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 被引量:113
1
作者 王东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0,共6页
本文对韦努蒂和鲁迅的异化翻译观进行了比较。从比较中不难看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与鲁迅的异化翻译观在几个关键特征上十分相似、乃至相同,主要表现在二者皆视精英读者为异化翻译的目标读者群、视古语为异化表现、视选材为异化翻译的... 本文对韦努蒂和鲁迅的异化翻译观进行了比较。从比较中不难看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与鲁迅的异化翻译观在几个关键特征上十分相似、乃至相同,主要表现在二者皆视精英读者为异化翻译的目标读者群、视古语为异化表现、视选材为异化翻译的重要环节、视翻译为一种政治和文化行为。他们的不同点也很突出,鲁迅的政治目的是保种救国,即自强,而韦努蒂异化翻译的政治目的则是要抵抗英美的政治,文化和语言霸权,即自抑。鲁迅的异化翻译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改良目标语言,但韦努蒂对于改良英语则不太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韦努蒂 异化翻译
原文传递
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被引量:34
2
作者 汪晖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10期84-115,共32页
本文是对鲁迅早期文章《破恶声论》的重新解读。在作者看来,这篇文章可以视为对于"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独特回答。启蒙是民族觉醒,抑或世界主义?是民主共和,还是个人自治?是破除迷信、反对宗教,或者世俗化?是权利的自觉,... 本文是对鲁迅早期文章《破恶声论》的重新解读。在作者看来,这篇文章可以视为对于"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独特回答。启蒙是民族觉醒,抑或世界主义?是民主共和,还是个人自治?是破除迷信、反对宗教,或者世俗化?是权利的自觉,还是内在性的呈现?此外,谁是启蒙者?启蒙是精英对大众的召唤,还是人与人的相互激发?召唤或激发的媒介是什么?通过对《破恶声论》的解读,本文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鲁迅 启蒙
原文传递
鲁迅翻译理论的发展及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卢寿荣 张淼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5期23-26,共4页
鲁迅早期的翻译活动以崇尚意译,到后期为了启迪民智,唤醒民众才改以直译为主,但他同时也注意区分不同对象,并补充以重译、复译乃至意译,因此一味批评鲁迅的"硬译"是没有道理的.
关键词 鲁迅 意译 重译 复译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平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8,共3页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同时对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以及新时代文言写作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胡适 鲁迅 学风
下载PDF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之文学翻译论 被引量:16
5
作者 于洁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62,F0004,共3页
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它是不同文化语境的转换,并受制于文化之间的各种权力关系。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标准是“忠实”,其主要侧重点是原著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本文分析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它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并试图借鉴西方操控... 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它是不同文化语境的转换,并受制于文化之间的各种权力关系。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标准是“忠实”,其主要侧重点是原著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本文分析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它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并试图借鉴西方操控学派的研究视角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理论及实践进行分析,揭示当时“意识形态”对鲁迅文学翻译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翻译 意识形态 翻译策略 操控
下载PDF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被引量:21
6
作者 杨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7,共17页
"朝花"是鲁迅的童年经验,童年经验连结着生命的原始,刺激过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左右着终生的意象选择。包括老祖母讲的猫是老虎师父的故事,长妈妈渲染的女阴能使敌军大炮变哑,《山海经》刺激神话兴趣,百草园窥探自然生命,无常... "朝花"是鲁迅的童年经验,童年经验连结着生命的原始,刺激过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左右着终生的意象选择。包括老祖母讲的猫是老虎师父的故事,长妈妈渲染的女阴能使敌军大炮变哑,《山海经》刺激神话兴趣,百草园窥探自然生命,无常散播着鬼世界的诙谐,父亲的病埋下了中医现代化的质疑,《天演论》建构了现代思想的新维度,辛亥畸人范爱农引发了对革命变味的反思。这些早年经验,都提供了鲁迅思想母题的最初萌蘖。鲁迅在"后五四",拾起了"前五四"的思想母题之花蕊,把玩思量,与中年时的人事藤蔓纠结翻滚,蹦出了许多"嘎嘎"乱叫的生命。《朝花夕拾》遂成了现代中国最有生命趣味的回忆散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重读 童年经验 回到原本
下载PDF
阿Q的“解放”与启蒙的“颠倒”——重读《阿Q正传》 被引量:20
7
作者 罗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3,153-154,共7页
以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分析为出发点,重读《阿Q正传》。可以看到:小说关于"阿Q姓什么"的讨论,构成了"作者"为阿Q"做正传"的起点;关于"阿Q想姓赵,赵老太爷却不让他姓赵"的叙... 以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分析为出发点,重读《阿Q正传》。可以看到:小说关于"阿Q姓什么"的讨论,构成了"作者"为阿Q"做正传"的起点;关于"阿Q想姓赵,赵老太爷却不让他姓赵"的叙述,构成了阿Q整个生命故事的起点;然而更重要的是,倘若把《阿Q正传》视为鲁迅对"辛亥革命"最深刻的反思,那么他就通过对"阿Q姓什么"的讨论和对"赵老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叙述,将"乡里空间"的崩溃作为反思"辛亥革命"的起点。这样来解读《阿Q正传》,并非要证明鲁迅先知先觉般地反驳了从"乡里空间"到"各省之力"的"辛亥革命新论",而是要揭示出他深刻地预见了"乡里空间"崩溃所带来的悲剧性与革命性并重的后果,也就是从原来似乎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的宗法制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放逐出、驱赶出一批又一批"阿Q"式的人物,他们就像一群又一群游荡在荒野上的孤魂野鬼,从而使得阿Q的"解放"构成了重新理解"启蒙"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阿Q 鲁迅 瞿秋白 辛亥革命 启蒙
下载PDF
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 被引量:19
8
作者 杨曾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9-66,共8页
2 0 0 0年冯骥才对鲁迅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来源于刘禾的国民性神话理论。刘禾认为鲁迅的国民性理论是受蔽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殖民霸权话语 ,进而全盘否定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客观存在。文章对刘禾的后现代方法、后殖民观点给予系... 2 0 0 0年冯骥才对鲁迅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来源于刘禾的国民性神话理论。刘禾认为鲁迅的国民性理论是受蔽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殖民霸权话语 ,进而全盘否定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客观存在。文章对刘禾的后现代方法、后殖民观点给予系统驳析 ,正面阐述了明恩溥著述的历史合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后殖民话语 国民性 面子 阿Q主义
下载PDF
“私奔”套中的鲁迅:《伤逝》之辨疑 被引量:19
9
作者 林丹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4-60,共7页
《伤逝》一直是鲁迅研究学界探讨鲁迅妇女观的重要范本。如果能够超越现有的从“小说者说”出发的研究方法,正视其存在的叙事破绽及意图悖谬之谜,将其置放于从古典到现代版的“私奔”模式中,并与现代新女性奋斗实迹互为参照,便可解读出... 《伤逝》一直是鲁迅研究学界探讨鲁迅妇女观的重要范本。如果能够超越现有的从“小说者说”出发的研究方法,正视其存在的叙事破绽及意图悖谬之谜,将其置放于从古典到现代版的“私奔”模式中,并与现代新女性奋斗实迹互为参照,便可解读出它所蕴含的中国现代男性文化精英的性政治观、话语类型、两性关系与女性解放进程的真实形态。由此,使《伤逝》将显示出远不止于现有研究层面、限度、价值的文本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叙事 私奔模式
下载PDF
论《伤逝》的结构层次及其叙事策略 被引量:18
10
作者 曹禧修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2,共7页
《伤逝》有三层悲剧性结构,相应地也有三层悖反性的结构意蕴;它们分别为读者探讨传统与反传统关系、女性解放以及思想启蒙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等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思考平台;从而也使《伤逝》多方面的复杂意蕴共居于同一个小说文本。
关键词 《伤逝》 意蕴 小说文本 反传统 女性解放 自我解剖 悲剧性 读者 自我反省 结构层次
原文传递
《伤逝》创作动因新探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留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5-120,共6页
鲁迅与许羡苏交往共十余年 ,在写作《伤逝》时已相交五年 ,鲁迅对许羡苏一直有好感 ,而许羡苏对鲁迅则是敬中有爱 ,但始终缺乏使二者关系飞升到恋爱层面的契机 ,许羡苏的婚事因此被耽搁。在鲁迅与许广平确立恋爱关系并准备向新的生活迈... 鲁迅与许羡苏交往共十余年 ,在写作《伤逝》时已相交五年 ,鲁迅对许羡苏一直有好感 ,而许羡苏对鲁迅则是敬中有爱 ,但始终缺乏使二者关系飞升到恋爱层面的契机 ,许羡苏的婚事因此被耽搁。在鲁迅与许广平确立恋爱关系并准备向新的生活迈进时 ,他在有意无意之间感到有愧于许羡苏 ,因此就虚拟自己若果真与她结合了 ,其结局必然会像涓生与子君那样 ,以悲剧告终 ,既然如此 ,还不如不结合。这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创作动因
下载PDF
竹内好的鲁迅论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郜元宝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69-76,共8页
“竹内鲁迅”的核心是突出启蒙鲁迅与文学者鲁迅的内在紧张,他认为启蒙对鲁迅来说并非诸新价值的发源地,包括启蒙在内的诸新价值只有通过文学才能涌现出来,文学比启蒙更具本源性。竹内由此出发,阐明了鲁迅对文学与政治乃至宗教之关系的... “竹内鲁迅”的核心是突出启蒙鲁迅与文学者鲁迅的内在紧张,他认为启蒙对鲁迅来说并非诸新价值的发源地,包括启蒙在内的诸新价值只有通过文学才能涌现出来,文学比启蒙更具本源性。竹内由此出发,阐明了鲁迅对文学与政治乃至宗教之关系的特殊处理方式。竹内好的鲁迅论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惯常理解,但如此解说的文学仅仅属于鲁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竹内认为鲁迅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内好 鲁迅 启蒙 文学 政治 宗教
下载PDF
从“硬译”透视鲁迅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探索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景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6-71,共6页
鲁迅的翻译观经历了一个从意译到“硬译”的过程,他之所以选择了“硬译”是因为“硬译”对中国文化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硬译”可以防止晚清时盛行意译的流弊:对文本的民族中心主义改写;其次,“硬译”可以使主体文化保... 鲁迅的翻译观经历了一个从意译到“硬译”的过程,他之所以选择了“硬译”是因为“硬译”对中国文化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硬译”可以防止晚清时盛行意译的流弊:对文本的民族中心主义改写;其次,“硬译”可以使主体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吸收原汁原味的异质文化;再次,“硬译”还能推进主体文化的语文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译” 鲁迅 文化转型 主体文化 翻译学 语文改革
下载PDF
译者,异也——鲁迅“异化”翻译美学观之再阐释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智 王子春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6,共5页
鲁迅是一个有着独特见解的翻译理论家,他在充分吸收传统译论精华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保存"异国情调"的"异化"翻译观。"异化"的实质在于译作应再现原作"丰姿",暗含了审美选择、审美取向等美... 鲁迅是一个有着独特见解的翻译理论家,他在充分吸收传统译论精华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保存"异国情调"的"异化"翻译观。"异化"的实质在于译作应再现原作"丰姿",暗含了审美选择、审美取向等美学观点。本文从译者与读者的审美取向、译者的翻译审美策略、新表达的美学效应以及对译语的影响等方面解读鲁迅的"异化"翻译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异国情调 异化 翻译美学观
原文传递
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 被引量:14
15
作者 山田敬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0-104,共5页
鲁迅并不知道"存在主义哲学",他和西欧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是毫不相干的。他青年时代曾经一度痴迷尼采,但是那只是他对虚无主义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其中甚至包含着和真正的尼采主义相矛盾的内容。尽管如此,如果虚心阅... 鲁迅并不知道"存在主义哲学",他和西欧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是毫不相干的。他青年时代曾经一度痴迷尼采,但是那只是他对虚无主义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其中甚至包含着和真正的尼采主义相矛盾的内容。尽管如此,如果虚心阅读鲁迅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具有"存在主义式的思考"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或者思想并不是在被文学家和哲学家体系化并命名后才形成的。鲁迅的文学和思想是由鲁迅自身所铸就的。就鲁迅而言,其结果就是一种"存在主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存在主义 过客 投射 革命
原文传递
疯癫与隐喻——论鲁迅小说中的疯癫意象 被引量:11
16
作者 梁迎春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79,101,共4页
“疯子”是世界文学画廊中常见的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疯癫主题是其创作中一个特有的领域。透过对“疯癫”的病因、病相所给出的文化诊断和治疗,以及现存文化秩序给予疯癫的命名,我们可解读出“疯癫”意象的隐喻,即疯癫作为一种文化产物... “疯子”是世界文学画廊中常见的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疯癫主题是其创作中一个特有的领域。透过对“疯癫”的病因、病相所给出的文化诊断和治疗,以及现存文化秩序给予疯癫的命名,我们可解读出“疯癫”意象的隐喻,即疯癫作为一种文化产物,隐喻了20世纪初中国根深蒂固的一种文化传统——漫长而隐秘的封建伦理道德禁锢——和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革命的悲剧性历史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 隐喻 鲁迅 启蒙革命
下载PDF
《铸剑》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兵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12,120,共10页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一篇描写眉间尺为父复仇之主题的历史小说;其本事源自晋人小说《搜神记》之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历史演进中,情节和思想题旨皆有变化,至鲁迅才将它创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其根源全系尚武爱国复仇为...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一篇描写眉间尺为父复仇之主题的历史小说;其本事源自晋人小说《搜神记》之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历史演进中,情节和思想题旨皆有变化,至鲁迅才将它创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其根源全系尚武爱国复仇为重要特征之越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日本,眉间尺的故事也受到广泛重视,被改写成多种文学作品;文学的这种古今中外演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亟应得到人们认真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剑 鲁迅 越文化 古今演变
下载PDF
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论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 被引量:12
18
作者 商金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2-68,共7页
上个世纪 2 0年代 ,台静农以他特有的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他是在鲁迅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台静农描写故乡大别山山麓叶家集镇上的“生与死”的短篇集《地之子》 ,以及讴歌“时代先驱们”的短篇集《... 上个世纪 2 0年代 ,台静农以他特有的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他是在鲁迅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台静农描写故乡大别山山麓叶家集镇上的“生与死”的短篇集《地之子》 ,以及讴歌“时代先驱们”的短篇集《建塔者》 ,均受到鲁迅的赞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静农 鲁迅 乡土小说 《莽原》周刊
原文传递
翻译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以鲁迅早期翻译方式的变换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崔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8,共5页
从"中间物"意识的角度,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思想、翻译实践等方面进行阐发,有助于我们认识鲁迅以翻译为途径,在中国文学、文化现代性追求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开拓者、探索者的翻译家鲁... 从"中间物"意识的角度,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思想、翻译实践等方面进行阐发,有助于我们认识鲁迅以翻译为途径,在中国文学、文化现代性追求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开拓者、探索者的翻译家鲁迅在思想发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摇摆变化、矛盾错误或意气用事之处;也有助于我们从历时的角度去观察鲁迅与历史和未来的关系,从而为其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重新评估。本文试以鲁迅早期翻译方式的变换为例,对鲁迅这一阶段的"中间物"意识进行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间物”意识 翻译方式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场域—惯习”论下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 被引量:14
20
作者 骆萍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113,共4页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的引入有助于分析翻译场域和译者惯习的互动形态关系。本文以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为个案,通过考察鲁迅早、中、晚期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嬗变剖析译者惯习与翻译场域的关系以及...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的引入有助于分析翻译场域和译者惯习的互动形态关系。本文以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为个案,通过考察鲁迅早、中、晚期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嬗变剖析译者惯习与翻译场域的关系以及鲁迅的翻译活动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 惯习 鲁迅 翻译选材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