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忠”之法律义务及其限度 被引量:6
1
作者 华燕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3-34,共12页
"忠"在初始意义上作为道德要求而存在,鉴于其对共同体的存立、公共职责的履行、契约法理论的补充及情感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立法将"忠"写入法律文本,使其由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义务。作为法律义务的"忠... "忠"在初始意义上作为道德要求而存在,鉴于其对共同体的存立、公共职责的履行、契约法理论的补充及情感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立法将"忠"写入法律文本,使其由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义务。作为法律义务的"忠",约束着"特殊信任关系"中的法律主体。现代立法并非鼓励对个人的忠诚,也不强求对某特定意识形态或政策目标的服从。在公法上,其强调的是对通过正当程序成为共同体价值目标的普遍认同与一体遵行;在私法上,意在预防受托人滥用委托权限。"忠"之立法规范作用于行为,是可描述及可预测的行为标准。对"忠"之规范的违反,会引发相应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义务 道德
原文传递
“忠”观念探源 被引量:5
2
作者 解颉理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75-78,共4页
“忠”源于中,在进入文明前为氏族成员对其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上古三代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为民的公平政治观;至春秋中后期才一变而为对臣民的政治道德要求。
关键词 王道
下载PDF
战乱时期的忠德困境——以北朝政治生态为例
3
作者 桑东辉 《云冈研究》 2023年第4期45-57,共13页
北朝政权政治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篡位弑夺、频频易主的政权更迭常态;暴君虐臣与强臣凌主交替存在的紧张君臣关系;弘扬儒家伦理及忠孝道德的价值导向;操赏罚二柄以劝诫臣子尽忠的君王之术。在这种政治生态环境下,臣子践行忠德则主要表现... 北朝政权政治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篡位弑夺、频频易主的政权更迭常态;暴君虐臣与强臣凌主交替存在的紧张君臣关系;弘扬儒家伦理及忠孝道德的价值导向;操赏罚二柄以劝诫臣子尽忠的君王之术。在这种政治生态环境下,臣子践行忠德则主要表现为:忠君卫主、主辱臣死;直言极谏、无所隐避;策名委质、各为其主等基本样态,并对君臣关系进行了自觉反思,对忠奸之别进行了理性辨折。总的看,北朝政治生态反映出战乱时期忠德主要特点是:忠于君王与各为其主两种现象的并存;尽忠死节与改事新主两种情况的互现;首孝次忠与舍孝全忠两难抉择的颉颃。南北朝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中上承两汉、下启唐宋的重要转折过渡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政权 忠德 政治生态
原文传递
公忠与私忠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杰 章秉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42-44,共3页
因忠的对象不同 ,可以区分为公忠和私忠。中国传统社会私忠观念强烈而公忠观念淡薄。中国当代的公德建设要实现从私忠到公忠的转变。
关键词 公忠 私忠 公德建设 伦理
下载PDF
传统公忠思想与当代道德建设析论
5
作者 王成 王怡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79-82,共4页
公忠 ,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纲常中 ,公忠被看作“为国之本” ,“天下大公之道” ,是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 ,“义理之归”。究其原因 ,盖由公忠之德的兴废 ,直接关涉着社稷安危 ,天下兴亡。它要求人们“以公灭私... 公忠 ,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纲常中 ,公忠被看作“为国之本” ,“天下大公之道” ,是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 ,“义理之归”。究其原因 ,盖由公忠之德的兴废 ,直接关涉着社稷安危 ,天下兴亡。它要求人们“以公灭私”、“临患不忘国”、“天下为公”、“公而忘私”、“至公无私” ,特别是“忠先于孝”思想的提出 ,打破了忠孝难两全的局面 ,把忠拔高到无上的地位。虽有维护忠君道统之敝 ,但基本精神还是恤民安国。孙中山先生也倡导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精神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弘扬公忠精神 ,对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道德建设 传统公忠思想 敬业精神 爱国主义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着力点探微 被引量:2
6
作者 潘锦全 仇文利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政治属性是党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标准是党发展党员、选人用人、干部用权的第一标准。当下,在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决策部署下,高校基层党组织需用政治标准坚定信仰、绝对忠诚和良好政德分... 政治属性是党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标准是党发展党员、选人用人、干部用权的第一标准。当下,在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决策部署下,高校基层党组织需用政治标准坚定信仰、绝对忠诚和良好政德分别在发展培育教师党员、提拔党员干部和监督党员干部用权三个方面发力,从而解决自身领导力弱化的现实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实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建设 政治标准 信仰 忠诚 政德
下载PDF
“忠孝节义”观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君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11,23,共5页
"孝""忠""义""节"是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要的德目,从个体德目到四字连用,"忠孝节义"孕育于先秦,完备于两汉,盛行于宋元。其形成后流行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忠孝节义"... "孝""忠""义""节"是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要的德目,从个体德目到四字连用,"忠孝节义"孕育于先秦,完备于两汉,盛行于宋元。其形成后流行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忠孝节义"与传统社会伦理结构相融相涵、自身适应广泛、统治者道德教化层面的推广及"忠孝节义"在民俗层面深入人心。通过对"忠孝节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可能性分析,正本清源,探赜索隐,对协调当代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
下载PDF
自觉的忧患与被动的毁灭——宋江的悲剧人格与命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奇玉 谢卫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60-64,共5页
宋江在梁山事业兴旺发达之际 ,率众接受“招安” ,终至事败身亡 ,众生罹难。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宋江内心中恒存着传统的儒家人文思想 :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患 ,却又不愿意突破现存总体社会秩序。这就造成了他自觉地走向悲... 宋江在梁山事业兴旺发达之际 ,率众接受“招安” ,终至事败身亡 ,众生罹难。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宋江内心中恒存着传统的儒家人文思想 :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患 ,却又不愿意突破现存总体社会秩序。这就造成了他自觉地走向悲剧又被动地承受悲剧的结局 ,其悲剧价值是道德的而不是历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人格 古代文学研究 小说 《水浒》 宋江 道德 儒家人文思想
下载PDF
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石庆环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60,共11页
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改革贯穿于整个20世纪,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阶段改革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效率政府"是这一时期行政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第二阶段改革实施于20世纪中期,"忠诚政府&... 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改革贯穿于整个20世纪,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阶段改革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效率政府"是这一时期行政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第二阶段改革实施于20世纪中期,"忠诚政府"成为联邦政府改革的特点;20世纪70、80年代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强调官员的职业道德,改革特点为追求"道德政府";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管理进入一个全面调整时期,"重塑政府"成为行政改革追求的主要目标,从而在实践上把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推向了高峰。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精简机构、节约开支和提高效率,始终是20世纪美国联邦行政改革的核心内容。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防止职业官僚垄断政府权力和整治官僚主义作风,也始终是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行政改革 “效率政府” “忠诚政府” 道德政府” “重塑政府”
下载PDF
关公文化中“义”及对当代社会伦理道德构建的影响
10
作者 刘迅霞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1-15,73,共6页
“义”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自先秦始,“义”被解读为不同的含意,与“义”相关的忠义、信义、德义等复合词语在汉代相继出现。而三国时期关公文化中的“义”,从忠义开始推而广之为正义、信义等,“义”成为统治者统治的有力工具之... “义”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自先秦始,“义”被解读为不同的含意,与“义”相关的忠义、信义、德义等复合词语在汉代相继出现。而三国时期关公文化中的“义”,从忠义开始推而广之为正义、信义等,“义”成为统治者统治的有力工具之一。关公文化中“义”作为传统伦理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了社会公德与文化的良好发展。借鉴与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对当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公文化 忠义 信义 伦理道德
下载PDF
从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看《易传》哲学
11
作者 彭志忠 许庆华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90,共6页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第五项修炼》的思想精髓,联系《易传》思想体系,在"真实的宇宙"、"德性原则""生命的意义"三个面向上展开比较和讨论,以深化对《易传》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 易传 系统思维 四项修炼 忠于真相 德性原则
下载PDF
元代忠义精神探析——兼论民族融合中儒家伦理的渗润与影响
12
作者 桑东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95-100,123,共7页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元朝在加速汉化的过程中,对儒家伦理特别是忠德全盘继承。伴随着儒家统治思想特别是“三纲五常”成为元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强调君尊臣卑、忠君不二的政治伦理道德也成为有元一代普遍流行和认同的价值观...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元朝在加速汉化的过程中,对儒家伦理特别是忠德全盘继承。伴随着儒家统治思想特别是“三纲五常”成为元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强调君尊臣卑、忠君不二的政治伦理道德也成为有元一代普遍流行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在元代的忠义践行者中,包括了蒙古人、畏兀儿人、回回人、契丹人以及被蒙古人征服的女真人、汉人等各族人民,也包括了从王公大臣、儒士文生到皂隶杂役、贩夫走卒等各类人等。元代忠德观继承了宋代忠德至上性、神圣性的特点,并发展了宋代出现的愚忠苗头,在元末涌现出很多以死效忠、阖门忠死的群死群忠、愚死愚忠的事例,开了明清时期愚忠死节、满门忠烈的先河,成为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上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时期,也昭示了忠德发展到极端化、绝对化而悖理的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忠德 道德变迁
下载PDF
孔子的忠德观探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裴传永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6期21-25,共5页
“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对“忠”的论述非常全面和系统,其中既包括对“忠”的学理性探讨,也包括对忠德的培育、践行等的方法论指导,构成了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完整体系。孔子的“忠”具有泛伦理特征,在他看来,... “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对“忠”的论述非常全面和系统,其中既包括对“忠”的学理性探讨,也包括对忠德的培育、践行等的方法论指导,构成了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完整体系。孔子的“忠”具有泛伦理特征,在他看来,“忠”是一切人都应具备的道德品格,不存在主体上的选择性;“忠”的美德不仅应当施于主体以外的所有人,而且应当施于主体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施于自己的祖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忠德 伦理定位 主体 客体 培育
下载PDF
两晋时期的君臣关系与忠君道德——兼论忠孝两难时的道德选择
14
作者 桑东辉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司马氏的两晋(西晋、东晋)经历了统一、战乱、分裂、偏安、篡夺,在整个155年的历史中,君臣关系虽然始终强调君尊臣卑,但其君主除开国的晋武帝相对有为外,多是暗弱君主,特别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更是仰仗王谢等随迁的中原士族和江东原有的士... 司马氏的两晋(西晋、东晋)经历了统一、战乱、分裂、偏安、篡夺,在整个155年的历史中,君臣关系虽然始终强调君尊臣卑,但其君主除开国的晋武帝相对有为外,多是暗弱君主,特别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更是仰仗王谢等随迁的中原士族和江东原有的士族支持,君臣关系相对宽松,君尊臣卑秩序不很严格。这种君臣关系下的忠君道德,在面对五胡乱华、朝廷更迭的冲击时就表现得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别是晋朝继承了汉代孝治天下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也强调忠孝并重,因此在面对忠孝两难境地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道德选择。在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上,两晋时期的臣子忠君道德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双向度的忠以及忠孝两难的道德选择,呈现出传统忠君道德由先秦时期的君仁臣忠向宋明时期的绝对化忠君的嬗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伦理 两晋 君臣关系 忠君道德
下载PDF
从“爱亲”到“爱人”——恢复孔子思想的真实原貌
15
作者 邓思平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12-115,187,188,共6页
孔子将人类幼年从父母之处接受内在恩惠而产生的一系列由生理到心理的“不安”之感和“孝悌”之意,视作道德人心的外化过程,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道德意识之萌芽升华和必然转化,也正是人类最高精神即“仁爱”的最初呼唤。孔子以... 孔子将人类幼年从父母之处接受内在恩惠而产生的一系列由生理到心理的“不安”之感和“孝悌”之意,视作道德人心的外化过程,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道德意识之萌芽升华和必然转化,也正是人类最高精神即“仁爱”的最初呼唤。孔子以“忠恕之道”为基础,以“先事道德”为号召,以“知恩必报”为证明,以“人类精神催化剂”为助力,希望实现仁爱的互爱互利与人人获益的道德平衡的新目标,形成了一种必然的正能量释放趋势。孔子道德观同时建基于关系双方人格地位需是平等的,方式是互助的,目标是双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爱亲 爱人 不安 忠恕之道 先事道德
原文传递
中日两国忠孝观的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崔世广 李含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4-128,F0003,共6页
考察中日两国的忠孝观,会发现在看似相近的表象下隐藏着各自不同的伦理要素。这一对道德观念反映了两国不同的伦理体系及社会形态。忠、孝道德观念在两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意识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对于正... 考察中日两国的忠孝观,会发现在看似相近的表象下隐藏着各自不同的伦理要素。这一对道德观念反映了两国不同的伦理体系及社会形态。忠、孝道德观念在两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意识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对于正确认识中日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孝 道德观 儒家文化 氏族制度 宗族制度
下载PDF
先秦法家的忠德观及儒法忠德观的异同——以战国时期三晋法家为例
17
作者 桑东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法家作为政治思想流派,主要出现在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在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中,相当多的法家思想家都与韩、赵、魏“三晋”有着深远的关系。他们或是出生于“三晋”,或曾经活跃于“三晋”的政治舞台上。法家不仅重视法、... 法家作为政治思想流派,主要出现在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在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中,相当多的法家思想家都与韩、赵、魏“三晋”有着深远的关系。他们或是出生于“三晋”,或曾经活跃于“三晋”的政治舞台上。法家不仅重视法、术、势,而且对政治道德也给予极大的关注,特别注重高扬忠德。与儒家广义的忠德观不同,法家的忠德观相对狭义,主要集中在忠君这一点上。通过对三晋法家代表人物忠德观的分析不难发现,法家忠德观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自私人性论基础上的,其政治定位主要奠基于君尊臣卑的君臣关系上,至于其核心内涵则完全集中在臣子对君主的绝对、片面的忠顺上。概言之,以三晋法家为代表的先秦法家学派对忠德的界定和阐扬主要集中在臣子忠君上,其根本还是服务且服从于君主以法、术、势来治国理政。因为是建立在维护君主专制这一目的之上,因此,法家的忠德观主要体现为忠君道德,且缺乏先秦儒家忠君道德那种双向性,而表现为绝对化的、单向度的忠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晋 法家 忠德观 忠君道德 儒法比较
下载PDF
试析新婚姻法对于夫妻忠实义务的规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梦潇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64-66,共3页
新婚姻法对于夫妻忠实义务的规定合符法理及现实 。
关键词 婚姻法 夫妻忠实义务 法律 道德 中国 法律渊源 举证责任倒置
下载PDF
论儒家“忠恕”思想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强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84-88,共5页
“忠恕”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儒家仁爱精神的生动体现。将儒家“忠恕”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为大学生自觉践行正确的人生观提供思想动力,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人生观教育增加新的元素;将儒家“忠恕”观念融... “忠恕”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儒家仁爱精神的生动体现。将儒家“忠恕”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为大学生自觉践行正确的人生观提供思想动力,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人生观教育增加新的元素;将儒家“忠恕”观念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众多的道德规范中找到“一以贯之”之道,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道德观教育注入思想活力;将儒家“忠恕”观念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还可以为大学生自觉自愿遵守法律提供自律的思想保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提供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恕 《思想道德与法治》 人生观 道德 法律
下载PDF
关于夫妻忠实义务的法理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凤英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5-17,共3页
关于是否应将夫妻互相忠实规定为法律义务的争论 ,涉及到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法理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 ,只有全面、辩证地理解这一问题 ,才能清楚地认识到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的规定 ,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 。
关键词 夫妻忠实义务 道德 法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