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瘫九针”配合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幸 马文明 +3 位作者 房慧岭 赵鹏飞 黄垒 王迅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2期1117-1119,共3页
目的观察"偏瘫九针"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B组仅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下肢,C组除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外... 目的观察"偏瘫九针"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B组仅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下肢,C组除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外,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施治"偏瘫九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星期接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和简化的Fugl-Meyer(FMA)量表的下肢功能评分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星期3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C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与A组、B组对应时间点作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瘫九针"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针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下肢功能 中风并发症
下载PDF
温针灸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晓飞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6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究温针灸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观察组采用温... 目的探究温针灸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法,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电针疗法相比,温针灸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恢复期偏瘫 温针灸 下肢功能
下载PDF
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电图及步行能力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芗斌 陈剑 +4 位作者 李天骄 陶静 陈立典 何坚 陈岚榕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0-584,共5页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并采用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00 Hz与50 Hz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降低(P<0.01,P<0.05),且比2 Hz组显著(均P<0.05);腓肠肌的IEMG 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也降低(P<0.05,P<0.01),胫前肌的IEMG仅50 Hz组治疗后增高(P<0.05)。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3组治疗后均显著增高(P<0.01,P<0.05)。踝背屈的协同收缩率3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仅100 Hz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3组治疗后Fugl-Meyer功能评分、痉挛指数和步行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1),但组间差异仅表现为100 Hz组步行能力优于50 Hz与2 Hz组(均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和提高步行功能,50 Hz和100 Hz较2 Hz疗效好,100 Hz的刺激参数可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痉挛 电针 肌电图 步行功能 频率
原文传递
针灸辅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莹莹 朱靖 胡彩虹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10期1191-1196,共6页
目的观察针灸辅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加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温针灸治... 目的观察针灸辅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加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温针灸治疗。对比治疗后临床效果,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HIF-1?)、肿瘤坏死因子(TNF-?)、D-二聚体、血红蛋白、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变化,比较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IF-1?、TNF-?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血红蛋白水平均有降低(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流均有提高(P<0.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辅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脊髓损伤 血栓性静脉炎 下肢静脉血栓 血流速度 凝血功能 针药并用
下载PDF
规范化护理预防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莫婷 刘若飞 +1 位作者 陈永文 梁业梅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年第11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预防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86例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规范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 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预防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86例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规范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6(13. 95%)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予以规范护理,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凝血功能
下载PDF
益气养阴消癥通络颗粒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石静 李旺 +1 位作者 张玉梅 俞晓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8期103-109,共7页
目的评价益气养阴消癥通络颗粒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LEAD)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DLEA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2组... 目的评价益气养阴消癥通络颗粒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LEAD)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DLEA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2组均口服厄贝沙坦片、辛伐他汀片、格列齐特片及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及血小板聚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益气养阴消癥通络颗粒,每次10 g,每日3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2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足背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量及峰值流速、中医症状评分、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水平。对2组进行安全性监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54/59),对照组为78.43%(40/5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PG、2 h PG、HbA1c、LDL-C、SBP、DBP水平下降,ABI和TBI指数升高,足背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量及峰值流速改善,中医症状评分及TCSS各项评分降低,血清TNF-α、IL-6、Hcy、hs-CRP、VEGF、ET-1及TM水平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消癥通络颗粒可明显减轻DLEAD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下肢血管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减轻或延缓DLEAD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气阴两虚兼血瘀证 益气养阴消癥通络颗粒 肢体功能 糖脂代谢 炎症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联合常规西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率的影响
7
作者 徐巧乐 何倩如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1期38-42,共5页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常规西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率的影响。方法:选取ASO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均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常规西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率的影响。方法:选取ASO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均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卢瑟福分级(Rutherford)及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76.74%(P<0.05)。治疗后,2组ABI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ABI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再狭窄率为13.95%,低于对照组32.56%(P<0.05)。治疗后,2组Rutherford分级在3级以上的例数减少(P<0.05),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常规西药可降低ASO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率,改善踝部动脉血流,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前列地尔 血府逐瘀汤 介入治疗 再狭窄 凝血功能 踝肱指数
原文传递
应用IHP双重训练法提高优秀曲棍球运动员下肢运动功能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闫琪 李爽 付宝荣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6-129,共4页
2008年获得奥运会女子曲棍球银牌的运动员L由于左腿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停训5个月,为保证她顺利回归曲棍球场做好体能保障,首先对其下肢功能进行评价,发现其左右侧下肢存在严重的运动功能不平衡。应用美国"IHP双重混合力量训练法"... 2008年获得奥运会女子曲棍球银牌的运动员L由于左腿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停训5个月,为保证她顺利回归曲棍球场做好体能保障,首先对其下肢功能进行评价,发现其左右侧下肢存在严重的运动功能不平衡。应用美国"IHP双重混合力量训练法"为运动员L设计下肢力量训练计划,通过训练前后运动功能的测试,发现运动员L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双侧均衡性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训练 混合力量训练 下肢均衡性 曲棍球 下肢运动功能 力量训练
原文传递
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7
9
作者 高晶 岳虹霓 +1 位作者 毛红梅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F2型神经...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用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变化,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和E功能区进行站立与步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降低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康复重建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 神经肌肉电刺激 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特征与下肢血管病变及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李海燕 单国林 +3 位作者 黄生才 杨国锋 刘娟珍 邹华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4-577,581,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特征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及免疫功能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德克萨斯分类系统(TEXAS)鉴别深浅部感染,取患者溃疡分泌物进...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特征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及免疫功能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德克萨斯分类系统(TEXAS)鉴别深浅部感染,取患者溃疡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测,采用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分型标准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进行程度划分,根据检测结果分为A级21例,B级31例,C级20例和D级9例。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和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综合观察不同病原菌感染对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感染特性: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是浅表感染、深部感染的主要感染菌群(P=0.009),前三位感染菌群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4.53%),铜绿假单胞菌(20.75%)和粪肠球菌(8.49%)。分析患者感染程度与下肢血管的病变程度关系,下肢血管病变分级为C、D级患者的感染程度较于A、B级严重(P<0.001)。深部感染患者的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细胞比例分别为(69.67±7.56)%、(40.71±5.67)%、(1.29±0.69)%均低于浅部感染患者,CRP为(8.94±1.66)mg/L高于浅部感染患者(P<0.05)。结论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及免疫功能下降与病原菌及感染程度相关,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更明显,预后更差,临床应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细菌感染 感染深度 下肢血管病变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11
作者 焦晓红 杨丹锋 宋国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联合麻醉组患者则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监测结果、疼痛、舒适...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联合麻醉组患者则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监测结果、疼痛、舒适度、认知水平、相关麻醉指标与安全性。结果联合麻醉组患者T2、T3、T4与T5收缩压(SBP)与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显著高于全身麻醉组;联合麻醉组术后即刻、1d与3d视觉模拟(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舒适度状态量表(BCS)评分、认知水平(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全身麻醉组,进食时间、术后24h镇痛泵按压次数、下床时间与术后24h舒芬太尼补救率均显著优于全身麻醉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下肢骨折手术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加味阳和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ET-1、NO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12
作者 侯俊杰 李大勇 +1 位作者 李世征 王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93-2097,共5页
目的:探究加味阳和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对病人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10例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加味... 目的:探究加味阳和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对病人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10例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加味阳和汤口服。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72%)高于对照组(76.36%)(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水平均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NO)水平均有提高,内皮素-1(ET-1)水平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下降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6%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结论:加味阳和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对体内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进行有效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和汤 寒凝血瘀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液流变学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连续性被动运动训练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闫振壮 许丹丹 +5 位作者 左春磊 苏清伦 王兵 赵秦 陆飞 张丝丝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21期4156-4159,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被动运动训练(CPM)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运动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TK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CPM治疗。于训练前1d,... 目的:探讨连续性被动运动训练(CPM)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运动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TK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CPM治疗。于训练前1d,训练后第1d、3d、7d及14d记录两组患者肿胀程度和膝关节功能(HSS)功能评分。采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训练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100d,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患者首次独立活动情况。结果:训练后第3d,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第7d及14 d,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HSS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3d、7d及14d,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1β及TNF-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观察组首次独立活动平均时间69d,短于对照组8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M对改善老年患者肿胀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有明显优势,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连续性被动运动训练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运动功能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益气活血通脉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7
14
作者 陈焱 白清 孙新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108,共6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0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0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1),1次/d,和西洛他唑片,100 mg·d^(-1),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当归四逆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外洗,1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测量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治疗前后下肢股浅、胫后及足背动脉的内膜厚度、硬化程度、斑块大小、狭窄程度;进行治疗前后气虚血瘀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ES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红细胞电泳水平;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Z=2.37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BI高于对照组(P<0.01),气虚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双下肢股浅、胫后及足背动脉的内膜厚度、硬化程度、斑块大小、狭窄程度评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SR,D-D,FIB和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 A1c,ET和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25(OH)D_3和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当归四逆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LEAD,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提高ABI,减轻动脉硬程度和狭窄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气虚血瘀证 当归四逆汤 补阳还五汤 血流动力学 内皮功能
原文传递
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5
作者 万玉 朱翠平 +2 位作者 赵蕾 杨琳 徐志刚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26期3407-3411,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下肢功能、肌电图、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95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7例)接受常规康... 目的探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下肢功能、肌电图、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95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7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48例)接受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足背屈角、下肢改良Ashworth(MAS)量表评分、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积分值(iEMG)、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R)、步行参数、Barthel指数、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Peds QLTM 3.0)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足背屈角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腓肠肌、腘绳肌和内收肌M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胫前肌iEMG高于对照组,腓肠肌iEMG和CR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步长高于对照组,步速快于对照组,步宽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Barthel指数、Peds QLTM 3.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有助于降低SCP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下肢功能 摆动训练 引导式教育
原文传递
新型康复训练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26
16
作者 任林 白姣姣 刘雅静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年第22期1741-1745,共5页
目的探讨自制的康复辅助器具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住院脑卒中偏瘫无法行走患者60例,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将患者纳入牵引训练带加常规康复组(试验组)和常规康复组(对... 目的探讨自制的康复辅助器具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住院脑卒中偏瘫无法行走患者60例,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将患者纳入牵引训练带加常规康复组(试验组)和常规康复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12周后,比较2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LE)、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5个方面的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2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185^-7.971,P<0.01);试验组FMA-LE、BBS、FAC分别为(29.6±3.7)、31(21,40)、3(3,4)分,对照组分别为(24.9±5.9)、22(10,32)、3(2,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9、-2.194、-2.270,P<0.05);2组MMT、A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训练带的运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有显著的康复效果,值得康复训练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专利
原文传递
头针久留结合Brunnstrom不同分期电针不同穴位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包烨华 陈飞宇 +4 位作者 刘小平 楚佳梅 史红丽 王延武 徐珊珊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2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头穴久留针结合在Brunnstrom不同分期的理论基础上电针不同穴位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0月—2016年5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经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配合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头穴久留针结合在Brunnstrom不同分期的理论基础上电针不同穴位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0月—2016年5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经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和治疗组(头穴久留针结合Brunnstrom不同分期电针不同穴位配合康复治疗),每组50例。评估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8周后Berg平衡评分(BBS)、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SFMA)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Holden FAC)的变化。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针刺及康复疗程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双休日不治疗,连续8周;患者均评估3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结果治疗4周和8周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较治疗4周时,2组组内BBS均有升高(均P<0.05)、SFMA亦有升高(均P<0.05)和Holden FAC的等级均提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均同一时点比较,治疗组BBS、SFMA和Holden FAC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头穴长时间久留针,同时依据Brunnstrom不同分期患者肢体功能的不同状态电针不同穴位,这种综合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卒中后的偏瘫患者站立平衡的功能,同时可改善其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久留 Brunnstrom分期 电针 不同穴位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延续性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运动功能、 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陈静 任凌云 张秋薇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9期1970-1976,共7页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在出院时给予...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在出院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血管再狭窄的时间。比较两组出院12个月时的运动功能。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预后时间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预后。结果:干预组在出院12个月时的运动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01);在出院3,6,12个月时,干预组血管再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5.37%vs19.51%,12.20%vs31.71%,17.07%vs39.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625,P=0.018)。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延续性护理是防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有利因素(P<0.001)。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的运动功能及预后,是防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运动功能 预后
下载PDF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谢琳 王强 金永臻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4-356,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进行...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Barthel指数(BI)、5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下肢部分)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的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和5m最快折返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疗法 脑卒中 偏瘫 下肢 功能
原文传递
“裸足”运动方式对下肢生物力学功能调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0
作者 顾耀东 孙冬 +2 位作者 Gusztáv Fekete 梅齐昌 李建设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74,共14页
足部作为人体动力链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始端,形态的变化与功能的表现紧密相关。通过对即刻与短期裸足运动干预以及长期裸足运动人群的足部形态和运动学、动力学、肌肉活动度等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旨在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裸足运... 足部作为人体动力链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始端,形态的变化与功能的表现紧密相关。通过对即刻与短期裸足运动干预以及长期裸足运动人群的足部形态和运动学、动力学、肌肉活动度等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旨在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裸足运动的本质特征,探究形态与功能的关联。研究发现,习惯着鞋人群在短期裸足步行及跑步运动干预时,均表现出小步长、高步频的时空参数特征。短期裸足步行及跑步后足触地角度减小,踝关节跖屈增大,膝关节屈曲程度增大等运动学特征与习惯裸足人群的运动学特征相似。对习惯着鞋人群进行短期裸足步行及跑步干预时,比习惯裸足人群在着地期的冲击峰值及垂直负荷增长率均呈现降低。长期使用不合脚鞋具可改变足形和功能,如足部肌群横截面积减小,足前掌宽度及接触面积降低,拇指外翻及削弱绞盘功能等。被抑制的足部功能或许是习惯着鞋人群损伤风险较大的原因,而开展裸足运动时需综合考量足形态与功能,循序渐进,以实现足部功能训练,提高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足”运动方式 下肢生物力学 足形 足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