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新方法及系统分类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安达 王成 乔睿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5期5-8,共4页
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是大庆油田目前勘探开发的新目标,但对其储层物性的下限缺乏明确界定。因此,采用储层物性与产能相结合的经验统计法,分别对工业油层和低产油层储层物性按累计概率丢失10%作统计分析,确定工业油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 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是大庆油田目前勘探开发的新目标,但对其储层物性的下限缺乏明确界定。因此,采用储层物性与产能相结合的经验统计法,分别对工业油层和低产油层储层物性按累计概率丢失10%作统计分析,确定工业油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7.1%,渗透率=0.08 mD,低产油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5.6%,渗透率=0.047 mD。再利用致密砂岩临界孔喉半径与压汞资料相结合的函数拟合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4.46%,渗透率=0.041 mD,该值与低产油层储层物性的下限值较为接近,故将其作为致密砂岩储层的物性下限。依据致密储层物性下限、工业油层物性下限及常规储层物性分类界限,将砂岩储层系统分为致密Ⅲ类、致密Ⅱ类、致密Ⅰ类、低孔渗、中孔渗、高孔渗和特高孔渗储层。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和储层系统的分类可为致密油储层产能的计算及储层评价提供参数指标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物性下限 临界孔喉半径 储层系统分类
下载PDF
致密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新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安达 潘会芳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5期623-626,共4页
文中应用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储层产能、压汞测试和致密储层临界孔喉半径等分析资料,提出了2种求取致密储层物性下限的新方法:一是利用储层物性与产能相结合的经验统计法,分别对工业油层和低产油层储层物性按累计概率丢失10%进行统计分... 文中应用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储层产能、压汞测试和致密储层临界孔喉半径等分析资料,提出了2种求取致密储层物性下限的新方法:一是利用储层物性与产能相结合的经验统计法,分别对工业油层和低产油层储层物性按累计概率丢失10%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工业油层的物性下限为孔隙度ф=7.20%、渗透率K=0.050×10-3μm2,低产油层的物性下限为ф=4.50%,K=0.030×10-3μm2;二是利用致密砂岩临界孔喉半径与压汞资料相结合的函数拟合法,所确定储层物性下限为ф=4.48%,K=0.023×10-3μm2。考虑到经验统计法得到的低产油层储层物性下限值与函数拟合法得到的值近乎一致,故取该下限值作为研究区致密储层的物性下限。研究区储层孔喉分布特征亦表明,物性低于该下限值的储层,其孔喉整体小于致密储层临界孔喉,为无效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物性下限 临界孔喉半径 孔喉分布
下载PDF
结合压汞实验与核磁共振测井预测束缚水饱和度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朱林奇 张冲 +4 位作者 石文睿 陈雨龙 刘敬强 郭聪 程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2-29,共8页
针对压汞实验与测井资料计算致密砂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精度不高的事实,借助Purcell公式确定岩样流动孔喉下限,提出了基于流动孔喉下限确定束缚水饱和度的方法。由于致密砂岩等复杂储层存在较强微观非均质性导致流动孔喉下限不固定,认为... 针对压汞实验与测井资料计算致密砂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精度不高的事实,借助Purcell公式确定岩样流动孔喉下限,提出了基于流动孔喉下限确定束缚水饱和度的方法。由于致密砂岩等复杂储层存在较强微观非均质性导致流动孔喉下限不固定,认为在利用压汞实验确定束缚水饱和度时应分别确定岩样流动孔喉下限。通过对223块岩样压汞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累积渗透率贡献达到99.9%时的非润湿相饱和度大致等于束缚水饱和度,并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了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构建伪毛管压力曲线,以渗透率贡献达到99.9%为标准求取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思路,并与其他核磁共振测井束缚水饱和度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压汞实验所确定束缚水饱和度与岩心半渗透隔板实验所得相对误差在35%以下,测井新模型在精度和变化趋势上均与岩心数据较为吻合,两者计算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对束缚水饱和度的计算有一定贡献。提出的方法可提高压汞实验与测井资料计算致密砂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缚水饱和度 微观非均质性 压汞 流动孔喉下限 累积渗透率 测井评价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 被引量:4
4
作者 郭海平 吴承美 +3 位作者 张金风 徐田录 肖佃师 郭雪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确定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及其原油可动性,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划分储集层;通过驱替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揭示可动油占比、孔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页岩油可动性定量评... 为确定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及其原油可动性,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划分储集层;通过驱替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揭示可动油占比、孔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页岩油可动性定量评价模型。芦草沟组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晶间孔型、溶蚀孔型、溶蚀-晶间孔型和晶间孔型5类储集空间。粒间孔型发育在粉—细砂岩相和砂质白云岩相中,可动性最好;溶蚀孔型主要发育在白云质粉砂岩相中,可动性中等;其他类型主要发育在泥岩相、泥质白云岩相和石灰质砂岩相中,可动性稍差。厘定页岩油可动孔喉下限为20 nm,可动性明显提高的孔喉界限为60 nm和150 nm,试油产能与之对应较好。页岩油赋存特征和孔喉结构共同影响页岩油可动性,粉—细砂岩相和白云质粉砂岩相的孔喉及页岩油赋存均最佳,为芦草沟组页岩油最有利开发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混积型页岩 储集层 可动油占比 孔隙组合类型 可动孔喉下限 原油可动性
下载PDF
苏码头构造须二段储层物性下限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曾琪 马华灵 +1 位作者 刘柏 米庆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年第6期6-8,共3页
前人对苏码头构造须二段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在储层物性下限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对该区有效储层展布的研究,致使该区须二段勘探迄今尚无太大进展。为此,采用气—水毛细管压力法、相渗透率法和最小孔喉半径法确定了该区储层物... 前人对苏码头构造须二段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在储层物性下限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对该区有效储层展布的研究,致使该区须二段勘探迄今尚无太大进展。为此,采用气—水毛细管压力法、相渗透率法和最小孔喉半径法确定了该区储层物性下限标准,将工区须二段储层产工业性天然气的孔隙度下限定为4.5%,对应含水饱和度上限45%,渗透率下限值0.017 3 m D;如只考虑是否有天然气产出,则含水饱和度上限可提高至65%。该下限标准的提出,为低缓构造带有效储层识别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码头构造 须二段 物性下限 气—水毛细管压力 相渗透率 最小孔喉半径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 被引量:7
6
作者 唐红娇 梁宝兴 +4 位作者 刘伟洲 刘欢 时凤 兰尚涛 王启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2-616,共5页
以页岩油物性为基础,针对确定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时缺乏足够理论和实验支持的问题,开展岩心核磁共振实验、离心实验、流动实验和高压压汞实验,依据架桥理论和边界层理论,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建立了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的确定... 以页岩油物性为基础,针对确定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时缺乏足够理论和实验支持的问题,开展岩心核磁共振实验、离心实验、流动实验和高压压汞实验,依据架桥理论和边界层理论,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建立了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的确定方法。明确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为50 nm,可动流体主要由半径为50~500 nm的孔喉贡献,半径大于500 nm的孔喉对可动流体的贡献不足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储集层 流动孔喉下限 核磁共振 架桥理论 边界层理论 可动流体
下载PDF
万花-劳山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下限研究
7
作者 陈立军 王彩霞 +2 位作者 刘绍光 冷丹凤 师学耀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9期49-53,共5页
万花-劳山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的东北部,包括下寺湾和南泥湾2个采油厂,长6油层组是该区重要含油层位之一,2个采油厂结合区域储层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储层物性下限研究较少。依据岩心、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区长... 万花-劳山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的东北部,包括下寺湾和南泥湾2个采油厂,长6油层组是该区重要含油层位之一,2个采油厂结合区域储层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储层物性下限研究较少。依据岩心、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区长6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填系物以自生矿物为主,胶结物有方解石、绿泥石等,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包括少量的剩余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缝,孔喉组合为中孔细—微细喉型。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7.0%~16.0%,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为0.15×10^(-3)~2.0×10^(-3)μm^2,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利用经验统计法、含油产状法及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等3种方法,确定了研究区储层物性下限孔隙度为8%、渗透率为0.2×10^(-3)μm^2,检验结果正确率为93.7%,为储量计算、开发生产及后期滚动试油开采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油层组 低孔-超低渗储层 物性下限 经验统计法 含油产状法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of microscopic pore-throats and the grading evaluation on shale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2
8
作者 LU Shuangfang LI Junqian +5 位作者 ZHANG Pengfei XUE Haitao WANG Guoli ZHANG Jun LIU Huimin LI Z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3期452-460,共9页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copic pore-throats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by 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technique, a gra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and a lower limit for reserv...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copic pore-throats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by 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technique, a gra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and a lower limit for reservoir formation were established. Simultaneously, a new metho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hale oil flow units based on logging data was established. A new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shale oil reservoirs wa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inflection points and fractal features of mercury injection curves: microscopic pore-throats(less than 25 nm), small pore-throats(25-100 nm), medium pore-throats(100-1 000 nm) and big pore-throats(greater than 1 000 nm). Correspondingly, the shale reservoi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lasses, I, II, III and IV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microscopic pores they contain, and the average pore-throat radii corresponding to the dividing points are 150 nm, 70 nm and 10 nm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pore-throat radius, the permeability thresholds for the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are determined at 1.00× 10^(-3) μm^2, 0.40×10^(-3) μm^2 and 0.05×10^(-3) μm^2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ame hydrodynamic flow unit, a new method was set up to evaluate the reservoir flow belt index and to identify shale oil flow units with logging data. The application in the Dongying sag shows that the standard proposed is suitable for grading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MICROSCOPIC pore-throat high 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lower limit of reservoir formation GRADING EVALUATION Bohai Bay Basin Dongying SAG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LX地区中浅层储层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振林 孙佳伟 +2 位作者 陈彦竹 李宜浓 陈思宇 《中外能源》 CAS 2018年第11期36-43,共8页
松辽盆地北部LX地区中浅层主要产油层位为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萨尔图油组。随着储层改造技术的进步,之前确定的储层有效性下限标准已不适用,需要重新开展LX地区储层有效性评价。考虑到储层有效性下限确定方法的适用性,在实验分析数据... 松辽盆地北部LX地区中浅层主要产油层位为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萨尔图油组。随着储层改造技术的进步,之前确定的储层有效性下限标准已不适用,需要重新开展LX地区储层有效性评价。考虑到储层有效性下限确定方法的适用性,在实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储能-产能丢失法、最大孔喉半径法、试油刻度下限法,最终确定了LX地区储层有效性下限:储层孔隙度下限为8.2%,渗透率下限为0.4mD,通过模型反算声波测井曲线下限为70μs/ft,密度测井曲线下限为2.46g/cm^3。针对LX地区储层地质特征,在储层有效性下限确定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分析数据和试油数据,建立储层量化分级标准,应用常规孔渗、压汞、核磁共振等数据建立储层分类标准,并建立储层品质评价模型,与测井曲线相结合,通过编程实现不同类别储层的量化分级,为新井解释提供参考依据。将上述储层分类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LX地区的新井解释,取得了理想效果,今后可在该地区的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有效性下限 储能-产能丢失法 最大孔喉半径法 试油刻度下限法 储层品质 分类标准 新井解释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孔渗结构下限及对气水分布的影响——以苏里格气田苏48和苏120区块储层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丁丁 孙卫 +2 位作者 雒斌 吴育平 李冠男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9年第3期76-81,共6页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其气水分布特征复杂,对产能的影响较大.应用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相渗等多种实验测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的孔喉结构下限及对气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苏48区块孔隙类型主要发育岩屑溶孔、粒间孔和晶...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其气水分布特征复杂,对产能的影响较大.应用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相渗等多种实验测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的孔喉结构下限及对气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苏48区块孔隙类型主要发育岩屑溶孔、粒间孔和晶间孔,苏120区块孔隙类型以岩屑溶孔、晶间孔为主;研究区气水的可动孔喉下限为0.003 8μm,水膜厚度为0.002 μm,毛细管水影响的孔喉半径区间为0.003 8~0.050 0μm;气水分布特征在宏观上主要受岩性控制,在微观上受孔喉分布的影响;储层孔渗特征对气水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致密砂岩储层 孔渗结构 气水可动孔喉下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