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方法与效果。方法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骨科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平行对照原...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方法与效果。方法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骨科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平行对照原则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各5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改进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流程化运动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病人首次下地时间、最长步行距离、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和36条目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的情况。结果改进组病人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术后2周改进组的最长步行距离比常规组长(均P<0.05)。康复后,改进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6.5%优于常规组的61.5%(P<0.05)。改进组康复期间的尿潴留、便秘、感染、褥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康复后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等方面,改进组的得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能减少病人术后卧床时间,提高髋关节康复的速度,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术后病人康复更好,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衰弱状态和步行速度对老年人步行时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5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衰弱指数清单将受试者分为非衰弱组、衰弱前组和衰弱组,采用Xsens MVN运动捕捉惯性传感器采集3组老年人慢速、习惯速度、快速行...目的研究衰弱状态和步行速度对老年人步行时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5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衰弱指数清单将受试者分为非衰弱组、衰弱前组和衰弱组,采用Xsens MVN运动捕捉惯性传感器采集3组老年人慢速、习惯速度、快速行走时的运动学数据,应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衰弱状态和步速下老年人行走时的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差异。结果衰弱组老年人的年龄显著高于非衰弱组(P<0.01),膝关节最大屈角、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显著低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组(P<0.05);同时,衰弱组老年人踝关节最大跖屈角显著低于非衰弱组(P<0.05);随着步速增加,衰弱组老年人的单支撑相时间显著增加(P<0.05),3组老年人髋关节矢状面最大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及其ROM显著增加(P<0.05),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和膝关节ROM显著减小(P<0.05);所有关节角度中只有髋关节最大伸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在慢速与习惯速度之间出现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衰弱前组和衰弱组老年人不同速度步行时髋、膝关节ROM均显著正相关(P<0.01),衰弱组老年人在习惯速度和快速行走时膝、踝关节ROM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衰弱程度的进展,老年人下肢关节矢状面角度持续降低,主要集中于膝、踝关节。在行走时两个关节间同步性增强,自由度降低,但在提高步行速度时,衰弱状态基本不影响老年人的步行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衰弱老年人群进行筛查及康复指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方法与效果。方法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骨科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平行对照原则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各5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改进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流程化运动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病人首次下地时间、最长步行距离、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和36条目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的情况。结果改进组病人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术后2周改进组的最长步行距离比常规组长(均P<0.05)。康复后,改进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6.5%优于常规组的61.5%(P<0.05)。改进组康复期间的尿潴留、便秘、感染、褥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康复后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等方面,改进组的得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能减少病人术后卧床时间,提高髋关节康复的速度,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术后病人康复更好,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
文摘目的研究衰弱状态和步行速度对老年人步行时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5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衰弱指数清单将受试者分为非衰弱组、衰弱前组和衰弱组,采用Xsens MVN运动捕捉惯性传感器采集3组老年人慢速、习惯速度、快速行走时的运动学数据,应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衰弱状态和步速下老年人行走时的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差异。结果衰弱组老年人的年龄显著高于非衰弱组(P<0.01),膝关节最大屈角、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显著低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组(P<0.05);同时,衰弱组老年人踝关节最大跖屈角显著低于非衰弱组(P<0.05);随着步速增加,衰弱组老年人的单支撑相时间显著增加(P<0.05),3组老年人髋关节矢状面最大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及其ROM显著增加(P<0.05),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和膝关节ROM显著减小(P<0.05);所有关节角度中只有髋关节最大伸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在慢速与习惯速度之间出现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衰弱前组和衰弱组老年人不同速度步行时髋、膝关节ROM均显著正相关(P<0.01),衰弱组老年人在习惯速度和快速行走时膝、踝关节ROM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衰弱程度的进展,老年人下肢关节矢状面角度持续降低,主要集中于膝、踝关节。在行走时两个关节间同步性增强,自由度降低,但在提高步行速度时,衰弱状态基本不影响老年人的步行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衰弱老年人群进行筛查及康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