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食管胃连接部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文彪 张玉和 +2 位作者 汪超 潘曦东 贺智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观测食管胃连接部的形态、结构及食管壁肌层的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方法 :在 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食管下端的形态、结构 ,并对His角 ,Z线及食管各段肌层的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 :His角的角度为71 4 0°± 12 18°;Z线... 目的 :观测食管胃连接部的形态、结构及食管壁肌层的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方法 :在 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食管下端的形态、结构 ,并对His角 ,Z线及食管各段肌层的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 :His角的角度为71 4 0°± 12 18°;Z线距贲门口平面的距离为 11 87mm± 1 6 5mm ;食管上 1/ 3段、中 1/ 3段、距离贲门口 5、 4、3、 2、 1mm及贲门口平面处管壁肌层的厚度分别为 2 11mm± 0 4 2mm ,2 36mm± 0 5 0mm ,2 5 9mm±0 88mm ,3 13mm± 0 72mm ,3 2 1mm± 0 89mm ,3 11mm± 0 6 7mm ,3 0 4mm± 0 6 2mm和 2 94mm±0 6 5mm。结论 :食管下段距贲门口平面 4cm的一段食管管壁的肌层比上、中段明显增厚 (P <0 0 1)。这一段肌层增厚区域的范围与临床上所观测到的食管下端管腔内存在着一段静止高压带 (即食管下括约肌 )的位置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食管下括约肌 贲门切迹(His角)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
2
作者 陈双 黄恩民 周太成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292-295,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3%。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360°的Nissen折叠术、270°的Toupet折叠术和180°的Dor折叠术。虽然Nissen术在远期效果上优于其他方法,但其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3%。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360°的Nissen折叠术、270°的Toupet折叠术和180°的Dor折叠术。虽然Nissen术在远期效果上优于其他方法,但其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高。在选择手术时,需要根据食管动力学检查和pH值进行个体化决策。手术不仅要修复解剖结构,还需恢复功能,包括恢复腹段食管长度和膈肌脚与脊柱的斜度。重建胃食管阀瓣和膈食管筋膜有助于优化手术效果并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考虑到GERD涉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变化,个体化治疗是改善症状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膈肌脚 食管下段括约肌 胃食管阀瓣 膈食管筋膜
下载PDF
咽部异感症患者食管高分辨率测压的特点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利萍 张昱 +2 位作者 彭丽清 李欢 李岩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12期1531-1534,共4页
目的探讨咽部异感症患者的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的结果特点,比较分析其上食管括约肌(UES)、下食管括约肌(LES)及食管体部运动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咽部异感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8月至2020年5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 目的探讨咽部异感症患者的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的结果特点,比较分析其上食管括约肌(UES)、下食管括约肌(LES)及食管体部运动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咽部异感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8月至2020年5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均进行了HRM的109例咽部异物感患者纳入观察组,纳入78名健康志愿者行HRM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UES平均静息压(UESP)及残余压(UESRP)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IRP)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的LES静息压(LESP)、远端收缩积分(DCI)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咽异感症患者具有明显的UES高压、IRP低压的特点,环咽肌的痉挛及LES过度松弛导致的胃食管反流可能是咽部异感症的发生机制,而与食管体部的运动障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 咽部异感症 上食管括约肌 下食管括约肌 食管动力障碍
下载PDF
下食管括约肌球囊扩张建立咽喉反流性疾病兔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喆喆 王刚 +7 位作者 黄鑫 赵晓波 王磊 韩浩伦 李保卫 刘红丹 李连勇 吴玮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扩张建立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8只,对实验组动物进行LES测压定位后,使用球囊对... 目的探讨通过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扩张建立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8只,对实验组动物进行LES测压定位后,使用球囊对LES进行注水扩张,对照组同法置入球囊,但不进行球囊注水。扩张前1周及扩张后2周行咽喉及食管下段pH监测,LES平均静息压检测;扩张前1周、扩张后2周及8周行喉镜检查,进行喉镜下反流体征评分;扩张后8周处死动物,对其喉部及食管下段黏膜取材,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扩张后pH监测验证实验组造模成功8只(80.0%,8/10),实验组扩张前咽喉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事件数(次)、反流最长时间(s)分别为0(0,0)、0(0,0)、0(0,0),扩张后分别为17.5(8.2,29.4)、3(1,5.5)、17.2(10.2,30.8),较扩张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扩张前食管下段pH监测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事件数、反流最长时间分别为0(0,0.7)、0(0,1)、0(0,1.2),扩张后分别为23.1(4.8,49.5)、3(1,6)、25.9(11.5,56.8),较扩张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扩张前LES压力28.0±5.6 mmHg,较扩张后(17.2±3.3 mmH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实验组扩张前RFS评分3.1±1.2分,扩张后2周为3.6±1.4分,扩张后8周为8.6±2.5分,扩张前和扩张后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但扩张前与扩张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病理检查示实验组喉部及食管黏膜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慢性炎症。结论食管下括约肌球囊扩张可安全、有效地建立LPRD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喉反流 模型 动物 球囊扩张 下食管括约肌
下载PDF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动植物提取物及传统方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宋顺喆 汪旭 +3 位作者 褚旭芳 李妍霞 王笑楠 张绅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89-594,共6页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表现多样,发病原因主要为抗反流屏障的破坏。据报道,常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胃肠道动力药的长期应用与多种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国内外诸多学者试图从天然动植物的提取物及传统方剂中探究治疗胃...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表现多样,发病原因主要为抗反流屏障的破坏。据报道,常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胃肠道动力药的长期应用与多种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国内外诸多学者试图从天然动植物的提取物及传统方剂中探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型疗法。本文主要就动植物提取物及传统方剂在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收缩力,改善消化道动力,缓解炎症反应这三方面的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下段括约肌 质子泵抑制剂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文星 赵静 +2 位作者 杨丽娜(综述) 蒋海涛 王红(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1606-1609,共4页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特发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食管蠕动异常、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障碍为主要特点。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但一般认为遗传、病毒及免疫相关因素等病因可能共同作用导致LES松弛障碍及食管蠕动异常,通过一系...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特发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食管蠕动异常、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障碍为主要特点。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但一般认为遗传、病毒及免疫相关因素等病因可能共同作用导致LES松弛障碍及食管蠕动异常,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A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食管下段括约肌 发病机制 病因
下载PDF
胃泌素对家兔下食管括约肌及食管跨粘膜电位的影响
7
作者 薛乐勋 王建人 +1 位作者 徐霞 王曙炎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2年第2期132-135,共4页
观察了静脉注射(ⅳ)不同剂量的五肽胃泌素(Pentagastrin,G5)对家兔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及食管跨粘膜电位(Transmucosal potential difference,PD)的影响。结果显示:ⅳGS(10μg/km)可引起LESP迅... 观察了静脉注射(ⅳ)不同剂量的五肽胃泌素(Pentagastrin,G5)对家兔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及食管跨粘膜电位(Transmucosal potential difference,PD)的影响。结果显示:ⅳGS(10μg/km)可引起LESP迅速升高和LES功能长度(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ngth,LESL)延长(P<0.01),10min左右恢复到基础水平。ⅳG5(5μg/kg)即可导致LES部位和食管中下段PD明显下降,但上段食管PD无变化。可见ⅳG5既能显著地影响食管的神经肌肉功能LESP,也能影响食管的粘膜功能PD。此外,大剂量阿托品(1mg/kg)不能完全阻断G5(20μg/kg)对LESP的影响(P<0.05),提示ⅳG5对LES的升压作用主要是它直接作用于LES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肽胃泌素 括约肌 阿托品 PD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对家兔食管粘膜电位及下括约肌影响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薜乐勋 王建人 +1 位作者 徐霞 洪素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用快速牵拉法同时测定家兔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压力及食管跨粘膜电位(Transmucosal potential difference,PD),观察不同手法针刺足三里对LES和食管PD的影响。结果显示:五种手法针刺足三里对食管PD无直接作用,... 用快速牵拉法同时测定家兔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压力及食管跨粘膜电位(Transmucosal potential difference,PD),观察不同手法针刺足三里对LES和食管PD的影响。结果显示:五种手法针刺足三里对食管PD无直接作用,但均能非常显著地(P<0.01)增加LES压力及其功能长度,其中以提插加快捻转法兴奋LES作用最强。揭示临床上针刺足三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宜选用这种针刺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足三里穴 反流性食管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