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期黄河下游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 被引量:31
1
作者 夏军强 吴保生 王艳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1-308,共8页
利用黄河下游1999-2005年的实测水沙及断面资料,分析了近期下游(铁谢至利津河段)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具体表现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出现持续冲刷。其中,游荡型河段的冲刷量占下游总冲刷量的77%,单位河长的冲刷量在高村以上... 利用黄河下游1999-2005年的实测水沙及断面资料,分析了近期下游(铁谢至利津河段)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具体表现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出现持续冲刷。其中,游荡型河段的冲刷量占下游总冲刷量的77%,单位河长的冲刷量在高村以上河段最大,孙口以下河段次之,高村至孙口河段最小;各河段主槽横断面形态调整均表现为向窄深方向发展;河床在冲刷过程中,主槽纵比降变化不大,其纵剖面形态自1855年以来均为下凹曲线,其凹度值随河床冲刷而略有增大;汛期深泓摆动幅度在游荡段最大,在弯曲段较小;随河床冲刷,下游平滩流量增加,但断面平滩流量与河段平滩流量的增加程度不同;因床沙显著粗化,不同河型河段的河床纵向稳定程度随冲刷均增加,而河床横向稳定程度在游荡段变化不大,在过渡段及弯曲段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河床调整 断面形态 平滩流量 河床稳定性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特点及其水文学背景 被引量:28
2
作者 陈建国 邓安军 +1 位作者 戴清 周文浩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共7页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 1 986年以来实测资料 ,探讨了黄河下游 1 986~ 1 999年水文系列的特点和河道萎缩的特点 ,指出了上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河道萎缩使河道泄流排沙能力降低 ,洪水位抬高 ,威胁堤防安全 ,河道萎缩还关系到流域的开发和水...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 1 986年以来实测资料 ,探讨了黄河下游 1 986~ 1 999年水文系列的特点和河道萎缩的特点 ,指出了上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河道萎缩使河道泄流排沙能力降低 ,洪水位抬高 ,威胁堤防安全 ,河道萎缩还关系到流域的开发和水资源的利用。本文还分析了河道萎缩与水沙特征的关系及河道萎缩的形成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道萎缩 水文学 淤积 趋势性
下载PDF
黄河下游平滩流量不同确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1
3
作者 夏军强 吴保生 李文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9,共10页
平滩流量是主槽过流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准确估算各断面平滩流量大小是黄河下游水沙调控的一项内容。本文首先阐述了平滩流量的概念,并结合黄河下游不同年代的实测横断面形态特征,给出了确定主槽范围及平滩高程的原则。接着评述了国内... 平滩流量是主槽过流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准确估算各断面平滩流量大小是黄河下游水沙调控的一项内容。本文首先阐述了平滩流量的概念,并结合黄河下游不同年代的实测横断面形态特征,给出了确定主槽范围及平滩高程的原则。接着评述了国内外已有确定平滩流量的方法,并分析了断面平滩流量四种确定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最后以下游花园口断面为例,给出了四种计算方法所得平滩流量的结果及其差别。通过比较认为,本文提出的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确定平滩流量的方法所得结果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主槽范围 平滩高程 平滩流量 水位-流量关系 水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论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金良 刘生云 李超群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24,共4页
黄河下游近800 km河道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是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分水岭。人民治黄70 a来,黄河下游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下游标准化堤防、河道、中游水库群、分滞洪工程、非工程措施等所构成的防洪体系已成为黄... 黄河下游近800 km河道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是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分水岭。人民治黄70 a来,黄河下游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下游标准化堤防、河道、中游水库群、分滞洪工程、非工程措施等所构成的防洪体系已成为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因此泥沙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威胁下游防洪安全的"二级悬河"不利形态依然存在。依靠自然力量和现有水沙调控体系无法消除"二级悬河",治理"二级悬河"并彻底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必须借助于人工干预。本文提出结合现有技术,完善水沙调控体系,有效进行调水调沙,恢复下游合理的行洪滞洪处理泥沙的河道形态,以确保黄淮海平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安全。同时,结合沿黄城市发展,打造集滩区居民脱贫与持续发展、"二级悬河"治理、沿黄城市生态空间等为一体的生态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滩区 二级悬河 水沙调控 生态治理
下载PDF
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吴保生 马吉明 +1 位作者 张仁 府仁寿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20,共9页
研究了修建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白鹤镇至高村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探讨了游荡性河道向弯曲性河道转化的可能性。认为经过水库调节后,进入下游的来沙量减少,洪峰削平及中水持续时间加长,有利于游荡性河道游荡程度的降低及向弯... 研究了修建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白鹤镇至高村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探讨了游荡性河道向弯曲性河道转化的可能性。认为经过水库调节后,进入下游的来沙量减少,洪峰削平及中水持续时间加长,有利于游荡性河道游荡程度的降低及向弯曲方向的发展;河道整治工程对于减小河道的摆动强度,稳定流路,促使河道由游荡向弯曲方向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有利水沙条件下,若能利用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并补充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有可能逐步转化为象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那样的限制性弯曲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游荡性河道 弯曲性河道 河型 三门峡水库 小浪底水库 河道整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段平滩流量计算及变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夏军强 吴保生 +1 位作者 王艳平 李文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4,共9页
黄河下游不仅断面形态复杂,而且主槽形态特征及过流能力沿程变化较大。因此采用河段平均的特征变量来描述主槽形态及过流能力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对数转换的几何平均与断面间距加权平均相结合的方法表示河段平均的主槽特征变量... 黄河下游不仅断面形态复杂,而且主槽形态特征及过流能力沿程变化较大。因此采用河段平均的特征变量来描述主槽形态及过流能力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对数转换的几何平均与断面间距加权平均相结合的方法表示河段平均的主槽特征变量,计算的河段平滩宽度、水深、面积及流量恒满足水流连续条件。采用该方法计算了1960-2006年中典型年份花园口至高村游荡河段的平滩流量。结果表明河段平滩流量能从总体上综合反映游荡段主槽的过流能力,且其变化幅度远小于断面平滩流量。分析了河段平滩流量与所在河段冲淤量的关系,并建立了河段平滩流量与进口断面两年平均的汛期流量及来沙系数的相关关系。计算了近期黄河下游各河段平滩流量的变化过程,所得结果较好地描述了平滩流量在高村至艾山河段较小,在其上游游荡段及下游弯曲段相对较大的"驼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主槽形态 过流能力 断面平滩流量 河段平滩流量
下载PDF
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胡春宏 张治昊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共9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后,河道萎缩,相同洪水流量下,主槽分流比有所减小,滩地分流比有所增大;1999年后,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运用,下游河道...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后,河道萎缩,相同洪水流量下,主槽分流比有所减小,滩地分流比有所增大;1999年后,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运用,下游河道持续冲刷,主槽过流能力有所恢复,主槽分流比必然有所增大。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比与滩槽过水宽度比、过水深度比、过水面积比、流速比、糙率比和主槽宽深比的单因素响应关系和多因素综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定量方面,可运用多因素综合关系式依据未来滩槽6项单因素大小对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比进行预测;定性方面,在黄河下游滩槽治理过程中,应注意维持主槽一定的平滩流量和较为窄深的断面形态;注意给滩地留出一定的行洪宽度,在必要的行洪宽度内,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滩地的影响,保持滩地畅通的过水通道,保证滩地相应的过洪能力,减轻河道行洪压力,从而达到确保全断面行洪安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复式河道 滩槽分流 滩槽治理
原文传递
黄河下游漫滩洪水造床机理与水沙调控指标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胡春宏 张治昊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43-1051,共9页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漫滩洪水的造床机理与水沙调控指标.结果表明:对于多沙的黄河,漫滩洪水最充分的发挥了水流动力的输沙造床作用,其削峰滞洪与淤滩刷槽的功效十分显著且不可替代.漫...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漫滩洪水的造床机理与水沙调控指标.结果表明:对于多沙的黄河,漫滩洪水最充分的发挥了水流动力的输沙造床作用,其削峰滞洪与淤滩刷槽的功效十分显著且不可替代.漫滩洪水的造床作用随着洪水漫滩程度的变化而明显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漫滩初期,主槽输沙能力降低,淤滩刷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展现;漫滩中期,滩槽水沙交换充分,淤滩刷槽作用良好;漫滩后期,淤滩刷槽作用趋缓.综合考虑提高河道输水输沙能力与保护滩区防洪安全,提出的黄河下游有利漫滩洪水的水沙调控指标为:洪水漫滩参数1.4〈y〈1.5、来沙系数p〈0.028,即按照目前下游河道主槽平滩流量为4000m0/s,通过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控制下泄洪峰流量5600~6000m3/s、来沙系数小于0.028的漫滩洪水,对于塑造与维持黄河下游合理规模的输水输沙通道最有利.若控制下游河道不漫滩,通过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建议下泄洪峰流量3500~4000m3/s接近主槽平滩流量的洪水,对于塑造与维持黄河下游合理规模的输水输沙通道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漫滩洪水 淤滩刷槽 造床机理 水沙调控
原文传递
1986-2015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黄河下游主槽调整规律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彦君 吴保生 申冠卿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11-2427,共17页
基于黄河下游1986-2015年的水沙和沿程实测大断面数据等资料,统计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下游主槽断面形态参数(河宽、水深、河相系数)的调整过程。结果表明:1986-1999年小浪底运行前主槽持续淤积萎缩,主槽河宽和水深均减小,河宽与水... 基于黄河下游1986-2015年的水沙和沿程实测大断面数据等资料,统计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下游主槽断面形态参数(河宽、水深、河相系数)的调整过程。结果表明:1986-1999年小浪底运行前主槽持续淤积萎缩,主槽河宽和水深均减小,河宽与水深调整强度高村以上段河宽大于水深、断面河相系数明显减小,高村以下段河宽小于水深、河相系数小幅增加;2000-2015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后主槽持续冲刷,主槽河宽和水深增加,沿程各段水深调整强度均大于河宽,河相系数减小;各段断面形态调整方式淤积期表现为艾山以上游荡段和过渡段既有横向萎缩又有垂向淤高、艾山以下弯曲段以垂向淤高为主,冲刷期游荡段和过渡段为横向展宽和垂向冲深、弯曲段以垂向冲深为主;河宽淤积期减小速率明显大于冲刷期增加速率,水深淤积期减小速率略小于冲刷期增加速率,经过一轮淤积和冲刷后,断面形态向窄深方向发展;主槽断面形态调整规律与水沙条件密切相关,断面河相系数除游荡段淤积期与流量呈正相关、与含沙量呈负相关外,游荡段冲刷期、过渡段和弯曲段淤积与冲刷不同阶段,河相系数与流量呈负相关,与含沙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水沙变化 小浪底水库 主槽断面形态
原文传递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渭泾 黄自强 +1 位作者 耿明全 齐海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共3页
黄河下游滩区是行洪、滞洪、沉沙和180余万人生活的重要场所,滩区治理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分析一体化治理、分区治理两种典型模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认为实行分区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人水和谐共处、保证防洪安全、支持滩区经济... 黄河下游滩区是行洪、滞洪、沉沙和180余万人生活的重要场所,滩区治理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分析一体化治理、分区治理两种典型模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认为实行分区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人水和谐共处、保证防洪安全、支持滩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滩区 行洪 滞洪 沉沙 防护堤
下载PDF
黄河水沙过程调控与下游河道中水河槽塑造 被引量:11
11
作者 胡春宏 陈建国 郭庆超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35-1040,共6页
笔者以维持黄河健康为目标,以改善黄河不协调的水沙关系为切入点,采用现场调研、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技术手段,对黄河水沙过程变异与洪水过程的作用、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下游水沙过程调控... 笔者以维持黄河健康为目标,以改善黄河不协调的水沙关系为切入点,采用现场调研、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技术手段,对黄河水沙过程变异与洪水过程的作用、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下游水沙过程调控对塑造与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的作用、塑造与维持中水河槽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塑造与维持黄河下游4000m3/s左右中水河槽的方案,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水沙过程 调控 塑造与维持 中水河槽
下载PDF
Adjustment in the main-channel geometry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from 1986 to 2015 被引量:9
12
作者 WANG Yanjun WU Baosheng ZHONG Dey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468-486,共19页
Based on the measured discharge,sediment load,and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 1986 to 2015 for the lower Yellow River,changes in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width,depth,and cross-sectional geomorphic coefficient)of the... Based on the measured discharge,sediment load,and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 1986 to 2015 for the lower Yellow River,changes in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width,depth,and cross-sectional geomorphic coefficient)of the main channel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that bef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XLDR)from 1986 to 1999,the main channel shrunk continually,with decreasing width and depth.The rate of reduction in its width decreased along the river whereas that of depth increased in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Because the rate of decrease in the width of the main channel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channel depth,the cross-sectional geomorphic coefficient decreased in the sub-reach above Gaocun.By contrast,for the sub-reach below Gaocun,the rate of decrease in channel width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channel depth,and the cross-sectional geomorphic coefficient increased.Once the XLDR had begun operation,the main channel eroded continually,and both its width and depth increased from 2000 to 2015.The rate of increase in channel width decreased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and the depth of the main channel in all sub-reache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 m.Because the rate of increase in the depth of the main channel was clearly larger than that of its width,the cross-sectional geomorphic coefficient decreased in all sub-reaches.The cross-sectional geometry of the main-channel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exhibited different adjustment patterns before and after the XLDR began operation.Before its operation,the main channel mainly narrowed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and silte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n the sub-reach above Aishan;in the sub-reach below Aishan,it primarily silte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After the XLDR began operation,the main channel adjusted by widening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and deepening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n the sub-reach above Aishan;in the sub-reach below it,the main channel adjusted mainly by deepening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Compared with the rates of decrease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yellow river changes in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Xiaolangdi Reservoir geometry of main channel
原文传递
黄河下游河槽横断面调整规律及治理方式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师长兴 许炯心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7-64,共8页
通过对影响河槽挟沙能力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目前黄河下游只有河槽形态是一个人为可调节的控制河道淤积的要素。分析黄河下游河道横剖面形态的特征及其调整规律,考虑来沙组成变化、河槽综合阻力变化,计算得到黄河下游典型断面的实... 通过对影响河槽挟沙能力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目前黄河下游只有河槽形态是一个人为可调节的控制河道淤积的要素。分析黄河下游河道横剖面形态的特征及其调整规律,考虑来沙组成变化、河槽综合阻力变化,计算得到黄河下游典型断面的实际挟沙能力及平均水沙条件下河槽平衡输沙横剖面,经与实际断面形态对比,得出必须以多级河槽方式缩窄7000m3/s流量以下即中、小水期的河槽,方能显著减少黄河下游河槽中的淤积的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的治黄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横断面调整 河道整治 河槽
下载PDF
黄河下游维持主槽不萎缩的输沙需水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原锋 申冠卿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2,共5页
输沙需水是维持主槽不萎缩的重要条件。本文在考虑黄河下游非汛期冲刷、大漫滩洪水淤滩刷槽冲淤特点的基础上,根据非漫滩洪水水、沙及河道冲淤关系,研究提出了维持主槽不萎缩的输沙需水计算方法,并结合小浪底水库典型水沙调节方案,分析... 输沙需水是维持主槽不萎缩的重要条件。本文在考虑黄河下游非汛期冲刷、大漫滩洪水淤滩刷槽冲淤特点的基础上,根据非漫滩洪水水、沙及河道冲淤关系,研究提出了维持主槽不萎缩的输沙需水计算方法,并结合小浪底水库典型水沙调节方案,分析计算了黄河下游维持主槽不萎缩的输沙需水量变化范围。研究表明,主槽维持规模、来沙量、水沙过程是维持主槽不萎缩输沙需水的重要影响因素,小浪底水库合理调控黄河下游水沙搭配关系后,维持主槽不萎缩的输沙需水可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主槽不萎缩 输沙需水 小浪底水库 水沙调节
下载PDF
基于能耗率的黄河下游河型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国宾 赵丽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2-626,共5页
利用黄河下游21a实测水文数据,逐年计算了其中6个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分析了各河段的演化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弯曲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小于游荡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过渡型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介于弯曲河段和游荡河段的单位水... 利用黄河下游21a实测水文数据,逐年计算了其中6个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分析了各河段的演化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弯曲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小于游荡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过渡型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介于弯曲河段和游荡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之间;花-夹和夹-高游荡型河段21a的单位水流功率变化幅度较大,说明这两个河段的游荡特性至今没有得到改善,远离相对平衡状态;高-孙和孙-艾过渡型河段的单位水流功率逐渐下降,且自90年代中期以来变化幅度不大,其游荡特性已逐渐消失,越来越趋近于相对平衡状态;艾-泺和泺-利弯曲型河段21a的单位水流功率围绕着其平均值变化幅度越来越小,趋于相对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河道 河型 能耗率 熵产生 单位水流功率
原文传递
流量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石伟 王光谦 邵学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4-77,83,共5页
作者通过对1958、1964、1973、1985及1997各年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逐日平均水文资料的流量级分析,得到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日均造床流量1958年为3400~4400m3 s;1964年5300~5600m3 s;1973年为2700~3300... 作者通过对1958、1964、1973、1985及1997各年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逐日平均水文资料的流量级分析,得到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日均造床流量1958年为3400~4400m3 s;1964年5300~5600m3 s;1973年为2700~3300m3 s;1985年有两个峰值,分别为1900~2000m3 s和3800~4500m3 s;1997年仍有两个峰值,花园口和高村水文站为680~740m3 s和1900~2800m3 s,艾山和利津水文站为200~250m3 s和510~820m3 s。将上述结论与对实测资料的分析相结合,得到造床流量明显下降及较大日均流量(>2000m3 s)出现频率大大减少甚至不再出现是黄河下游小流量输沙、河道淤积、"小水大灾"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有效输沙流量 造床流量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文艺 高航 +1 位作者 冷元宝 曲少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20,共8页
基于原型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萎缩成因,并提出了河道萎缩的含义,以及表征河道萎缩的因素及其判别因子。研究表明,河道萎缩的根本原因是水沙过程变异与河道边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原型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萎缩成因,并提出了河道萎缩的含义,以及表征河道萎缩的因素及其判别因子。研究表明,河道萎缩的根本原因是水沙过程变异与河道边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河槽过水断面面积变化量、同流量水位变化量、河底平均高程抬升速率和横断面形态等可作为河道萎缩的表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萎缩 水沙变异 河床演变 黄河下游河道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型分类与判别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史传文 吴保生 马吉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58,共6页
利用黄河下游11年资料的计算表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床演变基本原理以及河流输沙强平衡概念建立的,以实用冲积河流稳定程度公式为理论和计算依据,由模糊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构成的黄河下游河型分... 利用黄河下游11年资料的计算表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床演变基本原理以及河流输沙强平衡概念建立的,以实用冲积河流稳定程度公式为理论和计算依据,由模糊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构成的黄河下游河型分类与判别模式,可以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型的分类与判别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对其它冲积河流河型的分类与判别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型 分类与判别 稳定程度公式 模糊聚类分析
下载PDF
“92·8”高含沙洪水在黄河下游演进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Analytical Group of"August 92"Flood of YRCC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1-5,共5页
“92.8”洪水位异常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期连续几年枯水,造成河床严重淤积;二是本场洪水边滩淤积,河道过水面积减小。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大于上站的主要原因是:主槽强烈冲刷,水位大幅度下降,漫滩水迅速回归主槽。
关键词 高含沙 洪水 演进 特性 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的地貌临界 被引量:6
20
作者 陆中臣 陈劭锋 陈浩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5,共5页
从地貌学的角度 ,比较深入地研究了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的几个临界问题 :纵剖面调整的临界问题、河道平面形态的临界问题、河型对河床边界的临界响应问题以及河床断面形态的临界判别问题。并且以河型转化趋势预测为例 ,对地貌临界在河床... 从地貌学的角度 ,比较深入地研究了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的几个临界问题 :纵剖面调整的临界问题、河道平面形态的临界问题、河型对河床边界的临界响应问题以及河床断面形态的临界判别问题。并且以河型转化趋势预测为例 ,对地貌临界在河床演变中的应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 ,在其清水下泄期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床演变 地貌临界 趋势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