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文山一次低涡暴雨成因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兴欣 冯德花 黎霖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0年第1期71-76,F0003,共7页
利用FY2G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自动雨量站等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6 h 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22日~25日云南省文山州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两高之间的辐合区和低涡切... 利用FY2G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自动雨量站等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6 h 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22日~25日云南省文山州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两高之间的辐合区和低涡切变线。由于高原槽不断东移加深,孟湾低压与印度半岛低压系统合并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文山州受强偏南气流影响,产生强烈水汽辐合,造成持续强降水;不断有对流单体发展且合并到大的对流云团中,有较大范围的对流云团持续影响是此次大暴雨的主要云图特征;雷达上持续存在“S”型径向速度图,且存在较强降水回波在文山附近生消发展,造成明显的“列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两高辐合区 低涡 切变线 列车效应
下载PDF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Three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n Simulation Results of Low-vortex Rainstorm Weather in Langfang Region
2
作者 Min PENG Qingchuan WANG +2 位作者 Wenxia YANG Yaqing HONG Pengju J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1年第1期59-62,共4页
Using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 WRFV3.7,simulation tests of a low-vortex rainstorm were carried out in Langfang area,and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ree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MYJ,YSU,ACM2)were contrasted... Using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 WRFV3.7,simulation tests of a low-vortex rainstorm were carried out in Langfang area,and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ree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MYJ,YSU,ACM2)were contras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instorm in Langfang area had better dynamic condition.By the influence of northeast cold vortex,cold vortex at high altitude cooperated with the surface wind speed convergence,which provided better dynamic condition for strong convective rainfall.Three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all simulated surface wind speed convergence of rainstorm center.Simulation results of 24-h rainfall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the simulation of YSU scheme was better than ACM2 and MYJ.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flow field and temperature field also verified that YSU scheme was better than other sche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WRF model low-vortex rainstorm
下载PDF
一次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3
作者 黄明策 李江南 +1 位作者 农孟松 黄嘉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8-762,共1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反演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6月12—13日发生在华南西部的一次低涡切变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高空槽经向度加大并东移南压,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反演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6月12—13日发生在华南西部的一次低涡切变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高空槽经向度加大并东移南压,中低层低涡沿切变线东移,低空西南急流建立以及地面浅薄冷空气活动等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触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展,造成暴雨。(2)地面降水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大暴雨中心水平尺度都小于200 km,雨团持续时间5—7 h。(3)特大暴雨中心主要是由MCS移入造成的。柳江特大暴雨中心由两个MCS产生,一个沿低涡切变南侧的偏南气流移到暴雨中心上空;另一个沿切变线东移到暴雨中心上空。沿海暴雨中心则由一个MCS发展引发的。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的中部冷云区内或云团边缘TBB梯度最大处。与MCS的生消过程对应,柳江暴雨区包含两次中尺度降水过程,第1次降水以热对流云团造成为主,第2次降水以低涡云系激发的MβCS产生强降雨为主;而沿海暴雨区是1次短时间持续性的MβCS强降水产生。暴雨主要由不断发展旺盛的对流单体引起,暴雨发生伴随着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2—3 km高度上低空急流风速脉动增强了MCS的发展。(4)暴雨发生在高相当位温舌中,湿层厚度超过400 hPa,暴雨区层结具有位势不稳定或中性层结。(5)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深厚的垂直环流结构,低层涡度柱在暴雨发生过程明显抬升,增强低层水汽辐合,锋区的动力强迫上升运动加强低层能量和水汽的往上输送,高层辐散气流增强MCS的发展。同时,暴雨区地形的作用增强了锋面强迫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西部 低涡切变 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下载PDF
2003-2014年河南春季暴雨特征及影响系统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鲁坦 徐文明 +1 位作者 俞小鼎 张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2期92-99,共8页
通过对2003-2014年河南春季暴雨系统性分析,揭示春季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暴雨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2007年之后河南春季暴雨明显增多,易发区位于河南的偏南、偏东部一带,其中驻马店和信阳出现暴雨的概率最大;4月中旬到5月底为河... 通过对2003-2014年河南春季暴雨系统性分析,揭示春季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暴雨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2007年之后河南春季暴雨明显增多,易发区位于河南的偏南、偏东部一带,其中驻马店和信阳出现暴雨的概率最大;4月中旬到5月底为河南春季暴雨易发期,此阶段南方暖湿空气已明显加强,东移高空槽增多,在高空槽前,地面"倒V形槽"容易自长江流域上游向东北方向伸展,随着地面气流辐合加强,锋生易发生于倒槽中。河南春季暴雨的天气学物理概念模型大致分为低槽/低涡型和短波槽/切变线型两类。前者主要表现为经向度大的低槽或一致的西南气流影响,中低层低涡明显加强,系统缓慢东移,湿层很厚,多以稳定性、混合性降水为主,雨量明显偏大,但出现的概率不太大;后者出现的概率较大,但雨量相对偏小,多伴有高架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天气也有,但不多,其对流层中层明显表现为多短波槽快速东移,当河南上游出现强的暖脊,且短波槽和暖脊对应,850h Pa以上出现中性或弱的条件不稳定层结,低层有冷垫、逆温时,对流发展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暴雨 倒槽锋生 地面气旋 中低层低涡
下载PDF
宁夏地区“6.8”暴雨天气过程的可能物理成因 被引量:19
5
作者 肖云清 纪晓玲 +2 位作者 苏银兰 沈新勇 王善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0-418,共9页
本文应用天气学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02年6月8日发生在宁夏的罕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东高西低”降水形势下产生的,其主要的触发天气系统是500 hPa冷槽、700 hPa高原低涡及地面锢囚锋。从动力... 本文应用天气学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02年6月8日发生在宁夏的罕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东高西低”降水形势下产生的,其主要的触发天气系统是500 hPa冷槽、700 hPa高原低涡及地面锢囚锋。从动力学理论的分析角度来说,在宁夏地区的垂直方向上风速廓线线性和非线性分布激发产生了中尺度重力惯性波以及涡旋Rossby波,这两种中尺度扰动在切变基流中有可能发生不稳定,最终导致宁夏地区“6.8”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而稳定的“东阻形势”和西南低空急流的维持是暴雨爆发与持续的可能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触发系统 低空急流 涡旋ROSSBY波
下载PDF
黔西南一次低涡切变型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芬 谷晓平 +3 位作者 李腹广 万雪丽 陈晓燕 何海燕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年第5期41-46,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 TBB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及1°×1°NCEP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黔西南2014年6月9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低涡切变造成的,低涡切变东南移的过程中,黔西南地区低层辐合...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 TBB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及1°×1°NCEP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黔西南2014年6月9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低涡切变造成的,低涡切变东南移的过程中,黔西南地区低层辐合明显加强,触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暴雨过程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有典型的中尺度特征。两个大暴雨中心是由两个MCS产生的,都是沿低涡前侧的切变线移到暴雨中心上空的,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的中部冷云区及梯度大值区。雷达回波资料显示此次过程是由多个对流单体发展、合并,形成混合性片状回波,回波在东南移的过程中逐渐减弱消散。暴雨发生前及发生时整个黔西南地区中低层有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中高层为下沉运动,黔西南低层的θse为高值区且等值线密集,整层湿层深厚,动力强迫上升运动加强了低层能量和水汽的向上输送,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南 低涡切变 暴雨 中尺度
下载PDF
“8.13”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和触发机制 被引量:16
7
作者 苏爱芳 张宁 黄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05-919,共15页
利用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监测及4Dvar反演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云团形成发展于低涡切变形势下,低涡切变线、西... 利用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监测及4Dvar反演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云团形成发展于低涡切变形势下,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及边界层扩散南下弱冷空气是主要影响系统;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和持续发展的水汽条件是主要环境特征。不同区域云团的形成机制有差别,发展北上的西南急流促使MβCS旺盛发展。随着低涡发展,MβCS发展合并形成圆形MαCS,强暖湿气流强迫、弱冷空气扩散及地面辐合线是圆形MαCS形成发展的重要机制。γ或β中尺度气旋及辐合线在对流初生阶段起动力触发作用,辐合加强及辐合区的向后延伸导致对流云团的自身发展和后向发展;成熟阶段对流单体后部的强出流促使对流单体分裂,气旋式环流外围西南和偏南气流合并造成对流单体合并。MαCS成熟和衰亡期雷达上出现的线状对流系统具有明显强降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云团 对流单体合并 低涡切变线 对流触发 组织结构
下载PDF
一次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的螺旋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郑峰 徐海明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5-183,共9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 1°×1°再分析资料,详细阐述了2001年8月3~4日浙南闽北的东风波暴雨过程的螺旋度的计算方法,并根据螺旋度(Helicity)和Q矢量(Q vector divergence)分析了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雁荡山...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 1°×1°再分析资料,详细阐述了2001年8月3~4日浙南闽北的东风波暴雨过程的螺旋度的计算方法,并根据螺旋度(Helicity)和Q矢量(Q vector divergence)分析了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雁荡山脉诱生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同时,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5V2对该东风波诱生中尺度低涡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螺旋度大值中心强度和位置的演变较好地反映了暴雨落区和中尺度低涡的诱生、移动,螺旋度的时空演变对暴雨发生有一定的预示意义,螺旋度计算较中尺度模式诱生低涡的初生位置、路径预报准确率高,两者集成可以提高诱生低涡的预报准确率。同时,螺旋度梯度大值区和Q矢量散度梯度大值区叠加区的时空演变对暴雨发生、诱生低涡的初生位置预示准确,说明该叠加区对降水和系统的诊断能力强,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中尺度低涡 螺旋度 Q矢量 MM5模拟
下载PDF
2019年6月桂林三次强降水天气成因对比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艳兰 伍静 +2 位作者 唐桥义 王娟 王军君 《暴雨灾害》 2020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数据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桂林2019年6月6-12日接连3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与形成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次过程按影响系统分属暖区暴雨、低涡暴雨和锋面暴雨过... 利用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数据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桂林2019年6月6-12日接连3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与形成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次过程按影响系统分属暖区暴雨、低涡暴雨和锋面暴雨过程,均发生在高空急流右侧辐散、低空急流左侧辐合叠加区。(2)3次过程均受500 hPa短波槽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影响,但第1次过程中西南急流及地形等、第2次过程中低涡切变线、第3次过程中冷锋也起到重要作用。(3)3次过程的触发系统不同,第1次暖区暴雨过程迎风坡地形对其起触发作用,西南急流使得后向传播的对流云带维持;第2次低涡暴雨过程的触发系统为低层位于贵州一带的西南涡,西部冷空气侵入与西南急流加强是低涡对流云团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第3次锋面暴雨的触发系统为冷锋,锋面配合锋前暖湿气流使对流云带加强。(4)第1次过程暖区暴雨MCS模态主要为线状后向扩建类,极端强降水出现在线对流中后端;第2次过程低涡暴雨MCS模态为涡旋类,极端强降水出现在涡旋中心附近;第3次过程锋面暴雨MCS模态由前期后部层云区线状对流转为层状云包裹对流系统,强降水发生在线对流弯曲或中心强回波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暖区暴雨 低涡暴雨 锋面暴雨 MCS模态
下载PDF
张家口一次降雪天气过程高空形势演变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贾志奇 王淼 +4 位作者 王新宁 顾润香 段雯瑜 王宏 刘星燕 《农业灾害研究》 2015年第2期23-24,37,共3页
分析2011年2月25—27日张家口市降雪天气过程的高空天气形势,结果表明,降雪期间500 h Pa高空在新疆北部是一个深厚的低涡系统,冷低涡不断分裂出小股冷空气东移影响张家口市;850 h Pa低涡、暖舌、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为此次长时间降雪提供... 分析2011年2月25—27日张家口市降雪天气过程的高空天气形势,结果表明,降雪期间500 h Pa高空在新疆北部是一个深厚的低涡系统,冷低涡不断分裂出小股冷空气东移影响张家口市;850 h Pa低涡、暖舌、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为此次长时间降雪提供了必要条件;26日08:00 850 h Pa张家口市西部的切变线,是造成降雪的关键性动力系统;25—28日张家口市上空850~700 h Pa相对湿度大值区的出现时间与降水时间相吻合,较好的中低层湿度状况为降雪提供了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低涡 暖舌 切变线 低空急流 相对湿度
下载PDF
2012年8月19~21日西藏持续性强降水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余燕群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49-556,共8页
对2012年8月19~21日西藏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利用加密地面观测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19~21日西藏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中尺度特征分析。... 对2012年8月19~21日西藏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利用加密地面观测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19~21日西藏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中尺度特征分析。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稳定的径向型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巴尔喀什湖附近东移南下的短波槽和500hPa低涡切变是造成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先后影响,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热力、动力条件;而中层冷空气的侵入和强的垂直风切变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研究为西藏夏季降水的相关预报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诊断分析 强降水 低涡切变 中尺度分析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爆发与热源强迫下的热带大气Rossby波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哲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27-1235,共9页
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风场和局地对流凝结加热强迫作用进行了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局地对流凝结加热作用对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密切相关的低频涡对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然后,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带有外部热源强迫的赤道β平面上... 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风场和局地对流凝结加热强迫作用进行了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局地对流凝结加热作用对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密切相关的低频涡对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然后,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带有外部热源强迫的赤道β平面上的Rossby波,利用Gardner-Morikawa变换和摄动展开方法,得到了热源强迫下描写赤道Rossby的mKdV方程,进而得到了不同热源形式下切变气流中赤道非线性Rossby波的解析解。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热源对赤道Rossby波的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低频涡对的形成给出了一种动力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源强迫 非线性赤道Rossby波 南海夏季风 涡对
下载PDF
2006年1月漯河市暴雪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燕平 林勤 +5 位作者 田秀霞 程锦霞 惠付梅 王颖 董羽仑 单铁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年第B09期107-110,共4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月漯河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阶梯槽的形成和维持,为这次强降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低空低涡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冷平流的持续使近地面层气温降至0℃以下...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月漯河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阶梯槽的形成和维持,为这次强降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低空低涡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冷平流的持续使近地面层气温降至0℃以下,有利于雪的形态维持;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耦合,使上升运动加强;低空急流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大气中水汽处于饱和状态有利于提高降水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低涡 切变线 低空急流 水汽通量散度
下载PDF
中尺度集合预报对川渝地区“8.16”暴雨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松 方德贤 +2 位作者 陈贵川 陈良吕 吴钲 《干旱气象》 2018年第4期652-666,共15页
利用ARPS和WRF模式,基于不同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建立了一个多初值、多物理过程的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并对2015年8月16—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对此次暴雨过程有较好... 利用ARPS和WRF模式,基于不同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建立了一个多初值、多物理过程的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并对2015年8月16—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对此次暴雨过程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与确定性预报相比,降水集合平均以及概率预报等产品对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初值扰动的集合预报对暴雨及以下量级的预报较优;物理过程扰动的集合预报对大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预报较好;同时考虑2种扰动的集合预报总体上好于单因子扰动的集合预报,使降水预报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对天气系统(高空槽、低涡、切变线)以及气象要素(风场、水汽)的预报差异是造成"好"、"坏"成员预报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且低层形势场(尤其是风场的预报)对初值及物理过程的扰动比高层要敏感。集合预报对大雨及以上量级预报技巧的提高有明显正贡献,但是对特大暴雨的预报不确定性很大,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暴雨 集合预报 初值扰动 物理过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2010-05-25宁夏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宝玲 方宁莲 郑鹏徽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11年第1期12-15,19,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05-25发生在宁夏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高低空急流的适宜配置所产生的动力场的耦合作用为此次区域性...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05-25发生在宁夏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高低空急流的适宜配置所产生的动力场的耦合作用为此次区域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充足稳定的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是在有利的"东高西低"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200hPa高空急流5、00hPa西南中空急流、700hPa偏南低空急流、700hPa和850hPa低涡、切变线及地面"冷锋"共同作用造成的,暴雨落区位于地面冷锋前部、低空急流左前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急流 低涡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山西晋城“7·11”暴雨过程雨滴谱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葛黎黎 吕国真 +2 位作者 赵桂香 李亚军 郭栋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3期17-25,共9页
利用降水现象仪观测资料,对2021年7月11日山西晋城一次暴雨过程的雨滴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滴数浓度、雨强和谱宽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雨滴直径等级频数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分布均呈明显的双峰或三峰结构;此次过程以直径D<1... 利用降水现象仪观测资料,对2021年7月11日山西晋城一次暴雨过程的雨滴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滴数浓度、雨强和谱宽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雨滴直径等级频数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分布均呈明显的双峰或三峰结构;此次过程以直径D<1 mm的小雨滴为主,其对雨强R的贡献率仅为7.46%,而1 mm≤D<3 mm的大雨滴对R的贡献率达到了77.44%;雨滴落速主要集中在2~5 m/s。当R≥20 mm/h时,Gamma分布参数N0、μ和λ随时间的起伏变化相对平缓,平均变化率分别为6.2%、46.7%和18.0%;lg N_(W)-D_(m)分布显示,此次低涡暴雨过程既非大陆性对流降水,亦非海洋性对流降水;μ-λ之间存在较好的二项式函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901。幂函数对于降水动能参数关系Et-R和Ed-R的拟合性能更优,二项式函数拟合对于Ed-Dm效果更好。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Z-R拟合关系,在R≥20 mm/h时,估测效果优于经典Z-R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GAMMA分布 低涡暴雨 降水动能 Z-R关系
下载PDF
新疆南疆极端干旱区典型暴雨的水汽特征及触发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莫绍青 李耀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7,共16页
为加强对南疆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和触发机理的认识,利用FNL和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 FY-2G静止卫星的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9年6月24-28日南疆极端干旱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南疆地区持续性强降水... 为加强对南疆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和触发机理的认识,利用FNL和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 FY-2G静止卫星的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9年6月24-28日南疆极端干旱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南疆地区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发生在"两槽两脊"的纬向环流形势下,巴湖低涡、伊朗高压脊和辐合线是导致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大西洋、黑海、里/咸海、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沿着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西南路径到达南疆盆地。低空急流引导着偏西北和偏西路径的水汽输送到南疆盆地,西南路径的水汽则在南疆西部500 hPa气旋性风场、 200 hPa高空西南急流的引导下翻越青藏高原输送到南疆地区。水汽收支计算表明:水汽的输入主要集中在南边界对流层高层和北边界对流层低层和高层;水汽的输出集中在东边界对流层低层和高层。南疆盆地南侧高大陡峭地形(昆仑山脉)的阻挡,使得从北部侵入的主导气流在山前辐合生成的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触发系统。辐合线以北的偏西北气流带来的水汽在山前堆积,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不断辐合并抬升,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系统在山前不断生成发展,造成和田等地区持续的强降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暴雨 中亚低涡系统 水汽特征 地形辐合
下载PDF
2021年4·26华南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孙平 陈海亮 +1 位作者 符靖茹 邵端舟 《广东气象》 2022年第3期33-37,41,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逐小时数据集,对2021年4月26日华南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环境流场、主要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和温湿特征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有高空槽、低涡切变线、弱锋面低槽...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逐小时数据集,对2021年4月26日华南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环境流场、主要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和温湿特征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有高空槽、低涡切变线、弱锋面低槽;暴雨前期中层大气以下水汽含量充沛,水汽来源主要是南海暖湿东南气流和源于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副高加强与南支槽波动触发西南急流突变,是暖式切变低空水汽强烈辐合主要原因;广义湿位涡异常区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示踪作用,暴雨区一般在GMPV水平梯度较大区域附近;具有湿度因子的湿涡度、湿散度物理量能较好描述大气低层水汽辐合辐散状况,对分析低层水汽和动力环境条件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低涡切变线 广义湿位涡 湿涡度 湿散度 华南
下载PDF
西双版纳2021年冬末盛夏暴雨对比分析
19
作者 高栋斌 桑二 +1 位作者 桑锐 张能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3年第1期49-51,共3页
利用ERA5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21年2月7~9日和7月19~21日西双版纳冬夏暴雨天气。结果表明:(1)500hpa南支低压槽加深东移和700hPa低空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并急剧辐合以及低层切变线或辐合区扰动触发抬升利于冬季... 利用ERA5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21年2月7~9日和7月19~21日西双版纳冬夏暴雨天气。结果表明:(1)500hpa南支低压槽加深东移和700hPa低空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并急剧辐合以及低层切变线或辐合区扰动触发抬升利于冬季暴雨发生;夏季暴雨是在500hPa“东高西低”高压环流间低涡持久稳定和热力抬升低层大量的水汽至暴雨区上空引发强辐合上升运动下产生的;(2)大气边界层弱偏强冷平流利于冬季暴雨发生,近地面极弱的冷平流是夏季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低涡 冷平流
下载PDF
矩形通道中低肋涡流发生器抑垢效果分析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志明 吴翰 +1 位作者 刘坐东 王景涛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83,共7页
为了研究矩形通道内低肋涡流发生器抑垢效果特性,本文选用粒径为50 nm的MgO颗粒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安装低肋涡流发生器前后污垢热阻随时间的变化对比,改变低肋涡流发生器的高度、排列间距以及前后排列布置方式,对低肋涡流发生器的抑垢... 为了研究矩形通道内低肋涡流发生器抑垢效果特性,本文选用粒径为50 nm的MgO颗粒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安装低肋涡流发生器前后污垢热阻随时间的变化对比,改变低肋涡流发生器的高度、排列间距以及前后排列布置方式,对低肋涡流发生器的抑垢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低肋涡流发生器以较小的压力损失作为代价,换取了较好的抑垢效果;低肋涡流发生器越高,抑垢效果越好;减小涡流发生器的间距,能够有效的抑制污垢沉积;前排列布置有更好的抑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通道 低肋涡流发生器 污垢特性 纳米MgO颗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