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及客观预报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超 马学款 张恒德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6-561,共6页
利用2000-2016年华南219个县级气象观测站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对应站点的再分析资料,统计发生低能见度天气的天气形势和特征,归纳低能见度天气的预报指标。将与能见度以及能见度变化相关的气象要素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利用E... 利用2000-2016年华南219个县级气象观测站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对应站点的再分析资料,统计发生低能见度天气的天气形势和特征,归纳低能见度天气的预报指标。将与能见度以及能见度变化相关的气象要素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利用EC集合预报数据集获得能见度集合预报结果,通过对其离散度的统计分析以及经验公式最终获得具有泛用性、可靠性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集。通过输入EC确定场数据,获得华南219县级站长时效精细化能见度预报结果,2017年上半年的能见度预报试验显示,模型预报结果的误差与TS评分均优于CUACE模式能见度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神经网络 集合预报
下载PDF
江苏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影响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鲍婧 黄亮 +2 位作者 沈阳 张力文 张志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2-709,共8页
利用江苏70个基本站多年逐时雨量、相对湿度、风向、风速以及同时段内最低能见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强度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降雨是除雾以外,江苏低能见度的主要影响... 利用江苏70个基本站多年逐时雨量、相对湿度、风向、风速以及同时段内最低能见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强度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降雨是除雾以外,江苏低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天气(14. 7%),其中稳定性弱降雨和短时强降雨影响最大。与低能见度雾事件不同,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全天各时段均可能出现,发生时可伴随较强的风速(>2 m/s),短强低能见度多见风速>4 m/s(26. 6%)。江苏冬春两季为雨雾高发季,主要受降雨持续时间影响,对应的低能见度区间为500~1 000 m,有明显日变化。短强低能见度主要受雨强影响,多发生于6—9月,对应的低能见度区间为小于200 m,无明显日变化。两种降雨产生的低能见度事件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且雨雾低能见度发生时偏北风占主导,短强低能见度发生时则偏东风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 不同强度降雨 雨雾 短时强降雨
下载PDF
海口地区2018年2月持续低能见度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艳艳 缪育聪 +1 位作者 李建 郭建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9-906,共8页
利用海口地区的能见度资料、地表气象观测、探空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2月发生在海口和琼州海峡地区的持续低能见度过程的气象学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地区冬季的低能见度事件通常出现在暖湿条件下;能见度与相对湿度、温度和... 利用海口地区的能见度资料、地表气象观测、探空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2月发生在海口和琼州海峡地区的持续低能见度过程的气象学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地区冬季的低能见度事件通常出现在暖湿条件下;能见度与相对湿度、温度和热力稳定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和边界层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海口地区空气质量良好,其能见度与PM2.5浓度间无显著的相关性,这一特点与我国其他污染较重的地区有所不同。在925 hPa高度上,当海口处于高压系统的南侧,受到东北风控制时,能见度状况较好;当受东南风控制时,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有利于低能见度事件的出现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 低能见度 环流场 大气边界层
下载PDF
低能见度高速公路主动发光诱导系统设计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晓旭 《山西交通科技》 2017年第4期119-121,126,共4页
针对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气象行车安全,提出了一种主动发光诱导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从系统组成、设备布设、子系统功能设计、控制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特别对4种关键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低能见度主动发光诱导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 针对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气象行车安全,提出了一种主动发光诱导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从系统组成、设备布设、子系统功能设计、控制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特别对4种关键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低能见度主动发光诱导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交通安全 主动诱导 应急联动
下载PDF
成都双流机场低能见度发生规律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继业 《四川环境》 2000年第4期69-70,共2页
双流机场全年近 1/ 3的日子有低能见度天气出现 ,最多的冬季平均日数达到总数的 80 % ,而且低能见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低能见度主要由辐射雾造成。二次低能见度天气为其特点 。
关键词 低能见度 辐射雾 发生规律 双流机场 成都
下载PDF
2018年3月28日低云低能见度天气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傅毅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第33期48-49,共2页
平流低云低能见度具有形成速度快而突然、移动速度快、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难预报的特点,对飞行的安全、航班的正常起降影响较大,文章针对浦东机场的一次低云低能见度天气,从天气形势分析、卫星云图的分析、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结合当... 平流低云低能见度具有形成速度快而突然、移动速度快、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难预报的特点,对飞行的安全、航班的正常起降影响较大,文章针对浦东机场的一次低云低能见度天气,从天气形势分析、卫星云图的分析、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结合当时天气实况,对本次低云低能见度天气的形成、气象服务的保障情况进行回顾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云 低能见度 浦东机场
下载PDF
三峡库首区低能见度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罗剑琴 范元月 +1 位作者 汤淼 叶丹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1年第1期70-75,共6页
利用三峡库首区能见度监测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航道沿线能见度时空分布特点,初步探讨了水体及周边地形对能见度及大雾形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水体对边界层温、湿度影响的差异导致三峡库首区沿岸低能见度天气的频率远大于远岸地区... 利用三峡库首区能见度监测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航道沿线能见度时空分布特点,初步探讨了水体及周边地形对能见度及大雾形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水体对边界层温、湿度影响的差异导致三峡库首区沿岸低能见度天气的频率远大于远岸地区;②各分区出现低能见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差异显著;③环流分析表明,坝上低能见度天气发生在低边界层、暖湿条件下,发生大雾时,925 hPa均为高压场中,但925 hPa相对湿度指示性意义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时空分布 水陆差异 气象要素环境特征
下载PDF
北京地区低能见度区域分布初探 被引量:26
8
作者 赵习方 徐晓峰 +1 位作者 王淑英 孟燕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55-57,F003,共4页
选用了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0 0m的低能见度作为影响城市交通运输的一个指标 ,并研究了低能见度在北京地区时空分布特征。按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0 0m的出现频率 ,多年日均变化曲线及全年日均、月均、季均变化特征 ,将北京地区划分为 3个区 ... 选用了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0 0m的低能见度作为影响城市交通运输的一个指标 ,并研究了低能见度在北京地区时空分布特征。按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0 0m的出现频率 ,多年日均变化曲线及全年日均、月均、季均变化特征 ,将北京地区划分为 3个区 ,即东南部平原地区、西北部山区及东北~西南部过渡区。同时讨论了雾、浮尘等天气现象对北京地区低能见度的影响 ,得出影响北京地区低能见度的主要因子是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能见度 能见度等级 出现频率 区域分布 浮尘
下载PDF
洛阳市低能见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张丽娟 孟丽丽 禹东晖 《河南气象》 2004年第3期19-20,共2页
统计分析了洛阳地区水平能见度 <10 0 0m(低能见度 )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 ,讨论了地形地貌、沙尘天气、雾等因素对洛阳地区低能见度的影响 ,得出影响洛阳地区低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是雾的结论。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气候特征 影响因子 地形影响 天气现象
下载PDF
呼伦贝尔市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及一次低能见度个例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颖 黄文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6期61-68,共8页
为探寻呼伦贝尔市大气能见度、低能见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揭示"冰晶雾"天气成因,利用呼伦贝尔市大气能见度资料及地面气象要素资料对4个代表站的能见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一次典型低能见度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地区... 为探寻呼伦贝尔市大气能见度、低能见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揭示"冰晶雾"天气成因,利用呼伦贝尔市大气能见度资料及地面气象要素资料对4个代表站的能见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一次典型低能见度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地区大气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在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上均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牧区能见度优于农区;(2)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气温和风速以正相关为主;(3)大气低能见度出现的集中时段是冬季,伴随最多的天气现象为结冰、积雪和霜;(4)2 m温度低于零下36℃,对于浓雾的产生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影响因子 低能见度 冰雾 呼伦贝尔市
下载PDF
大连低能见度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祥村 邵利民 王绪翔 《海洋预报》 2011年第5期44-49,共6页
利用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CDC提供的大连站1973—2010年间的每日地面观测概要数据统计分析了大连低能见度(<4 km)的年月分布、持续时间等特征,探讨了大连低能见度与天气现象、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等因素的关系。并利用韩国气象局KM... 利用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CDC提供的大连站1973—2010年间的每日地面观测概要数据统计分析了大连低能见度(<4 km)的年月分布、持续时间等特征,探讨了大连低能见度与天气现象、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等因素的关系。并利用韩国气象局KMA提供的2006—2010年每日天气图,对大连低能见度出现时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归纳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气候特征 天气型
下载PDF
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在京津冀地区低能见度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12
作者 张庆 张楠 +1 位作者 陈子煊 陈宏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362-374,共13页
利用2017—2021年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京津冀国家站地面资料,结合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预报模型,开展轻雾、大雾客观预报。探讨了再分析资料、地形因素的影响,并结合多模型集成、统计消空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果表明:(1)XGBoost(eXtreme Gr... 利用2017—2021年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京津冀国家站地面资料,结合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预报模型,开展轻雾、大雾客观预报。探讨了再分析资料、地形因素的影响,并结合多模型集成、统计消空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果表明:(1)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随机森林等集成学习方法的预报效果均优于决策树方法;(2)在引入ERA5再分析资料、地形建模后,XGBoost、LightGBM模型的预报性能显著提高。相比仅使用地面要素建模,大雾预报的TS(Threat Score)提升了30%、32%,达到0.52、0.49,命中率分别为0.62、0.87。此外,经过多模型集成后,轻雾、大雾预报的TS提升到了0.51、0.54;(3)2022年秋季一次大雾过程中,本方法提前72 h准确预报了京津冀地区的大雾,其中以LightGBM模型表现最好。0~72 h轻雾预报和0~36 h逐小时大雾预报的TS均达到0.3,预报准确率、时效性均优于ECMWF(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 Weather Forecasting)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低能见度天气预报 ERA5再分析资料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加速器机载kV-CBCT成像参数与图像质量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磊 吴爱东 +1 位作者 裴元吉 闫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36-1339,共4页
采用Catphan 503模体,选用不同的扫描预设条件成像,对加速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图像的均匀性、噪声、低对比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提高X线球管管电压管电流、增大机架旋转扫描范围、减小准直器尺寸、提高重... 采用Catphan 503模体,选用不同的扫描预设条件成像,对加速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图像的均匀性、噪声、低对比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提高X线球管管电压管电流、增大机架旋转扫描范围、减小准直器尺寸、提高重建精度等参数有利于获得高质量锥形束CT(CBCT)图像,但同时患者将多受额外的X射线辐射,也加大X线球管和探测器等元器件的损耗。因此,临床使用中应根据患者解剖条件合理选择成像参数,这样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尽可能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伏级锥形束CT X线容积成像系统 均匀性 噪声 低对比度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珊 张高健 +2 位作者 樊婷丽 魏俊涛 庞菲菲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890-894,共5页
利用西安咸阳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自动观测站网2013年8月—2015年4月共21个月的交通气象实时观测资料,对该路段大气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造成低能见度事件主要有霾(52.9%)、雾(31.3%)和降水(15.... 利用西安咸阳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自动观测站网2013年8月—2015年4月共21个月的交通气象实时观测资料,对该路段大气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造成低能见度事件主要有霾(52.9%)、雾(31.3%)和降水(15.8%)三种天气现象发生。各月低能见度事件发生频率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各时次出现低能见度事件的频率呈白天低、夜间高的单峰单谷型变化。秋冬季节低能见度事件发生期间,高速路段雾、霾所占比例相当;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与能见度呈多项式型负相关。秋冬季节机场高速路段低能见度发生期间,96.0%以上为小风或静风天气。夏季高速路段能见度与逐分钟降水量变化趋势呈镜像反相关,且二者呈显著的幂指数型相关(R2=0.7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高速公路 交通气象 低能见度事件
原文传递
乌海市近10年低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文达 赵旭春 +1 位作者 王凤琴 姚建丽 《环境与发展》 2016年第1期74-79,共6页
利用2005-2014年十年间乌海机场FD12型能见度传感器(Vaisala)所监测的能见度及地面常规气象要素的逐月逐时资料,统计分析乌海地区近10年低能见度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乌海市近十年低能见度出现次数占... 利用2005-2014年十年间乌海机场FD12型能见度传感器(Vaisala)所监测的能见度及地面常规气象要素的逐月逐时资料,统计分析乌海地区近10年低能见度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乌海市近十年低能见度出现次数占年能见度总次数的比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低能见度情况出现最多的是冬季,其出现的频率占31%,春季略低,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所占比例为18%,而低能见度的月际分布情况也符合冬季比夏季严重的规律;低能见度与风速的关系表现为,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既不是一直呈现正相关或反相关,而是正反相关转换的复杂关系。而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表现为相对湿度越大,能见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变化特征 气象要素
下载PDF
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及逆温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16
作者 吴彬贵 张宏升 +4 位作者 汪靖 张长春 于莉莉 刘彬贤 解以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利用地面站观测、大气边界层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2月13~14日华北中南部一次持续性浓雾过程的水汽输送和逆温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其与浓雾生、消发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暖性弱高压脊和地面变性冷高压的高低空系统... 利用地面站观测、大气边界层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2月13~14日华北中南部一次持续性浓雾过程的水汽输送和逆温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其与浓雾生、消发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暖性弱高压脊和地面变性冷高压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逆温层结和近地面弱风条件;在深厚逆温条件下,南支暖湿水汽的输送和辐合使毛毛雨滴下降过程中蒸发,在近地面较冷气层中再次凝结导致了浓雾的生成;加强北上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浓雾的启动和长时间维持提供了大量的水汽,有利于逆温层顶抬升,湿层增厚,进而促进了浓雾的生成和发展;西北干冷空气自上而下破坏了深厚浓雾所依存的高湿条件,使雾顶下降雾层变薄,加之日出后的短波辐射使近地层空气升温,近地面的稳定层结被破坏,上下层气流交换增强,从而导致了雾最终消散。结果还表明:在近地面逆温、微风等有利成雾天气条件下,当低层持续适量的水汽辐合时,浓雾同时伴随有毛毛雨现象,当低层水汽辐散时,毛毛雨现象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西南急流 逆温 水汽输送
下载PDF
高速公路浓雾监测预警系统 被引量:30
17
作者 冯民学 顾松山 卞光辉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2-97,共6页
为研究浓雾对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通过建设高速公路环境气象监测站以获取与浓雾发生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和能见度实测值,并结合高速公路沿线历史浓雾个例研究形成浓雾的环流形势特征和局地监测站气象要素演变与能见度值变化规律和特征,... 为研究浓雾对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通过建设高速公路环境气象监测站以获取与浓雾发生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和能见度实测值,并结合高速公路沿线历史浓雾个例研究形成浓雾的环流形势特征和局地监测站气象要素演变与能见度值变化规律和特征,由此建成了高速公路浓雾监测预警系统。系统通过多种通讯传输和显示手段,将自动监测站的实况和预报中心制作的浓雾预警、预报结论传送至公路运营指挥中心,供采取决策措施时应用。该系统目前已由无锡段扩展到常州至苏州段,在试验应用期,沪宁高速公路在试验路段未发生因浓雾而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报 高速公路 浓雾 低能见度
下载PDF
京津塘高速公路秋冬雾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 被引量:38
18
作者 吴彬贵 解以扬 +2 位作者 吴丹朱 王亚男 汪东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28,共8页
利用京津塘高速公路2007年10—12月沿路自动气象站风、温、湿及能见度连续观测资料,结合气象台站地面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雾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局地路段类型雾天气主要出现在上层为下沉气流同... 利用京津塘高速公路2007年10—12月沿路自动气象站风、温、湿及能见度连续观测资料,结合气象台站地面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雾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局地路段类型雾天气主要出现在上层为下沉气流同时地面为弱气压场的环流条件下;全路段类型雾过程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弱西风槽前的暖平流区、地面冷锋前弱气压场中。2007年10—12月各月雾发生时近地面温度范围分别为9~13℃,4~7℃和-6~1℃;近地面相对湿度一般大于90%。相对湿度为85%~90%时,也有500~1000 m低能见度天气发生。雾发生时近地面风向不定,风速一般小于2 m·s^(-1);当风速大于5 m·s^(-1)时,雾存在的概率极低。文中还给出了各路段雾生消时间、持续时段及雾天气出现次序的一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高速公路 气象要素
下载PDF
广州地区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19
作者 陈静 吴兑 刘啟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64,共9页
使用2004—2007年广州地区番禺、东山和南沙站3套能见度仪和3套自动气象站的逐时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资料,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3地低能见度事件的年、季和日变化等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近年来广州地区轻雾(雾)出现频率总体较低且... 使用2004—2007年广州地区番禺、东山和南沙站3套能见度仪和3套自动气象站的逐时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资料,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3地低能见度事件的年、季和日变化等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近年来广州地区轻雾(雾)出现频率总体较低且日数偏少,霾天气高发期在10月—次年4月、7月极少出现,年变化特征明显。番禺低能见度事件以5~8 km的情况居多,东山和南沙则以8~10 km的轻度视程障碍为主;但同期番禺≥10 km的日数百分比增长最显著,意味着当地能见度有明显好转。低能见度事件多见于70%≤RH<90%的中高相对湿度范围,RH<30%的低相对湿度情况下未曾出现视程障碍现象;番禺和东山的低能见度事件有随RH减少而增多的趋势,南沙则大致相反。对比分析有代表性的旱、雨季发现,(极端)低能见度事件多在早晚发生,日间能见度低值区则一般出现在正午前后,日变化特征明显,且旱季更显著,同时以番禺最具代表性。总体上广州地区的低能见度事件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学 变化特征 能见度等级 相对湿度等级 广州 低能见度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of Heavy Fog Using a Droplet Spectrometer:A Case Study 被引量:34
20
作者 牛生杰 陆春松 +3 位作者 刘延刚 赵丽娟 吕晶晶 杨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259-1275,共17页
The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long-lasting heavy fog event are examined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a comprehensive field campaign conducted during the winter of 2006 at Pancheng (32.2°N, 118.7°E), Jiang... The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long-lasting heavy fog event are examined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a comprehensive field campaign conducted during the winter of 2006 at Pancheng (32.2°N, 118.7°E),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key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liquid water content, fog droplet concentration, mean radiu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exhibit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one another in general, and that the 5-min-average maximum value of fog liquid water content was sometimes greater than 0.5 g m-3.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correlations likely arose from the simultaneous supply of moist air and fog condensation nuclei associated with the advection of warm air, which further led to high liquid water content. High values of liquid water content and droplet concentration conspired to cause low visibility (〈50 m) for a prolonged period of about 40 h. Examination of the microphysical relationships conditioned by the corresponding autoconversion threshold functions shows that the collision-coalescence process was sometimes likely to occur, weakening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s induced by droplet activation and condensational growth.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observed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 can be described well by the Gamma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 microphysics positive correlation high liquid water content low visibility warm and moistai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