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杜新龙 康毅力 +3 位作者 游利军 杨斌 黎金明 金祥哲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5-299,共5页
应力敏感是造成低渗透油气田储层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客观地评价应力敏感对于保护低渗透储层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姬塬油田低渗透储层为例,开展了基块岩样和人工造缝岩样应力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基块岩样为弱应力敏感性,裂缝岩样为... 应力敏感是造成低渗透油气田储层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客观地评价应力敏感对于保护低渗透储层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姬塬油田低渗透储层为例,开展了基块岩样和人工造缝岩样应力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基块岩样为弱应力敏感性,裂缝岩样为强应力敏感性。在外力作用下,岩石的本体变形和结构变形是产生应力敏感的主要原因。岩石的结构变形主要受孔隙度、岩石颗粒的接触方式、岩石颗粒的胶结情况、粘土矿物产状以及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岩石的本体变形主要受岩石组分影响。岩心柱塞尺度微裂缝出现频度较低、粘土矿物"绿泥石包壳"发育及其良好的保护孔隙作用是基块岩样表现为弱应力敏感性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应力敏感 岩石组分 粘土矿物产状 裂缝
原文传递
低渗透岩土有效扩散系数的室内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葛勤 梁杏 +1 位作者 龚绪龙 刘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9,共7页
低渗透岩土是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有效扩散系数是研究低渗透岩土的关键参数之一。文章以原状黏土和粉砂质黏土为例,以Cl^-为示踪剂,利用自主研发的室内径向扩散实验装置,建立Cl^-径向运移模型,模拟其扩散运移过程。... 低渗透岩土是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有效扩散系数是研究低渗透岩土的关键参数之一。文章以原状黏土和粉砂质黏土为例,以Cl^-为示踪剂,利用自主研发的室内径向扩散实验装置,建立Cl^-径向运移模型,模拟其扩散运移过程。以实验模型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利用COMSOL软件模拟溶质理论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利用绝对残差平均值进行理论浓度与实测值拟合优度统计,提取试样的有效扩散系数。结果表明:试样塘沽G1孔101.2~101.5 m、苏北SY1孔147.1~147.3 m、170.48~170.68 m的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6.0×10^(-10)m^2/s、4.5×10^(-10)m^2/s、3.9×10^(-10)m^2/s时,理论浓度的绝对残差平均值最小,且孔隙度和有效扩散系数高度相关,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利用Archie定律有效孔隙度与有效扩散系数的关系,取常量n=1.9,预测了试验样品的有效孔隙度,分别为0.26,0.19,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岩土 径向扩散 有效扩散系数 有效孔隙度
下载PDF
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健 李红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89,共4页
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亚段2+3砂层组属中低渗透储集层,开发20余年,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依据该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丰富岩心资料,在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根据岩石薄片镜下观察和... 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亚段2+3砂层组属中低渗透储集层,开发20余年,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依据该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丰富岩心资料,在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根据岩石薄片镜下观察和含油薄片压汞、铸体、扫描电镜、图像分析、计算机层析测试等分析,在综合含水达81%时,储集层中的游离、漂移颗粒约占30%,沿骨架颗粒(长石、岩屑等)的解理面、接合面的溶蚀产生次生溶孔,一些溶蚀后散落的晶屑成为地层微粒堵塞孔喉,方解石沿孔洞自生,石英次生加大,使原生孔喉网络复杂化,特高含水期形成许多不规则游离孔。在注入水长期浸泡和冲刷作用下,借集层的渗流参数总体变差,非均质性和亲水性增强,相对渗透率曲线的两相流跨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中低渗透储集层 特高含水期 岩石骨架结构 黏土矿物 孔喉网络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4
作者 李彩云 杨兆林 +4 位作者 方芳 仲向云 林丽 陈娟 宋翔 《低渗透油气田》 2013年第1期22-28,共7页
利用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沉积作用控制着研究区储层的发育特征,是造成储层粒度细、碳酸... 利用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沉积作用控制着研究区储层的发育特征,是造成储层粒度细、碳酸盐和泥质含量高、原生孔隙不发育、成分成熟度低、储层极易被压实的主要因素,是低渗透储层形成的内因;成岩作用是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的关键,特别是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对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低渗透 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 黏土矿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