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4
1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得到了震级ML1.7~6.2的1 132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揭示了京津唐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地区 华北遥测台网 数字地震台网 P波速度结构 上地壳 震级 震源参数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渤海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潜在地幔热柱的异常构造背景 被引量:76
2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3 位作者 张秉铭 杨顶辉 万志超 张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68-480,共13页
渤海是中国东部陆缘的一个裂谷型盆地,通过重力、航磁、古地磁、天然地震、地热、应力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地震层析成像等资料,对渤海湾及其周边地带的深部结构、地球物理场效应和深层物理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一盆地是由NNE-N... 渤海是中国东部陆缘的一个裂谷型盆地,通过重力、航磁、古地磁、天然地震、地热、应力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地震层析成像等资料,对渤海湾及其周边地带的深部结构、地球物理场效应和深层物理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一盆地是由NNE-NE向、近EW向和NW向3组断裂组成,这3组断裂与3组地幔隆起带基本相对应,并在渤中坳陷交汇、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区内地壳厚度仅28-29km,上地幔向上隆起,等温居里面埋深浅(为12km),并为较高区热流值区(56-77mW/m2).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庙岛西部中地壳中有一近似圆形的低速体,在120km深度仍为低速异常区.深大断裂可为深部热物质与气态物质上涌的通道.通过综合研究,提出渤海湾很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尚在发展中的地幔热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岩浆活动 地球物理场 地幔热柱 异常构造
下载PDF
天山上地幔结构及其对壳内构造运动的作用 被引量:21
3
作者 胥颐 刘福田 刘建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5-412,共8页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天山地震带上地幔的基本结构,讨论了天山不同地区上地幔介质的动力学性质和可能的驱动机制。认为水平挤压形变是造成西天山和天山毗邻西昆仑附近区域上地幔岩石圈缩短和增厚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天山和...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天山地震带上地幔的基本结构,讨论了天山不同地区上地幔介质的动力学性质和可能的驱动机制。认为水平挤压形变是造成西天山和天山毗邻西昆仑附近区域上地幔岩石圈缩短和增厚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天山和东天山靠近准噶尔盆地南缘一带,除了板块运动造成的水平挤压力之外,上地幔热物质有可能上浮甚至侵入到地壳之中。它们与水平运动一样,对壳内脆性介质的构造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壳底部莫霍面附近的低速滑脱层成为震源区深部构造的一个明显标志。此外,自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天山部分地区固结冷却的山根有可能在多重挤压变形和小尺度热对流的共同作用下,脱离它们的原有的层位而沉入上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上地幔 构造运动 深部构造 低波速带
下载PDF
近地表低速带反演 被引量:15
4
作者 裴江云 吴永刚 刘英杰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317-320,326,共5页
利用瑞雷面波在近地表传播特点,用大小阻尼二乘法迭代反演近地在低速带厚度和速度,给出了大庆两个地区实例试算结果,表明该算法是稳定的,适用于近地在参数反演。
关键词 低速带 反演 地表 地震勘探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及羌塘块体的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永华 吴庆举 +3 位作者 田小波 曾融生 张瑞青 李红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6-595,共10页
采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从INDEPTH-Ⅲ台站中选取了18个资料记录较好的台站,对拉萨及羌塘块体的地壳厚度与低速层的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着INDEPTH-Ⅲ剖面,拉萨块体Moho界面较羌塘要深约8km,这可能暗示拉萨块体北缘的地幔... 采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从INDEPTH-Ⅲ台站中选取了18个资料记录较好的台站,对拉萨及羌塘块体的地壳厚度与低速层的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着INDEPTH-Ⅲ剖面,拉萨块体Moho界面较羌塘要深约8km,这可能暗示拉萨块体北缘的地幔盖层向北俯冲到羌塘块体之下;反演得到的地壳速度模型显示,拉萨北部及羌塘块体的部分台站下方中地壳有低速层存在,结合以往地质资料,可以推断拉萨块体北部和羌塘块体10~20km以下的中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层.这些低速层可能与其下部的高温上地幔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 低速层 地壳厚度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hypocentral tectonics in the epicentral area of Nan'ao earthquake (M7.5),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9
6
作者 XU Huilong QIU Xuelin +2 位作者 ZHAO Minghui SUN Jinlong ZHU Jun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B12期95-106,共12页
1918 Nan’ao earthquake (M7.5)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history materials analyses,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estima... 1918 Nan’ao earthquake (M7.5)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history materials analyses,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estimated to locate in the intersection part of the Binhai fault zone (Littoral) and Huanggangshui fault, which strikes NEE and NW, respectively. The activities of the NEE-striking thrust fault and NW-striking extensional fault that were attributed to 1918 Nan’ao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Dongshan Island of the epicentral area; they reflected the focal stress field with compression in NW-SE direction and extension in NE-SW direction. The isoseismal contour of seismic intensity X shows a shape of ‘X’ composed of two mutually overlapping ellipses with two axes striking NEE and NW, respectively, and such shape impli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is earthquake is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conjugate seismotectonic faults constituted by the NEE-striking Binhai fault zone and the NW-striking Huanggangshui fault.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 dominant seismogenic structure, and the NW-striking Huanggangshui fault is the subdominant one. The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that crossed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was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the Binhai fault zone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he seismic data,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defined as a low velocity zone with SE dip-slip in thecrustal structure section.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 boundary fault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ubplate and South China Sea subplate. The crust structure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Binhai fault zone is a normal continental crust with a thickness of 30 km, and the one on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fault zone is a thinning continental crust with a thickness of 25―28 km.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seismogenic fault and also is an earthquake-controlling fault. The intersection part between the Binhai fault zone and the low velocity zone of upper crust is advantageous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strain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1918年南澳地震 滨海断裂带 地壳结构 震源构造 震中区
原文传递
大庆长垣油田断层阴影地震正演模拟及校正方法 被引量:18
7
作者 姜岩 程顺国 +1 位作者 王元波 李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0-329,I0007,共11页
大庆长垣油田大断层下盘在地震剖面上普遍存在三角形的断层阴影区,其地震反射同相轴呈"上拉"或"下拉"、并伴随反射同相轴错断,导致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断层、微幅度构造解释时存在陷阱。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根据研... 大庆长垣油田大断层下盘在地震剖面上普遍存在三角形的断层阴影区,其地震反射同相轴呈"上拉"或"下拉"、并伴随反射同相轴错断,导致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断层、微幅度构造解释时存在陷阱。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根据研究区实际地质情况建立了一系列二维地震正演模型,尝试定量分析断层阴影区地震反射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断层两侧地层速度的横向变化是导致断层下盘断层阴影的根本原因,其中断层断距、低速层的存在等是长垣油田断层阴影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密井网开发区利用三维空变速度场时深转换技术进行断层阴影校正的思路和方法,显著提高了大断层附近构造解释精度,为长垣油田更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阴影 断层断距 低速层 长垣油田 密井网开发区
下载PDF
微测井技术在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刚 王欢 刘江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4期80-81,共2页
静校正工作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常规的静校正方法均存在一定的误差 ,不能满足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要求。而微测井技术能够提供一个较精确的静校正量计算方法 ,因此在微测井正演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给出了野外微测... 静校正工作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常规的静校正方法均存在一定的误差 ,不能满足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要求。而微测井技术能够提供一个较精确的静校正量计算方法 ,因此在微测井正演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给出了野外微测井资料采集方法 ,在取得微测井低速带、降速带厚度及速度数据后 ,计算出精确的静校正量并用于叠加处理中 ,从而保证了地震波的同相叠加。用该方法做出的叠加剖面连续性好 ,分辨率和信噪比也比较高 ,有利于微幅度构造和小断层的识别。实际资料处理实践证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测井技术 静校正 低速带 降速带 地震资料处理 小断层 地震波
下载PDF
地球的5个气圈与中地壳天然气开发 被引量:16
9
作者 杜乐天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5-30,35,共7页
论述了地球的排气作用。指出地球存在5个气圈即大气圈、上地壳充气圈、中地壳充气圈、上地幔充气圈和外地核充气圈;地幔流体是一种超临界态复杂化合物系统(简称为幔汁)。除地核H2流体之外,幔汁是地球各气圈的气体之源;中地壳天然气蕴藏... 论述了地球的排气作用。指出地球存在5个气圈即大气圈、上地壳充气圈、中地壳充气圈、上地幔充气圈和外地核充气圈;地幔流体是一种超临界态复杂化合物系统(简称为幔汁)。除地核H2流体之外,幔汁是地球各气圈的气体之源;中地壳天然气蕴藏量巨大,是未来值得开发的领域。提出了在渤海庙岛群岛打深钻采气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排气作用 气圈 中地壳 低速带 地幔流体 幔汁
下载PDF
采空区勘查新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丁金刚 蒋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59-1464,共6页
采空区危害巨大,但常用物探方法往往难以准确探测.为了寻找适合的采空区探测物探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散射地震理论的SSP地震散射技术的原理和技术要点,SSP技术以非均匀地质模型为基础,适应复杂地质、地形条件;通过波场分离、速度分析、... 采空区危害巨大,但常用物探方法往往难以准确探测.为了寻找适合的采空区探测物探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散射地震理论的SSP地震散射技术的原理和技术要点,SSP技术以非均匀地质模型为基础,适应复杂地质、地形条件;通过波场分离、速度分析、偏移成像技术,可得到地层的波速分布与地质界面分布图像.同时本文结合实例研究了SSP技术在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反射地震方法将时间同相轴形态变化作为判定采空区标准,SSP技术依据低速区分布判定采空区的方式更加直观、准确;并结合界面形态综合解释采空区,进一步提高了勘探的准确度;该方法具有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等特点;在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SSP地震散射 偏移成像 波速图像 低速区 散射成像 山区地震 地震勘探 地震CT
原文传递
大陆岩石圈解耦及块体运动讨论——以青藏高原—川滇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晓松 马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240-247,共8页
块体构造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人们对现今大陆岩石圈运动 ,尤其是大陆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块体底部边界的构造性质是块体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块体构造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块体底部边界的岩石物理性质是利用... 块体构造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人们对现今大陆岩石圈运动 ,尤其是大陆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块体底部边界的构造性质是块体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块体构造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块体底部边界的岩石物理性质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和识别块体底部边界的前提。文中依据现代实验岩石学、实验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的研究成果 ,对块体底部边界之成因属性和岩石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将大陆块体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地壳型块体和岩石圈型块体。地壳型块体是由大陆上部地壳所构成的“薄板” ,壳内软弱带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和潜在的解耦带。岩石圈型块体在岩石圈尺度上是力学耦合的 ,以上地幔软流圈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壳内软弱带具有垂直方向低速和各向异性的基本特征 ,联合多种地震测深方法有望确定块体的底界。在现今构造活动区内 ,地壳型块体的潜在解耦带可能由壳内部分熔融带承担。青藏高原南部—川滇地区 2 0 35km的深度上广泛存在低速带。地热、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和模拟均显示该地区的低速带具有部分熔融的成因属性。块体沿着该壳内低速层与下伏地壳发生某种程度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 壳内软弱带 低速层 各向异性 部分熔融 青藏高原—川滇地区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in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被引量:14
12
作者 Chunyong Wang Hai Lou +3 位作者 Xili Wang Jiazheng Qin Runhai Yang Jinming Zhao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4期347-356,共10页
Based on the integ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ravel-time data and amplitud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deep seismic sounding experiment on the Chuxiong-Luoping profile, eastern Yunnan province, carried out in January... Based on the integ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ravel-time data and amplitud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deep seismic sounding experiment on the Chuxiong-Luoping profile, eastern Yunnan province, carried out in January of 2005, we present a 2-D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long the profile. The crustal structure shows remarkable contrast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although the whole profile is situated within the Yangtze platform. The average P wave velocities of the crust on the west and east sides of the fault zone are 6.21 km/s and 6.32 km/s, respectively, 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es are 41 km and 45 km,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crust to the east of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presents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structure in a stable platform, while the crust to the west is complicated with a lower velocity zone in middle of the upper crust.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6.21 km/s is lower than the global continental crustal average (6.30 km/s), indicating that the region is tectonically active. According to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velocity and depth of interfaces (including the Moho),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has cut through the whole crust. It is also deduced that existence of low velocity zone in middle of the upper crust is conducive to the south-southeastern sliding of the Sichuan- Yunnan (Chuan-Dian) rhombus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ojiang fault zone crustal structure deep seismic sounding SEISMICITY low velocity zone
下载PDF
高温高压实验弹性波速研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马麦宁 白武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9年第1期40-55,共16页
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高温高压实验岩石、矿物弹性波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高温高压实验弹性波速研究的目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有关实验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其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在高温高压... 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高温高压实验岩石、矿物弹性波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高温高压实验弹性波速研究的目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有关实验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其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在高温高压岩石波速研究方面的进展及所取得的成就,并对高温高压弹性波速研究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波速 高温高压 低速层 各向异性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早至波的特征波波形反演建模方法 被引量:14
14
作者 胡光辉 王立歆 +3 位作者 王杰 孙晶梅 王振宇 尹力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76,共6页
近地表速度建模问题是地球物理建模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传统基于射线类的反演方法受到高频假设的限制,存在理论上的建模"盲区",而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又受到资料品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介绍了一种基于全波形反演思想的特征波... 近地表速度建模问题是地球物理建模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传统基于射线类的反演方法受到高频假设的限制,存在理论上的建模"盲区",而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又受到资料品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介绍了一种基于全波形反演思想的特征波波形反演方法,引入早至波的概念联合初至走时层析反演,利用早至波这一特征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实现对近地表及中浅层的高精度建模。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即使在初始模型精度较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达到较好的建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早至波 初至走时层析 中浅层建模 低速带
下载PDF
壳内部分熔融低速层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晓松 金振民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8年第3期38-45,共8页
实验岩石学、岩石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及理论分析均表明,至少在具有高热流值的区段,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是造成壳内低速带的主要原因.我们将由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的壳内低速层称之为壳内部分熔融低速层.它是许多深部地质作用的发源和汇... 实验岩石学、岩石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及理论分析均表明,至少在具有高热流值的区段,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是造成壳内低速带的主要原因.我们将由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的壳内低速层称之为壳内部分熔融低速层.它是许多深部地质作用的发源和汇聚地,并影响和制约着地球物理场特征.因此,研究壳内部分熔融低速带的形成及其地质意义无疑将深化人们对深部地质作用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内部分熔融 低速层 地震波衰减 地幔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近地表强吸收补偿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文 周志才 于承业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0-215,共6页
近地表对地震波的吸收效应非常强,前人用了很多吸收补偿的方法来减小其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补偿效果,但将适用于深层成岩地层的补偿公式应用于近地表存在着补偿量分布不合理、运算参数难以优选等技术问题,未达到理想的近地表吸收... 近地表对地震波的吸收效应非常强,前人用了很多吸收补偿的方法来减小其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补偿效果,但将适用于深层成岩地层的补偿公式应用于近地表存在着补偿量分布不合理、运算参数难以优选等技术问题,未达到理想的近地表吸收补偿目的。在研究地震波吸收补偿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常用的补偿方法存在的问题,在补偿因子的计算公式中引入一个修正系数,给出了一种适合近地表强吸收的由增益门限和频率上限双因素控制的补偿方法,解决了以往近地表吸收补偿存在的问题,获得了表层低降速带吸收补偿较为合理的地震剖面。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的近地表强吸收补偿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吸收衰减 Q补偿 低降速带 补偿因子
下载PDF
中国东南陆缘的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椿镛 陈运泰 邵占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2期1-8,共8页
对我国东南陆缘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测量、地热测量、地学大断面编制以及天然地震的层析成像等大量深部构造研究结果作综合分析。地热异常、地壳内存在低速层和高导层、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等现象说明,这一地区是现代... 对我国东南陆缘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测量、地热测量、地学大断面编制以及天然地震的层析成像等大量深部构造研究结果作综合分析。地热异常、地壳内存在低速层和高导层、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等现象说明,这一地区是现代构造运动的活动区。中国东南陆缘的现今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WW-SEE,认为是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以及冲绳海槽的扩张等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驱动力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缘 深部结构 动力学过程
下载PDF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in the boundary area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9
18
作者 MINing WANGLiangshu +5 位作者 LIHua XUMingjie CHENYunping LICheng ZHANGYong YUDay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3期270-275,共6页
A portable 3-component broadband digital seismic array was deployed across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to investigate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ased on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teleseismic P-wave data... A portable 3-component broadband digital seismic array was deployed across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to investigate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ased on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teleseismic P-wave data, a 2-D S-wave velocity profile of the boundary area of the TOB and the Tarim Basin was obtained at the depths of 0—80 km. Our results reveal a vertical and lateral inhomogeneity in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Four velocity interfaces divide the crystalline crust into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crust. A low velocity zone is widely observed in the upper-middle crust. The depth of Moho varies between 42 and 52 km. At the north end of the profile the Moho dips northward with a vertical offset of 4—6 km, which implies a subduction front of the Tarim Basin into the TOB. The Moho generally ap- pears as a velocity transitional zone except beneath two sta- tions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where the Moho is char- acterized by a typical velocity discontinuity.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the deep contact deformation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ost mantle delineate the north-south lithospheric shortening and thickening in the boundary area of the TOB and the Tarim Basin, which would be helpful to constructing the geodynamical model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moun- tain-basin-coupl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脉 塔里木盆地 岩石层 造山带 地质学
原文传递
地幔过渡带顶面低速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晓亚 马麦宁 徐志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5-1625,共11页
位于地幔过渡带顶面上方的低速层是近20年来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其对于认识俯冲作用、地幔对流模式和强度、地球内部圈层间的耦合和解耦、物质分布和迁移,乃至原始地球演化等地球深部物理化学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位于地幔过渡带顶面上方的低速层是近20年来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其对于认识俯冲作用、地幔对流模式和强度、地球内部圈层间的耦合和解耦、物质分布和迁移,乃至原始地球演化等地球深部物理化学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该低速层陆续发现于全球的多个区域,所处的构造位置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俯冲带和大陆克拉通.其在横向上有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深度和厚度的波动.关于低速层的成因,虽然部分熔融成因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但部分熔融作用的诱发因素、发生位置以及熔体的密度和黏度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通过分析基于部分熔融成因的几个关键问题,本文最后讨论了相关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过渡带 低速层 成因 部分熔融 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破裂带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沈旭章 梅秀苹 杨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7-488,共12页
利用分布在汶川地震破裂带上三个固定台站两年的远震接收函数,结合该区域已有面波频散结果,首先确定了各台站下方不同方位地壳的厚度、波速比和纵波平均速度,进而构建初始模型,对各台站下方不同方位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线性反演.结果表明... 利用分布在汶川地震破裂带上三个固定台站两年的远震接收函数,结合该区域已有面波频散结果,首先确定了各台站下方不同方位地壳的厚度、波速比和纵波平均速度,进而构建初始模型,对各台站下方不同方位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线性反演.结果表明:位于汶川地震破裂带两端单台下方地壳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较强,各方位接收函数差异较大,而破裂带中部台站的地壳速度结构横向较为均匀;在汶川地震破裂起始点附近的台站下方,反演结果显示出中下地壳中明显的低速区,该结果和已有层析成像结果相一致,而在破裂带中部和终点的地壳中没有发现明显低速层.据此推断:青藏东部低速的流动性物质已经延伸到了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可能就是这种低速流动物质延伸的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破裂带 接收函数 面波 地壳低速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