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低有机质丰度烃源岩高效生烃模式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国欣 张斌 +8 位作者 伍坤宇 吴松涛 王晓梅 张静 齐雪宁 张娜 邢浩婷 鲜成钢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8-910,共13页
通过实验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母质、有机质富集与生烃模式。柴达木咸化湖盆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相对贫乏的营养物质供应抑制了藻类勃发、过快的沉积速率导致... 通过实验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母质、有机质富集与生烃模式。柴达木咸化湖盆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相对贫乏的营养物质供应抑制了藻类勃发、过快的沉积速率导致有机质被稀释、较高的有机质转化效率导致残留有机碳偏低。针对这类富氢有机质生烃过程中有机碳降低,应用TOC值评价有机质丰度时需根据成熟度对其进行恢复。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烃源岩生烃包括可溶有机质生烃和不溶有机质生烃两部分。可溶有机质主要继承于生物体在咸化湖盆中得以保存,在低演化阶段生烃形成的烃富含氮、氧、硫等杂原子化合物,在后期二次裂解形成轻质烃类组分;不溶有机质即干酪根生烃模式符合传统的“Tissot”模式,生油高峰对应于Ro值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柴西坳陷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咸化湖盆 低TOC 页岩油 可溶有机质 高效生烃 生烃模式 有机质丰度
下载PDF
华北盆地中南部下古生界的生烃史 被引量:4
2
作者 许化政 胡宗全 +1 位作者 周新科 王传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7,共7页
华北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普遍具有有机质丰度低和成熟度高的特点.有机质丰度低是沉积造成的,岩性、岩石结构和沉积构造均证明华北盆地早古生代以浅水陆表海、浅水泻湖环境为主,水体动荡、咸化、蒸发作用强烈,不利于低等生物发育和... 华北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普遍具有有机质丰度低和成熟度高的特点.有机质丰度低是沉积造成的,岩性、岩石结构和沉积构造均证明华北盆地早古生代以浅水陆表海、浅水泻湖环境为主,水体动荡、咸化、蒸发作用强烈,不利于低等生物发育和保存.有机质成熟度高是中新生界的叠加深成变质作用造成的,特别是中下三叠统沉积厚度达2000~2500m,区域性地覆盖在古生界之上,使下古生界埋深超过3000m,发生了较充分的早期生烃.对下古生界1500余个有机质丰度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有机碳丰度大多都低于0.5%,平均在0.2%以下;氯仿沥青'A'含量低于120×10-6,S1+S2低于0.2mg/g,达不到生油岩标准.利用TTI-Ro和地层对比恢复了中下三叠统克拉通盆地和上三叠统的沉积面貌,并计算出中三叠世末下古生界热变质程度Ro>1.2%,与现今古生界热变质程度的分布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三叠统 华北盆地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热演化程度 生烃史
下载PDF
低成熟石油的主要石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沈忠民 叶素娟 马秋梅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6-401,共6页
从有机质类型、丰度和转化率、低成熟石油族组成特征、低成熟石油及烃源岩饱和烃色谱特征碳数分布特征 (低成熟石油饱和烃碳数分布的奇偶性 ) ,以及低成熟石油的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 ,对低成熟石油的主要石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 从有机质类型、丰度和转化率、低成熟石油族组成特征、低成熟石油及烃源岩饱和烃色谱特征碳数分布特征 (低成熟石油饱和烃碳数分布的奇偶性 ) ,以及低成熟石油的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 ,对低成熟石油的主要石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成熟石油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转化率 族组成特征 生物标志 石油地球化学
下载PDF
陆相咸化湖盆“低TOC”烃源岩高生烃效率探讨——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泥页岩为例
4
作者 高玉巧 何希鹏 +6 位作者 程熊 唐玄 花彩霞 昝灵 张培先 陈学武 庞伊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8-687,共10页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以下简称阜二段)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但其泥页岩总有机碳含量(TOC)普遍不高,一般低于2%。业界认为陆相咸化湖盆“低TOC”烃源岩能生成大量油气,称之为陆相咸化湖盆的“低TOC”高效生烃模式。由于生排烃...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以下简称阜二段)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但其泥页岩总有机碳含量(TOC)普遍不高,一般低于2%。业界认为陆相咸化湖盆“低TOC”烃源岩能生成大量油气,称之为陆相咸化湖盆的“低TOC”高效生烃模式。由于生排烃效应,烃源岩的TOC会降低,因此,恢复烃源岩原始TOC对客观认识烃源岩的生烃能力、油气资源评价和持续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溱潼凹陷典型钻井阜二段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烃模拟实验和岩石热解资料,采用热模拟TOC演化、有效碳(PC)演化和元素质量守恒法,对QY1井阜二段泥页岩TOC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咸化湖盆烃源岩的TOC恢复系数最高可达3~4,且受到岩相的重要影响。随着热演化程度增高,TOC恢复系数增大,纹层状页岩TOC恢复系数高于块状泥岩,QY1井阜二段Ⅳ亚段泥岩、Ⅰ—Ⅲ亚段页岩TOC恢复系数可分别高达1.1~1.5、1.5~3.0。母质类型和生烃活化能的差异导致页岩成烃转化率和TOC恢复系数高于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有机质丰度 烃源岩 总有机碳 恢复系数 阜宁组二段
下载PDF
TOC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 and its controls 被引量:11
5
作者 ZHONG Ningning1, LU Shuangfang2, HUANG Zhilong1, ZHANG Yousheng1, XUE Haitao2 & PAN Changchun3 1. The Key Lab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State Educational Ministry at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Exploration Geoscience Department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Daqing 163000, China 3.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z2期141-149,共9页
Through geological observation, simulation in laboratory and numerical modeling,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changes in total organic content (TOC) of source rock have been studied. When the formula DTOC=(TOC0-TOC)/T... Through geological observation, simulation in laboratory and numerical modeling,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changes in total organic content (TOC) of source rock have been studied. When the formula DTOC=(TOC0-TOC)/TOC0 (origin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the rock) is used to measure the 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changes in the source rock through geological time, the degrees and directions of such changes are determined by losses and relative amounts both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ter in the source rock. The DTOC equa-tion, which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loss rate in the process of maturation for the source rock, is therefo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mass balance relations. For a certain type of source rock with a certain maturation history, the changes of its TOC respond only to the rat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In actual cases of geological entities, DTOC generally ranges from -0.05 to 0.2, while the calculated reconversion coefficient (k) for organic carbon content remains between 0.90 and 1.25. Only in an ideal situation where there are extremely high rat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can the DTOC value experience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k reaching up to 2.5. It is concluded, therefore, that the cri-terion for carbonates source rock assessment, based on reconverting the TOC to the value of its original state, may have overestimated the course of the carbon-reduction, which is likely in many cases to make a poor source rock sound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ock appraisal carbonates low limit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rat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TOC value.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非主力有效烃源岩发育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姚泾利 高岗 +6 位作者 庞锦莲 刘凤妍 柳广弟 张雪峰 马海勇 独育国 程党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6-124,共9页
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4+5、长6、长9暗色泥岩和长7油页岩与暗色泥岩的有效性,进一步采用热解烃指数(HCI)、可溶有机质与有机碳含量关系确定了有效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为1.1%。以此下限值作为标准,与单井... 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4+5、长6、长9暗色泥岩和长7油页岩与暗色泥岩的有效性,进一步采用热解烃指数(HCI)、可溶有机质与有机碳含量关系确定了有效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为1.1%。以此下限值作为标准,与单井测井资料预测的有机碳含量值结合,确定了单井不同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厚度。通过大量钻井有效烃源岩的厚度统计,确定了不同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厚度分布特征。长4+5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最大厚度超过60m。长6有效烃源岩的分布中心集中在庆城—马岭一带,最大厚度超过70m,沉积中心的厚度在20~70m,分布范围与长7油页岩的分布较为一致。长9有效烃源岩在东北部的志丹地区,主体厚度在30~6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下限值 有效烃源岩 延长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