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认知能力对中低技能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与政策启示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晓曼 杨婧 涂文嘉 《劳动经济评论》 2019年第1期133-148,共16页
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直面临招生与发展的困境,探索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之道是解决这一困境的突破口。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考察了非认知能力对中职毕业生工资与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认... 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直面临招生与发展的困境,探索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之道是解决这一困境的突破口。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考察了非认知能力对中职毕业生工资与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对工资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回报率分别为6.6%和14.3%,其中非认知能力的收入效应主要来自尽责性;非认知能力的回报具有较强的性别异质性,女性毕业生的尽责性显著提升了其收入水平;尽责性与情绪稳定性能显著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从而提升其就业质量。总之,本研究证实了反映工匠精神的非认知能力在个体层面的高回报率,为我国中低技能培养体系中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协调培养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从而突破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困境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 尽责性 中低技能劳动者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人口红利下降与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 被引量:484
2
作者 柏培文 张云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108,共18页
数字经济、人口红利下降的双重背景下,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如何变动?本文分别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方面,尝试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实证方面利用2002年、2007年、2008年和2013年CHIP的截面数据,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进... 数字经济、人口红利下降的双重背景下,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如何变动?本文分别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方面,尝试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实证方面利用2002年、2007年、2008年和2013年CHIP的截面数据,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其一,数字经济发展挤占了中低技能劳动者相对收入权,但改善了中低技能劳动者相对福利效应;其二,数字经济通过要素重组升级、再配置引致的效率变革与产业智能化削弱了中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收入权,但通过数字化治理模式改善了中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福利效应;其三,人口红利下降的劳动力短缺效应来源于中低技能劳动者,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的供给陷阱;其四,在人口红利下降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仅削弱了低技能劳动者权益。这意味着,数字经济发展引致的低技能劳动力替代效应远甚于人口红利下降的低技能劳动力短缺效应,且微观个体禀赋、宏观经济环境与政府治理水平对低技能劳动者权益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口红利下降 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