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独者应对状况的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罗媛慧 王安妮 +3 位作者 姚抒予 张雯 张静平 黎志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目的:了解失独者应对状况的分类特点,并探讨各类别在年龄、性别、养老保险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分布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177例失独者,其中男66例,女111例,包含43对夫妻,年龄在(49~83)岁之间,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估应对状况,进... 目的:了解失独者应对状况的分类特点,并探讨各类别在年龄、性别、养老保险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分布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177例失独者,其中男66例,女111例,包含43对夫妻,年龄在(49~83)岁之间,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估应对状况,进一步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对不同类别在性别、年龄、养老保险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分布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失独者的应对状况可以分为"寻求支持型应对"(52.9%)、"自我调节型应对"(6.2%)、"缺乏应对"(40.9%)三个潜在类别。不同类别的失独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上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乏应对组相比,良好应对组("寻求支持型应对"和"自我调节型应对")中有养老保险者所占比例较高(79.2%vs.63.4%,P〈0.05);更多的失独者主要收入来源于自己劳动或退休金(90.6%vs.76.1%,P〈0.01);医保为新农合者所占比例较低(6.6%vs.22.5%,P〈0.01)。结论:失独者的应对状况可以分为寻求支持型应对,自我调节型应对,缺乏应对三类;不同类别的失独者在部分人口学变量的分布上存在差异,应当根据影响应对的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提高失独者的应对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者 应对 潜在类别分析
下载PDF
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的社会关系变迁
2
作者 隋玉杰 贾思茗 《社会建设》 2024年第4期92-109,共18页
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群体数量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服务需求。理解这一群体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不仅有助于明晰其社会支持网络的演变特点,也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人口政策,防范家庭陷入困境的风险。本文采用扎根理论作为... 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群体数量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服务需求。理解这一群体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不仅有助于明晰其社会支持网络的演变特点,也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人口政策,防范家庭陷入困境的风险。本文采用扎根理论作为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主要方法,选取某市某养老机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专区为主要的田野点,深度访谈了21名7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去世的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的社会关系主要形成了四种模式,分别为收缩型、扩展型、替代型和平衡型。这四种模式都是他们在子女去世后重建社会关系的方式,一些模式可能存在不稳定的风险,有必要在政策上对该群体提供更精准的回应和关怀。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从社会关系角度切入,将能更有效地为这一群体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模式
下载PDF
失独父母的丧痛与生命意义回归 被引量:2
3
作者 白福宝 钟年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21-128,共8页
失独给失独父母带来了巨大的丧痛,也使得他们丧失了把繁衍后代作为生命延续和追求生物学意义上的永生的可能。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看,失独还意味着无法承续“香火”和传宗接代,甚至还有“无能”“无德”的文化隐喻,这对失独父母的世界观... 失独给失独父母带来了巨大的丧痛,也使得他们丧失了把繁衍后代作为生命延续和追求生物学意义上的永生的可能。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看,失独还意味着无法承续“香火”和传宗接代,甚至还有“无能”“无德”的文化隐喻,这对失独父母的世界观和生命意义提出了重要挑战。目前追求肉体生命的真正永生还无法实现,但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繁衍后代,还可以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等多种创造个人成就和社会价值的方式来实现象征意义上的永生。人生有意义不完全依赖于人能否繁衍和生命的长度,当我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投身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便在实现意义的过程中超越了自己。死亡的必然性提醒我们要规划有限的生命时间去追求那些值得做的事情,并让我们存有敬畏之心和过一种有道德规约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 失独父母 死亡 永生 生命的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