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93
1
作者 杨宪龙 路永莉 +2 位作者 同延安 林文 梁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3,共9页
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及体系氮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小麦、玉米4年平均产量增幅分别为64.1%和48.8%,均随... 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及体系氮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小麦、玉米4年平均产量增幅分别为64.1%和48.8%,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优化施肥小麦、玉米氮肥用量较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减少了27.3%和55.6%,但连续4年作物产量没有显著降低。秸秆还田随种植年限的推移其增产效果逐渐明显。轮作体系作物累计氮肥利用率逐年升高,前8季作物达33.3%~56.6%,说明氮肥后效明显。施氮增加了0—1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且NO3--N残留明显高于NH4+-N,并与年施氮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秸秆还田对无机氮残留影响不明显。体系氮平衡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作物累计氮素吸收先显著增加后增幅不变,而残留Nmin和表观损失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措施下,作物累计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3.0%和26.2%,氮素表观损失和损失率均降低了22.9%,但对残留Nmin和表观残留率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氮 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累计氮肥利用率 无机氮残留 氮平衡
下载PDF
黄土旱塬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6
2
作者 程曼 解文艳 +1 位作者 杨振兴 周怀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28-1536,共9页
研究黄土旱塬区玉米生产中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为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及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连续24年(1992-2016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秸秆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覆盖还田以及不还田处... 研究黄土旱塬区玉米生产中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为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及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连续24年(1992-2016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秸秆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覆盖还田以及不还田处理,研究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秸秆不还田处理累积玉米产量为1.695×105 kg·hm^-2,覆盖还田、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处理累积玉米产量分别为1.885×10^5 kg·hm^-2、1.854×105 kg·hm^-2、2.001×10^5 kg·hm^-2,其增产率分别为10.1%、8.6%、15.3%。3种秸秆还田均可以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6%~14%,对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与秸秆不还田相比,长期过腹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秸秆直接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钾、有效氮和有效钾含量,长期覆盖还田仅提高土壤有效氮和有效钾含量。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为过腹还田最高,直接还田和覆盖还田次之,不还田处理最低。秸秆直接还田0~20 cm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是不还田处理的2.2倍。过腹还田使土壤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3.0%和20.5%,直接还田和秸秆覆盖对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玉米生产中长期连续秸秆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提高与玉米产量稳定和提升有非常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玉米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刘军 景峰 +4 位作者 李同花 黄金花 谈建鑫 曹晶晶 刘建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目的】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特征,为衡量和评价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棉花长... 【目的】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特征,为衡量和评价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进行。设秸秆还田模式下5、10、15、20、25和30 a棉田连作小区,无秸秆还田模式下1、5、10和15 a连作小区,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土壤初始背景值相近。棉花种植品种为"新陆早46号",按"30+60+30"宽窄行距配置,种植密度为每公顷19.8万株/hm2。全生育期滴灌11次,滴灌总量5 400 m3·hm-2,采用膜下滴灌。共施纯氮495 kg·hm-2,30%基施,其余随水滴施,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管理。【结果】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3个土层土壤胡敏酸含量,随着连作年限增加,胡敏酸含量逐渐升高,20—40 cm土层土壤胡敏酸积累幅度最大,连作30 a棉田土壤胡敏酸含量比连作5、10、15、20和25 a分别增加139.90%、86.68%、93.33%、58.60%和22.86%;秸秆还田长期连作棉田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保持稳定不变,分别维持在(2.79±0.19)、(2.56±0.10)和(1.77±0.15)g·kg-1的水平上,而且0—20 cm和20—40 cm土层富里酸含量明显大于40—60 cm土层。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地增加长期连作棉田各个土层胡敏素含量,胡敏素含量0—20>20—40>40—60 cm土层。秸秆还田不同连作年限CHA/CFA值均大于1,PQ值均大于0.5,且随着年限增加而增大,连作5 a最小,连作30 a最大,0—20、20—40和40—60cm土层连作30年CHA/CFA比连作5 a分别增加120.04%、116.39%和112.91%,PQ值连作30 a比连作5 a分别增加37.15%、36.44%和36.81%。【结论】秸秆还田能够提高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胡敏酸和胡敏素的含量,增加富里酸含量并使之处于稳定水平上,还能够显著地提高CHA/CFA和PQ值,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长期连作 秸秆还田 土壤腐殖质 CHA/CFA PQ值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 被引量:19
4
作者 丛日环 张丽 +5 位作者 鲁艳红 黄庆海 石孝均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0-388,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轮作区域耕层和亚耕层的土壤铵态氮(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NH4+最大吸附量(qmax)和吸附系数(b),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轮作区域耕层和亚耕层的土壤铵态氮(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NH4+最大吸附量(qmax)和吸附系数(b),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0月水稻收获后,在湖南望城(稻–稻轮作)、江西进贤(稻–稻轮作)、重庆北碚(稻–麦轮作)三个长期定位试验点(25年)采集不施肥(CK)、长期施用化肥(NPK)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三个处理、0—20 cm和20—40 cm两个土层的土样,进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室内试验,吸附试验为添加不同浓度的NH4Cl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NH4+浓度;解吸试验采用吸附试验后的土壤样品,经无水乙醇淋洗至无NH4+后,再加入0.01 mol/L的KCl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NH4+浓度。【结果】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试验点土壤NH4+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差异较大。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耕层土壤。当平衡溶液NH4+浓度<400 mg/L时,不同试验点耕层和亚耕层处理间差异均不明显;当平衡溶液浓度>400 mg/L时,处理间耕层土壤对NH4+吸附表现出差异,其中望城试验点土壤对NH4+的吸附表现为CK>NPK>NPKS,北碚试验点则表现为CK>NPKS>NPK,且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对NH4+的吸附显著高于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贤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且土壤对NH4+的吸附量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qmax和土壤p H、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b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与qmax则相反。从土壤对NH4+的解吸曲线来看,耕层和亚耕层土壤对NH4+的解吸在各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其中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NH4+的最大解吸量高于其吸附量,而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NH4+的最大解吸量(541.89~742.38 mg/kg)则远低于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NH4^+的吸附-解吸 双季稻轮作 稻麦轮作 土壤pH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质、不同形态氮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学彤 郑春莲 +5 位作者 曹薇 党红凯 曹彩云 李晓爽 李科江 马俊永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0-135,共6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河北省低平原区土壤有机质、不同氮形态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下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36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施...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河北省低平原区土壤有机质、不同氮形态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下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36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施肥处理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施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_(2)O_(5) 240kg/hm^(2)时,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化肥施用量为N 540kg/hm^(2)+P_(2)O_(5) 360kg/hm^(2)时,增加速度减缓。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而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单施化肥时,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秸秆还田下,N360+P240+S9000处理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单施化肥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_(2)O_(5) 240kg/hm^(2)时较单独施用化肥的处理增产。由以上结果可知,长期施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配合秸秆还田可固持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过量氮肥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长期单施化肥或化肥配合秸秆还田均可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长期施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施用量为N 360kg/hm^(2)+P_(2)O_(5) 240kg/hm^(2)时,增产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全氮 作物产量
原文传递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剖面土壤碳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春兰 陈安磊 +4 位作者 魏文学 张文钊 傅心赣 周华军 秦红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0,共7页
为了研究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剖面土壤碳氮累积的影响,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网络监测数据,分析了不施肥(CK)、高量氮磷钾肥(NPK)、减量化肥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OF)对红壤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储... 为了研究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剖面土壤碳氮累积的影响,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网络监测数据,分析了不施肥(CK)、高量氮磷钾肥(NPK)、减量化肥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OF)对红壤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OF处理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2)11 a施肥后,各处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差异显著,且OF>NPK>CK;表层全氮含量及氮储量在NPK与OF处理中无显著差异;40-80 cm土壤氮储量NPK处理显著大于OF处理。(3)各处理0-80 cm土体总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NPK处理全氮储量显著大于OF处理。(4)与试验初期相比,各处理在20-40 cm土层,各指标含量增加幅度最大。(5)0-80 cm土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y=11.644 x-0.8737,R^(2)=0.9759)。综上所述,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碳氮储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在表层更灵敏;在20-40 cm土层碳氮累积速率最大,并有向深层累积的趋势;OF处理更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而NPK处理对深层土壤碳氮储量增加较多。因此,长期高量化肥使用增加了氮素向土壤深处迁移的风险,减量施肥配以秸秆还田措施对保持红壤水稻土碳氮可持续变化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秸秆还田 土壤剖面 碳氮储量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真菌群落、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马垒 李燕 +7 位作者 魏建林 李子双 周晓琳 郑福丽 吴小宾 王利 刘兆辉 谭德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755-4764,共10页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平原潮土真菌群落的影响,开展连续10 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NF)、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这3个处理,通过网络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真菌群落对土壤肥力、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机制.结...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平原潮土真菌群落的影响,开展连续10 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NF)、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这3个处理,通过网络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真菌群落对土壤肥力、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NPKS处理土壤有机质(SOM)较NPK处理和NF处理分别升高9.20%和34.75%,碱解氮(AN)升高12.03%和39.17%,脱氢酶(DHA)升高37.21%和50.91%,β-葡糖苷酶(β-GC)升高17.29%和73.48%,小麦增产16.22%和125.53%.不同施肥处理真菌α-多样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却导致β-多样性出现明显分异.冗余分析表明,速效磷(AP)、 SOM和AN是潮土真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差异物种分析表明,NF处理富集了Mortierella、Aspergillus、Ceriporia和Acremonium等具有溶磷/解钾功能的物种,以及Leohumicola和Hyalodendriella等植物共生菌;NPK处理中Sarocladium、Fusarium和Fusicolla等植物病原菌丰度显著升高;NPKS处理则激发了Pseudogymnoascus和Schizothecium等抑病菌生长,并提高Trichocladium和Lobulomyces等秸秆降解物种丰度.网络分析发现整个网络由4个主要模块组成,其中模块2物种累积丰度在NPKS处理显著升高,且与DHA和β-GC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小麦产量主要受SOM直接正向调控,而模块2物种可通过正向调节DHA和β-GC,间接影响SOM和小麦产量.综上所述,黄淮海平原潮土区秸秆还田可通过调节真菌种间互作关系,刺激特定物种集群生长,抑制病原菌活性,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SOM累积,最终获得作物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真菌群落 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辛励 陈延玲 +3 位作者 刘树堂 刘锦涛 袁铭章 南镇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6-192,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与IT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和有机肥能够...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与IT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和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秸秆还田后土壤真菌优势种群为子囊菌、接合菌和担子菌。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微生物含量存在差异。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与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两季秸秆还田处理,与此同时,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当季玉米产量。这说明,秸秆还田施用氮肥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作物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ITS RRNA 真菌群落 秸秆还田
下载PDF
连续施用化肥及秸秆还田对潮土酶活性、细菌群落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垒 李燕 +6 位作者 魏建林 周晓琳 李子双 李国生 吴小宾 刘兆辉 谭德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53-1363,共11页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技术,研究连续施用化肥及秸秆还田对细菌群落结构和种间互作关系的影响,为黄淮海潮土区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德州,始于2010年,土壤为典型...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技术,研究连续施用化肥及秸秆还田对细菌群落结构和种间互作关系的影响,为黄淮海潮土区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德州,始于2010年,土壤为典型潮土,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2021年从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3个处理小区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养分、酶活性、细菌群落等指标。【结果】与CK处理相比,NPK和NPKS处理pH均降低了0.06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分别提升了23.19%和34.82%,细菌多样性分别降低了0.90%和0.91%,均匀度均显著降低了1.11%。与CK相比,NPK处理土壤中β-葡糖苷酶(β-GC)和碱性磷酸酶(ALP)分别显著升高47.91%和50.35%,NPKS处理β-GC、ALP和脱氢酶(DHA)活性分别升高78.31%、46.53%和50.91%。CK处理的优势菌群为寡营养型细菌(酸杆菌门和浮霉菌门)和固氮菌(生丝微菌科和伯克氏菌科),NPK处理的优势菌群为可降解顽固有机质的变形菌门(草酸杆菌科、红丹杆菌科和黄单胞菌科)、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NPKS处理的优势菌群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厚壁菌门(芽胞杆菌科)。网络分析发现,不同施肥处理优势菌群分属于不同网络模块,与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NPKS处理中富集的芽胞杆菌通过强烈的共生关系形成特定物种集群,并且与β-GC、ALP和DH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有利于黄淮海潮土区土壤肥力的提升,并可通过调节细菌种间互作关系,优化细菌群落组成,提高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高通量测序 网络分析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琳 向丹 +4 位作者 武亚芬 黄玉丹 李欢 张小梅 梁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5-422,共8页
为了阐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山东寿光12年番茄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传统施氮(CN)、传统施氮+秸秆(CNS)、优化施氮(SN)、优化施氮+秸秆(SNS)、有机... 为了阐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山东寿光12年番茄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传统施氮(CN)、传统施氮+秸秆(CNS)、优化施氮(SN)、优化施氮+秸秆(SNS)、有机肥+秸秆(MNS)5种施肥方式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结果表明:与CK相比,所有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传统氮肥施用量的CN、CNS处理土壤pH值显著降低,而减氮施肥的SN、SNS和MNS处理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影响。与CK相比,不添加秸秆的处理(CN、SN)和MNS对土壤碱解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施氮的同时添加秸秆的CNS和SNS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含量,其中SNS的碱解氮含量最高。与CK和不添加秸秆的处理(CN、SN)相比,所有添加秸秆的处理(MNS、CNS、SNS)均能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菌根真菌含量和PLFA总量,其中,SNS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PLFA总量均达到最大值,真菌/细菌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MONO/SAT)两个表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在SNS中最高,而表征土壤养分胁迫的异构脂肪酸/反异构脂肪酸(i/a)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在SNS中最低。冗余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有机质与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呈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优化施氮(SNS,添加麦秸秆8 t·hm^(-2),减氮58.3%)可显著提升土壤养分状况,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生态环境,是一种有效的减肥增效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优化施氮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原文传递
冀南平原盐渍化改造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转琴 王丹 +1 位作者 牛灵安 郝晋珉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4-1441,共8页
本研究基于华北平原区的少耕培肥长期定位试验(1985年至今),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肥、不同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极显著,... 本研究基于华北平原区的少耕培肥长期定位试验(1985年至今),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肥、不同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极显著,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和0.907**,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增强了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提高了酶的活性。土壤酶的活性与施肥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氮肥施用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不大(P>0.05);无论是小麦季还是玉米季,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施用磷肥明显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0.05);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但效果不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总之,在少耕条件下,不施用磷肥、少施用氮肥(225 kg N hm^-2a^-1)和高量秸秆(4500 kg hm^-2a^-1)的处理有利于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过氧化氢酶 土壤温度 施肥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原文传递
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褐土磷素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艳玲 周怀平 +5 位作者 杨振兴 解文艳 程曼 郭晋 吕倩倩 王志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947-1954,1959,共9页
为了提高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秸秆和磷素的利用效率,试验选用秸秆不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4个处理,供试土壤取自各处理1992—2016年0~20,20~40 cm土层,分析秸秆还田方式对褐土磷素组分时空分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提高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秸秆和磷素的利用效率,试验选用秸秆不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4个处理,供试土壤取自各处理1992—2016年0~20,20~40 cm土层,分析秸秆还田方式对褐土磷素组分时空分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不同秸秆还田试验的进行,不同形态磷素均表现为前期变化较小,后期变化幅度增加;空间上在表层富集,差异性较大;不同活性磷占总磷比例表现为活性磷有所增加、中活性磷较平稳、稳定性磷有所降低;长期秸秆还田下活性磷中无机磷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秸秆过腹还田处理效果最好。秸秆还田能够促进磷素向有效态转化,明显提高活性态磷中无机磷所占比例,提高磷素的利用效率,且秸秆过腹还田效果最显著,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长期秸秆还田 磷素组分 变化特征 有效性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新疆荒漠农田土壤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向姣 王著峰 +1 位作者 王玉刚 冯文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3-341,共9页
以建于1990年的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化肥常规NPK和化肥高量N2P2K)、化肥配施秸秆(化肥配施秸秆常规NPKS和化肥配施秸秆高量NPKS2)和化肥配施猪粪(NPKM)对农田土壤有机... 以建于1990年的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化肥常规NPK和化肥高量N2P2K)、化肥配施秸秆(化肥配施秸秆常规NPKS和化肥配施秸秆高量NPKS2)和化肥配施猪粪(NPKM)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与剖面分布及有机碳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响应最敏感,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处理下有机碳积累高于其他处理。(2)长期施肥处理均降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表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并不利于碳稳定。(3)长期施肥处理降低土壤无机碳含量,其降低程度随剖面呈下降趋势,可能由于灌溉淋洗导致深层土壤无机碳的净增加。(4)尽管长期施肥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但由于降低无机碳含量及其储量,最终导致土壤全碳降低,表明土壤无机碳变化对干旱区土壤碳库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结果表明,深入理解施肥措施对干旱区盐碱土的碳影响,需要同时考虑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秸秆还田 土壤剖面 盐碱土 无机碳 有机碳稳定性 热学分析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玉米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雪纯 解文艳 +3 位作者 马晓楠 周怀平 杨振兴 刘志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34期8-13,共6页
以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长期玉米种植区褐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期为北方旱地褐土培肥、提高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连续30年(1992—2021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 以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长期玉米种植区褐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期为北方旱地褐土培肥、提高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连续30年(1992—2021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按照等碳量秸秆还田,设置4个处理[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直接还田(SC)、秸秆过腹还田(CM)、秸秆不还田(CK)]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M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SM、SC显著提高了29.23%、35.72%。(2)CM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较CK显著提高了77.72%,且与SM、SC差异显著;SM、SC、CM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6.39%、43.51%、70.83%;SM、SC、CM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4.32%、31.47%、60.00%。(3)SM、SC、CM、CK间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效率无显著差异,S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8.04%、17.10%,SM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较CK显著降低了11.48%,CM对于土壤碳素效率无明显提升效果。(4)CM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较SM、SC显著增加了138.89%、72.32%。秸秆过腹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北方旱地褐土肥力,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改善土壤质量,是最优的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玉米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紫色土稻-麦轮作麦季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法 张旦麒 +6 位作者 木志坚 倪九派 王强 石孝均 郭涛 张跃强 雷玉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30,共9页
依据位于重庆北碚始于1991年的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效监测基地上长期不同施肥定位试验,选取其中不施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还田、施PK肥+秸秆不还田、施N肥+秸秆不还田、NPK正常施肥量+秸秆不还田、NPK正常施肥量+秸秆还田和1.5倍NP... 依据位于重庆北碚始于1991年的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效监测基地上长期不同施肥定位试验,选取其中不施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还田、施PK肥+秸秆不还田、施N肥+秸秆不还田、NPK正常施肥量+秸秆不还田、NPK正常施肥量+秸秆还田和1.5倍NPK施肥量+秸秆还田等7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法对土壤N_2O排放开展了连续2a小麦生长期的田间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两麦季4个施氮处理N_2O排放波动幅度均较大,且基肥和追肥后出现较强排放,3个未施氮处理N_2O排放波动较平缓,并均明显低于施氮处理.N_2O排放第二季较第一季要弱,年际差异较大,其原因主要是土壤WFPS第二季要明显低于第一季,而同一麦季不同处理下N_2O排放差异主要是由土壤NO_3^--N质量分数不同造成的.秸秆还田增加了N_2O排放,单施氮肥对N_2O增排效果相比之下则更明显,而秸秆还田与化学氮肥协同作用同样促进了N_2O生成与排放.平衡施肥较偏施氮肥N_2O排放量低,实际生产中考虑N_2O减排应尽量选择平衡施肥.两麦季化肥或秸秆N来源下农田N_2O排放系数均值分别为0.85%,0.61%,综合考虑外源输入N时均值为0.69%,均低于IPCC推荐值(1%),可见估算N_2O排放量时针对不同N素源农田应选用相对应N素N_2O排放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麦季 N2O 长期施肥 秸秆还田 排放系数
下载PDF
长期定位不同施肥类型对烟田土壤nifH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雨洲 陈顺辉 +5 位作者 李文卿 刘青丽 李志宏 张云贵 张燕 唐英琪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45,共11页
【目的】解析长期施肥对烟田土壤中含nifH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单一施用化肥(T1)、化肥+稻草回田(T2)和化肥+稻草回田+饼肥(T3)3个处理对烟田土壤无机氮及烟株根际土壤nifH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目的】解析长期施肥对烟田土壤中含nifH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单一施用化肥(T1)、化肥+稻草回田(T2)和化肥+稻草回田+饼肥(T3)3个处理对烟田土壤无机氮及烟株根际土壤nifH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①长期采用稻草回田并施用饼肥有利于提高植烟土壤无机氮含量;②稻草回田或再增加饼肥处理的烟田土壤中细菌α多样性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③在细菌群落组成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该菌门下物种的相对丰度最高,且稻草回田并添加饼肥处理最高;④植烟土壤微生物LEf Se进化分支图表明单施化肥、化肥+稻草回田和化肥+稻草回田+饼肥的烟田土壤的细菌优势种群主要是披毛菌目(Gallionellales)、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柄杆菌目(Caulobacterales)的物种。【结论】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稻草回田并增加饼肥能够改善烟田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野生种 eIF4E基因 马铃薯Y病毒 抗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褐土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康婕 周怀平 +2 位作者 解文艳 杨振兴 程曼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1期83-88,共6页
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褐土土壤有机碳(TOC)含量、有机碳储量(TOCs)与固碳速率(DTOC)、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为评价土壤质量、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北方旱地连续24 a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玉... 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褐土土壤有机碳(TOC)含量、有机碳储量(TOCs)与固碳速率(DTOC)、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为评价土壤质量、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北方旱地连续24 a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选择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CK)、长期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还田(SC)和秸秆过腹还田(CM))进行分析,通过测定土壤TOC与ROOC含量来确定碳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对0~20 cm土层TOC含量与ROOC含量影响显著,且先降低然后向一个新的平衡移动;CM处理对TOCs的维持最有利,SM,SC处理也对TOCs有显著的积极影响;DTOC表现为净释放,但CK处理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为秸秆处理的180.99%~135.57%;CM处理的CPMI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比CK高62.33%;碳库管理指数与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秸秆还田处理可极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存,减少有机碳的释放,使土壤性质向良性发展,有利于培肥土壤、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碳储量 碳库管理指数 固碳速率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下载PDF
长期定位不同施肥类型对烟田土壤NosZ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8
作者 蒋雨洲 陈顺辉 +6 位作者 李文卿 刘青丽 李志宏 张云贵 张燕 周永献 王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27-34,共8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类型对植烟土壤NosZ基因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单一施用化肥(T1)、化肥+稻草回田(T2)和化肥+稻草回田+饼肥(T3)等3个处理对烟田土壤化学性质及烟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稻草... 为探究不同施肥类型对植烟土壤NosZ基因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单一施用化肥(T1)、化肥+稻草回田(T2)和化肥+稻草回田+饼肥(T3)等3个处理对烟田土壤化学性质及烟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稻草回田处理与再增加饼肥处理的烟田土壤中NosZ基因的细菌α多样性,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②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该菌门下物种是细菌群落组成中的相对丰度最高的菌群,其中以稻草回田并添加饼肥处理最高,与土壤无机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且与土壤N_(2)O排放呈负相关;③在聚类分析中稻草回田并增施饼肥处理的影响较大;④植烟土壤微生物LEf Se进化分支图表现优势的细菌种群,单施化肥的烟田土壤主要表现的优势细菌种群是Enterobacterales和Catenulisporales,而稻草还田的烟田土壤主要表现的优势细菌种群是Micrococcales。综上所述,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化肥配施稻草回田并增加饼肥,能够提高烟田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并影响烟田土壤的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细菌多样性 NosZ基因 定位施肥 饼肥 稻草回田
下载PDF
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杰军 于豪杰 +4 位作者 王家嘉 汪霄 吴萍萍 李虹颖 李录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4期143-145,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500、3000、4500和6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500、3000、4500和6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第一个试验年度产量提高3.50%~7.10%,平均增长4.95%,3000 kg/hm^(2)的中等秸秆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长期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与对照相比,4个年度试验,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6.31%、1.87%~5.87%、0.76%~8.70%和2.27%~8.58%,平均增产5.12%、3.63%、4.31%和6.27%,幅度逐渐增大,后2个年度的增产效应达显著水平,显示了稳定的增产效果。[结论]当前生产条件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长期秸秆适宜还田量为4500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长期直接还田 小麦产量 淮北砂姜黑土
下载PDF
豆麦轮作下连续施肥和麦秸还田对大豆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0
作者 李婧阳 刘鑫 +6 位作者 王秋菊 姜宇 周鑫 米刚 刘凯 姜辉 常本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5期151-154,共4页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田8次,种植大豆9茬。结果表明,连续施肥还田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表现为施肥还田>施肥>还田>对照,还田与不还田比,在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4.99%,增减产变化幅度为-22.8%~39.3%;在不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19.65%,增产幅度在3.2%~33.5%,麦秸还田在低生产力(不施肥)下的增产效果好于高生产力(施肥)下的效果;施肥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比不施肥平均增产23.63%,增产幅度在1.1%~60.5%;在不还田条件下平均增产40.88%,增产幅度在8.2%~87.7%;长期施肥和麦秸还田有增加土壤有效孔隙趋势,对于增强耕层土壤持水能力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麦轮作 麦秸长期还田 暗棕壤 产量 物理性质 孔隙组成 持水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