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与价值: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冯宏良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88,共7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因而也具有其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在逻辑结构意义上可以把意识形态划分为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具有完备理论逻辑的价值学说体系,以及制度建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因而也具有其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在逻辑结构意义上可以把意识形态划分为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具有完备理论逻辑的价值学说体系,以及制度建构意义上具有实践取向的具体政策主张等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论证、价值学说体系的正当性说明以及具体政策主张的可行性展示,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逻辑意义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而展示出来的价值正当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能够通过制度实践而塑造完成的现实可行性,制度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逻辑结构 意识形态安全 规定性
下载PDF
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再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夏国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尽管公孙龙的逻辑思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如要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地揭示它 ,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这是重中之重。公孙龙的确拥用一些逻辑思想 。
关键词 公孙龙 逻辑思想 指导思想
下载PDF
严复的正名论
3
作者 俞政 《常熟高专学报》 2003年第3期78-80,共3页
严复的正名论与古人不同,不具有政治或伦理的意义,主要论述界定概念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在近代逻辑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严复 正名论 近代逻辑思想史 汉语 政治制度 伦理关系
下载PDF
“共通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4
作者 皮家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2期20-24,共5页
学术界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做过探讨,但这一探讨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逻辑前提真正作为问题提出,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不言而喻,无须讨论的;二是提出的观点大有商榷之余地。文章首先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学术界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做过探讨,但这一探讨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逻辑前提真正作为问题提出,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不言而喻,无须讨论的;二是提出的观点大有商榷之余地。文章首先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前提是一个需要着力探讨的问题,然后提出这一前提就是人类所具有的"共通感",并对之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阻碍共通感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及恢复共通感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共通感 逻辑前提 虚假意识
下载PDF
“逻辑三要素”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依据与实施路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孟灵玥 冯亚男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8-39,共2页
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为课程思政这一教育改革理念引入“逻辑三要素”的学理依据,并以此为视角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以《国际结算》这门专业课程的具体落实为论证,确保了实施路径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有效性... 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为课程思政这一教育改革理念引入“逻辑三要素”的学理依据,并以此为视角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以《国际结算》这门专业课程的具体落实为论证,确保了实施路径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有效性。从而引导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必然规律,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效果,实现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三要素” 课程思政 学理依据 实施路径
下载PDF
OBE视角下课程思政的逻辑建构路径与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业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30-33,共4页
以工程论证的理论范式和审查视角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合力形成机制,发现从科学视角建构立德树人的底层逻辑与价值输出是打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是对培根铸魂大思政格局的有益探索。科学视角细分结果导向内涵,拓展持续改进的... 以工程论证的理论范式和审查视角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合力形成机制,发现从科学视角建构立德树人的底层逻辑与价值输出是打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是对培根铸魂大思政格局的有益探索。科学视角细分结果导向内涵,拓展持续改进的路径范式、系统思维统摄思政对人教化与转化是新工科、新文科共同的逻辑交集,彼此边界拓展融合是合理机制形成的关键。在大数据科学的帮助加持下,困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五个方面的难点,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动机各有不同、教学内容单一乏味、师生互动极其有限,以及教学评价不合理将有望得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建构 知行合一 系统论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健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7
作者 严佩升 陈新芝 毛雨 《高教学刊》 2023年第24期83-86,共4页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深远。在解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和逻辑遵循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的成效,结合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破坏民族团结的方式多样、学生需求多元化、开展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等挑战,...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深远。在解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和逻辑遵循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的成效,结合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破坏民族团结的方式多样、学生需求多元化、开展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等挑战,构建由学校高位推动、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教师全员参与及学生积极践行的教育常态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常态化机制 逻辑遵循 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下载PDF
从“复古求解放”到“中西融合”造新民——兼论毛泽东早年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米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早年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表现出“复古求解放”的特点。1916年以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他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到“树”资产阶级新民阶段,表现在:国民性改造目标实现由“民”到“人”的时代切换;国民性的批判深入到了民族文化心... 早年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表现出“复古求解放”的特点。1916年以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他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到“树”资产阶级新民阶段,表现在:国民性改造目标实现由“民”到“人”的时代切换;国民性的批判深入到了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国民性改造方法选择趋于可操作性,凸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古 国民性改造思想 新民 中西融合 解放 民族文化心理 时代 毛泽东 凸现 客观条件
下载PDF
高师物理教学改革的进路与出路
9
作者 程燕平 王辉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400-403,共4页
在高师物理教学中 ,死记硬背现象十分普遍 ,它严重妨碍了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 ,限制了他们的物理思维 ,这将给他们今后的基础物理教学带来致命的影响 .针对学生在物理逻辑等方面的缺陷 ,进行以强化物理思想和科学观念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
关键词 物理逻辑 物理思想 教学改革 高师
下载PDF
《普通应用论理学》的学术价值——兼论王延直逻辑哲学思想
10
作者 胡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1年第11期27-30,共4页
王延直的《普通应用论理学》突出地代表了西方逻辑系统输入成熟阶段所达到的水平,在中国近代逻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果把逻辑哲学广义地界定为以哲学的眼界来探讨、解释和回答由逻辑本身所包含或提出的哲学问题的理论,那么王延直的《... 王延直的《普通应用论理学》突出地代表了西方逻辑系统输入成熟阶段所达到的水平,在中国近代逻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果把逻辑哲学广义地界定为以哲学的眼界来探讨、解释和回答由逻辑本身所包含或提出的哲学问题的理论,那么王延直的《普通应用论理学》无疑包含了深邃的逻辑哲学思想。立足于逻辑哲学的视角,深入挖掘《普通应用论理学》所包含的逻辑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延直 普通应用论理学 近代逻辑思想史 逻辑哲学
下载PDF
儿童主体化: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
11
作者 王春华 易连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61-64,共4页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应当具有严谨的学科理论体系,儿童主体化是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儿童主体化满足了以下内在规定性:为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是学科体系最基本、最简单的起...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应当具有严谨的学科理论体系,儿童主体化是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儿童主体化满足了以下内在规定性:为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是学科体系最基本、最简单的起始范畴;构成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最本质规定,同时孕育了学科理论发展的"胚芽";既是儿童组织实践发展的开端,也是儿童组织研究进程的开端,实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既是学科实践活动的起点,也是学科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了起点和终点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 逻辑起点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 儿童主体化
下载PDF
黄仁宇悖论与帝国逻辑 以科举制为线索 被引量:36
12
作者 周雪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0,共30页
黄仁宇悖论描述了中华帝国组织形态松散关联但国家秩序坚韧稳定的矛盾特点。本文以科举制为线索,着眼于历史上中华帝国的观念制度来解读这一悖论,特别是这一松散关联组织形态的机制和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提供了观念一体化的组... 黄仁宇悖论描述了中华帝国组织形态松散关联但国家秩序坚韧稳定的矛盾特点。本文以科举制为线索,着眼于历史上中华帝国的观念制度来解读这一悖论,特别是这一松散关联组织形态的机制和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提供了观念一体化的组织基础,导致了官僚体制内外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双向渗透和互构,国家与基层社会上下名与实的仪式性连接。这一观念制度提供了各地区、各层次间的同构性和相互关联,同时造就了一个松散关联的官僚组织。结束部分的"余论"指出,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型,从观念一体化转向为组织一元化,为国家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鲜明的特点和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仁宇悖论 帝国逻辑 观念一体化 组织一元化 松散关联组织
下载PDF
消费主义的资本逻辑、意识形态属性及其批判 被引量:27
13
作者 崔健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46-153,共8页
消费主义是资本不遗余力追逐自我增殖内在逻辑的必然产物,是资本流通、资本再生产得以顺利实现的中间环节。它的外在表征为一种特定的现代文化现象,其实质却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竭力通过虚假幻象导引和建构人类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消费主义是资本不遗余力追逐自我增殖内在逻辑的必然产物,是资本流通、资本再生产得以顺利实现的中间环节。它的外在表征为一种特定的现代文化现象,其实质却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竭力通过虚假幻象导引和建构人类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反映和表征资本的统摄性逻辑、代表资产阶级的少数人利益。深刻认识消费主义的资本逻辑、意识形态属性,洞悉其运作方式及消极影响,有助于消解意识形态幻象,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资本逻辑 意识形态 批判
原文传递
数字资本主义的话语逻辑、意识形态及反思纠偏 被引量:21
14
作者 汝绪华 汪怀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数字资本主义营造了民主、自由、多元、平等、开放等表象上"不言自明"的话语逻辑,塑造了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意识形态、线上自由职业的工作意识形态、志趣相投的朋友圈社交意识形态、网购与移动支付的消费意识形态、网上冲浪的... 数字资本主义营造了民主、自由、多元、平等、开放等表象上"不言自明"的话语逻辑,塑造了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意识形态、线上自由职业的工作意识形态、志趣相投的朋友圈社交意识形态、网购与移动支付的消费意识形态、网上冲浪的刷屏休闲娱乐意识形态以及网络民主政治参与的意识形态等样态,让公众沉迷、追捧、寄予美好想象。然而,其真相却是数字劳动的异化与剥削、算法控制、互联网霸权与网络主权侵犯以及技术乌托邦。思想界的反思、警示与严峻的现实,让人们逐渐从数字资本主义话语逻辑与意识形态营造的"假象"中醒悟过来。在压力与良知驱使下,企业界、科技界与社会层面纷纷采取措施对数字资本主义进行纠偏;同时,在数字劳工的抗议下,西方国家也开始行动,试图缓和数字资本主义引发的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话语逻辑 意识形态 数字劳动 高科技无产阶级 免费劳工
原文传递
资本逻辑背后的意识形态迷雾 被引量:16
15
作者 袁三标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8,共6页
资本逻辑乃是资本在自身矛盾运动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发展趋势。资本创造文明与自我增殖的内在逻辑决定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疯狂扩张的霸权逻辑。资本逻辑背后既潜隐"东方主义"镜像,亦暗含"消费主义"... 资本逻辑乃是资本在自身矛盾运动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发展趋势。资本创造文明与自我增殖的内在逻辑决定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疯狂扩张的霸权逻辑。资本逻辑背后既潜隐"东方主义"镜像,亦暗含"消费主义"陷阱,更潜藏"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召唤。"东方主义"建构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中国恒久的集体心理优势和意识形态想象,"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刺激力量侵入日常生活世界,不断剥离当下中国社会的主体价值,而裹挟资本力量而来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更是不遗余力召唤中国推行所谓"除此选择别无他法"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洞穿资本逻辑背后的意识形态迷雾,理应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一个根本性历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逻辑 意识形态 东方主义 消费主义 新自由主义
下载PDF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崇拜的机制与实质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灿 郭海静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3-102,共10页
数字技术崇拜是一种从心理、行为和价值观上深受数字系统影响的社会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构成的数字系统过于依赖、过度上瘾以及对其塑造的意识形态过度顺服的社会异态关系。这种社会现象的形成主要基于数字化的生... 数字技术崇拜是一种从心理、行为和价值观上深受数字系统影响的社会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构成的数字系统过于依赖、过度上瘾以及对其塑造的意识形态过度顺服的社会异态关系。这种社会现象的形成主要基于数字化的生存状态,技术理性的迅速扩张和感官系统的极致调动。究其本质,数字技术崇拜背后是经由数字资本逻辑重构社会秩序、数字技术内生意识形态和数字权力塑造单向度人共建而成的机制。面对数字时代人类境遇的遮蔽,并不等于要一刀切地舍弃数据和算法的便利性,而是要唤醒人的数字主体性意识,建立数字权利的政府保障机制和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崇拜 数字技术 资本逻辑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全人类共同价值: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超越、建构原则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晓曈 陶林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7-58,共12页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而西方价值体系试图把世界历史终结于资本霸权体系,遮蔽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理性与正义性诉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科学性的理论特质、正义性的伦理内核、和平发展的实践导向实现了对...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而西方价值体系试图把世界历史终结于资本霸权体系,遮蔽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理性与正义性诉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科学性的理论特质、正义性的伦理内核、和平发展的实践导向实现了对西方价值体系的虚假性、剥削性、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超越;它在坚持占据真理与道义制高点的先导性、抵御错误思潮与有害价值的批判性、关照人类总体发展与命运的使命性的三者有机统一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基础提供了基本原则。而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转化,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新型国际交往平台、加强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以此促进外部世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观念认知与价值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人类共同价值 西方价值体系 资本逻辑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符号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雪娇 庞立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54,共6页
符号的介入使消费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最核心的推动力之一。当物的实体性与历史性被抽空,只剩下差异的记号和整个差异体系的缩影,“物—商品—人类”的全部价值便凝结在符号价值体系之中,使符号消费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符号消费主... 符号的介入使消费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最核心的推动力之一。当物的实体性与历史性被抽空,只剩下差异的记号和整个差异体系的缩影,“物—商品—人类”的全部价值便凝结在符号价值体系之中,使符号消费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符号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统治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拓展的意识形态表现。深刻认识符号消费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给现代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带来的复杂影响,把握符号消费主义背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对于建构当代消费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消费主义 资本逻辑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大数据拜物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慧民 宋路飞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3-52,共10页
数据的商品化催生了以数据为“一般等价物”的虚假价值形式,深化了商品世界的抽象性、迷惑性和胁迫性,加剧了资本主义拜物教的颠倒幻象,进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拜物教形式——大数据拜物教,并随之衍生出相应的颠倒观念:颠倒的商品生产与... 数据的商品化催生了以数据为“一般等价物”的虚假价值形式,深化了商品世界的抽象性、迷惑性和胁迫性,加剧了资本主义拜物教的颠倒幻象,进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拜物教形式——大数据拜物教,并随之衍生出相应的颠倒观念:颠倒的商品生产与消费关系,创造出虚假性需求;颠倒的数据量与质的关系,制造出投射性认同:颠倒的用户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关系,塑造出虚拟性误认。大数据拜物教及其颠倒观念,根源于技术、时间和空间资本化逻辑的不断深化,以及数据资本以“剥夺性积累”的新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重塑。只有经由大数据意识形态和数据资本逻辑的双重批判与建构,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结构性束缚逐步将大数据整合进人的解放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拜物教 内生逻辑 观念形态 资本逻辑 超越路径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逻辑:百年大党“中国之治”的新维度 被引量:4
20
作者 史小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9,共10页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更多地是从制度“硬治理”的逻辑出发来阐释“中国之治”的密码,而忽视了意识形态“软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既为新时代开创“中国之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更多地是从制度“硬治理”的逻辑出发来阐释“中国之治”的密码,而忽视了意识形态“软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既为新时代开创“中国之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又为不断推进意识形态治理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在对“中国之治”制度逻辑剖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历史与实践等三个层面强调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之治”的支撑意义。百年大党“中国之治”意识形态逻辑,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实现了对西方资本逻辑中心主义的超越,锻造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强化“中国之治”意识形态逻辑,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治理的全面领导,构建科学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发挥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加快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制度逻辑 中国之治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