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覆盖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廖允成 温晓霞 +1 位作者 韩思明 贾志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8-552,共5页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降水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具有显著保水性能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 ,设计出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技术 ,可以把占小麦生产全年度 5 0 %的夏闲...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降水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具有显著保水性能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 ,设计出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技术 ,可以把占小麦生产全年度 5 0 %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 ,较传统耕法多蓄水 10 8.4mm ,蓄水率达73.2 % ;在此基础上 ,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 ,既可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 ,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住 ,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 ,增产效果显著 ,是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 ,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原 旱地小麦 覆盖栽培 保水技术 水分 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土塬区几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58
2
作者 程立平 刘文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1-658,共8页
对陕西省长武县黄土塬区降水及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m剖面土壤水进行采样和稳定同位素测定,研究了该区深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土壤水运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武塬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39δ18O+4.34(R2=0.94,n=71),其降水稳定... 对陕西省长武县黄土塬区降水及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m剖面土壤水进行采样和稳定同位素测定,研究了该区深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土壤水运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武塬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39δ18O+4.34(R2=0.94,n=71),其降水稳定同位素值具有明显的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值落于当地大气降水线下侧,且高于7—10月降水稳定同位素值,该区土壤主要接受同位素值偏负的夏秋降水的补给.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土壤水同位素值随土壤深度增加而趋于一致;相同土地利用条件下,浅层土壤水同位素组成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程度剧烈,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同位素值的变化程度减弱,甚至无变化.对比降水和土壤水的稳定同位素值变化发现,在黄土塬区,活塞流和优先流并存于降水入渗过程中,但优先流入渗的发生与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一定关系.通常情况下,高耗水型人工林草因水分负平衡形成的土壤干层将减小优先流发生的可能性,而农田、荒草地等土地利用方式均易发生优先流形式的降水入渗,从而对深层土壤水分或地下水形成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降水 土壤水 稳定同位素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黄土台塬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49
3
作者 廖允成 韩思明 温晓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5-58,共4页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渗深浅密切相关;小麦生育期是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损耗阶段,时至收获2m土层内土壤水分降到全年最低值;小麦产量与耗水系数呈负相关,与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旱地 小麦 土壤 水分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53
4
作者 程立平 刘文兆 李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75-1983,共9页
利用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陕西省长武黄土塬区裸地、高产农田、苜蓿草地和苹果林地下0—15 m黄土剖面土壤水分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干湿交替层内土壤水分具有明显季节性波动变化特征,但其深度范围有别。裸地、... 利用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陕西省长武黄土塬区裸地、高产农田、苜蓿草地和苹果林地下0—15 m黄土剖面土壤水分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干湿交替层内土壤水分具有明显季节性波动变化特征,但其深度范围有别。裸地、高产农田、苜蓿草地和苹果林地分别约为0—5 m,0—4 m,0—2 m和0—3.5 m。干湿交替层以下深层土壤水分状况主要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其影响大小依次为苜蓿草地>苹果林地>高产农田>裸地,各土地利用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时间变化特征。黄土塬区土壤水量平衡计算中土层厚度大小的确定非常重要,这不仅与土地利用方式相关,也与林草植被的生长阶段相联。裸地和高产农田土层厚度选择不宜小于5 m和4 m;未形成深厚稳定土壤干层的苜蓿草地和苹果林地,土层厚度选择不宜小于15 m和10 m;对于已经形成稳定土壤干层的林草地来说,进行年尺度的水量平衡分析时,其计算深度可取降水入渗深度。研究可从土壤水资源的保持及利用的角度上服务于黄土塬区旱作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土地利用 水量平衡 黄土塬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 被引量:45
5
作者 孙景旺 杜中东 +1 位作者 任文军 钱汉林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4期505-507,共3页
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 ,黄土巨厚 ,干燥疏松 ,厚度横向变化剧烈 ,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 ,且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 ,加之地形复杂 ,黄土塬区一直被视为地震勘探的“禁区”。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 ,即采用二维... 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 ,黄土巨厚 ,干燥疏松 ,厚度横向变化剧烈 ,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 ,且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 ,加之地形复杂 ,黄土塬区一直被视为地震勘探的“禁区”。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 ,即采用二维测线三维观测方法采集 ,利用相邻道面元叠加处理 ,增加了优选炮点的条件 ,保证了全线均匀的高覆盖次数 ,有效地压制了干扰 ,剖面质量大幅度提高。该项技术已可在黄土复杂区做正规测网 ,与黄土塬区高分辨率沟中弯线、黄土塬山地网状三维共同组成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系列 ,服务于黄土塬不同的勘探目标。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方法 ,是压制干扰 ,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方法 ,可在地表复杂区、低信噪比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地震波 地震采集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区
下载PDF
层析静校正在黄土塬弯宽线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6
作者 林伯香 肖万富 李博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4期417-420,共4页
常规层析静校正技术用于黄土塬地区弯宽线资料处理难以达到合理的精度。为此,在假设垂直测线方向上表层速度是随地形起伏的稳定速度结构的情况下,引入"广义速度单元"概念,对三维层析静校正速度反演过程加以改进,使其适合宽、... 常规层析静校正技术用于黄土塬地区弯宽线资料处理难以达到合理的精度。为此,在假设垂直测线方向上表层速度是随地形起伏的稳定速度结构的情况下,引入"广义速度单元"概念,对三维层析静校正速度反演过程加以改进,使其适合宽、弯线资料观测系统。将采用广义速度单元策略的层析静校正技术用于实际资料处理,并将结果与某处理系统的层析静校正处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弯宽线 层析静校正 广义速度单元
下载PDF
黄土塬区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其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38
7
作者 程立平 刘文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3-207,共5页
该文就陕西省长武黄土塬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m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质地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服务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配置及区域水文水资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剖面古土壤层物理黏粒含量较黄土层高约2%~6%,... 该文就陕西省长武黄土塬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m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质地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服务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配置及区域水文水资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剖面古土壤层物理黏粒含量较黄土层高约2%~6%,质地较重;0~20 m剖面田间持水率和萎蔫湿度分别为(21.39±0.13)%和(8.06±0.45)%。黄土深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与黄土-古土壤序列有关,一般情况下,一层黄土和一层古土壤构成一次湿度高低起伏,并有随深度增加湿度变大的趋势。荒草地、18年苹果园地、8年生及23年生苜蓿草地0~20 m土层平均湿度分别为18.89%、15.45%、14.77%和10.59%,连作高产小麦地0~13 m土层平均湿度为18.74%。高产麦田和荒草地3 m以下土层没有发生干燥化现象;18年苹果园地在10 m以上土层发生了中度和轻度为主的土壤干燥化现象;8年苜蓿草地在10 m以上土层发生了重度、中度和轻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其中重度干燥化现象出现在4 m以上土层;而23年苜蓿在整个20 m土层都发生了重度和中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其中重度干燥化现象出现在17 m以上土层。可以看出,高耗水型人工林草因水分负平衡所导致土壤干燥化,随年限增加渐进地向深层土层发展,这在苜蓿草地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土地利用 黄土塬区 土壤干燥化 响应
下载PDF
黄土台原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栽培体系的水分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30
8
作者 廖允成 韩思明 温晓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8-71,共4页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资源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将“高留茬”、“深松耕”和“起垄覆膜沟播”3项技术有机结合 ,组成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栽培体系。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高留茬、深松耕可以把夏闲期占小麦全生产年度...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资源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将“高留茬”、“深松耕”和“起垄覆膜沟播”3项技术有机结合 ,组成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栽培体系。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高留茬、深松耕可以把夏闲期占小麦全生产年度 5 0 %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 ,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约 76 .2 m m,蓄水率达 5 5 %以上 ;在此基础上 ,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 ,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 ,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留 ,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是黄土台原旱作小麦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原 旱地 小麦 机械化 保护性耕作 栽培体系 水分 产量
下载PDF
黄土塬区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被引量:31
9
作者 陈曦 李志 +2 位作者 程立平 刘文兆 王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6,共9页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输入,分析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为水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基于4a的降水样品采集,测定和分析了黄土塬区降水氢氧同位素(2H,17O和18O)的组成特征,进而分析了其水汽来源。降水同位素有明显的年内变化,2—6月...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输入,分析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为水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基于4a的降水样品采集,测定和分析了黄土塬区降水氢氧同位素(2H,17O和18O)的组成特征,进而分析了其水汽来源。降水同位素有明显的年内变化,2—6月富集而7—11月贫化;δD和δ18O存在雨量效应和温度效应,分别出现在6—9月和10—5月;但这些组成特征受气候变异影响存在年际差异。综合分析降水方程线、D盈余和17O盈余,发现黄土塬区6—9月降水来自海洋性气团,10—5月降水是局地水汽蒸发和大陆性气团起主导作用;雨季少数降水事件直接来源于海洋性气团,其他降水事件则是海洋性气团经再分配相对湿度达90%左右时才产生。全年至少30%的降水事件经历了严重的二次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同位素 水汽来源 黄土塬区 17O盈余
下载PDF
黄土塬区旱作冬小麦增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黄明斌 李玉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在长期冬小麦潜势试验和肥料试验的基础上 ,建立了作物光温水肥产量模型 ,从光温生产潜力、旱作产量潜势、现阶段施肥水平下光温水肥产量潜力和目前试区产量现状共4个层次 ,对黄土塬区旱作冬小麦的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 ,目前... 在长期冬小麦潜势试验和肥料试验的基础上 ,建立了作物光温水肥产量模型 ,从光温生产潜力、旱作产量潜势、现阶段施肥水平下光温水肥产量潜力和目前试区产量现状共4个层次 ,对黄土塬区旱作冬小麦的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 ,目前黄土塬区冬小麦实际产量仅达到了光温潜力的41 6 %、旱作产量潜势的49 3 %、试区施肥水平下光温水肥产量潜力的78 6 %。因此 ,采用合理施肥方式和加强田间管理 ,黄土高原塬区旱作冬小麦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冬小麦 黄土旱塬 增产潜力
下载PDF
黄土塬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11
作者 甘卓亭 张掌权 +2 位作者 陈静 刘文兆 周正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35-2140,共6页
以黄土塬区塬面和梁坡梯田5、10、15a和20a苹果园为对象,在行间距果树1.0、1.5m和2.0m处用土钻法分层采集0-100cm土样,LiquiTOCⅡ测定样品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分析两种地形条件下各龄果园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以黄土塬区塬面和梁坡梯田5、10、15a和20a苹果园为对象,在行间距果树1.0、1.5m和2.0m处用土钻法分层采集0-100cm土样,LiquiTOCⅡ测定样品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分析两种地形条件下各龄果园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塬面5、10、15a和20a果园SOC分别为6.39、6.46、6.66g/kg和6.47g/kg,梁坡分别为5.83、6.05、6.54g/kg和6.09g/kg,两种地形条件下同龄果园SOC差异显著(P<0.05),但龄间SOC消长趋势相似,均有15a的>20a的>10a的>5a的;水平方向上,5a果园SOC沿树干向外增大,10a果园减小,15a和20a果园变化较小,塬面和梁坡同龄果园间SOC水平分布格局较一致;垂直方向上,同梁坡相比,塬面果园4个层次(0-10cm、10-20cm、20-50cm和50-100cm)的平均SOC较高;梁坡果园50-100cm土层的SOC龄间差异较大,20-50cm土层龄间差异较小,塬面果园50-100cm土层的SOC龄间变化较小;在"纯果园"利用阶段,果园利用方式并未引起SOC下降,深层SOC有明显的积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苹果园 黄土塬区
下载PDF
静校正方法在黄土塬地区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26
12
作者 谭昌勇 王彦春 +1 位作者 张伟宏 钟家均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2-257,共6页
黄土塬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难题。针对黄土塬地区的近地表特征,基于地震资料分析,提出了联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静校正问题的思路。首先应用模型初至反演静校正方法建立低、降速带结构,进行长波长静校正;然... 黄土塬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难题。针对黄土塬地区的近地表特征,基于地震资料分析,提出了联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静校正问题的思路。首先应用模型初至反演静校正方法建立低、降速带结构,进行长波长静校正;然后利用折射初至交互迭代静校正方法求取中、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最后应用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综合寻优方法,利用连续稳定强反射层的反射信息,求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3种静校正方法的联合使用,有效地解决了黄土塬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剖面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信噪比和振幅保真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地区 静校正问题 折射波初至 静校正方法 联合应用
下载PDF
黄土塬区土壤水分运动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锐 刘文兆 宋献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4-137,184,共5页
根据测得的长武塬区降水和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层位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分转换与迁移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中δD和δ18 O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7.15‰)^(-24.89‰)和(-13.00‰)^(-3.39‰),... 根据测得的长武塬区降水和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层位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分转换与迁移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中δD和δ18 O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7.15‰)^(-24.89‰)和(-13.00‰)^(-3.39‰),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1.50‰和9.09‰,-7.22‰和1.45‰,其变化幅度远小于降水中δD和δ18 O值的变化幅度。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在当地降水线两侧分布,其关系为:δD=4.495δ18 O-19.05,降水进入土壤后在土表后重氢氧同位素分馏明显。表层土壤中δD和δ18 O值受降水直接影响明显,下层土壤所受影响减小。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在30cm土层处最大,向下迅速减小,100cm以下变化较小。下层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受其上部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的影响,降水进入土壤后,向下入渗过程中与浅层自由水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150cm处土层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突变,表明黄土在局部土体内有大孔隙,可导致土壤水分以"优先流"的形式向下入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运动 降水 土壤水 氢氧同位素 黄土塬区
下载PDF
黄土塬区煤田弯线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郭良红 田小平 《中国煤炭地质》 2006年第6期43-45,65,共4页
在黄土塬区,选择弯线地震勘探技术,相对传统的直测线地震勘探而言,可以克服由于黄土巨厚、沟谷陡峭、黄土干燥疏松且厚度横向变化剧烈等因素造成的激发、接收困难。设计弯线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应遵循空间、时间条件来决定叠加次数;并考... 在黄土塬区,选择弯线地震勘探技术,相对传统的直测线地震勘探而言,可以克服由于黄土巨厚、沟谷陡峭、黄土干燥疏松且厚度横向变化剧烈等因素造成的激发、接收困难。设计弯线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应遵循空间、时间条件来决定叠加次数;并考虑弯线叠加特点,计算弯曲测线共反射面元属性及道距、炮间距;根据动校正拉伸畸变,速度精度要求等综合因素选择炮检距。总之,弯线地震勘探技术的关键在于共反射面元属性分析,炮检中点的分散范围、分散度等参数的计算及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反射面元叠加 炮检中点 分散范围 叠加次数 黄土塬 弯线地震勘探
下载PDF
扶风黄土台塬全新世多周期土壤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4 位作者 陈宝群 黄萍 侯春红 韩宇平 李平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9-513,共5页
通过对陕西扶风新店村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 ,以及磁化率、全铁和粒度成分分析 ,认为 :周原黄土台塬表面完整的土壤剖面表现为多期发育的复合土壤 ,是由于全新世季风气候变化 ,导致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与以生物风化成壤占优... 通过对陕西扶风新店村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 ,以及磁化率、全铁和粒度成分分析 ,认为 :周原黄土台塬表面完整的土壤剖面表现为多期发育的复合土壤 ,是由于全新世季风气候变化 ,导致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与以生物风化成壤占优势的土壤发育期相互更迭造成的 ;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耕作是在下层古土壤 (S20 ) ,其主要发育时代为 85 0 0~ 6 0 0 0 a B.P.,青铜器时代先周文化时期的耕种土壤是上层土壤 (S10 ) ,其发育时代是 5 0 0 0~ 3 1 0 0 a B.P.,这个发育良好的复合土壤又被黄土层 (L0 )所埋藏覆盖 ,因而就成为古土壤 ;黄土 (L0 )是在过去 3 1 0 0多年来以降尘堆积为主形成的 ,它在堆积增长的同时被不断地耕种利用发展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多周期土壤 黄土台塬 关中盆地 农业耕作 地层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技术突破及勘探开发效果 被引量:23
16
作者 付锁堂 王大兴 姚宗惠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为举世闻名的地震勘探难区,为解决页岩岩性甜点预测、低幅度构造刻画、小断层和裂缝分布、水平井实时导向等高效油藏的勘探开发问题,通过多年地震持续攻关,创新了黄土塬井炮和低频可控震源“井震联合激发”的宽...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为举世闻名的地震勘探难区,为解决页岩岩性甜点预测、低幅度构造刻画、小断层和裂缝分布、水平井实时导向等高效油藏的勘探开发问题,通过多年地震持续攻关,创新了黄土塬井炮和低频可控震源“井震联合激发”的宽方位高覆盖三维地震勘探、超深微测井约束的三维网格层析静校正和黄土塬近地表吸收补偿、多属性降维和地质概率融合评价的甜点预测等多项技术,在陇东黄土塬合水县和宁县盘克“井震联合激发”三维区,地震地质导向页岩油水平井开发,油层平均钻遇率达87.4%,比不用地震导向提高10%以上,创建了长庆油田地震技术应用与油田开发结合的典型示范区。在宁夏盐池地区推广应用低频可控震源高覆盖三维地震技术,预测成功率为72.1%,较以往二维地震提高了一倍多,实现了黄土塬地震勘探技术的突破,有力支撑了油气勘探新发现和油气田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地震勘探 低频可控震源 页岩油开发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黄土旱塬麦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黄璐 赵国慧 +6 位作者 李廷亮 姜丽伟 王嘉豪 宋红梅 员明鑫 杨立帆 王灏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23-132,共10页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黄土旱塬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变化特征的影响,可为旱作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设置S0(不还田)、S1/2(1/2倍还田)、S1(1倍还田)、S2(2倍还田)4个处理,通过连续3a试验研究了不同...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黄土旱塬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变化特征的影响,可为旱作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设置S0(不还田)、S1/2(1/2倍还田)、S1(1倍还田)、S2(2倍还田)4个处理,通过连续3a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变化情况,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重组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与胡敏素碳(Humin Carbon,HM-C)、胡敏酸碳(Humic Acid Carbon,HA-C)和富里酸碳(Fulvic Acid Carbon,FA-C)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旱塬麦田土壤,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0.25 mm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0.25 mm微团聚体及粉黏粒含量逐渐减少;S2处理下,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0.25mm团聚体质量百分数较S0处理分别增加了14.7%(P<0.05)、22.2%(P<0.05)、13.9%(P<0.05),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秸秆还田提高了全土TOC含量,以S2处理下土壤TOC含量最高,较S0处理增加了28.1%(P<0.05)。另外,秸秆还田提升了>0.25~2 mm团聚体中HM-C、HA-C和FA-C含量,其中S2处理较S0处理分别提高了19.0%(P<0.05)、25.5%(P<0.05)、14.9%(P<0.05),并且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的比值(HA-C/FA-C)也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0.053 mm粉黏粒的FA-C含量变化是引起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能解释其变化的64.1%。总体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黄土旱塬麦区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向水稳性大团聚体的转化,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及各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并进一步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且秸秆还田量越高,提升幅度越大。2倍秸秆还田量对当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结构改善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对旱地土壤肥力和碳汇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还田 黄土旱塬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麦田
下载PDF
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被引量:21
18
作者 程建远 李宁 +2 位作者 侯世宁 杨光明 张学汝 《中国煤炭地质》 2009年第12期72-76,共5页
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世界级"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黄土塬区复杂的地貌条件,即沟、梁、塬、峁、坡、川并存;二是复杂的地表条件,即沟壑纵横施工困难;三是复杂的表浅层条件,即地震波难以激发且能量... 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世界级"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黄土塬区复杂的地貌条件,即沟、梁、塬、峁、坡、川并存;二是复杂的地表条件,即沟壑纵横施工困难;三是复杂的表浅层条件,即地震波难以激发且能量衰减严重等。在具体分析我国黄土塬区资源分布状况与勘探实践的基础上,对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资料处理的一些技术难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今后在黄土塬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应从粘弹介质、连续介质的角度,进行地震波激发与传播规律的研究,从地震正演模型和室内模拟的角度,进行黄土塬区的资料采集和处理方法研究,同时要注重引进新技术,加强储层物性横向变化的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料采集 处理方法 地震勘探 黄土塬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引导策略——以陕西省淳化县为例 被引量:20
19
作者 曹象明 周若祁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结合黄土高塬沟壑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以陕西淳化县为例,分析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两沟夹一塬"单元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基本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组织系统。提出应以城镇发展为核心,逐步形成适合于地域特... 结合黄土高塬沟壑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以陕西淳化县为例,分析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两沟夹一塬"单元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基本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组织系统。提出应以城镇发展为核心,逐步形成适合于地域特征的"枝状"村镇体系空间结构体系;应对分散的村镇适当迁并,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逐步形成黄土高原沟壑区"大分散—小聚合"的村镇体系格局;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的,加强轴线地带非城镇化地区的空间管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塬沟壑区 小流域 黄土塬 村镇体系 空间布局
下载PDF
长武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潜水补给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程立平 刘文兆 +1 位作者 李志 韩晓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0-678,共9页
通过长武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剖面土壤水分的长期定位监测以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使用,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潜水补给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存在着活塞流和优先流两种机制,由活塞流补给的地... 通过长武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剖面土壤水分的长期定位监测以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使用,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潜水补给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存在着活塞流和优先流两种机制,由活塞流补给的地下水量,以休闲地居高,低产农田次之,最后是高产农田;2随着该区域农田生产力大幅提升以及大面积农田转换为果园,地下水活塞流补给量逐年减少,加之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年均降幅达0.3 m;3同位素证据表明,目前长武塬区地下水补给以优先流形式为主。为了实现黄土塬区潜水资源的有效补给与可持续利用,需要合理调控土地利用结构,保持适度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壤水分 潜水 稳定同位素 黄土塬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