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塑料种类、浓度和粒径对黄土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林晓华 张宁 +3 位作者 王润泽 陈岩 王蕊 郭胜利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31-338,共8页
化肥和塑料薄膜等化工产品的使用可显著促进粮食生产和土壤肥力改善,但地膜的残留积累不仅影响化肥的有效性,也会给农业环境带来潜在污染和威胁.通过添加不同含量和粒径的传统微塑料(PE、PVC)与生物可降解微塑料(PBS、PLA),分析了土壤... 化肥和塑料薄膜等化工产品的使用可显著促进粮食生产和土壤肥力改善,但地膜的残留积累不仅影响化肥的有效性,也会给农业环境带来潜在污染和威胁.通过添加不同含量和粒径的传统微塑料(PE、PVC)与生物可降解微塑料(PBS、PLA),分析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传统微塑料与生物可降解微塑料都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但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对有效磷含量的降低幅度约为传统微塑料的2倍;②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当微塑料浓度达到5%(质量分数)时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降低幅度达22.5%~73.6%;③随着微塑料粒径的增大,土壤有效磷含量逐渐升高;④在砂质土壤中,微塑料种类、浓度和粒径变化均未对有效磷含量产生显著影响.微塑料残留量、种类和粒径等性状对有效磷含量的影响因土壤质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可为不同土壤条件下微塑料的治理和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粒径 有效磷 黏粒含量 黄土区土壤
原文传递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地类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福武 贾志军 《中国水土保持》 1998年第2期26-28,共3页
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晋西离石王家沟流域为试验基地,收集了1994年7~9月份的土壤水分逐日观测数据和与之相对应的降雨量、气温、空气湿度、蒸发量等气象因子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了较高精度的用于预报该地区梯田... 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晋西离石王家沟流域为试验基地,收集了1994年7~9月份的土壤水分逐日观测数据和与之相对应的降雨量、气温、空气湿度、蒸发量等气象因子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了较高精度的用于预报该地区梯田、坡耕地、荒坡地、弃耕地、人工草地、沟坡林地6种不同地类土壤水分的经验公式,为各种地类的土壤水分预报以及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土壤水分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水分 土壤侵蚀 山西西部
下载PDF
黄丘一区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及综合治理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郝建忠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31,共6页
通过对大量实测与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水土保持单项措施水平梯田、造林、种草的减水效益分别为86.0%、63.5%、33.7%,减沙效益分别为94.8%、83.0%、74.6%,年拦蓄径流量分别为213m^3/hm^2、154m^3/hm^2、105m^3/hm^2,年拦蓄泥... 通过对大量实测与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水土保持单项措施水平梯田、造林、种草的减水效益分别为86.0%、63.5%、33.7%,减沙效益分别为94.8%、83.0%、74.6%,年拦蓄径流量分别为213m^3/hm^2、154m^3/hm^2、105m^3/hm^2,年拦蓄泥沙量为94.0t/hm^2、63t/hm^2、45t/hm^2。淤地坝是主要的治沟工程措施,平均每公顷坝地的拦泥指标为6万m^3。11条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无论其治理措施实施年代的长短,均具有明显的减水减沙效益,减水效益平均为45.41%,减沙效益平均为5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减水 减沙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主要农作物水分利用与平衡 被引量:11
4
作者 苏敏 卢宗凡 李够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36-45,共10页
根据陕北丘陵沟壑区自然特点,和该区农田主要农作物水分利用与平衡研究工作结果,分析总结了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栽培管理状况下的水分利用与平衡的规律为:在降雨正常年份的作物生育期内,2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与自然... 根据陕北丘陵沟壑区自然特点,和该区农田主要农作物水分利用与平衡研究工作结果,分析总结了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栽培管理状况下的水分利用与平衡的规律为:在降雨正常年份的作物生育期内,2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与自然降雨同步;各作物收获后的土壤水分与播种前土壤水分几乎相等、作物耗水量与生育期降雨量几乎相等,土壤水分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同年降雨量相同,但由于作物种类、耕作措施、立地条件不同,使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并由此论述了提高当地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作物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 平衡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占礼 邵明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11-21,97,共12页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地形及土地利用。(2)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水蚀,主要方式为...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地形及土地利用。(2)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水蚀,主要方式为溅蚀、片蚀、细沟及浅沟侵蚀。(3)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8373t/km2,其中以坡度大于25°的耕地和植被盖度小于10%的荒草地侵蚀强度最大,年侵蚀模数为18000t/km2,坡度为15~25°的耕地及植被盖度为10%~30%的林草地年侵蚀模数分别为15000t/km2和12000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山坡地 土壤侵蚀 侵蚀特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自然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勇 杜华栋 +1 位作者 张振国 冯川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1,17,共7页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用时空互代法对燕沟和县南沟典型小流域自然植被恢复下5个演替阶段(退耕1~6a、7~17a、18~35a、36~60a、〉60a)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用时空互代法对燕沟和县南沟典型小流域自然植被恢复下5个演替阶段(退耕1~6a、7~17a、18~35a、36~60a、〉60a)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区植被退耕后自然演替的推进.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与有效钾含量持续增加,土壤全磷含量在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含量在植被演替至多年生草本阶段(18~35a)时含量最低;土壤细菌约占土壤微生物量的65%左右,且其数量在植被演替至多年生草本阶段时最多,土壤真菌和放线菌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也随着植被自然演替的推进呈不断增加趋势,但脲酶和蔗糖酶在植被演替至灌木阶段(36a)后增速放缓。相关性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提高程度比较一致,其与土壤养分关系密切,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酶活性是反映植被恢复中土壤生物学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壤磷有效性与植物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恒威 许明祥 +1 位作者 王爱国 马昕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9-155,共7页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植物叶片磷含量及土壤-植物磷素营养关系,以期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磷素的影响,明确植物群落对土壤磷素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农地为对照,采集了黄土丘陵区125块样地中不同植物(...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植物叶片磷含量及土壤-植物磷素营养关系,以期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磷素的影响,明确植物群落对土壤磷素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农地为对照,采集了黄土丘陵区125块样地中不同植物(包括草本植物茵陈蒿、长芒草、铁杆蒿及人工林柠条、沙棘、刺槐)的叶片及其生长的土地表层(0~20cm)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全磷、有效磷、pH和叶片磷含量,分析了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特征以及土壤有效磷与叶片磷含量、土壤pH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极低(1.54mg/kg),全磷含量较高。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农地>茵陈蒿>沙棘、刺槐、柠条>长芒草、铁杆蒿,土壤pH在不同植被类型样地间差异不明显;不同植被类型叶片磷平均含量为1.43mg/g,其中茵陈蒿和沙棘叶片磷含量较高,与其他植物差异显著(P<0.05);不同植被类型(除沙棘外)样地土壤有效磷与叶片磷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植物叶片磷含量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叶片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有效磷占全磷含量的比例升高,土壤磷素营养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且人工林植被对土壤有效磷的改善作用优于退耕自然恢复草本植被;不同种类植物叶片磷含量不会随着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发生较大的变动,人工林植被对土壤有效磷的需求高于退耕自然恢复的草本植被,在黄土丘陵区人工加速植被恢复过程中,可对人工林地适当增施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有效磷含量 叶片磷含量 植物适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