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5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草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1
1
作者 李会科 张广军 +1 位作者 赵政阳 李凯荣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32-39,共8页
对黄土高原渭北苹果园生草土壤性状测定结果表明.生草能降低0~60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田间贮水量,且与生草年限呈正相关;能显著提高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种植禾本科牧草有机质年积累量为0.10%.种植豆科牧草年... 对黄土高原渭北苹果园生草土壤性状测定结果表明.生草能降低0~60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田间贮水量,且与生草年限呈正相关;能显著提高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种植禾本科牧草有机质年积累量为0.10%.种植豆科牧草年积累0.15%;随生草年限的增加.较深土层土壤有机质趋于增加,种植白三叶改善较深土层土壤有机质的效果强于种植黑麦草。对N、P、K营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40cm土层,生草的前期(4年)土壤养分消耗大于积累,苹果与牧草在该土层存在养分竞争,在第5年全氮、全磷、全钾呈现恢复性增长,全氮、全磷、全钾的演变呈现“S”型的演变过程.但生草能提高0~40cm土层水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具有活化有机态N、P、K的功能,有利于果树对N、P、K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生草类型不同,活化N、P效果不同.黑麦草活化P的作用大于白三叶,而白三叶活化N的作用大于黑麦草;生草后土壤三大微生物类群数量及过氧化氢酶、尿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都显著提高.并随生草年限的增加趋于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黄土高原 苹果园 土壤性状 渭北地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坡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103
2
作者 魏孝荣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03-612,共10页
坡地土壤质量退化以及生产力下降是限制坡地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而坡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养分状况。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坡地土壤主要养分... 坡地土壤质量退化以及生产力下降是限制坡地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而坡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养分状况。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坡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均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降低,其中以有机碳和全氮降低最多,而硝、铵态氮和全磷降低较少;坡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表现出较大的变异性,土壤铵态氮和全磷的变异较小。0.005~0.05mm土壤颗粒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增加,0.05~1mm颗粒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0.005mm土壤颗粒含量在0~40cm土层变异很大,而0.005~0.05mm和0.05~1mm的土壤颗粒在所有土层变异都很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0.005mm颗粒从坡顶向下呈增加的趋势,其分布与坡度和坡长有关,其变异性随坡度和坡长的增加而增大。坡面较长时,〈0.005mm颗粒易于在坡面中、下部累积,坡度较大时则易于迁移出坡面。坡面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均在坡底部富集,其富集程度和位置因坡长和坡度而异,长缓坡有利于养分富集,短陡坡利于养分迁出。坡度较小时坡面不同位置土壤养分剖面分布主要由坡面土壤性质变异引起,随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便逐渐成为坡面养分分布的主导因子。坡上部碳、氮养分流失的深度也随坡度的增加而加深,而不同坡位全磷的剖面分布与坡度的关系较差。因此,在坡地土壤养分调控中必须综合考虑坡度和坡长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壑区 坡地 土壤养分 颗粒组成
下载PDF
黄土区人工林的土壤持水力与有效水状况 被引量:61
3
作者 王孟本 柴宝峰 +1 位作者 李洪建 冯彩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14,共8页
以晋西北黄土区河北杨林、小叶杨林和柠条灌木林为对象,就各人工林地的土壤持水力和在4个不同降水年的土壤有效水动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间土壤持水力和比水容量为:河北杨林>小叶杨林>柠条灌木林。各林地的土壤持水力... 以晋西北黄土区河北杨林、小叶杨林和柠条灌木林为对象,就各人工林地的土壤持水力和在4个不同降水年的土壤有效水动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间土壤持水力和比水容量为:河北杨林>小叶杨林>柠条灌木林。各林地的土壤持水力和供水力普遍偏低。林地土壤有效水动态同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密切相关,同时受连年干旱递减效应的制约。因此各林地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特涝年(1995)>偏涝年(1992)>特旱年(1993)>偏旱年(1994)。在特涝年和偏涝年,生长季前期林地土壤有效水含量很少。在特旱年和偏旱年,几乎整个年生长季中的林地土壤有效水含量都很少。本区人工林生产力普遍偏低,不利的土壤持水和供水条件是其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持水力 土壤有效水 人工林
下载PDF
晋西南黄土区刺槐油松林地耗水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魏天兴 朱金兆 +2 位作者 张学培 贺康宁 高宗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40,共5页
该文应用水量平衡法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研究得出刺槐和油松林土面蒸发、蒸腾、林冠截留蒸发的季节变化规律,耗水各分量的比例关系.耗水各分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林木蒸腾量为57.7%~60.2%,林地土面蒸发量为13.2%... 该文应用水量平衡法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研究得出刺槐和油松林土面蒸发、蒸腾、林冠截留蒸发的季节变化规律,耗水各分量的比例关系.耗水各分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林木蒸腾量为57.7%~60.2%,林地土面蒸发量为13.2%~22.8%,林冠截留量为17.0%~28.2%.其中6,7,8三月的蒸腾耗水量占全年的80%.不同林分生长季耗水量有差异,其规律为:其它条件相同时,丰水年,阴坡耗水大于阳坡;少水年,阴坡耗水稍大于阳坡;密度大的林分耗水量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林分耗水 防护林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水量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50
5
作者 杨海军 孙立达 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2-50,共9页
用水量平衡法研究了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水量平衡,并制定了水量平衡表,用干旱危险系数作为指标评价了水土保持林地的水分动态.研究表明:黄土区林地地表径流很少,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系统的主要支出项为蒸发散量.因此,要充分发挥... 用水量平衡法研究了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水量平衡,并制定了水量平衡表,用干旱危险系数作为指标评价了水土保持林地的水分动态.研究表明:黄土区林地地表径流很少,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系统的主要支出项为蒸发散量.因此,要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林的效益,必须降低林分的蒸发散、抑制林地蒸发,即减小造林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林 水理平衡 蒸发散量
下载PDF
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3
6
作者 陈芙蓉 程积民 +4 位作者 刘伟 朱仁斌 杨晓梅 赵新宇 苏纪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56-2866,共11页
对黄土区典型草原进行封育+施肥(EF)、封育+火烧(EB)、封育(E)和放牧(G)处理,实地调查分析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以研究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干扰类型中,施肥... 对黄土区典型草原进行封育+施肥(EF)、封育+火烧(EB)、封育(E)和放牧(G)处理,实地调查分析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以研究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干扰类型中,施肥+封育草地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最高,且优势度指数最高,这与禾本科草占优势地位有关,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符合"生态位理论";放牧地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最低,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支持"中度干扰理论";封育地密度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具体表现为:4种干扰类型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放牧;说明长时间的封育对草地是一种严重干扰。群落丰富度指数(R和Ma)的排列顺序为放牧>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D)的排列顺序为放牧>封育>封育+火烧>封育+施肥,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相反,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Ea)的排列顺序为封育>放牧>封育+火烧>封育+施肥。不同干扰样地群落生产力与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间呈负相关关系,这个结论可以用地上/地下竞争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典型草原 干扰类型 群落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不同森林类型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侯喜禄 曹清玉 白岗栓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20-24,共5页
本文对9个森林类型的径流、泥沙、覆盖度、地被物观测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以柠条、刺槐成林最好;沙棘、刺槐从幼林到成林次之;柠条、沙棘×油松、沙棘×杨树从幼林到成林减沙的效益较差。森林的水土保持有... 本文对9个森林类型的径流、泥沙、覆盖度、地被物观测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以柠条、刺槐成林最好;沙棘、刺槐从幼林到成林次之;柠条、沙棘×油松、沙棘×杨树从幼林到成林减沙的效益较差。森林的水土保持有效覆盖度为60%以上。林下活地被物对减少泥沙的作用显著,林地枯落物层对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有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水土保持 效益 黄土区
下载PDF
试论黄土区旱地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被引量:27
8
作者 穆兴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7-244,共8页
土壤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本文主要以天然草地深层土壤含水量为基础,明确了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概念,分析了黄土区旱地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指出,在相似的植被及地形条件下,黄土高... 土壤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本文主要以天然草地深层土壤含水量为基础,明确了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概念,分析了黄土区旱地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指出,在相似的植被及地形条件下,黄土高原土壤深层水分从南向北和从东向西逐渐降低及从山顶到坡脚逐渐增大,表现出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在相似的土壤水资源带内,土地类型、坡度及坡向等地形因素导致土壤水分的局地分异,即土壤水资源的非地带性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土壤水资源 地带性 非地带性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定西地区陆面物理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强 孙昭萱 王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27-1737,共11页
本文利用在黄土高原定西地区长期观测的陆面物理量资料,在分析了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陆面辐射分量、能量分量、地表反照率和Bowen比等陆面主要物理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陆面能量不平衡差额的分布规律,发... 本文利用在黄土高原定西地区长期观测的陆面物理量资料,在分析了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陆面辐射分量、能量分量、地表反照率和Bowen比等陆面主要物理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陆面能量不平衡差额的分布规律,发现黄土高原定西地区陆面物理量特征与其他地区很不同,揭示出的土壤温度日波动向深层的传播规律和8~9月土壤5 cm低温层现象、土壤30 cm"湿层"和6~7月表层逆湿特征、反照率不对称"V"型日变化结构、感热通量的年双峰分布特征、能量平衡分量的不同位相性等均是对陆面物理特征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定西地区 陆面辐射收支 陆面能量平衡 Bowen比
下载PDF
黄土区耕作侵蚀及其对总土壤侵蚀贡献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31
10
作者 王占礼 邵明安 雷廷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328-1335,共8页
耕作能直接造成大量的土壤向坡下运动 ,却在以往土壤侵蚀研究中被忽视。为了定量评价耕作侵蚀以及在坡耕地土壤侵蚀中的重要性 ,通过耕作侵蚀示踪试验及铯 - 1 37示踪的方法对黄土区耕作侵蚀及其对总土壤侵蚀贡献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 ... 耕作能直接造成大量的土壤向坡下运动 ,却在以往土壤侵蚀研究中被忽视。为了定量评价耕作侵蚀以及在坡耕地土壤侵蚀中的重要性 ,通过耕作侵蚀示踪试验及铯 - 1 37示踪的方法对黄土区耕作侵蚀及其对总土壤侵蚀贡献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如下结果 :( 1 )一次耕作造成的单宽土壤搬运量为 2 3.60~ 45 .68kg/m,并从坡地上部和下部向中部逐渐变大 ;( 2 )耕作侵蚀强度主要集中在 70 0~ 2 0 0 0 t/km2 和- 1 2 0 0~ - 2 0 0 0 t/km2 之间 ,分别发生在坡地凸型和凹型部位 ;( 3)总土壤侵蚀强度主要集中在 2 60 0~890 0 t/( km2· a)和 - 2 75 0~ - 3390 t/( km2· a)之间 ,分别发生在坡地凸型部位与凹型部位的上部及坡地凹型部位的下部 ;( 4 )耕作侵蚀占总土壤侵蚀的百分比 ,主要集中在 1 0 %~ 2 8%、- 2 7%~ - 398%和 36%~ 5 4 %之间 ,从坡顶向坡底 ,依次分布在两种侵蚀皆呈侵蚀的部位、耕作侵蚀呈沉积而总土壤侵蚀呈侵蚀的部位及两种侵蚀皆呈沉积的部位。结果表明 ,耕作侵蚀是黄土区坡耕地的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 ,是总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保持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耕作侵蚀及其对总土壤侵蚀贡献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耕作侵蚀 总土壤侵蚀 空间格局 示踪 耕作搬运 贡献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张建军 毕华兴 魏天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0-53,共4页
利用小型人工降雨器 ,以渗透量、稳渗速率、初损雨量、初损历时、产流量、产沙量等为指标 ,对不同密度林地的水土保持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得出 ,刺槐林地、油松林地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产流量和产沙量随密度的增加... 利用小型人工降雨器 ,以渗透量、稳渗速率、初损雨量、初损历时、产流量、产沙量等为指标 ,对不同密度林地的水土保持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得出 ,刺槐林地、油松林地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产流量和产沙量随密度的增加大幅度减少 .在该地区利用刺槐和油松营造水土保持林时密度应该以 30 0 0株 hm2 为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林分密度 水土保持作用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坡面水土保持林地产流产沙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建军 朱金兆 魏天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20,共7页
以径流小区的观测资料为依据,对晋西黄土区坡面水土保持林地降雨、径流、泥沙进行了分析,该地区产生地表径流的基本降雨条件为最大雨强在10mm/h以上,降雨量在10mm以上;该地区能够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降雨形式为降雨量在3... 以径流小区的观测资料为依据,对晋西黄土区坡面水土保持林地降雨、径流、泥沙进行了分析,该地区产生地表径流的基本降雨条件为最大雨强在10mm/h以上,降雨量在10mm以上;该地区能够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降雨形式为降雨量在30mm以上的降雨。该文还建立了计算地表径流量的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林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邓振镛 张强 +4 位作者 王强 王润元 王劲松 王鹤龄 徐金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672-3678,共7页
选择黄土高原旱作区8个冬小麦测站2m土层深度多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了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该区域是一个贮水和保水性能良好的天然土壤水库,半干旱... 选择黄土高原旱作区8个冬小麦测站2m土层深度多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了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该区域是一个贮水和保水性能良好的天然土壤水库,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1m和2m土层内最大贮水力分别为270、299、331mm和561、605、676mm,随湿润度增加而增大;但实际贮水能力只有111、183、269mm和230、370、550mm,相当于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最大贮水力的41%、61%和81%,可达到最适宜贮水量的51%、76%、102%。半干旱区远不能满足冬小麦生长需要,达到严重干旱程度;半湿润区只能勉强维持生存需要,达到轻度干旱,必须采取一套有效保墒耕作抗旱措施。冬小麦全生育期2m土层农田实际耗水量和蒸腾系数分别为304-343mm和330-648,随干旱程度增加而增大。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只能满足耗水量的65%-95%,有5%-35%的耗水量是从播前土壤贮水量补给的。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浅层耗水量大于生殖阶段,但深层耗水量正好相反。土壤贮水量是该区域冬小麦生产力最重要因素,冬小麦土壤水分籽粒生产力为0.30-1.38kg/mm,平均为0.87kg/mm,生物产量生产力为1.416kg/mm,随干旱程度增大明显递减。旱作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低而不稳,但潜力很大。必须在肥力、耕作、管理等措施要跟上,水分生产力水平才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作区 冬小麦 土壤贮水力 农田耗水量 水分生产力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黄土的粒度特征与物质来源 被引量:31
14
作者 叶玮 靳鹤龄 +1 位作者 赵兴有 陈险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8,共8页
伊犁地区是新疆重要的黄土分布区之一。黄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东部季风区黄土类似,黄土组成中以粉砂占优势,但伊犁地区的黄土却以砂含量低,细粉砂和粘粒含量高而显著区别于黄土高原的典型黄土沉积和新疆其它地区的黄土,反映西... 伊犁地区是新疆重要的黄土分布区之一。黄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东部季风区黄土类似,黄土组成中以粉砂占优势,但伊犁地区的黄土却以砂含量低,细粉砂和粘粒含量高而显著区别于黄土高原的典型黄土沉积和新疆其它地区的黄土,反映西风的远源输送在该区域黄土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粉尘来自西部荒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地区 黄土 沉积特征 粒度特征 物质来源
下载PDF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冲击压实试验 被引量:25
15
作者 景宏君 张斌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29,共5页
基于中国北方某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利用动力触探和面波法等方法对冲击压实工后的黄土路基进行对比检测。试验认为,冲击压实效果主要受路基填土含水量、起始压实度和颗粒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冲击压实能使路基整体强度得到均匀提高;可以用... 基于中国北方某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利用动力触探和面波法等方法对冲击压实工后的黄土路基进行对比检测。试验认为,冲击压实效果主要受路基填土含水量、起始压实度和颗粒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冲击压实能使路基整体强度得到均匀提高;可以用核子法、面波法、动力触探与标准贯入测试方法检测冲压质量。研究还表明,正确掌握试验与检测的时效性,有利于准确评价公路路基压实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黄土地区 公路路基 冲击压实试验 动力触探法 面波法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闵红 和文祥 +2 位作者 李晓明 刘国斌 杨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8-593,共6页
对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研究表明:植被恢复30年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都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人工刺槐恢复林细菌与真菌数量,随种植年限增... 对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研究表明:植被恢复30年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都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人工刺槐恢复林细菌与真菌数量,随种植年限增长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到40年时再增加的变化规律;放线菌数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数量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相关性显著,真菌数量和有机质、全氮相关性显著,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肥力指标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揭示出微生物数量可作为评价植被改善土壤质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占礼 邵明安 李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8-172,共5页
通过施放小立方块作为示踪材料进行耕作侵蚀试验及测量的方法 ,对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随坡度及深度的变化均可用二元线性方程描述 ;土壤耕作后的深度随其耕作前的深度... 通过施放小立方块作为示踪材料进行耕作侵蚀试验及测量的方法 ,对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随坡度及深度的变化均可用二元线性方程描述 ;土壤耕作后的深度随其耕作前的深度及坡度的变化可用二元二次抛物面方程描述 ;耕层深度的 1/ 3左右是一个临界值 ,一次耕作前后 ,原耕层深度约 1/ 3处的土壤距地表深度基本不变 ,小于 1/ 3处的上层土壤距地表深度增大 ,大于 1/3处的下层土壤距地表深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耕作侵蚀 水平位移 垂直位移 土壤埋深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2 位作者 王得祥 冯永忠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9-154,159,共7页
【目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陕西千阳县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农地(小麦地)为对照,分析侧柏天然次生林、不同林龄(5,20,30年)刺槐人... 【目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陕西千阳县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农地(小麦地)为对照,分析侧柏天然次生林、不同林龄(5,20,30年)刺槐人工林、桃树林、荆条灌丛和苜蓿草地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特征。【结果】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均较农地得到改善;微生物量碳、氮、磷基本较农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54.78%~35.72%,112.67%~6.8%和115.03~5.3%;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比农地增强,增幅分别为95.84%~18.94%,119.51%~20.36%,229%~20%和250%~73%。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进一步促进了土壤性状的改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及氮、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多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不同,但均较农地有很大改善和提高,其中尤以刺槐林的生态效应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壑区 植被恢复 土壤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量 酶活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存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高照良 杨世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6-19,共4页
黄土高原地区自建国以来共建淤地坝1 .0 ×105 余座,淤地3 .8 ×105 hm 2 ,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淤地坝的普查,充分证明了淤地坝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上的作用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淤地... 黄土高原地区自建国以来共建淤地坝1 .0 ×105 余座,淤地3 .8 ×105 hm 2 ,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淤地坝的普查,充分证明了淤地坝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上的作用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淤地坝建设与利用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尤其表现在坝系规划布局不合理,病险坝多;设计标准偏低,易造成坝体破坏或垮坝;建坝施工质量差,工程不配套;坝体管理水平差,维护粗放;坝地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偏低等5 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项目区 淤地坝 问题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贤赵 宿庆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2,共6页
退耕还林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便是退耕带来耕地面积减少,引发粮食总产量的降低。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生态退耕规划,对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便是退耕带来耕地面积减少,引发粮食总产量的降低。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生态退耕规划,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分析。利用具有显著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区各亚区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各亚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粮食安全的协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区 生态退耕 粮食安全 调控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