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时黄土震陷量的估算方法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兰民 张振中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85-94,共10页
本文利用已有的震陷试验研究资料,并补充进行了相当数量的原状黄土的震陷试验。建立了考虑物性参数、固结应力、振次和地震动应力等因素的西北黄土残余应变的经验计算公式,提出了地震作用下黄土层震陷量的估算方法.并用该方法估算了兰... 本文利用已有的震陷试验研究资料,并补充进行了相当数量的原状黄土的震陷试验。建立了考虑物性参数、固结应力、振次和地震动应力等因素的西北黄土残余应变的经验计算公式,提出了地震作用下黄土层震陷量的估算方法.并用该方法估算了兰州、西安、西宁、等城市的7个黄土场地的震陷量,给出了每一场地的震陷量随地震动加速度的变化曲线.从而为黄土地区的地震灾害预测预防和地基抗震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震陷量 地震灾害 估算法
下载PDF
天水-秦安一带中新世黄土堆积区沉积-地貌演化 被引量:24
2
作者 袁宝印 郭正堂 +13 位作者 郝青振 彭淑贞 乔彦松 吴海斌 肖国桥 葛俊逸 孙斌 周鑫 尹秋珍 梁美艳 秦利 刘恋 姚政权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前人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将天水-秦安一带的中新世黄土分布区划归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文章基于野外调查和已有年代地层学工作,结合前人成果,对该区新生代沉积-地貌演化历史进行研究,并划分为以下主要阶段:1)古近纪初南部秦岭山地的剥蚀,... 前人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将天水-秦安一带的中新世黄土分布区划归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文章基于野外调查和已有年代地层学工作,结合前人成果,对该区新生代沉积-地貌演化历史进行研究,并划分为以下主要阶段:1)古近纪初南部秦岭山地的剥蚀,使本区在原有基岩准平原地形的基础上,形成以冲洪积平原为主的地形。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构造活动使冲洪积平原解体,在秦安地区形成基岩台地与沉陷盆地相间、天水-西和地区形成拉分盆地与隆起山地交错的地貌景观,这些高地为中新世黄土堆积提供了地形基础。2)中新世从22Ma到11Ma,基岩台地和相对平缓的高地上堆积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盆地内则主要发育次生黄土等洼地沉积,表明研究区类似于今天的黄土高原。3)中新世晚期约11Ma起发生的一次侵蚀事件,使研究区的一些小盆地内发育河流相和间歇性浅湖相沉积,秦安一带的黄土堆积也遭到侵蚀,形成的洼地内发育黄土状土或洼地静水沉积,其中包含较多哺乳动物化石,而大范围的相对平坦高地上一直继续发育黄土-古土壤序列。这次侵蚀对本区内甘肃群的沉积多样性有重要贡献,但一直没有深水湖泊发育的条件。4)发生于3.5Ma以后的另一次重大侵蚀,奠定了该区今天狭窄长墚地形的基础,是第四纪黄土堆积在本区保存较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演化 黄土堆积 中新世 秦安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与东海岛屿黄土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3
作者 郑祥民 刘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4,共16页
黄土是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的发现,证明了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海域均广泛存在风尘黄土堆积的事实,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平原埋藏黄土和东海岛屿黄土是下蜀黄土... 黄土是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的发现,证明了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海域均广泛存在风尘黄土堆积的事实,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平原埋藏黄土和东海岛屿黄土是下蜀黄土上部地层在中国东部沿海和海域的延伸和继续.中国东部风尘黄土记录了我国晚更新世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变,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地层相比,东部黄土具有沉积厚度小、成因复杂、次生作用强烈的特点;粒度和磁化率等参数垂向变化规律没有西部明显;粘土矿物和常量化学成分显示了东部黄土经历了较强地淋溶作用.在东部风尘黄土研究过程中,更需注意区域环境特征、地貌地形特点以及沉积期后环境变化对风尘黄土沉积物的影响效应,通过多指标的综合验证才能够正确解读黄土地层赋含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认识我国东部季风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中国东部 成土作用 古环境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阿西克剖面记录的西天山地区黄土磁学性质及古气候意义初探 被引量:11
4
作者 贾佳 夏敦胜 +3 位作者 魏海涛 金明 刘现彬 王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06-1415,共10页
选取阿西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伊犁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的黄土地层的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伊犁地区黄土地层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磁学性质受亚铁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控制;MD和PSD是地层中... 选取阿西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伊犁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的黄土地层的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伊犁地区黄土地层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磁学性质受亚铁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控制;MD和PSD是地层中亚铁磁性矿物的主要磁畤状态,随着成壤强度增加,地层中的SP和SD颗粒相对含量逐渐增加;亚铁磁性矿物含量与地层并不完全对应。对磁学参数控制机制的分析表明,本剖面磁学性质受控因素比较复杂,磁性矿物含量主要受控于物源的磁学性质,成壤作用对地层中细粒磁性矿物含量具有很大影响,还原作用可能对底部古土壤层的磁学性质造成一定影响,但对整个剖面的磁学性质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沉积物 磁学特征 古气候意义
原文传递
河北丰宁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姜高磊 刘林敬 +2 位作者 毕志伟 赵华 毛欣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89,共7页
对河北丰宁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粒度参数显示:(1)丰宁剖面粒度以粗粉砂颗粒(粒径32~63μm)和砂级颗粒(粒径>63μm)为主,较西北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粒度偏粗,反映丰宁黄土中粗颗粒组分含量不仅受冬季风风力变化的控制,还受... 对河北丰宁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粒度参数显示:(1)丰宁剖面粒度以粗粉砂颗粒(粒径32~63μm)和砂级颗粒(粒径>63μm)为主,较西北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粒度偏粗,反映丰宁黄土中粗颗粒组分含量不仅受冬季风风力变化的控制,还受到其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活动的影响;(2)丰宁剖面在236cm深度(年代为61.5ka)处砂颗粒成分(粒径>63μm)增加、平均粒径增大,分析认为是在全球气候变得更为寒冷干旱的背景下,由其物源区浑善达克沙地的扩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丰宁 黄土沉积 粒度分析 沙漠扩张
下载PDF
斜度驱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转换——来自中国黄土的证据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涛 李高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1-1119,共9页
第四纪气候冰期-间冰期旋回与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古气候研究的重点。文章利用中国黄土沉积的粒度和次生碳酸盐微量元素记录,在同一剖面中同时获得了冰量信息和地球轨道斜度信息。黄土的平均粒径反映了冬季风的强度从而指... 第四纪气候冰期-间冰期旋回与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古气候研究的重点。文章利用中国黄土沉积的粒度和次生碳酸盐微量元素记录,在同一剖面中同时获得了冰量信息和地球轨道斜度信息。黄土的平均粒径反映了冬季风的强度从而指示了北半球高纬冰盖的变化,而次生碳酸盐(生物微钙体)的Sr/Ca比值记录了东亚夏季降水的变化,反映了斜度对东亚夏季风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冰消期时粒度快速变化所处的夏季降水指示的斜度变化的相对位置,发现过去1.5 Ma以来的冰消期总在地球轨道处于较高斜度时发生,从而验证了斜度对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 生物微钙体 东亚夏季风 斜度 冰消期
原文传递
晋陕峡谷苏家岭和清水川口旧石器地点黄土地层释光年代与古环境
7
作者 文再忠 鹿化煜 +4 位作者 王社江 弋双文 张改课 石道明 张红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3-465,共13页
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地区发现了多处旧石器遗存,但是,这些重要的遗址点大多缺乏年代约束。新发现的苏家岭和清水川口旧石器地点位于陕西一侧黄河二、三级阶地上,黄土堆积中出土的石器类型以“石核-石片技术”组合为主要特征。本研究采集... 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地区发现了多处旧石器遗存,但是,这些重要的遗址点大多缺乏年代约束。新发现的苏家岭和清水川口旧石器地点位于陕西一侧黄河二、三级阶地上,黄土堆积中出土的石器类型以“石核-石片技术”组合为主要特征。本研究采集了苏家岭(黄土堆积厚度17.1 m)和清水川口(黄土堆积厚度4.7 m)共14个光释光样品,采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OSL)和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法(pIR200IR290)测定了两个遗址点黄土序列的年代,同时测试了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和磁化率。结果表明,两处沉积物主体均为典型的风成黄土。石英SAR-OSL年龄与钾长石pIR200IR290年龄在25~50 ka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钾长石年龄与S1古土壤的预期年龄(MIS 5)相一致。苏家岭出土的石器所在地层年代范围为25~76 ka,洪积层的石核年代在76~95 ka间;清水川口出土的石器年代范围为31~42 ka。地层特征、磁化率和粒度证据表明,在晚更新世间冰阶和末次间冰期末期,晋陕峡谷地区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利于远古人类生存;同时,黄土高原南部苏家岭与北部清水川口的古环境存在区域的差异。苏家岭和清水川口地点出土的“石核-石片技术”组合表明,晚更新世古人类在中国北方广阔的区域活动,中国中部是晚更新世人类栖居的良好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地点 光释光测年 黄土地层 晚更新世古人类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Climatic instability recorded by the mollusk assemblages from the late glacial loess deposits in China 被引量:5
8
作者 Naiqin Wu D. D. Rousseau Dongsheng Li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13期1238-1242,共5页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a records abundan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Biological record from the loess sequence is the most direct evidence on variation in pattern ...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a records abundan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Biological record from the loess sequence is the most direct evidence on variation in pattern of paleo-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hanges i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A new record of climatic instability, which occurred i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errestrial mollusks from three loess sequences, the authors intend to characterize the biological response process to rapid climate change and to learn the mechanisms driving the instable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possible linkage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sult shows the striking consistent variability in the ratio records of three mollusk sequences of the late glacial, indicating apparent rapid climate fluctuations. Correlation of our three mollusk records with the oxygen isotopic records from Greenland ice cores and foraminiferal records from the Northeast Pacific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LUSK ASSEMBLAGES loess deposits late GLACIAL period.
原文传递
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综合观测研究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被引量:5
9
作者 金钊 王云强 +7 位作者 高光耀 强小科 蔡秋芳 刘禹 孙有斌 吕一河 傅伯杰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8-387,共10页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关键带站")立足黄土高原,面向黄河中游,开展季风区地球关键带和地表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在科学上为世界地球关键带科学作出突出贡献,在服...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关键带站")立足黄土高原,面向黄河中游,开展季风区地球关键带和地表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在科学上为世界地球关键带科学作出突出贡献,在服务国家需求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黄土高原关键带站提出了黄土关键带形成演化的"季风控制论",重建了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查明了黄土关键带形成演化的气候背景;重建了过去500年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序列,揭示了黄土高原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诱因及特点;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作用机理,阐明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与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黄土高原关键带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框架;深入开展了黄土高原多尺度水土过程及其对重大生态工程的响应研究,阐明了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过去60年径流输沙和水沙关系的时空尺度特征与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水分与区域气候、土壤和植被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估了黄土高原生物和工程治理措施的环境效应;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沉积 气候环境演变 生态过程 水土过程 人地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 咨询建议 综合观测研究
原文传递
亚洲中部干旱区黄土释光测年研究进展及其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蕾彬 魏海涛 +2 位作者 贾佳 李国强 陈发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102,共10页
中亚干旱区广泛分布的黄土沉积为研究这一区域的大气粉尘、环境和气候演化提供了良好载体,而黄土年代学是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近几十年来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的释光测年方法是建立黄土地层序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中亚干旱区的测年进展(... 中亚干旱区广泛分布的黄土沉积为研究这一区域的大气粉尘、环境和气候演化提供了良好载体,而黄土年代学是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近几十年来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的释光测年方法是建立黄土地层序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中亚干旱区的测年进展(主要是释光测年)进行总结梳理,得到如下认识:(1)释光测年方法与14C测年方法比较,测年范围更广,测年材料易得,在此区域黄土框架的建立中有广泛适用性;(2)石英光释光单片再生法(SAR)能够用于建立中亚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黄土沉积的年代框架,但是需要考虑部分地区石英灵敏度偏低、不同粒径结果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的方法学的研究;(3)长石的两步法(pIRIR)与多步法(MET-pIRIR)已经基本克服了传统IRSL方法中信号的明显异常衰退现象,在此区域可以建立MIS 7以来的年代框架,长石的灵敏度高,可以用来测试石英灵敏度低而无法得出可靠年代的样品,其测年范围比石英更广,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根据样品灵敏度高低、年老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来建立年代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黄土沉积 石英OSL测年 钾长石pIRIR和MET-pIRIR测年
原文传递
16 ka以来黄土高原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环境磁学记录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潇 杨萍果 +4 位作者 姚娇 张鹏 张建辉 孙鹏飞 敖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9-549,共11页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剖面16 ka以来的黄土沉积序列(厚度为3.5 m)进行了高分辨率环境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黄土序列的磁性颗粒主要由细颗粒磁铁矿主导。其磁化率和频率磁...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剖面16 ka以来的黄土沉积序列(厚度为3.5 m)进行了高分辨率环境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黄土序列的磁性颗粒主要由细颗粒磁铁矿主导。其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与黄土高原中部和东部的黄土磁化率变化机制一致,即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黄土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仍然受成土作用形成的细颗粒磁铁矿控制,因此其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仍然可以反映季风降雨的变化特征,并且其反映的16 ka以来季风降雨变化与南方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季风变化特征一致。通过详细的海陆综合对比,本文认为16 ka至11 ka间东亚季风降雨的变化受到北半球太阳辐射和北半球区域温度的共同影响,而11 ka之后的夏季风降雨减少主要受太阳辐射降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黄土沉积序列 末次冰消期 东亚季风
原文传递
山东朱崖黄土裂缝的成因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政 崔昭文 王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1-247,T002,共8页
山东朱崖一带Q_2~2—Q_3~2黄土中发育了许多构造裂缝。有封闭的张性裂缝、快速张裂的裂缝、缓慢持续张裂的裂缝及有摩擦面的压扭性裂缝,后两种裂缝形成时间晚。裂缝的的产状、力学特征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有较好的相关性。 朱崖黄土裂... 山东朱崖一带Q_2~2—Q_3~2黄土中发育了许多构造裂缝。有封闭的张性裂缝、快速张裂的裂缝、缓慢持续张裂的裂缝及有摩擦面的压扭性裂缝,后两种裂缝形成时间晚。裂缝的的产状、力学特征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有较好的相关性。 朱崖黄土裂缝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构造部位有关。朱崖位于NW向的无棣—青州(益都)活动构造带内,历史上NW向断裂与NE向断裂的交叉点上发生了六次中、强地震,朱崖位于NE向淄河断裂与活动的NW向淄博—朱崖断裂交叉点上,是应力易于集中、构造活动明显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裂缝 成因 地震 地质 山东
下载PDF
东秦岭卢氏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壹 牛雪纯 +11 位作者 赵清坡 顾雪军 李璇 李永涛 贺存定 战世佳 张改课 朱之勇 郑立超 史家珍 鹿化煜 王社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1-490,共10页
2019年6-8月,在秦岭东部南洛河流域河南卢氏盆地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遗址调查,在南洛河不同阶地之上的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采集石制品123件。部分石制品采自于阶地顶部暴露的黄土地层剖面上。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 2019年6-8月,在秦岭东部南洛河流域河南卢氏盆地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遗址调查,在南洛河不同阶地之上的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采集石制品123件。部分石制品采自于阶地顶部暴露的黄土地层剖面上。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等类型,整体属于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原料为取自河滩砾石堆积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等。石核为简单剥片的单台面石核和转向剥片石核。石器组合中既有手镐、砍砸器等重型类型,也有以石片为毛坯的中小型刮削器等。根据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初步判断,多数地点的石制品出自黄土L1-S2地层堆积,年代范围涵盖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西庄村南(19LS35)和九寨山(19LS27)两个地点的2件石制品则出自更早的S9和S13古土壤地层堆积中,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探寻南洛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关键性的考古学证据。本次调查扩大了卢氏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为本区域旧石器遗址的保护和制订研究计划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旷野地点 黄土堆积 卢氏盆地 南洛河 东秦岭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中更新世下蜀黄土沉积的古气候意义
14
作者 程星宇 朱晓雨 +1 位作者 蒲阳 何同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9-1058,共10页
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下蜀黄土,是反映中国南方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下蜀黄土地层记录的多个古土壤条带与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密切相关,然而古土壤形成的气候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长江中下游位于老山山麓的2处下... 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下蜀黄土,是反映中国南方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下蜀黄土地层记录的多个古土壤条带与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密切相关,然而古土壤形成的气候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长江中下游位于老山山麓的2处下蜀土剖面的239个样品的磁化率进行分析,并充分结合已有的下蜀黄土年代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将2个新剖面与长江中下游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进行地层学比对,揭示了中更新世以来古土壤层的气候学意义。2个新剖面与已有研究的泰山新村剖面,在最近30万年发生的3个古土壤发生层(S1、S2和S3)上相对应,与镇江大港剖和江南老虎山剖面也十分相似,说明S1、S2和S3可作为下蜀土的标志层。基于地层磁化率与镇江大港剖面的比较,确立了地层年代控制点,进而分析古土壤层的厚度。结果显示,古土壤层厚接近甚至超过了下伏黄土。古土壤的沉积速率(6.2 cm/ka,n=19)大于黄土层(5.1 cm/ka,n=17)。这与中国北方黄土高原明显不同。结合已有对下蜀土的物源研究,古土壤的形成很可能与长江搬运作用以及河漫滩堆积过程有关。通过Sadler沉积动力模型检验,古土壤与黄土层在冰期和间冰期尺度上沉积连续,物源贡献并未间断。经过沉积速率校正,近50万年以来磁化率校正值曲线清晰显示了地球轨道偏心率10万年周期。全球冰量在轨道尺度上的变化很可能是古土壤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地层 磁化率 沉积速率 古土壤 全球冰量 长江下游地区
下载PDF
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的机理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36
15
作者 王兰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共19页
2018年印度尼西亚帕卢7.4级地震造成的低角度饱和土层大规模滑移灾难对黄土地区地震造成的土层大规模低角度滑动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了研究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机理,通过对国内外强震触发的典型黄土地震液化灾害进行... 2018年印度尼西亚帕卢7.4级地震造成的低角度饱和土层大规模滑移灾难对黄土地区地震造成的土层大规模低角度滑动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了研究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机理,通过对国内外强震触发的典型黄土地震液化灾害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于现场大型探槽和钻孔勘探、室内动三轴试验、现场剪切波速测试、SPT测试、土体微结构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饱和黄土液化的特征和机理,提出了饱和黄土场地液化的初判与详判方法,研究了黄土大规模地层液化滑移的滑动条件、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论述了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的机制,构建了滑距和致灾范围预测模型;提出了液化滑移灾害的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给出了不同超越概率下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灾害风险区划图;并从主动防控、被动防控和综合监测预警3个方面提出了黄土地层大规模液化滑移灾害的防控途径及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层大规模液化滑移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液化判别 滑移机理 滑距和致灾范围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西宁地区湟水阶地的形成与发育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曾永年 马海洲 +1 位作者 李珍 李玲琴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3-258,共6页
西宁地区是湟水谷地河流阶地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根据湟水6级阶地上黄土的沉积年代,推算出湟水及其各级阶地在西宁地区的形成年代.青藏高原间歇性的构造抬升和全球气候演比控制着湟水阶地的形成与发育过程.
关键词 黄土沉积 古土壤 湟水阶地 西宁
下载PDF
Pretreated methods on loess-palaeosol samples granulometry 被引量:22
17
作者 Huayu Lu Zhisheng 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3期237-240,共4页
Twenty representativ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each sample was prepared in 6 different ways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test the influences of pretreated methods on grain size measurement... Twenty representativ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each sample was prepared in 6 different ways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test the influences of pretreated methods on grain size measur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ⅰ) different pretreated method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for the samples granulometry; (ⅱ) soaking in distilled water for one day, and then treating with an ultrasonic machine for 10 min can make the sample disper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deposit GRAIN size pretreated method.
全文增补中
东秦岭地区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特征及磁化率增强机制探索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军 鹿化煜 +2 位作者 王晓勇 张红艳 王社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52-1062,共11页
对东秦岭地区洛南盆地的上白川、刘湾和丹江上游的二龙山黄土剖面进行了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古土壤中亚铁磁性矿物的含量比黄土的多,极少数黄土样品以反铁磁性矿物为主。... 对东秦岭地区洛南盆地的上白川、刘湾和丹江上游的二龙山黄土剖面进行了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古土壤中亚铁磁性矿物的含量比黄土的多,极少数黄土样品以反铁磁性矿物为主。亚铁磁性矿物和反铁磁性矿物的含量随成土作用增强而增加,成土作用形成的细粒亚铁磁性矿物包括超顺磁性和单畴(似单畴)颗粒,但以单畴和(或)似单畴为主。古土壤磁化率增强与这些土壤成因的细粒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有关,显示出受气候变化控制的特点。东秦岭地区黄土岩石磁学性质与黄土高原地区的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异,而且三个剖面之间磁化率值整体差别较大。温湿的气候和复杂的山区地形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黄土堆积 岩石磁学 磁化率 成土作用
下载PDF
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的发生与演变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双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前人认为,我国黑垆土是在现代草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1]。我们通过对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理化性质分析, ̄(14)C年代和孢粉组成的测定,认为这里的黑垆土是由深色埋藏古土壤层和浅色表土覆盖层叠加构成。剖面呈两段性构造。古土... 前人认为,我国黑垆土是在现代草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1]。我们通过对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理化性质分析, ̄(14)C年代和孢粉组成的测定,认为这里的黑垆土是由深色埋藏古土壤层和浅色表土覆盖层叠加构成。剖面呈两段性构造。古土壤层由晚更新世晚期开始发育,主要成壤于全新世中期,具有与现代成土环境不相符合的深厚腐殖质蓄积层、理化性质、孢粉成分等残遗埋藏特性。浅色表土层是全斩世晚期气候转向旱型化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其性质和现代成土环境保持一致。黑垆土的这些特性,仅用当前草原成土环境不能完全解释其基本属性,应从第四纪晚期环境变化和黄土物质的不断沉积和加积,才能阐明黑垆土的古土壤的变质作用和黑垆土上下层段的异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环境变化 土壤发育 甘肃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大规模黄土液化流滑的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兰民 许世阳 +8 位作者 王平 王睿 车爱兰 周燕国 吴志坚 王谦 蒲小武 柴少峰 马星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43,共9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7°,东经102.79°,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在距震中约20 km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永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二级阶地黄土台塬地貌下引发了长2.5 km的大规模...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7°,东经102.79°,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在距震中约20 km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永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二级阶地黄土台塬地貌下引发了长2.5 km的大规模液化流滑灾害,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笔者在震后立即对该液化流滑灾害和地震动特征进行了现场联合调查,基于现场考察、无人机现场勘测、钻孔勘探、电法探测、参考历史同类灾害的前期研究成果等手段,初步查明了液化流滑的特征与机理。结果表明,该液化流滑是由于地震触发11 m深度以下地下水饱和的黄土层大面积液化,上覆土体随液化土体沿液化层带顺着2°~3.5°的缓斜坡方向流滑进入冲沟,然后,沿坡度为1.5°~5°的冲沟向下游继续流滑。在流滑过程中,液化土体中喷涌出的大量水与上覆土体中高含水率表层土中的水不断与流滑土体搅合揉搓使得流滑混合体在到达冲沟中下部的拦洪坝之前,已经演化为泥流。在遇到拦洪坝受阻漫溢到左右两岸的同时,泥流转而也进入了左侧另一条相邻冲沟一定距离,最终拦洪坝溃坝,泥流继续下泄到了金田村和草滩村,造成两村51户房屋被埋或冲毁,20余人死亡,泥流最终停止于两村下游约317 m处。并在结论中得到了评估与减轻此类灾害风险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流滑 黄土地层 地震动 放大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