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冲击波对Quinnell分级Ⅲ~Ⅳ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9
1
作者 吴一鸣 刘光华 +2 位作者 戚少华 陈君 刘邦忠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Quinnell分级Ⅲ~Ⅳ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局部封闭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各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Quinnell分级Ⅲ~Ⅳ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局部封闭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各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及手指捏力评估,并进行总体有效率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VAS评分、DASH评分、手指捏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局部封闭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冲击波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与局部封闭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DASH评分低于冲击波治疗组和局部封闭治疗组(P<0.05);局部封闭治疗组患者DASH评分低于冲击波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捏力改善优于冲击波治疗组和局部封闭治疗组(P<0.05);冲击波治疗组与局部封闭治疗组患者捏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局部封闭治疗组(83.33%)及冲击波治疗组(7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冲击波治疗对于Ⅲ~Ⅳ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疗效不佳,与局部封闭联合可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治疗 封闭治疗 腱鞘炎
下载PDF
封闭治疗肩周炎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2
作者 杨先文 王飞 +1 位作者 成赋斌 廖立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 为封闭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查找封闭注射治疗肩周炎的操作方法。利用30例肩部三维重建模型,探讨骨性定位标志与病变部位的几何关系,并获得改良的封闭注射方法。用改良方法对34例防腐标本进行封闭注射,经解剖验证注射... 目的 为封闭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查找封闭注射治疗肩周炎的操作方法。利用30例肩部三维重建模型,探讨骨性定位标志与病变部位的几何关系,并获得改良的封闭注射方法。用改良方法对34例防腐标本进行封闭注射,经解剖验证注射的准确性。结果 几何关系分析发现肩峰前角进针,7号针头呈扇形注射,几乎可注入整个肩峰下间隙;在喙突尖与肩峰前角连线的中点,向肱骨头可刺入关节腔。解剖发现肱二头肌腱与大结节前缘存在一定的间隙,可为进针点。改良的注射方法准确率为100%。结论 熟悉肩部的几何关系和解剖特点,改良的封闭注射方法有助于提高封闭注射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冻结肩 封闭 解剖学
下载PDF
封闭治疗跗骨窦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4
3
作者 廖立青 李红 李义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的解剖学特点,为封闭治疗跗骨窦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侧4%甲醛固定的下肢标本,观察和测量跗骨窦的形态结构、血管分布、韧带及脂肪组织,并对136例成年干燥跟骨和距骨进行相关解剖学观察。结果足背动脉、外踝... 目的探讨跗骨窦的解剖学特点,为封闭治疗跗骨窦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侧4%甲醛固定的下肢标本,观察和测量跗骨窦的形态结构、血管分布、韧带及脂肪组织,并对136例成年干燥跟骨和距骨进行相关解剖学观察。结果足背动脉、外踝前动脉、腓动脉穿支和跗外侧动脉发出分支,分布于跗骨窦及外口周围。跟骨骰关节面外上顶点为跗骨窦外口明显的骨突。跗骨管的长度为(14. 85±2. 08)(8. 33~22. 00) mm,跗骨窦的长度为(26. 38±3. 05)(16. 54~35. 79) mm,跟骨沟的长度为(41. 25±3. 52)(31. 06~53. 92) mm。跗骨管纵轴与跟骨长轴的夹角为(49. 37±4. 76)(39. 18~56. 37)°。结论封闭治疗跗骨窦综合征时,应该先触摸到跟骨骰关节面外上顶点,以该骨性标志为进针点斜向后内49°进针2. 5 cm,即可刺入到跗骨窦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 跗骨窦综合征 封闭 解剖学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廖家权 吴波 +1 位作者 唐昌敏 何建华 《中国康复》 2022年第12期727-731,共5页
目的:观察联合运用体外冲击波和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腕管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和注射组3组,每组20例。其中冲击波组1例脱落,共19例完成研究,注射组3例脱落,共17例完成研究。所有... 目的:观察联合运用体外冲击波和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腕管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和注射组3组,每组20例。其中冲击波组1例脱落,共19例完成研究,注射组3例脱落,共17例完成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冲击波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注射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类固醇药物的局部注射,联合组患者联合采用体外冲击波和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满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进行VAS评定和波士顿腕管综合征评分量表(BCTQ)症状及功能评定,应用肌电图进行患侧正中神经诱发电位测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及DM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CMAP、SCV及SNAP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VAS评分、BCTQ功能评分低于其他2组(P<0.05),SNAP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CMAP指标明显高于冲击波组(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VAS评分、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MAP、SCV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冲击波组VAS评分、BCTQ症状评分、D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注射组VAS评分、DML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SNA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此外注射组VAS评分、BCTQ功能评分较治疗4周后有明显回升(P<0.05),SCV、SNAP较治疗4周后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CMAP、SCV、SNAP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VAS评分、BCTQ症状评分和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注射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冲击波治疗和局部注射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症状及功能改善,与单独应用其中一种治疗方法比较也拥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局部类固醇注射 腕管综合征
下载PDF
腕管综合征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的临床和电生理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翁超 彭彬 +2 位作者 戴敏 初红 卢祖能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0年第6期337-341,共5页
目的:运用临床评分和神经传导检测(NCS)评估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对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间就诊的CTS患者共6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41例(64只腕)。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功能状态评分(FSS)... 目的:运用临床评分和神经传导检测(NCS)评估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对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间就诊的CTS患者共6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41例(64只腕)。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功能状态评分(FSS)以及常规NCS,记录腕-拇短展肌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腕-食指/环指感觉传导速度(SCV)、正中/尺神经感觉潜伏期差(△DSL)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且行夜间腕部夹板,2周后症状无好转者行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紧挨掌长肌腱尺侧、腕皱褶近侧,用25号针头以30。角朝向腕管进针,注射利多卡因1ml(20mg)和甲基强的松龙1ml(40mg)。注射前、注射(3.23±0.56)个月后分别进行临床评分和NCS。结果:①18例(28只腕)进行了注射,12例(19只腕)完成随访。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SSS和FSS减少、DML缩短、△DSL减小、腕-环指SCV增快、SNAPCMAP波幅增高。注射前、注射后SSS分别为(2.31±0.45)、(1.89±0.46)(t=5.82,P=0.000:FSS为(2.29±0.64)、(1.79±0.59)(t=5.21,P=0.000);DML(ms)为(5.08±1.58)、(4.66±1.76)(t=2.81,P=0.012);△DSL(ms)为(1.25±40.67)、(0.93±0.67)(t=3.90,P=0.002);SCV(m/s)为(40.55±11.48)、(44.70±13.66)(t=-2.55,P=0.029);SNAP波幅(uV)为(12.72±10.83)、(15.07±11.00)(t=-2.17,P=0.048);CMAP波幅(mV)为(5.31±3.37)、(6.13±3.04)(t=-2.42,P=0.026);3例(4只腕、21%)注射后临床评分无改善。②SSS、FSS与NCS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CTS患者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治疗至少在短期内有效;临床评分与NCS无相关性,两者共同评估疗效更有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CTS) 局部类固醇注射 临床评分 神经传导检测(NCS)
下载PDF
封闭治疗跟腱炎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
6
作者 廖立青 武凯 李义凯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93-596,共4页
目的:为封闭治疗跟腱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侧10%甲醛固定的下肢标本,观察和测量跟腱外周的筋膜鞘及神经血管、跟骨后滑囊、跟下滑囊和跟腱的形态结构等。结果:1.小腿后骨筋膜鞘浅层的纤维鞘与跟腱之间有一个潜在的腔隙;2.跟腱... 目的:为封闭治疗跟腱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侧10%甲醛固定的下肢标本,观察和测量跟腱外周的筋膜鞘及神经血管、跟骨后滑囊、跟下滑囊和跟腱的形态结构等。结果:1.小腿后骨筋膜鞘浅层的纤维鞘与跟腱之间有一个潜在的腔隙;2.跟腱的前面、两侧面和上下两端都分布有营养跟腱的血管,而其后面没有分布;3.跟骨后滑囊位于跟骨结节软骨面与跟腱之间,跟下滑囊位于跟骨结节下部与足底脂肪垫之间;4.跟腱由小腿三头肌的肌腱组成,其胶原纤维束呈不同程度旋转。结论:封闭治疗跟腱炎时,应将药液注入跟腱周围潜在的筋膜鞘腔隙、跟骨后滑囊或跟下滑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跟腱炎 封闭 解剖学
下载PDF
小剂量曲安奈德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文武 袁正 罗小兵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66-70,共5页
目的比较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运动疗法与单纯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12月就诊于南充市高坪区张文武诊所的60例单侧LE初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 目的比较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运动疗法与单纯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12月就诊于南充市高坪区张文武诊所的60例单侧LE初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小剂量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治疗+运动疗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剂量曲安奈德单纯痛点局部封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1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评估量表(PRTE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时的总体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的压痛VAS评分、持物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的压痛VAS评分、持物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12周的压痛VAS评分、持物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的压痛VAS评分、持物痛VAS评分低于治疗后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RTE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12周的PRTE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第4、12周的PRTE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的PRTEE评分低于治疗后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曲安奈德联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控制LE患者的局部疼痛,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水平,疗效稳定,体现了体卫结合的优势,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 局部封闭注射 曲安奈德 运动疗法
下载PDF
局部封闭对手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转归的影响
8
作者 李苗钟 张辉 +2 位作者 阮健 陈宏 李学渊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操作对手部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NTM)感染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4年至2019年我们收治的明确诊断NTM感染的34例患者中,13例有局部封闭治疗史,因保守治疗无效而接受清创手术,术后口服...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操作对手部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NTM)感染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4年至2019年我们收治的明确诊断NTM感染的34例患者中,13例有局部封闭治疗史,因保守治疗无效而接受清创手术,术后口服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3〜9个月。分析局部封闭次数、累及部位、分枝杆菌菌种、术后复发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感染部位拇指1例、示指5例,中指3例,小指1例,腕部3例;局部封闭次数1~4次。阳性菌株:9例海分枝杆菌(2例混合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混合表皮葡萄球菌感染),2例浅黄分枝杆菌,1例脓肿分枝杆菌混合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偶发分枝杆菌。术后切口Ⅰ期愈合8例,延迟愈合5例,复发需要再次手术4例,其中1例反复手术4次。术后仅7例手功能恢复满意,6例手指功能不同程度受限,其中3例手指关节僵硬,活动严重受限。结论局部封闭后NTM感染病情加重,使得治疗更加复杂,术后容易复发,对手功能影响较大。应早期鉴别,早期干预,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非结核分枝杆菌 局部封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