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载速率对岩石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7
1
作者 尹小涛 葛修润 +1 位作者 李春光 王水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2610-2615,共6页
加载速率会造成岩石材料破坏形态的改变,材料破坏过程中存在塑性向脆性转变的临界速率。在颗粒流程序下,通过Fish语言编程,虚拟实现岩石数值试件,并进行0.0005,0.0010,0.0050,0.0500m/s四个加载速率下的单轴压缩数值试验。分析加载速率... 加载速率会造成岩石材料破坏形态的改变,材料破坏过程中存在塑性向脆性转变的临界速率。在颗粒流程序下,通过Fish语言编程,虚拟实现岩石数值试件,并进行0.0005,0.0010,0.0050,0.0500m/s四个加载速率下的单轴压缩数值试验。分析加载速率对岩石破裂形态、裂纹数量和扩展、应力-应变曲线和能量转换的影响。发现:加载速率的增加破坏优势剪切带的发展,使得剪切带等速发展,材料呈现锥形破坏;加载速率的增加使得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现出极大的伪增强,材料更破碎,能量损失增大,这与材料吸收和破坏消散能量的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颗粒流 加载速率 破坏形态 裂纹 能量
下载PDF
岩体在加、卸荷条件下破坏效应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3
2
作者 吴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3-16,共4页
在岩体加、卸荷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从应力-应变关系、强度特性、声发射及破坏特征等方面,对岩体在加、卸荷条件下的破坏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类型的岩体在相同的主差应力作用下,卸荷产生的扩容量比加荷的更大;卸荷破坏的... 在岩体加、卸荷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从应力-应变关系、强度特性、声发射及破坏特征等方面,对岩体在加、卸荷条件下的破坏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类型的岩体在相同的主差应力作用下,卸荷产生的扩容量比加荷的更大;卸荷破坏的强度比加荷的更低;卸荷产生的声发射率比加荷的更高;加荷下岩体易呈剪切破坏特征,而卸荷下岩体常呈张剪复合型破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加荷 破坏效应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材料的动态损伤和失效 被引量:46
3
作者 黄筑平 杨黎明 潘客麟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33-467,共35页
本文对动载荷下材料内部损伤演化过程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和总结,并对现有的各种动态损伤模型(包括笔者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必要的比较、讨论和评述。
关键词 动载荷 损伤 材料力学 失效
下载PDF
在外力作用下土体内部裂隙发育过程的CT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施斌 姜洪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7-541,共5页
介绍了笔者设计制造的一台适用于CT连续观察的装置 ,并用这一装置对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土体模型进行了垂直荷载、直剪和水平荷载试验 ,同时用CT对土体模型的不同剖面进行了连续拍摄以观察内部裂隙的发展过程。试验表明 ,CT可以用来研究一... 介绍了笔者设计制造的一台适用于CT连续观察的装置 ,并用这一装置对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土体模型进行了垂直荷载、直剪和水平荷载试验 ,同时用CT对土体模型的不同剖面进行了连续拍摄以观察内部裂隙的发展过程。试验表明 ,CT可以用来研究一般情况下无法观察到的土体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技术 土体模型 垂直荷载 直剪试验 内部裂隙
下载PDF
复合加载模式下不排水饱和软黏土中宽浅式筒型基础地基承载力包络线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刘润 王磊 +2 位作者 丁红岩 练继建 李宝仁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6-154,共9页
作为高耸结构物,海上风机受到巨大的水平荷载作用。宽浅式筒型基础是为适应中国近海荷载特点而研发的一种新型海上风机基础形式,经典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无法精确地计算复合加载模式下宽浅式筒型基础地基的极限承载力。通过数值计算研... 作为高耸结构物,海上风机受到巨大的水平荷载作用。宽浅式筒型基础是为适应中国近海荷载特点而研发的一种新型海上风机基础形式,经典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无法精确地计算复合加载模式下宽浅式筒型基础地基的极限承载力。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不排水饱和软黏土中宽浅式筒型基础在V-H、V-M、H-M和V-H-M加载模式下的地基承载力包络线,并提出了V-H和V-M加载模式下的地基承载力包络线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V-H和V-M加载模式下宽浅式筒型基础地基承载力包络线具有对称性,而H-M加载模式下呈非对称性,其非对称性随着基础深宽比增大而更加显著;V-H-M加载模式下地基承载力包络线的形状受竖向荷载V的影响,表现为包络线关于M轴的非对称性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大而减弱。可根据海上风机的实际受力状态与该破坏包络线之间的相对关系,评价实际受荷状态下筒型基础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加载 宽浅式筒型基础 地基极限承载力 包络线
下载PDF
动载下3条断续裂隙岩样的裂缝贯通机制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平 李宁 +1 位作者 贺若兰 徐建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57-1464,共8页
采用含3条断续预制裂隙的类砂岩模型试样进行单轴动力加载试验,对不同裂隙空间位置条件下断续裂隙岩体中裂隙的贯通机制进行了研究。静、动荷载下的对比研究成果显示:不同空间位置的裂隙贯通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且对动载的响应不同;动载... 采用含3条断续预制裂隙的类砂岩模型试样进行单轴动力加载试验,对不同裂隙空间位置条件下断续裂隙岩体中裂隙的贯通机制进行了研究。静、动荷载下的对比研究成果显示:不同空间位置的裂隙贯通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且对动载的响应不同;动载下分支裂纹扩展及贯通具有惯性效应,即动载下裂尖次生共面、次生倾斜裂纹起裂后易朝原起裂方向快速发展,动载下易在两预制裂隙内端部产生直接贯通。这与静载下岩桥处的贯通常通过分支裂纹拐折扩展、相连不同,这也是导致裂隙试样中低应变速率下强度增大(即速率效应)的主要原因。同时,试验结果也表明:含裂隙试样静、动荷载下裂隙间的多次贯通是导致其呈现出渐进破坏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载 裂隙岩体 贯通机制 惯性效应 速率效应 渐进破坏
下载PDF
对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Park-Ang双参数破坏准则的识别和修正 被引量:34
7
作者 傅剑平 王敏 白绍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79,共7页
本文根据所收集到的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完成的有翔实记录的以不同方式循环加载到破坏的44个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结果,对知名的Park-Ang双参数破坏准则进行了识别。发现在该准则预测结果中损伤指标D的位移项Dδ和能量项DE的比重与构件在滞... 本文根据所收集到的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完成的有翔实记录的以不同方式循环加载到破坏的44个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结果,对知名的Park-Ang双参数破坏准则进行了识别。发现在该准则预测结果中损伤指标D的位移项Dδ和能量项DE的比重与构件在滞回循环中达到的位移延性μ的关系与近年来试验研究中逐步认识到的随着μ的增大Dδ的比重相应增大而DE的比重相应下降的规律是相反的。为了纠正这一点,本文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对该准则提出了修正建议,该建议符合合理的Dδ-μ及DE-μ关系,且改善了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符合程度。另外,本文还对破坏准则与普遍意义的损伤识别准则的关系及区别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循环受力 损伤累积 破坏准则
下载PDF
基于颗粒离散元模型的不同加载速率下花岗岩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张学朋 蒋宇静 +3 位作者 王刚 王建昌 吴学震 张永政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79-2686,共8页
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岩石的力学特性,对于其动载下破裂内在机制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颗粒流理论,通过黏结颗粒模型(bonded particle model,简称BPM)虚拟实现不同加载速率0.001~0.500 m/s下花岗岩单轴压缩和巴西劈裂试验,定量分... 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岩石的力学特性,对于其动载下破裂内在机制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颗粒流理论,通过黏结颗粒模型(bonded particle model,简称BPM)虚拟实现不同加载速率0.001~0.500 m/s下花岗岩单轴压缩和巴西劈裂试验,定量分析加载速率对应力-应变、破裂形态、应变能率及声发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及其对应峰值应变随加载速率增加而非线性增长;单轴压缩作用下,随加载速率增加,试样由单一斜截面破坏向多斜截面破坏转变,且主控裂隙带宽度急剧增大,由裂纹数量及水平向高应变率区域变化规律可明显看出,试样破坏程度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而逐渐加剧;巴西劈裂作用下试样从一条主控裂隙向多条主控裂隙转变,且裂纹向圆盘试样两侧边缘部分延伸,破坏程度加剧;单轴压缩和巴西劈裂作用下,声发射事件及应变能率均随加载速率增加而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理论 岩石 加载速率 失效机制 声发射
下载PDF
Failure behavior of a rock-coal-rock combined body with a weak coal interlayer 被引量:34
9
作者 Zuo Jianping Wang Zhaofeng +2 位作者 Zhou Hongwei Pei Jianliang Liu Jianf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3年第6期907-912,共6页
Using an MTS 815 testing machine,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behavior of a rock-coal-rock combined body containing a weak coal interlayer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described in this paper.Uniaxial loading leads to the... Using an MTS 815 testing machine,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behavior of a rock-coal-rock combined body containing a weak coal interlayer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described in this paper.Uniaxial loading leads to the appearance of mixed cracks in the coal body which induce instability and lead to bursts in coal.If the mixed crack propagates at a sufficiently high speed to carry enough energy to damage the roof rock,then coal and rock bursts may occur-this is the main mechanism whereby coal bumps or coal and rock bursts occur after excavation unloading.With increasing confining pressure,the failure strength of a rock-coal-rock combined body gradually increases,and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coal interlayer also changes,from mixed crack damage under low confining pressures,to parallel crack damage under medium confining pressures,and finally to single shear crack damage or integral mixed section damage under high confining pressures.In general,it is shown that a weak coal interlayer changes the form of overall coal damage in a rock-coal-rock combined body and reduces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a coal body.Therefore,the whole failure behavior of a rock-coal-rock combined body in large cutting height working faces is controlled by these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cks failure (mechanical) loading Rock bursts Rock pressure ROCKS UNloading
下载PDF
高温后砂岩静、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比较 被引量:34
10
作者 尹土兵 李夕兵 +2 位作者 殷志强 周子龙 刘希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279,共7页
通过在SHT4206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上对高温作用后砂岩分别进行静、动载荷加载试验,系统地分析比较了热作用后砂岩在静、动载荷加载下的破坏模式、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的差异,并从微观角度探讨温度对... 通过在SHT4206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上对高温作用后砂岩分别进行静、动载荷加载试验,系统地分析比较了热作用后砂岩在静、动载荷加载下的破坏模式、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的差异,并从微观角度探讨温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温后砂岩的动态力学特性与静态力学特性相比变化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静载荷时岩石破坏模式表现为劈裂破坏并伴随着脆性断裂,而动载荷作用时岩石破坏模式表现拉伸破坏;(2)静、动载荷作用下的峰值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且基本呈线性关系,静载荷作用下,平均峰值强度从126.37 MPa降到64.76 MPa,降低幅度为48.8%,动载荷作用时,平均峰值强度从176.3 MPa降到83.1 MPa,降低幅度达到了52.9%;(3)静、动载荷作用下的峰值应变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引起的热应力和微结构的变化导致砂岩力学性质发生改变,以及不同加载方式引起试样内部孔隙扩展和微裂纹的生成方式不同,导致其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静载荷 动载荷 高温 破坏模式 峰值强度 峰值应变
下载PDF
高温后砂岩单轴压缩加载速率效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苏海健 靖洪文 赵洪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4-1071,共8页
温度是影响岩石材料物理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为考察温度对砂岩加载速率效应的影响规律,对25℃~800℃之间6种温度水平后的砂岩试样分别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高温后砂岩的物理性质出现一定的劣化,由25℃升高... 温度是影响岩石材料物理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为考察温度对砂岩加载速率效应的影响规律,对25℃~800℃之间6种温度水平后的砂岩试样分别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高温后砂岩的物理性质出现一定的劣化,由25℃升高至800℃,密度和纵波波速分别减小了5.89%和73.72%;②随着温度的升高,砂岩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减小,峰值应变逐渐增大,而峰值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过程受加载速率的影响较大;③高温后砂岩的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具有明显的加载速率效应,且服从正线性关系,相关性参数A表征了材料受加载速率影响的显著程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参数A呈现先减小后又增大的趋势;④随着温度和加载速率的增大,砂岩破坏形态由拉剪混合破坏逐步转化为单一斜剪破坏,破坏程度愈渐剧烈,分形维数也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砂岩 加载速率 破坏形态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脆性岩石破坏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吕森鹏 陈卫忠 +1 位作者 贾善坡 谭贤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2772-2777,共6页
对不同加载速率控制条件下标准试样以及带中心圆孔的花岗岩岩板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岩石破坏的全过程并进行声发射特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岩石材料破坏过程是内部微裂纹产生和扩展过程的宏观反映;声发射信号与应力–应变曲线有良好... 对不同加载速率控制条件下标准试样以及带中心圆孔的花岗岩岩板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岩石破坏的全过程并进行声发射特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岩石材料破坏过程是内部微裂纹产生和扩展过程的宏观反映;声发射信号与应力–应变曲线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声发射信号可以判断岩石内部裂纹扩展演化的情况;在不同的加载速率条件下对应不同的承载能力和不同的破坏形态。根据试验结果,建立弹脆性损伤本构模型,基于ABAQUS平台,采用与试验一致的控制条件对带孔岩板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真实地反映了岩石变形破坏的全过程,研究成果对研究脆性岩石的破坏以及脆性岩石的岩爆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带孔岩板 加载速率 破坏 数值仿真 声发射
下载PDF
撞击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动力响应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程小卫 李易 +1 位作者 陆新征 闫维明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63,89,共12页
为了研究撞击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的动力响应,该文基于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碰撞模拟分析的数值模型。对经典钢筋混凝土梁落锤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该数值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钢筋混凝土构件碰撞过程中的撞击力和... 为了研究撞击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的动力响应,该文基于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碰撞模拟分析的数值模型。对经典钢筋混凝土梁落锤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该数值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钢筋混凝土构件碰撞过程中的撞击力和变形发展。基于该模型该文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刚体碰撞钢筋混凝土柱动力变形和撞击力的影响,包括撞击体速度、质量和形状,钢筋混凝土柱纵向配筋率、配箍率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以及材料应变率。分析表明钢筋混凝土柱在撞击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主要包括:局部损伤型、整体破坏型和局部破坏型。影响撞击力曲线变化的因素可分为三种:撞击体自身的因素,影响柱体刚度的因素和影响柱体材料强度的因素。各种因素对撞击力峰值、撞击力平台值和撞击持时分别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这些规律将为建立建筑结构倒塌分析的简化撞击力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荷载 钢筋混凝土柱 动力响应 数值分析 失效模式
原文传递
循环受压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一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徐礼华 李长宁 +2 位作者 李彪 池寅 黄彪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7-87,共11页
设计制作36个钢纤维混凝土试件,通过单轴循环受压试验,研究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性能,分析钢纤维特征参数对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 设计制作36个钢纤维混凝土试件,通过单轴循环受压试验,研究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性能,分析钢纤维特征参数对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钢纤维混凝土试件在循环荷载下破坏特性呈现明显延性特征;钢纤维的掺入显著提高混凝土峰值强度,改善其延性及滞回能耗;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包络线与单调荷载下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一致;相同卸载点应变时,混凝土累计塑性应变随钢纤维掺量增加而逐渐减小。该文提出的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钢纤维混凝土在循环荷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损伤演化过程,可为钢纤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相关规程的修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混凝土 循环受压 应力-应变关系 破坏机理 损伤演化
下载PDF
有侧压混凝土的变速率劈拉强度试验及其破坏准则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宋玉普 吕培印 侯景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报告了利用大型混凝土静、动三轴试验系统 ,进行 6 4块普通混凝土试块在 4种侧应力等级和 4个数量级加载速率的混凝土劈拉试验的结果 .系统地探讨了有侧应力作用时 ,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劈拉强度规律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考虑... 本文报告了利用大型混凝土静、动三轴试验系统 ,进行 6 4块普通混凝土试块在 4种侧应力等级和 4个数量级加载速率的混凝土劈拉试验的结果 .系统地探讨了有侧应力作用时 ,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劈拉强度规律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考虑不同侧应力和加载速率的破坏准则 .为地震区的混凝土结构、海上混凝土采油平台、混凝土桩和核安全壳等结构受动态压 拉组合荷载作用的动态分析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应力 变速率 劈拉 混凝土 强度 试验
下载PDF
分舱板对海上风机混凝土筒型基础承载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乐丛欢 丁红岩 张浦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4,共6页
出于拖航稳性、施工下沉、精细调平及结构强度的原因,混凝土筒型基础筒内须设置分舱板。一般设计时不考虑分舱板对承载力的作用,实际上分舱板的存在对于筒型基础的承载模式和承载能力本身是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数值模型定量对比带分舱板... 出于拖航稳性、施工下沉、精细调平及结构强度的原因,混凝土筒型基础筒内须设置分舱板。一般设计时不考虑分舱板对承载力的作用,实际上分舱板的存在对于筒型基础的承载模式和承载能力本身是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数值模型定量对比带分舱板和无分舱板两种混凝土筒型基础的承载特性,得到分舱板对承载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带分舱板的基础与无分舱板的基础承载模式基本相似,当荷载较小时分舱板对承载力的作用不明显,因此基础设计时可以不考虑分舱板的作用,但随着荷载的增加,分舱板对承载力的提高作用逐渐显现,当达到极限承载时,基础竖向承载力提高6.9%,水平承载力提高18.3%,弯矩承载力提高16.5%,在极端条件下,带分舱板的混凝土筒型基础将具有更大的安全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机混凝土筒型基础 分舱板 复合加载 承载模式 破坏包络面
原文传递
加载速率影响下裂隙细砂岩裂纹扩展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于利强 姚强岭 +3 位作者 徐强 王伟男 牛志军 刘伟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88-3501,共14页
为研究裂隙倾角和加载速率对岩石裂纹扩展及破坏模式的影响,采用中心钻孔法在50 mm×50 mm×100 mm的细砂岩试样上预制宽度范围为0°~90°的贯通裂隙,并对其进行声发射及摄影监测下单轴压缩试验和PFC数值模拟研究,综合... 为研究裂隙倾角和加载速率对岩石裂纹扩展及破坏模式的影响,采用中心钻孔法在50 mm×50 mm×100 mm的细砂岩试样上预制宽度范围为0°~90°的贯通裂隙,并对其进行声发射及摄影监测下单轴压缩试验和PFC数值模拟研究,综合分析其裂纹演化规律及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裂隙砂岩试样的破坏模式包含拉伸破坏、剪切破坏和拉伸/剪切混合破坏3种,根据裂纹起裂机理及发展轨迹可将其细化分为T1~4(拉伸)型、S1~3(剪切)型、M1~2(混合)型等9种类型,裂纹萌生亦可分为翼形裂纹、反抗拉裂纹、共面/非共面次级裂纹、横向裂纹等5种类型,且均与岩样加载破坏过程密切相关。岩样裂纹扩展及破坏模式受控于裂隙倾角α,随着α的增加,裂纹起裂应力升高,起裂位置由预制裂隙中央向尖端转移,裂纹前期萌生数量降低,岩样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向拉伸破坏过渡。加载速率亦对岩样裂纹扩展及破坏模式产生影响,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裂纹萌生类型由翼形裂纹变为反抗拉裂纹,且不再向其他裂纹类型转化,裂纹起裂时间缩短,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向拉伸破坏过渡,岩样表面宏观裂纹数目降低。岩样的破坏过程与其声发射特征密切相关,声发射定位信息准确地反应了岩样的内部损伤情况。PFC数值模拟试验结果有效支撑了室内物理实验的结论,并反映出岩样裂纹萌生与扩展的根本原因是应力场的变化和转移,且压应力主要集中在预制裂隙尖端,而拉应力则主要集中在裂纹萌生的附近,一定程度上,拉应力场的分布揭示了裂纹萌生的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扩展 裂隙细砂岩 加载速率 裂隙倾角 破坏模式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静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杨云俊 薛伟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研究的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包括两种,其中叠合梁一由倒T型预制梁、预制板和现浇板组成,叠合梁二由矩形预制梁、预制板和现浇板组成。进行了两种叠合梁及现浇对比梁在单调荷载下的足尺模型试验,对叠合梁的破坏形态、预制梁与预制板... 本文研究的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包括两种,其中叠合梁一由倒T型预制梁、预制板和现浇板组成,叠合梁二由矩形预制梁、预制板和现浇板组成。进行了两种叠合梁及现浇对比梁在单调荷载下的足尺模型试验,对叠合梁的破坏形态、预制梁与预制板之间和预制板与现浇板之间的滑移、截面整体工作性能、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与位移延性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叠合梁与现浇梁均发生了弯曲破坏;在受力全过程中,叠合梁的截面应变分布满足平截面假定的要求;峰值荷载作用下,叠合梁中实测的预制梁与预制板之间和预制板与现浇板之间的滑移分别小于0.15mm和0.09mm,表明本文采取的叠合面抗剪构造措施是有效的;叠合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较相应的现浇梁低4%~12%;3个试件都具有良好的延性特性,其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6.0,且叠合梁的位移延性较现浇梁的低1%~15%。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两种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与现浇对比梁的总体性能均较为接近,均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 单调荷载 破坏形态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位移延性 滑移
下载PDF
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态响应与破坏模式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方秦 陈力 +1 位作者 张亚栋 柳锦春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2期135-144,154,共11页
在爆炸荷载(尤其是脉冲荷载)作用下,除了常见的弯曲破坏形态之外,钢筋混凝土结构还可能发生直剪破坏和弯剪破坏。如何准确地预测爆炸荷载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动态响应和破坏特征是当前抗爆结构领域十分关注的课题之一。该文介绍作者... 在爆炸荷载(尤其是脉冲荷载)作用下,除了常见的弯曲破坏形态之外,钢筋混凝土结构还可能发生直剪破坏和弯剪破坏。如何准确地预测爆炸荷载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动态响应和破坏特征是当前抗爆结构领域十分关注的课题之一。该文介绍作者近年来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将三参数形式的应变速率型材料模型推广应用于二维状态下的混凝土本构关系,建立了弹粘塑性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和弹粘塑性理论,分别采用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建立了土中浅埋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的有限差分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典型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的有限差分分析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方法能较好地模拟梁的动态响应和弯曲、弯剪以及直剪的破坏模式,而二维弹粘塑性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只能较好地模拟梁的弯曲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荷载 混凝土结构 动态响应 破坏模式 有限元法 有限差分法 应变速率效应
下载PDF
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衬砌荷载及其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钟祖良 涂义亮 +2 位作者 刘新荣 刘元雪 张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25,共7页
为了研究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的破坏模式及衬砌荷载分布规律,通过现场调研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4种典型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了该类型隧道先行洞开挖和双洞开挖后隧道的破坏模式。然后针对该类型隧道的破坏特点,在基本假定的... 为了研究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的破坏模式及衬砌荷载分布规律,通过现场调研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4种典型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了该类型隧道先行洞开挖和双洞开挖后隧道的破坏模式。然后针对该类型隧道的破坏特点,在基本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围岩压力计算的力学模型,并结合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有关成果,推导出能够考虑隧道左、右洞先后施工过程的隧道围岩压力计算理论。此外,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类型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获得了各计算参数对该类型隧道围岩压力的敏感性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衬砌荷载 破坏模式 敏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