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燥及饱和岩石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夏冬 杨天鸿 +2 位作者 王培涛 张鹏海 赵永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43-1247,共5页
利用YAG-3000微机控制岩石刚性试验机和PCI-Ⅱ声发射监测系统,对中关铁矿深部闪长岩分别进行干燥、饱和2种条件下循环加卸载过程的声发射试验,以探讨这2种含水条件下岩石的力学特性、声发射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 利用YAG-3000微机控制岩石刚性试验机和PCI-Ⅱ声发射监测系统,对中关铁矿深部闪长岩分别进行干燥、饱和2种条件下循环加卸载过程的声发射试验,以探讨这2种含水条件下岩石的力学特性、声发射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对岩石的力学特性和声发射特征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岩样从干燥状态到饱和状态,其抗压强度降低了6.96%;整个加卸载过程中,饱和岩样的声发射能量累积数为干燥岩样的17.94%,且试件发生宏观破坏之前,饱和岩样的声发射能量累积数为干燥岩样的4.6%;干燥岩样的加卸载响应比的最大值出现在峰值强度前的很短时间内,而饱和岩样的最大值出现在裂纹的非稳定扩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加卸载 不同含水状态 声发射 加卸载响应比 破坏前兆
下载PDF
地震预报的新途径——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被引量:28
2
作者 尹祥础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共7页
从力学角度看,地震的孕育过程实质上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力学过程.但解决与地震预测有关的力学问题与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通常力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知道其本构关系、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以及某些力... 从力学角度看,地震的孕育过程实质上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力学过程.但解决与地震预测有关的力学问题与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通常力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知道其本构关系、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以及某些力学量的变化历史(如流变).但是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它们却是未知的或者不完全知道的.人们知道的只是地壳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由此提出了加卸载响应比作为一种地震预测的新途径,并简述了加卸载响应比的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及一些最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预报 地震孕育 孕震区 地震预测 地壳 孕育过程 力学问题 新途径 实际
下载PDF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边坡动力稳定分析方法 被引量:18
3
作者 姜彤 马瑾 许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26-631,共6页
将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引入边坡动力稳定分析研究中,建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加卸载响应模型,通过对边坡动力加卸载响应规律的研究,提出以代表边坡系统整体响应的加卸载响应度(LURD)代替边坡稳定分析传统方法中的安全系数,将边坡的变... 将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引入边坡动力稳定分析研究中,建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加卸载响应模型,通过对边坡动力加卸载响应规律的研究,提出以代表边坡系统整体响应的加卸载响应度(LURD)代替边坡稳定分析传统方法中的安全系数,将边坡的变形分析和稳定性评价有机结合,探讨边坡动力稳定评价的新方法,并给出边坡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问题的解答。以马家岩水库右岸边坡为例,采用所提出的新方法进行计算,并与拟静力法、有限单元法和Newmark滑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合理性及正确性,证明新方法可同时进行变形和稳定分析,较传统的动力分析方法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加卸载响应比 动力响应 稳定分析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与损伤变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浪平 尹祥础 梁乃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74-1881,共8页
首先介绍加卸载响应比的2个基本参量,并从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引入损伤变量,结合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思想,推导用损伤和应变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并以Weibull分布作为随机分布函数,建立且分析损伤变量与加卸载响应比之间的联系,并进... 首先介绍加卸载响应比的2个基本参量,并从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引入损伤变量,结合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思想,推导用损伤和应变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并以Weibull分布作为随机分布函数,建立且分析损伤变量与加卸载响应比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考察Weibull指数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然后利用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的数据,用声发射数密度描述岩石试件的损伤演化过程,并由此根据损伤和应变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结合实验过程中的损伤和应变,计算花岗岩试件的加卸载响应比曲线,并与用Benioff应变作响应量计算的加卸载响应比曲线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两者的加卸载响应比值都经历了出现异常→升高到最大值→急剧回落→岩石试件破裂或失稳,这一规律与实际地震震例中加卸载响应比的演化趋势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在实际地震预测中用Benioff应变作为响应量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是合理的。最后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完成的二层楼房的加卸载实验,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的加卸载响应比与损伤变量的关系,不仅为加卸载响应比用来定量研究脆性介质的损伤程度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可能为评估大型建筑的损伤和预测工程事故开辟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力学 加卸载响应比 WEIBULL分布 声发射实验 Benioff应变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结构灾变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浪平 余怀忠 +1 位作者 尹祥础 梁乃刚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8-235,共8页
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为非均匀脆性介质的灾变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用加载与卸载响应的差别来定量刻画介质的损伤程度。为了验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于结构失效分析的有效性,首先运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完成的1个2层楼... 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为非均匀脆性介质的灾变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用加载与卸载响应的差别来定量刻画介质的损伤程度。为了验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于结构失效分析的有效性,首先运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完成的1个2层楼房的加卸载实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临近结构破坏之前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确实出现了异常明显的升高及回落;进而引入岩石破裂声发射实验进行研究,发现采用轴向应变做响应量计算得到的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与楼房结构的响应比曲线在演化趋势上非常一致。进一步比较声发射能量率和宏观应做为响应得到的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发现两者有着较为同步的稳定、异常、升高至峰值、急剧回落的演化过程。为了明确加卸载响应比与结构内部损伤的联系,基于损伤力学方法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分析,很明显加卸载响应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推结构的损伤程度,其演化可以为大型结构健康评估和工程灾变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2层楼房结构 损伤力学 岩石破裂声发射实验 灾变预测
原文传递
模拟引潮力作用下岩石破坏前兆的实验研究——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和能量加速释放(AER)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晖辉 尹祥础 +7 位作者 梁乃刚 李世愚 余怀忠 Y.C.Wang C.Yin Victor Kukshenko Nikita Tomiline Surguei Elizarov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3172-3179,共8页
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2种现象可以用来对地震进行中期预报。同时,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有相同的物理机制。实验对于揭示地壳岩石的变形和破坏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在三轴应力条件下进行了岩石破坏声发射实... 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2种现象可以用来对地震进行中期预报。同时,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有相同的物理机制。实验对于揭示地壳岩石的变形和破坏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在三轴应力条件下进行了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声发射技术是研究岩石变形破坏微观机理的重要手段。为了模拟日月引潮力对地球的加载和卸载作用,在一常数加载率的轴向压力作用下,叠加上微小的正弦扰动,力求能够模拟地下岩石复杂的受力状态。实验过程中记录到大量的声发射信息,声发射记录包括声发射发生的时间、空间坐标和振幅,它能够反映岩石试件内部每一个损伤(微裂纹)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利用声发射记录系统地分析了岩石试件破坏前能量释放及加卸载响应比的演化情况,结果显示,岩石试件宏观破坏前出现了能量加速释放及加卸载响应比剧增这2种前兆现象,从而对地震临界点理论给予了实验支持,同时也为地震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加卸载响应比 能量加速释放 声发射 循环载荷 临界点理论
下载PDF
美国加州地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预测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宋治平 尹祥础 +2 位作者 王裕仓 徐平 薛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8-595,共8页
对美国加州地区 1 976~ 1 994年 6级以上强震的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该地区强震前响应比在震前 3~ 4年开始大范围出现与该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的高 Y区 ,高 Y区以每年数十公里的速率向震中附近地区收缩 ... 对美国加州地区 1 976~ 1 994年 6级以上强震的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该地区强震前响应比在震前 3~ 4年开始大范围出现与该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的高 Y区 ,高 Y区以每年数十公里的速率向震中附近地区收缩 .震中附近地区的响应比异常主要呈“升—降”型特征 ,多数地震在震前 1年内响应比才升高 ,并且上升曲线较陡 .该区内正地震一般形成丛集区 ,主震发生在正地震丛集区内或边缘 .在分析美国加州地区地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特征异同的基础上 ,讨论了如何应用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 ,对美国加州地区强地震三要素 (地点、时间、强度 )的中期预测进行估计的步骤与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中期预测 系统分析 时空演化 地震 震前响应比 异常
下载PDF
关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运用于地震预测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1
8
作者 万永革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8-182,共5页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已在地震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面临挑战。本文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该理论几个可能的研究方面:(1)根据固体潮应力变化值给定每个小地震Benioff应变在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中的权重;(2)考虑地震之...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已在地震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面临挑战。本文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该理论几个可能的研究方面:(1)根据固体潮应力变化值给定每个小地震Benioff应变在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中的权重;(2)考虑地震之前应力空间分布,确定加卸载响应比可能升高的区域形状,进而确定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中小震资料的选取范围;(3)将实测的小震震源机制与假定小震震源机制都相同时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测定的小震震源机制对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改善情况;(4)研究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不同震源机制类型地震的适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权重 应力分布 震源机制
下载PDF
考虑滞后效应的岩石加卸载响应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邓华锋 胡亚运 +3 位作者 李建林 肖志勇 周美玲 胡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915-2921,共7页
为了深入分析岩石在循环加卸载作用过程中的加卸载响应比和损伤变量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相关关系,设计并开展砂岩的常幅循环加卸载试验,详细分析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滞后时间差、加卸载响应比、损伤变量、上限应力对应的应变峰值的变... 为了深入分析岩石在循环加卸载作用过程中的加卸载响应比和损伤变量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相关关系,设计并开展砂岩的常幅循环加卸载试验,详细分析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滞后时间差、加卸载响应比、损伤变量、上限应力对应的应变峰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应力–应变滞后时间差并不是一个常数,在循环加卸载的初期和临近破坏阶段,滞后时间差明显较大;(2)岩样在临近破坏时,应力–应变滞后时间差、加卸载响应比、损伤变量和上限应力对应的应变峰值均存在明显突变,说明岩石的各项力学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与岩石所处的应力状态及损伤程度密切相关;(3)考虑循环加卸载的损伤作用对岩石介质均匀程度的影响,修正了加卸载响应比与损伤变量相关关系式,结果表明,采用修正的关系式,可以用加卸载响应比较好地描述岩样的损伤程度。研究成果对岩石加卸载响应比及其与损伤变量关系的分析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同时,相关试验分析方法也可以为类似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循环加卸载 加卸载响应比 滞后效应 损伤变量 非均匀性介质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浪平 李志雄 +1 位作者 邵志刚 尹祥础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63,共11页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带和集中区,因此有必要对各边界带开展强震危险性的跟踪分析。本文分别从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方法和b值变化特征3个方面对各边界带未来强震趋势...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带和集中区,因此有必要对各边界带开展强震危险性的跟踪分析。本文分别从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方法和b值变化特征3个方面对各边界带未来强震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根据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综合累积概率与条件概率、b值下降判断了各边界带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程度。最后,根据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探讨了中国大陆未来5年发生强震的可能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加卸载响应比 对数正态分布 B值 强震趋势 中国大陆
下载PDF
量纲分析应用于地震预测的探索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月 尹祥础 +1 位作者 袁帅 张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43-3050,共8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的基本思路是希望能够通过刻画震源区介质的损伤程度,反映地震孕育的进程,从而预测地震.近30年来,很多人对加卸载响应比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预测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异... 加卸载响应比(LURR)的基本思路是希望能够通过刻画震源区介质的损伤程度,反映地震孕育的进程,从而预测地震.近30年来,很多人对加卸载响应比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预测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异常区与地震发生的位置有较好的对应性,但是预测效果仍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预测中对当地的地球物理情况考虑的不够.本文采用量纲分析与加卸载响应比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球物理情况,例如剪应变率和平均地震波能量等因素的影响.文中选取1970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34个震例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了与发震震级和时间相关的无量纲量π1和π3,根据对实际数据的拟合,π1和π3均与震级成指数关系.在应用于地震预测实践时,首先根据LURR空间扫描结果选取异常区,然后确定异常区的地球物理参数,通过π1确定震级M,再由π3确定发震时间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量纲分析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多方法联合分析未来地震发生趋势 被引量:7
12
作者 余怀忠 程佳 +3 位作者 张小涛 刘杰 李纲 张永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综合多种前兆方法分析地震活动规律,研究目标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趋势。首先采用图像信息法(PI)进行扫描,从长期尺度上找出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异常的地区,并结合相关的活动断裂分布及区域地震活动确定未来地震的发震危险区;然后采用加卸... 综合多种前兆方法分析地震活动规律,研究目标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趋势。首先采用图像信息法(PI)进行扫描,从长期尺度上找出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异常的地区,并结合相关的活动断裂分布及区域地震活动确定未来地震的发震危险区;然后采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态矢量(SV)、矩张量加速释放(AMR)等中短期前兆方法分析这些区域的地震发生可能,并对地震发生的相关信息做进一步估算;在空间上实现向地震危险区域的逐渐逼近,时间上实现从长期预测到中短期预测的自然过渡。作为回顾性震例研究,我们对近3年来发生在中国西部的强震(ML>6.5)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算法而言,将不同前兆方法适当组合结合能够更为明确地为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信息和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趋势 图像信息 加卸载响应比 态矢量 矩张量加速释放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戴俊辉 吕燕霞 +1 位作者 孙赑 郁章剑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2-105,共4页
针对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岩石损伤特性,对岩石进行循环加卸载试验,基于加卸载响应比探究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在分级循环加卸载过程中,试件在1级加卸载时损伤量很大,进入2级加卸载之后,损伤量相对较小,且增加缓慢,而围压越大损... 针对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岩石损伤特性,对岩石进行循环加卸载试验,基于加卸载响应比探究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在分级循环加卸载过程中,试件在1级加卸载时损伤量很大,进入2级加卸载之后,损伤量相对较小,且增加缓慢,而围压越大损伤量均值增加也越缓慢,而其破坏也越加彻底。试件在1级加卸载过程中方差最大,其后的加卸载中方差曲线逐渐趋于水平。在试件破坏后期,方差会有回弹。在加卸载过程中试件会出现膨胀—收缩—膨胀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损伤演化 循环荷载 分级
下载PDF
汶川余震序列的加卸载响应比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浪平 尹祥础 +3 位作者 庄建仓 张晓涛 袁帅 梁乃刚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7,共8页
该文首先将汶川余震序列分成西南、东北两段,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后两段的响应比值都比较低,明显小于1,这可判断汶川地震属于主余震型地震;且地震序列中的强余震(M≥5.0)发生前加卸载响应比值出现明显异常,大都... 该文首先将汶川余震序列分成西南、东北两段,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后两段的响应比值都比较低,明显小于1,这可判断汶川地震属于主余震型地震;且地震序列中的强余震(M≥5.0)发生前加卸载响应比值出现明显异常,大都是加卸载响应比出现峰值,之后发生强余震。考虑到主震后余震的时空丛集现象,结合ETAS模型对原有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式进行改造,并分析了主震之后15天的改造后响应比值,发现改造后的响应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丛集的影响,并展示了对紧随主震发生的强余震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强余震预测 ETAS模型 汶川地震
下载PDF
美国西部地区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及其地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晖辉 尹祥础 +1 位作者 梁乃刚 颜玉定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6,共7页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报新方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实际地震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研究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否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地震,是否具有普适性,选择了典型的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作为...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报新方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实际地震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研究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否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地震,是否具有普适性,选择了典型的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美国西部地区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情况,并对该地区未来的地震趋势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lurr) 时空扫描 地震趋势 美国西部地区
下载PDF
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LURR与OLR短临异常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淑艳 田辉 +3 位作者 马克祥 于晨 马未宇 余怀忠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7-852,859,共7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根据岩石应力-应变关系的动态演化规律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以Benioff应变为响应量,分析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震中及其周边400 km内的LURR异常的演化特征发现,在震前一个月LURR值达到最高值,半个月之后出现高值...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根据岩石应力-应变关系的动态演化规律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以Benioff应变为响应量,分析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震中及其周边400 km内的LURR异常的演化特征发现,在震前一个月LURR值达到最高值,半个月之后出现高值回落的现象,说明此时孕震区岩石介质已进入屈服阶段的末端。在此基础上,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分析高值回落后(5月14—25日)地面长波辐射值的短临异常演化规律。结果显示:震前在空间上仅仅在震中北部出现OLR显著且连续的短临异常变化并呈现向震中扩展的趋势,在时间上整个演化过程经历了初始增温-异常扩展-达到峰值-异常减弱-地震发生-异常消失等6个阶段。LURR和OLR震前短临异常特征说明,回落前的LURR高值反映了岩石介质屈服阶段的结束,OL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的构造应力累积状态,综合研究两种物理参量震前异常演化特征,有助于更准确评估地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lurr) 长波辐射(OLR) 短临异常
下载PDF
基于LURR的前震分析方法及其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17
作者 李泽平 余怀忠 +12 位作者 晏锐 刘杰 陈界宏 张小涛 苑争一 郭菲 马玉川 杨文 贾东辉 赵彬彬 李盛乐 张致伟 洪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48-2271,共24页
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是基于岩石介质本构关系动态变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然而,在实践应用中存在构造剪应力方向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以前震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一种确定构造剪切应力方向的新思路.当... 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是基于岩石介质本构关系动态变化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然而,在实践应用中存在构造剪应力方向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以前震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一种确定构造剪切应力方向的新思路.当4级以上地震发生后,通过沿该地震滑动方向计算库仑破坏应力(CFS)的变化,判断其固体潮加卸载状态,探测后续强震发生的可能性.以川滇地区(20°N—35°N,96°E—106°E)为研究区域,分析2000年以来所有6级以上地震的4级以上前震的加卸载状态发现,大部分4级以上前震发生在加载阶段.进一步分析近10年来所有4级以上地震的加卸载状态发现,非前震则更易发生在卸载阶段.结合概率增益分析可知,(1)若原震区连续发生至少2个4级以上地震,且均位于固体潮加载过程,后续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2)当地震位于卸载过程,原震区发生更强地震的可能性要低于平时的背景地震活动水平.此外,对2022年11月以来的4级以上地震加卸载状态分析推测,川东南、滇南、滇西北地区应力积累水平较高,需要重点关注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4级以上显著地震 震源机制解 潮汐应力 加卸载状态
下载PDF
不同应力路径下脆性岩石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祝方才 艾成才 +1 位作者 刘丙肖 田峰亮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7,共6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是研究非线性力学系统稳定性的一种代表性方法。通过3种应力路径研究了冬瓜山典型脆性岩石包括砂岩、大理岩和蛇纹岩的LURR特征。以轴向应力为系统输入参数,单轴压缩轴向加卸载条件下,随着荷载增加,轴向应变的LUR...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是研究非线性力学系统稳定性的一种代表性方法。通过3种应力路径研究了冬瓜山典型脆性岩石包括砂岩、大理岩和蛇纹岩的LURR特征。以轴向应力为系统输入参数,单轴压缩轴向加卸载条件下,随着荷载增加,轴向应变的LURR值开始保持稳定,接近峰值时出现突增—回落现象,环向应变的LURR值在荷载中期出现反常突增情况。三轴压缩条件下保持围压恒定,轴向加卸载的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的LURR值存在与单轴压缩类似的特征。研究了轴压不变围压加卸载的简单加卸载定义,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的LURR值在逐级加卸载围压过程中保持稳定,然后在接近破坏时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最后分析了不同应力路径下岩石的破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岩石 加卸载响应比 应力路径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与量纲分析相结合——地震预测的新探索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祥础 刘月 +3 位作者 聂宁明 袁帅 张浪平 唐兰兰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2年第2期75-83,共9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的精髓在于通过能够刻画震源区介质损伤程度的物理参数,来反映地震孕育的进程,从而预测地震。近30年来,人们对加卸载响应比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地震预测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加卸载响应比异... 加卸载响应比(LURR)的精髓在于通过能够刻画震源区介质损伤程度的物理参数,来反映地震孕育的进程,从而预测地震。近30年来,人们对加卸载响应比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地震预测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区与地震发生的位置有较好的对应性。但是预测效果仍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预测中对当地的地球物理情况考虑得不够。我们想到了加卸载响应比与量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球物理情况,例如剪应变率和平均地震耗散能量等因素的影响。文中选取发生在中国大陆的34个震例资料,通过分析选取与发震震级和时间相关的无量纲量π1和π3,根据对实际数据的拟合,π1和π3均与震级成指数关系。在应用于地震预测实践时,首先根据LURR空间扫描结果选取异常区,然后确定异常区的地球物理参数,再根据LURR时空扫描结果得到Ipp,Tpp和π1和π3,通过π1确定震级M,再由π3确定发震时间Tp,从而形成了系统地预测地震三要素(震源位置,震级和发震时间)的思路。由于该项新方法的数值模拟对于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并行计算的引入非常必需,从而为地震预测工作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纲分析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预测 超级计算
原文传递
“泛西南”地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及大震活动预测与追踪 被引量:3
20
作者 尹祥础 刘月 +3 位作者 张浪平 李文军 袁帅 张小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49,共13页
21世纪初,在中国西南及周边地区(本文称为"泛西南")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加卸载响应比(以下简称LURR)异常,根据LURR异常演化,我们于2008年首次提出该地区正在孕育着"超大地震"。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孕震积分It于2012年7... 21世纪初,在中国西南及周边地区(本文称为"泛西南")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加卸载响应比(以下简称LURR)异常,根据LURR异常演化,我们于2008年首次提出该地区正在孕育着"超大地震"。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孕震积分It于2012年7月达到峰值。根据LURR与量纲分析方法结合得到的预测地震时空强的新方法,我们预测:2015年7月前后(±25月),在"泛西南"地区将发生8级左右"超大地震"。我们在2014年参加的两次会议上交流了这一预测结果,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S8.1强震发生在预测范围内。尼泊尔M_S8.1地震后,"泛西南"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大尺度异常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增强。It于2015年7月达到新峰值,超过了尼泊尔地震前的水平,因此,"泛西南"地区可能仍面临非常严重的地震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预测 加卸载响应比 量纲分析 孕震积分 “泛西南”地区 尼泊尔MS8.1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