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唐靓 杨亚冬 +1 位作者 罗涛 张文元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8期165-168,共4页
3D打印技术实际上是一系列快速成形技术的统称,学名为"增材制造",其基于CT或MRI的医学影像数字化图像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三维重建。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受到医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 3D打印技术实际上是一系列快速成形技术的统称,学名为"增材制造",其基于CT或MRI的医学影像数字化图像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三维重建。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受到医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界的青睐。本文对3D打印技术在快速3D打印组织与器官模型、3D生物打印活体组织与器官、定制个性化假体内植物、3D打印控释药物支架、新药测试、个性化药物筛选等医药卫生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器官模型 活体组织 个性化假体 控释药物 新药测试 药物筛选
下载PDF
活体白鼠脑血管时域光声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卢涛 毛慧勇 臧海河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9年第12期18-19,22,共3页
目的:获得活体白鼠脑血管分布的时域光声图像。方法:采用波长532nm的脉冲激光作为光声信号激励源,样本脑血管的时域光声信号由宽带PVDF非聚焦针状水听器圆周扫描采集,每个探测位置上所采集到的光声信号由离散小波变换进行软阈值消噪,样... 目的:获得活体白鼠脑血管分布的时域光声图像。方法:采用波长532nm的脉冲激光作为光声信号激励源,样本脑血管的时域光声信号由宽带PVDF非聚焦针状水听器圆周扫描采集,每个探测位置上所采集到的光声信号由离散小波变换进行软阈值消噪,样本脑血管光声图像由时域后向投影算法重建。结果:所重建的光声图像可较好地反映样品脑血管的主要分布。结论: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与生物技术 光声成像 非聚焦超声传感器 脑血管 活体组织
下载PDF
生物组织活性与介电特性关系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建波 史学涛 +5 位作者 尤富生 王航 王辉 蔡占秀 郭文旭 董秀珍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3年第1期1-3,11,共4页
目的:探索生物组织活性与介电特性间的内在关系。方法:以兔肝为实验对象,在恒温恒湿条件(37°C、90%RH)下测量其在离体不同时间点的电阻抗(10 Hz^1 MHz),同时取样本做HE染色切片,分析微观形态。结果:兔肝组织的电阻率随离体时间的... 目的:探索生物组织活性与介电特性间的内在关系。方法:以兔肝为实验对象,在恒温恒湿条件(37°C、90%RH)下测量其在离体不同时间点的电阻抗(10 Hz^1 MHz),同时取样本做HE染色切片,分析微观形态。结果:兔肝组织的电阻率随离体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转折时间点约为30 min,5 h后低频与高频电阻率值的差异减小,低频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明显增大,散射宽度变窄;Cole-Cole模型参数显示,R∞、R0、α增大至30 min后减小,而fc先减小至30 min后增大。HE染色切片显示,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细胞核逐渐消失,细胞膜溶解破裂,细胞间隙增大,拟合得到细胞间隙面积变化率与Cole-Cole模型参数间的函数关系。结论:该研究从微观角度揭示了组织的介电特性与其活性程度的密切关系,提示介电参数测量可能成为组织活性监测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抗测量 介电特性 活性组织 微观结构
下载PDF
生物活体组织温度振荡机理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静 任泽霈 王存诚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6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基于作者提出的理论详细研究了活体组织温度振荡行为的物理机制,建成了类似于生物传热系统的人工模拟装置,开展了一系列原理性验证实验,所得结论与理论预示和分析得到的结果较为吻合,因而揭示了生物活体组织温度振荡效应的热波机制,使... 基于作者提出的理论详细研究了活体组织温度振荡行为的物理机制,建成了类似于生物传热系统的人工模拟装置,开展了一系列原理性验证实验,所得结论与理论预示和分析得到的结果较为吻合,因而揭示了生物活体组织温度振荡效应的热波机制,使得对这一重要的热生理现象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为进一步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实验装置中所观察到的温度振荡现象在工程热物理领域内可能也系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组织 温度振荡 热波机理 模拟实验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Quantitative Global Energ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iving and Dead Human Brain
5
作者 Nicolas Rouleau Michael A. Persinger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6年第12期475-484,共11页
The dynamic differences between a living human brain and a clinically dead (fixed) human brain were measured over international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QEEG) sites for 1 Hz increments between 1 Hz and 50... The dynamic differences between a living human brain and a clinically dead (fixed) human brain were measured over international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QEEG) sites for 1 Hz increments between 1 Hz and 50 Hz. Although the expected greater power (μV2&bull;Hz<sup>–</sup><sup>1</sup>) for the living brain was apparent, the difference was particularly obvious for theta and low beta bands. The integrated square root values over the entire band indicated the difference in intrinsic charge-based energy between the living (higher) and dead brain was ~2&bull;10<sup>–</sup><sup>23</sup> J. This quantity is remarkably proximal to the Cosmic Background Microwave value and w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Hameroff-Penrose definition of consciousness that suggests a permeating presence derived from discrete physical events. A power value obtained by multiplying this increment of energy by the frequency of the universal hydrogen line resulted in ~10<sup>–</sup><sup>12</sup> W&bull;m<sup>–</sup><sup>2</sup> when applied to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human cerebrum. This value is the median flux density that has been measured from human brains during cognition and defines the ultra-weak photon emissions displayed by cells, tissue, and organism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dern technology may now be sufficiently precise to discern the critical parameters that differentiate the living brain from the fixed “dead” brain. This information might be useful for future designs of virtual consciousness and simulations within cerebral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EEG living tissue Dead tissue Theta Band Factor Analysis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下载PDF
对比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婷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0期18-20,共3页
目的评估胃镜之下活体组织检测方式及外科手术病理检测方式在胃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便利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该医院诊断的56例胃癌患者予以项目指标调查,都实施胃镜之下活体组织检测、外科手术病理检测,研究两种检测方... 目的评估胃镜之下活体组织检测方式及外科手术病理检测方式在胃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便利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该医院诊断的56例胃癌患者予以项目指标调查,都实施胃镜之下活体组织检测、外科手术病理检测,研究两种检测方式对诊断胃癌患者的结果、对胃癌不同组织分型的检出结果、对胃癌不同病型分类的检出结果、对胃癌不同分化程度的检出结果。结果将外科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作为标准,胃镜之下活体组织检测方式的诊断准确合计值是98.21%;外科手术病理检测方式检出腺癌例数、印戒细胞癌例数、其余组织分型例数、溃疡型胃癌例数、局限溃疡型胃癌例数、肿块型胃癌例数(26例、25例、5例、20例、11例、18例)比较胃镜之下活体组织检测方式(25例、25例、6例、21例、10例、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6、0.000、0.100、0.038、0.056、1.371,P>0.05),外科手术病理检测方式检出弥漫浸润型胃癌例数、分化型胃癌例数、分化不良型胃癌例数(7例、35例、21例)比较胃镜之下活体组织检测方式(1例、23例、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6、5.149,P<0.05)。结论为胃癌患者选用胃镜之下活体组织检测方式及外科手术病理检测方式实施临床诊断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且后一种检测方式对胃癌不同病型分类及胃癌不同分化程度的检出精准度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活体组织 外科手术 病理 胃癌
下载PDF
人体正常与肿瘤甲状腺组织10Hz-100MHz间介电特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史学涛 周怡敏 +4 位作者 季振宇 蔡占秀 尤富生 付峰 董秀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8-693,共6页
研究人体正常与甲状腺肿瘤组织介电特性,确定各组织介电参数间的差异,为基于介电特性的病变组织快速鉴别提供依据。采用标准化生物组织介电特性测量平台,离体测量135例甲状腺组织在10 Hz~100 MHz频段内的介电特性。依据病理学检测结果... 研究人体正常与甲状腺肿瘤组织介电特性,确定各组织介电参数间的差异,为基于介电特性的病变组织快速鉴别提供依据。采用标准化生物组织介电特性测量平台,离体测量135例甲状腺组织在10 Hz~100 MHz频段内的介电特性。依据病理学检测结果对样本进行分组,并对其介电特性进行建模分析,确定各组织在介电特性方面的差异。样品共分为正常(95例)、恶性肿瘤(19例)和良性肿瘤(21例)三组。这些组织的电导率均随频率升高而增大,且在测量频段内存在α、β两个频散区间。通过建模分析获得各组织的介电特性特征参数ρ_∞(Ω·cm)、ρ_0(Ω·cm)、f_(cα)(kHz)、δ_α、f_(cβ)(MHz)和δ_β:正常组织分别为54.8±27.5、385.6±3.3、40.3±10.9、0.61±0.04、97.7±1.7和0.48±0.05;良性肿瘤组织分别为118.3±8.5、418.1±84.5、26.3±13.1、0.62±0.04、3.5±0.8和0.56±0.06;恶性肿瘤组织分别为67.7±5.1、592.9±73.3、10.2±2.6、0.66±0.06、6.37±4.1和0.36±0.07。对这些参数的统计结果表明正常,与恶性肿瘤(ρ_0、f_(cα)、f_(cβ)和δ_β)、正常与良性肿瘤(ρ_∞、f_(cα)和δ_β)、良性与恶性肿瘤(ρ_∞、ρ_0、f_(cα)、f_(cβ)和δ_β)存在显著性差异。组织的介电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其微观结构的变化。甲状腺组织的介电特性与组织的性质、组织的微观形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望为甲状腺病变组织的快速区分与鉴别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活性组织 介电特性
下载PDF
Dynamic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oscillation behavior in living tissue
8
作者 刘静 任泽霈 王存诚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6年第1期64-67,共4页
The response of living tissue temperature to the external thermal perturb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dynamic process. The authors introduc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hermal wave theory to study temperature oscillations ... The response of living tissue temperature to the external thermal perturb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dynamic process. The authors introduc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hermal wave theory to study temperature oscillations in living tissue and described two approaches to obtaining an oscillation criterion. But the criterion obtained through the first method is in implicit form of thermal properties and inconvenient for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these properties’influence. The second method gives a clearer criterion but is over simplified. Liapnov’s stability analysis is adopted in the present note for the problem to obtain a criterion, which gives deeper insight into this phenomenon. Besides, a new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W_τ with clear physical meaning is def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g tissue TEMPERATURE OSCILLATIONS dynamic stability.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Between Living and Non-living from Human and Animal Livers
9
作者 WANG Hang HE Yong +5 位作者 SHI Xue-tao YOU Fu-sheng WANG Hui CAI Zhan-xiu ZHU Jian-bo DONG Xiu-zhen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13年第2期86-92,共7页
The data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human tissues mainly come from animal tissues or human corpse at present. Up to now, there has not been a report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human living liver. Our objective is to... The data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human tissues mainly come from animal tissues or human corpse at present. Up to now, there has not been a report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human living liver. Our objective is to study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human living liver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ose of animal living liver as well as the human non-living liver. In vitro measurements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livers from human and rabbits are shown in the 10 Hz to 100 MHz range. Analysis of the conductivity, permittivity an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from the data were made. The conductivity of three kinds of liver were markedly different at low frequency of 0.06 s/m (living rabbit liver), 0.13 s/m (living human liver) and 0.24 s/m (non-living human liver). The Cole parameters that best characterize the liver of human and rabbit are R0 , fc1 , R1 , and R∞ The Cole parameters that best characterize the living and nonliving liver of human are R0 , fc1 , ΔR1 , ΔR2 and R ∞ . In conclusion, we can't substitute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animal or human corpse liver for the living human liv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living human tissue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study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g tissue dielectric properties LIVER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Cole-Cole models
下载PDF
双光子显微镜在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权 张煜欣 +1 位作者 李清刚 陈香美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4年第1期22-25,共4页
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该技术给我们在观察活细胞或活体组织中的生命现象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该文就这一技术在肾脏病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做了较详尽的介绍。
关键词 双光子显微镜 肾脏 活体组织
原文传递
数值分析法研究血流灌注率和活体组织温度震荡效应的关系
11
作者 朱天淳 冯秀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82-183,193,共3页
目的 研究血流灌注率对活体生物组织温度变化模式的关系。方法 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血流灌注率对延迟型生物传热方程的影响。结果 不同参数绘出的曲线中 ,显示了什么数值的血流灌注率能引起活体生物组织的温度发生振荡。
关键词 活体组织 血流灌注率 数值分析 温度 震荡效应
下载PDF
乳腺包块穿刺标本病理组织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12
作者 于汪营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24期60-62,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包块穿刺标本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在乳腺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56例乳腺疾病患者列为分析对象,包块切除前均自愿接受乳腺包块穿刺标本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对56... 目的:分析乳腺包块穿刺标本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在乳腺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56例乳腺疾病患者列为分析对象,包块切除前均自愿接受乳腺包块穿刺标本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对56例患者进行以下两项检查:(1)乳腺包块穿刺标本病理活体组织检查;(2)包块切除病理检查。检查完毕后,将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穿刺标本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结果:23例良性患者,30例恶性患者;包块切除病理检查结果:23例良性患者,33例恶性患者,两项检查的良性患者符合率是100.0%,恶性患者符合率是为90.9%。结论:乳腺包块穿刺标本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在乳腺疾病中能更好地判断出疾病的性质,以便于更准确的治疗患者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块 病理活体组织穿刺 活体组织标本
下载PDF
血流灌注延时对活体生物组织温度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13
作者 冯秀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65-266,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流灌注率随温度改变的延迟时间τ对加热活体生物组织时温度变化形式的影响。方法 用根轨迹法对活体生物组织不同的延时τ进行跟踪观察。结果 不同的延时τ能产生不同的温度振荡形式。
关键词 血流灌注延时 根轨迹 活体生物组织 温度振荡形式
下载PDF
Nd:YAG激光在活体组织中的转移与吸收
14
作者 朱丹 陈五高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4-259,共6页
本文利用量子理论,提出了“Nd:YAG激光激发水分子形成激子”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Nd:YAG激光能量在活体组织中的吸收和转移,并将所得结论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 钕:YAG激光 活性组织 转移 吸收 生物
原文传递
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4
15
作者 祖明立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557-559,563,共4页
目的比照观察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患者均接受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将以上两种检查方式所获得的结... 目的比照观察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患者均接受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将以上两种检查方式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4.64%、疑似诊断率为3.57%、未确诊率为1.79%;在胃癌组织类型方面,2种检查方法结果中,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腺癌与印戎细胞癌的检出率分别为42.86%、46.43%;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46.43%、4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病型分类方面,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弥漫浸润型胃癌检出率为5.36%,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的弥漫浸润型检出率为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溃疡型、局限溃疡型以及肿块型的胃癌检出率差异并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分化程度方面,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分化型、分化不良型检出率为39.29%、60.71%,外科手术病理诊断检出率为62.5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癌的诊断,采用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辅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可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有效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 外科手术病理诊断 效果
下载PDF
生物医学领域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婧 仓怀兴 《生命科学仪器》 2018年第2期14-20,共7页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快速成型技术,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均展现出极大的优势。本文对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个性化应用,包括在生物医用支架材料、人造活体组织器官和组织器官模型制作以及药物制作与筛查方面...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快速成型技术,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均展现出极大的优势。本文对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个性化应用,包括在生物医用支架材料、人造活体组织器官和组织器官模型制作以及药物制作与筛查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作出展望,为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支架材料 活体组织器官 医学模型 药物筛查
下载PDF
在体生物组织热物性测试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超敏 何杰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8-192,共5页
本文通过应用Pennes生物组织传热基本方程和半导体热敏电阻探针,运用热脉冲技术(TPD)的理论与实验相比较方法,对在体生物组织进行热物性测试。同时求出活体生物组织的重要物性参数──热导率和血流灌注率,研究结果表明活体生物组... 本文通过应用Pennes生物组织传热基本方程和半导体热敏电阻探针,运用热脉冲技术(TPD)的理论与实验相比较方法,对在体生物组织进行热物性测试。同时求出活体生物组织的重要物性参数──热导率和血流灌注率,研究结果表明活体生物组织受热温升时,其受热局部的血流灌注率增大,对其组织的热导率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 生物组织 热物性 测试
下载PDF
生物活体组织温升振荡效应的热波理论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静 任泽 王存诚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215-218,共4页
生物活体组织在一定情况下受外界加热而发生温度振荡的本实是生物传热领域内长期得不到合理解释的经典问题,本文深入考察了生物传热的真实特点,将逻辑上更为严明的热波理论引入Pennes生物传热方程,获得了新的生物传热模型,在... 生物活体组织在一定情况下受外界加热而发生温度振荡的本实是生物传热领域内长期得不到合理解释的经典问题,本文深入考察了生物传热的真实特点,将逻辑上更为严明的热波理论引入Pennes生物传热方程,获得了新的生物传热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导出了由外界加热而诱发体内温度振荡所应满足的准则及振荡周期,所得结果清晰地表明了只有生物体可能出现温升振荡而非生物体则不可能的原因。本文提出的热波学说深化了对生物体温升振荡效应的认识,首次揭示出,生物体之所以发生温升振荡,关键原因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外界加热方式以及生物体所具有的诸如心理因素、自调节特性等影响条件,而在于生物活体本身所团有的血液对流换热模式及其内部的有限热传播速度。本文是目前唯一严格的用于解释温升振荡现象的理论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组织 温度振荡 热波理论
下载PDF
果蔬活组织冰点测试系统设计与实验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敏 袁海涛 +3 位作者 黄汝国 卢佳华 谢晶 郭晓滨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3-226,共4页
果蔬活组织冰点温度的测量对于研究果蔬组织低温冷害和冻害机理以及冷冻加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方法测定果蔬汁液的冰点温度与活组织的冰点温度有很大差异以及通过直接将热电偶或热电阻插入果蔬组织进行测试,受果蔬本身形状尺... 果蔬活组织冰点温度的测量对于研究果蔬组织低温冷害和冻害机理以及冷冻加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方法测定果蔬汁液的冰点温度与活组织的冰点温度有很大差异以及通过直接将热电偶或热电阻插入果蔬组织进行测试,受果蔬本身形状尺寸影响较大,难以有效指导生产实际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传热学一维半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原理,利用半导体制冷技术进行果蔬活组织冰点测试的系统和方法。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用来测试果蔬活组织冰点既方便又可靠,同时设备简单、测试时间短、样品需要量少、环境的热扰动影响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 活组织 冰点 测试系统
下载PDF
Ratiometric and selective two-photon fluorescent probe based on PET-ICT for imaging Zn^(2+)in living cells and tissues 被引量:3
20
作者 Shang Wu Ya-Jun Wei +3 位作者 Yan-Bin Wang Qiong Su Lan Wu Hong Zh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93-98,共6页
A two-photon fluorescent probe TPZn was developed for specific ratiometric imaging Zn2+ in living cells and tissues. Significant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change was based on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and intramo... A two-photon fluorescent probe TPZn was developed for specific ratiometric imaging Zn2+ in living cells and tissues. Significant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change was based on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and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The synthetic method of TPZn was simple. It was successfully used to selectively image Zn2+ based on the higher binding affinity for Zn2+ than for Cd2+. TPZn was easily loaded into the living cell and tissues with high membrane permeability in a complex biological environment. TPZn could clearly visualize endogenous Zn2+ by TP ratiometric imaging in hippocampal slices at a depth of 120 μm. Thus, TPZn is a useful tool to image of Zn2+ in living cells and tissues without interference from C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photon probe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imaging Zincliving cell living tissu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