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若干问题探析 被引量:71
1
作者 史玉成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6-160,共5页
作为环境法的法益基础,环境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性权利,有权提起环境诉讼、维护环境公共利益是环境权从理论到实践基本标志。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其现实必要性。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于中国国情,可以通过对原告资格的适度放宽... 作为环境法的法益基础,环境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性权利,有权提起环境诉讼、维护环境公共利益是环境权从理论到实践基本标志。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其现实必要性。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于中国国情,可以通过对原告资格的适度放宽、举证责任的合理配置、诉讼途径之拓展、诉讼费用公平负担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权 环境诉讼 举证责任 诉讼费用 公共权力机构 行政权力
下载PDF
检察公益诉讼的目的与构造 被引量:29
2
作者 刘辉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119,共8页
检察公益诉讼入法已时间不短,关于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地位,已由争论转为悬置。诉讼地位可归属于公益诉讼构造的讨论范畴,基于诉讼原理,影响诉讼构造的决定性因素是诉讼目的,同时,诉讼目的的实现也需要相应的诉讼构造加以保障。检察... 检察公益诉讼入法已时间不短,关于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地位,已由争论转为悬置。诉讼地位可归属于公益诉讼构造的讨论范畴,基于诉讼原理,影响诉讼构造的决定性因素是诉讼目的,同时,诉讼目的的实现也需要相应的诉讼构造加以保障。检察机关基于所承担的宪法职责成为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检察公益诉讼的根本性目的是保护公益,其诉讼地位是民事、行政公诉人不是普通原告,在诉讼构造上表现为横向的公诉化构造和纵向的两阶化构造。公诉化的公益诉讼审判模式,不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审判结构,检察权不能僭越审判权,也不能凌驾于被告方,相反,要承担更多的举证证明义务。检察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共同担负公益诉讼职权主义的角色功能。两阶化的纵向构造则可充分体现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特质性,也有助于保障检察监督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公益诉讼 诉讼目的 诉讼构造 公诉化 两阶化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构 被引量:28
3
作者 卢建军 《中国司法鉴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4,共4页
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构,是正确理解、认识、评判和运用鉴定意见的需要,也是刑事诉讼活动的性质的根本要求。应当准确把握专家辅助人的法律属性、合理界定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的资格、适当扩展专家辅助人帮助的主体范围、有效... 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构,是正确理解、认识、评判和运用鉴定意见的需要,也是刑事诉讼活动的性质的根本要求。应当准确把握专家辅助人的法律属性、合理界定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的资格、适当扩展专家辅助人帮助的主体范围、有效确定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的时间和依法确立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活动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以充分保障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功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专家辅助人 制度 建构
下载PDF
个人信息权引入刑事诉讼的理论证成与体系化建构 被引量:21
4
作者 黎晓露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9-155,共17页
个人信息权已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忽视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难以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给正当法律程序和司法管理带来的挑战,引入个人信息权具有紧迫性。个人信息权可以嵌入刑事诉讼权利体系,法律层面也存在适用... 个人信息权已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忽视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难以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给正当法律程序和司法管理带来的挑战,引入个人信息权具有紧迫性。个人信息权可以嵌入刑事诉讼权利体系,法律层面也存在适用空间与规范基础。刑事诉讼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以平衡犯罪控制与权利保障为价值立场。具体而言,应当赋予诉讼参与人相应的信息权利,对权力机关科以信息安全保护义务,完善个人信息的保障措施和救济路径,从而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刑事诉讼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个人信息权 诉讼权利 价值平衡 体系化建构
原文传递
农民集体成员派生诉讼的合理性与制度建构 被引量:21
5
作者 管洪彦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32,共8页
农民集体成员派生诉讼,是指农民集体成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的负责人非法侵害或容忍他人非法侵害农民集体财产时,符合法定条件的集体成员有权为农民集体利益,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追究有关侵害人责任的诉讼制度。农民集体... 农民集体成员派生诉讼,是指农民集体成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的负责人非法侵害或容忍他人非法侵害农民集体财产时,符合法定条件的集体成员有权为农民集体利益,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追究有关侵害人责任的诉讼制度。农民集体成员派生诉讼制度具有现实必要性、理论可行性和独特功能性。建构农民集体成员派生诉讼制度,除应明确制度建构的指导思想外,还应该对原告资格、原告的权利与责任、被告的范围、先诉请求、诉讼费用担保等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体成员 派生诉讼 合理性 制度建构
原文传递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晓杰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2-99,共8页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是法官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判断当事人举证责任完成与否以及证据的质和量达到何种程度才可以得出指控事实存在与否的规则,其特殊性在于根据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性质具有差别适用性,具体包括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占优势的...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是法官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判断当事人举证责任完成与否以及证据的质和量达到何种程度才可以得出指控事实存在与否的规则,其特殊性在于根据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性质具有差别适用性,具体包括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占优势的盖然性标准和合理可能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证明标准 举证责任 当事人权利 行政行为
原文传递
论家事诉讼程序的构建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敏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09年第2期126-137,共12页
家事诉讼程序是专门用于审理和解决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身份关系纠纷的诉讼程序。法院对家事诉讼事件的审理以发现客观真实、追求实质公正为价值取向,以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恢复当事人之间的感情、促成当事人之间的和谐为根本目标... 家事诉讼程序是专门用于审理和解决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身份关系纠纷的诉讼程序。法院对家事诉讼事件的审理以发现客观真实、追求实质公正为价值取向,以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恢复当事人之间的感情、促成当事人之间的和谐为根本目标。在家事诉讼程序中,辩论主义、处分原则、公开原则受到限制甚至排斥。我国应当制定有别于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家事诉讼程序,对当事人、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证据的收集、认定和举证时限、家事案件的调解、家事诉讼中的临时救济、家事诉讼程序判决的效力等作出专门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事诉讼 人事诉讼 家事诉讼程序
下载PDF
构建中国认罪协商制度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谭世贵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5-14,共10页
台湾地区的认罪协商制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辩诉交易",它独具特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当下,建立认罪协商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中国未来的认罪协商制度,应当在认罪协商的适用范围、认罪协商的内容、认罪协商的... 台湾地区的认罪协商制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辩诉交易",它独具特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当下,建立认罪协商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中国未来的认罪协商制度,应当在认罪协商的适用范围、认罪协商的内容、认罪协商的主体、认罪协商的程序、认罪协商的救济措施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构建,并建立起认罪协商制度的保障与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协商 量刑协商 诉讼效率 制度构建
下载PDF
刑事诉讼中私人监听问题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明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7-111,共5页
私人监听目前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还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然而私人监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特别是私人监听资料的证据能力来看,各国的司法实践中都没有完全否定私人监听取得证据的合法性。我国要构建完善的监听制度,也应在一定条件下... 私人监听目前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还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然而私人监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特别是私人监听资料的证据能力来看,各国的司法实践中都没有完全否定私人监听取得证据的合法性。我国要构建完善的监听制度,也应在一定条件下认可私人监听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监听 中国 刑事诉讼 监听制度 证据能力
下载PDF
审判中心视角下的行政诉讼制度构造 被引量:12
10
作者 于立深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76,共13页
"以审判为中心"的政法政策同样适用于行政诉讼制度改革,它要求法院发挥自身司法能力和司法制度能力,有效地介入涉法行政争议之中,并藉此保护法益。在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是法律监督上的国家权力结构关系。法院优位... "以审判为中心"的政法政策同样适用于行政诉讼制度改革,它要求法院发挥自身司法能力和司法制度能力,有效地介入涉法行政争议之中,并藉此保护法益。在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是法律监督上的国家权力结构关系。法院优位于行政机关,法院作为独立裁判者指挥诉讼管理关系和裁判过程。以审判为中心的行政诉讼制度构造,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法院司法能力在解决行政争议上的优位角色,应完整地发挥行政诉讼法的制度能力,即发挥立法、司法解释、司法组织及指导性案例的制度功能。行政诉讼司法准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诉讼管辖、庭审制度等,是否体现了"以审判为中心"的制度改革方向,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行政争议的实质解决和法益有效保护。"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政策和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为中心的行政诉讼制度,影响了法院的诉讼角色和功能。回归司法权和诉讼制度本质,宜在行政争议、行政行为和法益之间构造出一致性的诉讼结构关系;宜从组织和体制改革转向程序改革,发挥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在塑造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 庭审中心 行政诉讼 司法能力 制度能力 构造
原文传递
论我国行政诉讼简易裁判程序的构建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坤世 刘志伟 《时代法学》 2004年第4期53-58,共6页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分繁简、一律适用普通程序的做法 ,不利于行政审判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了提高行政诉讼解决纠纷的效率 ,以使行政争议的解决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应当考虑在行政诉讼中建构简易裁判程序 ,实行繁简...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分繁简、一律适用普通程序的做法 ,不利于行政审判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了提高行政诉讼解决纠纷的效率 ,以使行政争议的解决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应当考虑在行政诉讼中建构简易裁判程序 ,实行繁简分流 ,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行政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迅速审结。在行政诉讼简易裁判程序的设计上 ,应根据各类案件的不同特征 ,在程序的启动以及运作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繁简有别的设置 ,以实现简易程序的公正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简易程序 构建
下载PDF
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应用新视野——以人工智能技术与审判辅助办案机制建构为中心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凯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28-40,共13页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审判辅助智能化办案体系机制建构,必须确立与审判工作具有关联性的大数据分析理论系统,将此系统与审判工作中的决策、监督、管理、流程、程序等基础理论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技术应用同时还需要与审判人员和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审判辅助智能化办案体系机制建构,必须确立与审判工作具有关联性的大数据分析理论系统,将此系统与审判工作中的决策、监督、管理、流程、程序等基础理论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技术应用同时还需要与审判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教育培训相结合,人工智能辅助办案规则体系和培训教育模式。全面考察研究我国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实践基础,结合审判工作特殊规律及其培训教学实践,人工智能辅助审判办案机制建构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审判中推广应用需要拓展全新视野,力求从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法律服务的应用层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审判辅助办案机制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法律服务 诉讼服务 人工智能 智能辅助办案 规则建构
下载PDF
论我国人事诉讼程序之建构 被引量:6
13
作者 梁宏辉 张德峰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7-19,共3页
人事诉讼程序是适用于人事诉讼案件的特别程序。现行民事诉讼法中人事诉讼程序的厥失不利于人事诉讼案件的处理和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有必要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增设独立的人事诉讼程序 ,完善其具体程序内容 ,以建构我国的人事审判制度。
关键词 人事诉讼程序 建构 民事诉讼法 人事诉讼案件 人事审判制度 中国
下载PDF
强制医疗程序的诉讼化建构——基于强制医疗程序行政化色彩的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晋峰 宫雪 《证据科学》 CSSCI 2013年第2期152-166,共15页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患者强制医疗程序,是指实施了违法行为已达到犯罪程度,但囿于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精神疾病状态,实施危害行为不受其主观意志左右,因此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而不对其进行处罚,不让其承担刑事责任。但是...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患者强制医疗程序,是指实施了违法行为已达到犯罪程度,但囿于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精神疾病状态,实施危害行为不受其主观意志左右,因此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而不对其进行处罚,不让其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如果不对该精神病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则可能会出现该精神病患者继续实施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现象。基于国家父权主义、警察权的防卫功能以及出于对精神患者权利的保障,我们有必要对强制医疗程序进行严密探讨,尤其是使其减少目前比较浓厚的行政化色彩,而充分发挥具有刑事诉讼的"诉讼化"本质特征,并且按照该本质能够良性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医疗程序 诉讼对象 精神司法鉴定 程序救济 诉讼化建构
原文传递
附定罪条件逮捕制度论--兼评《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第4条 被引量:8
15
作者 冀祥德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9,共12页
附条件逮捕一经问世,即引起一片质疑。在以该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为中心的争论中,法律界与法学界人士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附条件逮捕的实质是附定罪条件逮捕,应当被定位于审查逮捕案件分流机制下的一项制度;它不是孤立的制度安排,而是系统... 附条件逮捕一经问世,即引起一片质疑。在以该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为中心的争论中,法律界与法学界人士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附条件逮捕的实质是附定罪条件逮捕,应当被定位于审查逮捕案件分流机制下的一项制度;它不是孤立的制度安排,而是系统的制度构建;不是简单的逮捕条件的降低,而是法定逮捕标准的分层次适用;不仅具有控制犯罪的价值,同时还有人权保障的目的;不仅是检察机关进行的一项工作探索,而且是中国司法制度与国际公约和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接轨的必然性制度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措施 逮捕 附条件 诉讼定位 制度构建
原文传递
亲属免证权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确立 被引量:6
16
作者 苏子乐 王武国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56-58,共3页
亲属免证权含有丰富的法律价值,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还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但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中却是空白。应借鉴我国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和西方国家亲属间拒证特别制度,在我国将来修改的刑事诉讼制度中确立亲属免... 亲属免证权含有丰富的法律价值,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还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但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中却是空白。应借鉴我国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和西方国家亲属间拒证特别制度,在我国将来修改的刑事诉讼制度中确立亲属免证权制度,以期发展、完善我国证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属免证权制度 刑事诉讼 原因 构建
下载PDF
论传统无讼法律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宁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9期67-69,共3页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无讼,无讼就是不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和争端,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法律上的反映。传统法律的无讼思想具有注重人际和谐、轻视法律诉讼、重视道德教化、注重犯罪预防、重视贤人政治、轻视个体权...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无讼,无讼就是不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和争端,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法律上的反映。传统法律的无讼思想具有注重人际和谐、轻视法律诉讼、重视道德教化、注重犯罪预防、重视贤人政治、轻视个体权利的特点。传统无讼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和民众的法律意识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讼 传统法律思想 法制建设 影响
下载PDF
基于主客观诉讼划分的行政公益诉讼类型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冉崇潇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5,共14页
行政公益诉讼常态化开展以来,司法实践中一直对行政公益诉讼构造定位认识不清,行政公益诉讼目的在维护公共利益与权利救济间摇摆,这与学界普遍认知的行政公益诉讼属于客观诉讼范畴的认知存在内在张力。在司法资源有限的现实环境下,若不... 行政公益诉讼常态化开展以来,司法实践中一直对行政公益诉讼构造定位认识不清,行政公益诉讼目的在维护公共利益与权利救济间摇摆,这与学界普遍认知的行政公益诉讼属于客观诉讼范畴的认知存在内在张力。在司法资源有限的现实环境下,若不能明确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与构造,则势必对行政公益诉讼核心功能的实现造成排挤,无法形成均衡的诉讼整体。为确保行政公益诉讼核心功能的纯化,应加强行政公益诉讼类型化研究。行政公益诉讼依照救济利益的不同,可以分为主观行政公益诉讼与客观行政公益诉讼。前者以修复受损国家利益为价值导向,后者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诉讼目标。不同类型的行政公益诉讼,需在提起主体、第三人参与诉讼、受案范围、起诉期限等具体制度上匹配与之适应的各项具体诉讼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 主观诉讼 客观诉讼 类型化构建
下载PDF
诉讼和解的价值与制度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春兰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1-64,共4页
诉讼和解是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一种便利高效的诉讼制度。体现了现代司法理念和诉讼立法精神,反映了诉讼民主化、纠纷解决机制合理化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快速调节经济关系,增强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 诉讼和解是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一种便利高效的诉讼制度。体现了现代司法理念和诉讼立法精神,反映了诉讼民主化、纠纷解决机制合理化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快速调节经济关系,增强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其它结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注重并构建完善的诉讼和解制度,应建立完善的审前准备程序,强化贯彻处分原则,确定和解的期间、条件及法律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和解 价值与功能 制度构建
下载PDF
实体关联纠纷审理中诉讼主体的扩张及其限度
20
作者 卢佩 《财经法学》 CSSCI 2024年第4期178-192,共15页
所有受程序所涵盖的实体权利或法律状况的承受者皆应被赋予程序参与的机会,但参与诉讼并不意味着必须以当事人的身份进入诉讼才是符合程序正义的。因此应根据实体关系关联程度的不同层次采纳不同的诉讼主体构造,并辅之以类型化的判决效... 所有受程序所涵盖的实体权利或法律状况的承受者皆应被赋予程序参与的机会,但参与诉讼并不意味着必须以当事人的身份进入诉讼才是符合程序正义的。因此应根据实体关系关联程度的不同层次采纳不同的诉讼主体构造,并辅之以类型化的判决效力体系。对紧密型关联纠纷,应将关联纠纷当事人追加为必要共同诉讼人,但应根据其是否占据主导地位以及诉讼行为是否具有独立性进行必要的限制。对松散型关联纠纷,应适用普通共同诉讼进行合并审理,但适用前景因准入门槛严苛而并不乐观。对半紧密型关联纠纷,关联纠纷当事人应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身份加入,但法院应以旨在实现程序保障的辅助型第三人为适用原则,严格限制被告型第三人的适用空间。未来我国多数人参与诉讼体系的构建,应以案件事实的查明和纠纷的一次性解决为目标,在审理对象的层次和效力扩张的方式上体现梯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关联纠纷 诉讼构造 程序参与 判决效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