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及汶川大地震成因浅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蔡学林 曹家敏 +1 位作者 朱介寿 程先琼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7-365,共9页
地质构造研究和地震测深剖面的构造解析显示,龙门山碰撞造山带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一是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另一是以切割莫霍界面或壳幔过渡带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 地质构造研究和地震测深剖面的构造解析显示,龙门山碰撞造山带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一是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另一是以切割莫霍界面或壳幔过渡带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根据地质构造和地震测深成果的综合研究,在建立起龙门山造山带及邻区岩石圈地壳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论述了两套断裂系统的特征与相互关系,提出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四川汶川8.0级强烈地震的发震构造之一,以及强烈地震形成的动力学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岩石圈 三维结构 壳幔韧性剪切带 发震构造 地震测深 构造解析 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
下载PDF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雏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袁学诚 李廷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52,共24页
根据岩石圈的流变习性,可以将中国岩石圈分成3层,即:弹性上地壳、塑性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它们的构造各不相同,并且各层间呈现复杂的关系。在新疆地区,上地壳推覆叠置形成以三山四盆为特点的盆山构造,驮伏在一系列东西走向的条带状背... 根据岩石圈的流变习性,可以将中国岩石圈分成3层,即:弹性上地壳、塑性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它们的构造各不相同,并且各层间呈现复杂的关系。在新疆地区,上地壳推覆叠置形成以三山四盆为特点的盆山构造,驮伏在一系列东西走向的条带状背型构造与向型构造的下地壳之上。在强烈隆升中的西藏地区,它的周边是差异隆升,但它的腹部地区的弹性上地壳完整未遭破坏。这是因为它的腹部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发生局部熔融,上地壳被局部熔融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顶托,以液压的方式整体抬升。华北地区,则是软流圈上升破坏了岩石圈地幔,形成新生地幔与残留地幔并存的蘑菇云岩石圈地幔构造。并由于软流圈的上升,使地壳拉张减薄形成裂谷盆地。中国大陆下除了东北吉辽地区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外,东部其他地区都没有发现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证据。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巨变不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的俯冲而造成的,而是软流圈物质上涌的结果。因此,中国大陆当今的构造动力,是西部由印度板块俯冲推挤和东部东亚-西太平洋软流圈上升构成的二元系统。这两个动力系统的分界是南北地震带。在南北地震带以西整体处在压缩环境中;南北地震带以东,则处在拉张环境中。正是由于应力场由压缩转变成拉张产生的剪应力造成了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所以成为地震活动地区是因为它的岩石圈地幔已被强烈的改造成为蘑菇云构造,热流上升,弹性层急剧减薄,弹性极限下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三维结构 新疆叠置盆山构造 西藏液压抬升 东部蘑菇云构造 南北地震带
下载PDF
Three-dimentional architecture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2 位作者 刘福田 肖庆辉 孟庆任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6年第S1期1-9,共9页
On the basis of synthetic studies of geology, geophysics and geochemistry, the present Qinling Orogenic Belt can be described as a 3-D "flyover-type" geometric model with rheological layering structures. Fur... On the basis of synthetic studies of geology, geophysics and geochemistry, the present Qinling Orogenic Belt can be described as a 3-D "flyover-type" geometric model with rheological layering structures. Furthermore, the tectonic dynamic analyses have been done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geometry and kinematic features.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ts present structure has resulted from an adjustment of deep-seated mantle dynamics and lithosphere coupling relationship since the Mesozoic-Cenozoic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EOLOGICAL LAYERING of lithosphere 3-D structure of OROGENIC BELT MANTLE dynmics layer coupling relationship.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边缘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69
4
作者 丁志峰 何正勤 +1 位作者 孙为国 孙宏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7-205,共9页
利用在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记录到的1万余条近震到时资料,反演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采用网格点模型描述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维数为22226,网格点间距水平向为100km,垂直向为20km,网格点之间的速度值... 利用在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记录到的1万余条近震到时资料,反演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采用网格点模型描述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维数为22226,网格点间距水平向为100km,垂直向为20km,网格点之间的速度值通过线性插值给出。采用改进了的快速三维射线追踪方法,确定三维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射线路径和理论走时。反演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南部的上地壳中(30km左右的深度)存在一低速区,这和面波反演的结果一致,羌塘块体下地壳有明显的低速异常带,青藏公路沿线的垂直速度剖面显示出岩石层受挤压增厚的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层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 地幔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与动力学型式 被引量:40
5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程先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43-557,共15页
通过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测深剖面的系统构造解析,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根据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地壳变形结构样式、地壳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地壳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四方面标志,将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划... 通过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测深剖面的系统构造解析,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根据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地壳变形结构样式、地壳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地壳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四方面标志,将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划分为3类6种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褶推式结构-挤压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地垒结构-拉伸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高原扇形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造山带楔状结构-俯冲楔入动力学型式、减薄型盆岭结构-块体伸展动力学型式和减薄型铲状结构-整体伸展动力学型式。笔者探讨了克拉通型地壳、增厚型地壳和减薄型地壳的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岩石圈 地震测深 构造解析 三维结构 动力学型式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被引量:16
6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程先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38,共18页
从地球层块结构的研究思路出发,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的综合... 从地球层块结构的研究思路出发,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的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是控制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在系统研究该区岩石圈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三维几何结构基础上,建立起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八种三维几何结构型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高原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香肠状结构、哑铃状结构、藕节状结构和板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形成与构造演化四种构造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文章在详细论述岩石圈各结构构造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具有增厚型岩石圈特性,存在大陆根,并且大陆根正在增厚过程中;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研究区存在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具有减薄型岩石圈特性,新生代晚期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被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叠加与改造。根据岩石圈三维结构型式,探讨了岩石圈形成机制与演化模式,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大规模伸展拆沉减薄作用以及软流圈和地幔物质上涌加热作用与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俯冲碰撞?入增厚作用是东亚大陆及边缘海晚中生代以来地幔动力学最基本的表现型式,从而形成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和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三维结构 高速块体 幔块构造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地幔动力学 东亚大陆 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中国岩石层物理的地震学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140-159,共20页
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岩石层物理和动力学研究中的主要成就.在详细论述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地震学研究基础上,着重论述了造山带、沉积盆地、裂谷、地震活动、陆缘和岩石层特异构造背景地区的构造格局及其深层过程.地震折射波法和宽角... 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岩石层物理和动力学研究中的主要成就.在详细论述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地震学研究基础上,着重论述了造山带、沉积盆地、裂谷、地震活动、陆缘和岩石层特异构造背景地区的构造格局及其深层过程.地震折射波法和宽角反射波法的联合应用,近年来发展的垂直反射波法的探测,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地震面波的三维速度结构,物理模拟和数字模拟技术与波形反演、联合反演的应用,深化了对岩石层本体的认识.不但对中国大陆的壳幔结构有了全面了解,而且对壳、幔低速层、高速夹层,壳-幔混合物,断裂产状和莫霍界面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地震波在纵向各向同性、横向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波在二维与三维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波动理论和检测方法与技术,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和实验研究等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将会使岩石层物理与动力学的研究步入一个新的境地.本文最后提出了在该领域中的发展前景和今后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层物理 地震学 岩石层 上地幔结构
下载PDF
中国内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带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家富 张中杰 +1 位作者 张慧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4期20-33,共14页
我国内蒙古高原和其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然而全区又为第四纪以来的沙漠所覆盖,地表地质构造亦不十分清晰。本文利用了一种测量面波频散信号的新技术;即适配滤波频时分析和改进的分格随机反演理论与方法从混合路... 我国内蒙古高原和其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然而全区又为第四纪以来的沙漠所覆盖,地表地质构造亦不十分清晰。本文利用了一种测量面波频散信号的新技术;即适配滤波频时分析和改进的分格随机反演理论与方法从混合路径中提取了4°×4°的计18个网络中每一个网格单元的纯路径频散,并依据频散反演出该区地表与上地幔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该区地壳为成层结构,Moho界面埋深平均为37±3km,并向东减薄,断裂分布与构造迹线在深部均有显示,并存在着一系列北北东向,近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裂,且断抵上地幔顶部。2.上地幔亦为成层结构,地幔低速层平均埋深为85±10km,南部地区则较深,地幔低速层速度均偏低。3.该区地幔盖层似一"楔板,体向北插入。4.沙漠地带与造山地带相比不论是地壳厚度,还是地幔低速层埋深,前者均比后者浅约±5km,该区有着良好的油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岩石圈 三维速度结构 周边地带
下载PDF
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及其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程先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04-815,共12页
通过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三维Vs速度结构的系统地质构造解析,笔者论述了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特征,发现该区软流圈内既有高速块体,又有低速异常体,显示软流圈内存在纵向与横向上的不均匀性,研究软流圈... 通过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三维Vs速度结构的系统地质构造解析,笔者论述了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特征,发现该区软流圈内既有高速块体,又有低速异常体,显示软流圈内存在纵向与横向上的不均匀性,研究软流圈内低速异常体三维几何结构表明,南海低速异常体呈复蘑菇状,结合地幔体波层析成像研究显示,南海地区存在巨型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头。笔者还探讨了软流圈对岩石圈结构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圈 岩石圈 面波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高速块体 复蘑菇状低速异常体 三维结构 中国
下载PDF
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28
10
作者 徐纪人 杨文采 +1 位作者 赵志新 程振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7-582,共6页
本文全面收集整理并解析了地学断面、地震测深、体波和面波层析成像资料,得到了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1°×1°三维P波速度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苏鲁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有上地壳明... 本文全面收集整理并解析了地学断面、地震测深、体波和面波层析成像资料,得到了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1°×1°三维P波速度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苏鲁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相似的基本特征。苏鲁和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下的莫霍面比其周围深2~4 km,深度分别达到32~33 km和34~38 km。在大别造山带,有地壳低速体从南向北俯冲到上地幔的迹象,可能显示了扬子地块地壳物质向华北地块俯冲,坠入上地幔的残留体。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底部的地幔,往往有明显高速层或高速体存在。苏鲁与大别地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不同特征及其成因在于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更高,但是,下地壳下凹没有大别地区明显,而且区域构造较为均一。这可能是受到郯庐断层左行平移的主控影响所致。郯庐断裂带的上、中地壳和上地幔表现为相对低速异常,郯庐断裂及其地下延伸部分将岩石圈地幔浅部低速层和深部高速层切为两段,其影响深达岩石圈底部约90 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大别造山带 岩石圈 三维P波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
下载PDF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被引量:7
11
作者 覃如府 许惠平 +2 位作者 叶娜 欧少佳 卢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9-534,共6页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按照ArcSDEGeoDatabase模型结构进行空间数据库建模,将数据库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端,用户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访问数据库,便于实现数据共享和多...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按照ArcSDEGeoDatabase模型结构进行空间数据库建模,将数据库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端,用户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访问数据库,便于实现数据共享和多用户并发操作。ArcObjects是ESRI公司开发的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和高度集成的软件组件库,是一套完全符合COM标准的大型软件架构。在服务器端以SQLServer2000+ArcSDE8.1为空间数据库平台,客户端的管理系统通过ArcObjects+VB6来开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 GEODATABASE ARCOBJECTS
下载PDF
基于Geo Database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设计 被引量:6
12
作者 覃如府 许惠平 +1 位作者 欧少佳 叶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1-586,共6页
数据对于GIS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在各领域的GIS应用中,普遍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建立起标准、规范的空间数据库,是整个数据库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CASE工具是建立复杂地理... 数据对于GIS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在各领域的GIS应用中,普遍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建立起标准、规范的空间数据库,是整个数据库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CASE工具是建立复杂地理数据库的最佳方法之一,本文依据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GeoDatabase,讨论用CASE工具来建立基于GeoDatabase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的具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 GEODATABASE CASE工具 UM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