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LiH分子的基态X^1Σ^+和激发态A^1Σ^+、B^1Π与b^3Π的平衡几何与垂直激发能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栋臣 熊宝库 +3 位作者 戴启润 张东玲 王林 施德恒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2,共5页
使用分子反应静力学的有关原理,推导出了7L iH分子的基态X1Σ+、单重态的第一激发态A1Σ+、第二激发态B1Π以及三重态的第二激发态b3Π的合理离解极限.利用“对称性匹配蔟-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在完全活性空间中计算了这一分子相应于上... 使用分子反应静力学的有关原理,推导出了7L iH分子的基态X1Σ+、单重态的第一激发态A1Σ+、第二激发态B1Π以及三重态的第二激发态b3Π的合理离解极限.利用“对称性匹配蔟-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在完全活性空间中计算了这一分子相应于上述各态的平衡核间距.其中,X1Σ+态为0.160 9 nm;A1Σ+和B1Π态分别为0.248 7和0.243 4 nm;b3Π态为0.195 8 nm.在基态的平衡位置处,计算了从基态到A1Σ+、B1Π及b3Π态的垂直激发能,其值分别为3.613、4.612和4.233 eV.将本文获得的计算结果与其它理论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及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同时,本文获得的平衡核间距和垂直激发能与使用很复杂的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也相当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分子物理 从头算 平衡几何 垂直激发能 锂化氢 电子结构
下载PDF
氢化法制备氢化锂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宝明 张建东 王力军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6-790,共5页
研究了金属锂吸氢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金属锂氢化过程中,随温度上升,吸氢速率缓慢上升,在190℃左右达到阶段峰值;之后随着温度上升,吸氢速率下降,在280~480℃之间吸氢速率微弱;当温度大于500℃后,吸氢速率迅速上升,并在665℃左右达... 研究了金属锂吸氢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金属锂氢化过程中,随温度上升,吸氢速率缓慢上升,在190℃左右达到阶段峰值;之后随着温度上升,吸氢速率下降,在280~480℃之间吸氢速率微弱;当温度大于500℃后,吸氢速率迅速上升,并在665℃左右达到最大值。根据此规律通过实验确定了金属锂的最佳氢化工艺条件:温度665~700℃、压力50~55 kPa,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氢化锂中氢的平均含量约为12.63%,与氢化锂中氢的理论含量(12.68%)较接近,且产物中氢具有很好的成分均匀性。氢化锂中杂质Fe,Cr,Al,Si含量都低于50×10-6,相比金属锂变化不大。而在坩埚中心处氢化锂中的Na,Ca和Ni含量比其他地方略高。这是由于氢化锂先从坩埚壁处开始凝固,其中心部位最后凝固,凝固过程中Na,Ca和Ni等杂质向中心富集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法 氢化锂 氢压力
原文传递
Al⁃LiH复合燃料制备及性能
3
作者 王芳 张鑫鹏 +4 位作者 王鼎程 李春涛 孙鑫科 冯勇 李伟 《含能材料》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9,共8页
为了提高铝粉燃烧效率,利用球磨法分别制备了质量含量为3%,5%,10%,15%的Al‐LiH复合燃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粒度仪对样品结构、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采用差热‐热重量热仪对其热氧化性能进行表征,最后采用CO_(2)激... 为了提高铝粉燃烧效率,利用球磨法分别制备了质量含量为3%,5%,10%,15%的Al‐LiH复合燃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粒度仪对样品结构、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采用差热‐热重量热仪对其热氧化性能进行表征,最后采用CO_(2)激光点火装置、高速摄像机及氧弹量热仪对其燃烧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通过球磨法可以将LiH嵌入Al粉内部,LiH含量是影响其微观形貌及粒径、粒径分布的关键因素,LiH的加入使得燃料质量热值增加,同时随着LiH含量的增加Al‐LiH复合燃料燃烧火焰强度增强,点火延迟时间大幅降低。其中由于Al‐LiH复合燃料在高温下发生了微爆现象,Al‐3LiH和Al‐10LiH复合燃料在一次氧化后分别实现第二次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粉 氢化锂 推进剂 燃烧性能
下载PDF
LiH晶体中离子间多体相互作用与高压下状态方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姜礼华 刘福生 田春玲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412-4416,共5页
在计算LiH晶体结合能时,将离子间多体关联效应和离子压缩效应当作两个独立的物理机理同时引入晶体能量表达式,未引入可调参数而直接计算电子交换能.结果表明多体交换关联效应对体系的常压和高压特性都具有显著影响.当考虑最邻近和次邻... 在计算LiH晶体结合能时,将离子间多体关联效应和离子压缩效应当作两个独立的物理机理同时引入晶体能量表达式,未引入可调参数而直接计算电子交换能.结果表明多体交换关联效应对体系的常压和高压特性都具有显著影响.当考虑最邻近和次邻近离子贡献时,等温状态方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数据在0—90GPa压力范围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H晶体 状态方程 多体交换作用
原文传递
Mechanism and Dynamics of the Addition of Lithium Hydride to Acetylene 被引量:1
5
作者 Chen Bin, Zhao Chengda and Huang Jinga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2期74-78,共5页
Reaction ergodography for the addition of lithium hydride to acetylene indicates that the lithium hydride, in both monomeric and dimeric forms, reacts with the acetylene via two similar and competitive pathways. Hence... Reaction ergodography for the addition of lithium hydride to acetylene indicates that the lithium hydride, in both monomeric and dimeric forms, reacts with the acetylene via two similar and competitive pathways. Hence, we have obtained the pseudo-first-order rate constant of this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on ergodography MECHANISM DYNAMICS lithium hydride ACETYLENE
下载PDF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Li-LiH (LiD, LiT) Systems. The Phase Diagram 被引量:1
6
作者 Konstantin A. Yakimovich Tatiana Biryukova 《Ope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2012年第3期141-146,共6页
The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critical review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the phase diagram solution Li-LiH (LiD, LiT).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 The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critical review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the phase diagram solution Li-LiH (LiD, LiT).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source information on the paper’s topic resulting in an extended reference list. Particularly, paper reviews rarely used sources including little-known publications from research center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meetings and dissertations. These publications were more thoroughly analyzed in order to make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the scientific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RAM Phase Equilibrium lithium hydride DEUTERIDE
下载PDF
(R)-9-[2-(二乙氧基磷酰甲氧)丙基]腺嘌呤合成过程中催化剂的优选
7
作者 王世潇 段洪东 +4 位作者 孟霞 秦大伟 王利振 李晓萌 张屹 《化工中间体》 2010年第4期44-48,共5页
目的:(R)-9-[2-(二乙氧基磷酰甲氧)丙基]腺嘌呤(3)合成过程中的催化剂优选。方法:以亚磷酸二乙酯和多聚甲醛经缩合、酯化得到对甲苯磺酸羟甲基磷酸二乙基酯(1)。另以(R)-1,2-亚丙基碳酸酯与腺嘌呤反应得到9-(2-羟丙基)腺嘌呤(2),在(1)与... 目的:(R)-9-[2-(二乙氧基磷酰甲氧)丙基]腺嘌呤(3)合成过程中的催化剂优选。方法:以亚磷酸二乙酯和多聚甲醛经缩合、酯化得到对甲苯磺酸羟甲基磷酸二乙基酯(1)。另以(R)-1,2-亚丙基碳酸酯与腺嘌呤反应得到9-(2-羟丙基)腺嘌呤(2),在(1)与(2)缩合得到(3)的反应中对四种催化剂进行实验对比。结果:优选催化剂为叔丁醇锂的无水DMF溶液,降低成本和污染。结论:合成得到(3),产率提高到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9-[2-(二乙氧基磷酰甲氧)丙基]腺嘌呤 催化剂 氢化钠 氢化锂 叔丁醇钠 叔丁醇锂
下载PDF
以氢化锂或氢化镁为电动汽车能源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8
作者 鲁东 郭洪范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第8期41-43,48,共4页
氢化锂和氢化镁是一类潜在的能源材料,与水反应产生氢气,且产生氢气的比率较高。氢化锂或氢化镁储存的氢可为内燃机或者燃料电池提供氢气。氢氧化锂或者氢氧化镁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锂或者氯化镁,干燥后进入电解系统,形成了一个闭路... 氢化锂和氢化镁是一类潜在的能源材料,与水反应产生氢气,且产生氢气的比率较高。氢化锂或氢化镁储存的氢可为内燃机或者燃料电池提供氢气。氢氧化锂或者氢氧化镁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锂或者氯化镁,干燥后进入电解系统,形成了一个闭路循环。本文通过以氢气作为汽车能源为基础,计算出以氢化锂或氢化镁作为储能材料的电动车的成本,为汽车能源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氢能 氢化锂 氢化镁
下载PDF
切削条件对氢化锂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杰 田光学 +1 位作者 单东伟 迟永刚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1-23,共3页
通过车削试验研究了不同切削参数对氢化锂材料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趋势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随切削速度和圆周进给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切削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进给量是影响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氢化锂 切削参数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LiH合成反应器的CFD模拟与过程强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涛 王丽军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5-220,共6页
为了强化釜式氢化锂(LiH)合成反应器,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模拟了该坩埚反应器在静态操作、机械搅拌和气体鼓泡三种情况下的物质传递、化学反应和流体运动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自然对流对反应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使LiH脱离反应界面... 为了强化釜式氢化锂(LiH)合成反应器,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模拟了该坩埚反应器在静态操作、机械搅拌和气体鼓泡三种情况下的物质传递、化学反应和流体运动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自然对流对反应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使LiH脱离反应界面,保证界面处"新鲜"金属Li与氢气的有效接触;另外,自然对流也促使反应器内物料良好混合;机械搅拌虽提高了反应物料的混合状况,但并不显著增加反应界面,过程强化程度有限;气体鼓泡可大幅度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反应时间大幅度缩减,是一种优选的LiH合成反应器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锂 釜式反应器 过程强化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氢化锂材料车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11
作者 陈杰 谢志先 +1 位作者 单东伟 刘宏都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6年第3期81-83,共3页
文章主要介绍了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氢化锂车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方法。通过所建立的粗糙度预测模型,研究了车削过程中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经加工试验证明了该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加工... 文章主要介绍了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氢化锂车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方法。通过所建立的粗糙度预测模型,研究了车削过程中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经加工试验证明了该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加工前在确定切削条件下预测和控制表面粗糙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锂材料 表面粗糙度 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氢化锂中氢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浪 罗文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9-183,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氢化锂中间隙氢离子的形成以及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隙氢离子沿[1 1 1]方向迁移势垒最小,迁移到最近邻间隙和次近邻间隙时由其近邻氢离子主导的可能性更大,室温下间隙氢离子可自发迁移到...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氢化锂中间隙氢离子的形成以及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隙氢离子沿[1 1 1]方向迁移势垒最小,迁移到最近邻间隙和次近邻间隙时由其近邻氢离子主导的可能性更大,室温下间隙氢离子可自发迁移到最近邻间隙和第三近邻间隙.氢离子迁移到次近邻间隙和第四近邻间隙形成Frenkel缺陷的可能性最大,是形成Frenkel缺陷最可能的两个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锂 氢迁移 FRENKEL缺陷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盲孔法测量LiH残余应力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波 杨维才 +3 位作者 迟永刚 刘梅 沈军 单东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528-531,共4页
采用盲孔法对烧结、机加成形的SR40超半球和Φ60圆柱的LiH材料测试件进行残余应力测量。结果表明:SR40超半球测试件球面45°处残余应力值最大,径向σr达到-9.5670 MPa,周向σt达到2.2352 MPa;球面各点径向σr残余应力均为压应力,而... 采用盲孔法对烧结、机加成形的SR40超半球和Φ60圆柱的LiH材料测试件进行残余应力测量。结果表明:SR40超半球测试件球面45°处残余应力值最大,径向σr达到-9.5670 MPa,周向σt达到2.2352 MPa;球面各点径向σr残余应力均为压应力,而周向σt残余应力均为拉应力,且径向σr大于周向σt,测试件呈压应力状态。Φ60圆柱测试件端面中心残余应力值最小,从端面中心到端面边缘,径向σr和周向σt残余应力是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锂 盲孔法 残余应力
原文传递
低密度氢(氘)化锂微靶制备工艺
14
作者 王锡胜 曾家权 李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6-320,共5页
研究采用氢 (氘 )化锂粉末松装填充微靶柱腔 ,在氩气保护气氛中以 10℃ /h速度升温至 43 0℃并保温 ,烧结 3 0min ,制备直径 0 6~ 1 0mm、长 1~ 2mm的氢 (氘 )化锂微靶。不添加造孔剂的氢化锂和氘化锂微靶密度分别可达 (0 2 83±... 研究采用氢 (氘 )化锂粉末松装填充微靶柱腔 ,在氩气保护气氛中以 10℃ /h速度升温至 43 0℃并保温 ,烧结 3 0min ,制备直径 0 6~ 1 0mm、长 1~ 2mm的氢 (氘 )化锂微靶。不添加造孔剂的氢化锂和氘化锂微靶密度分别可达 (0 2 83± 0 0 0 9)g/cm3 和 (0 3 69± 0 0 0 9)g/cm3 。以氘化锂与造孔剂C型环二体混合粉末松装柱腔烧结制备的微靶试样密度达到 (0 3 0 1± 0 0 10 ) g/cm3 。该造孔剂对氘化锂粉末烧结材料的物理品位、氘丰度、6Li丰度无明显影响。严格的氩气保护气氛是防止氢 (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工艺 氢化锂 氘化锂 惯性约束聚变 材料
下载PDF
LiH(LiD,LiT)基软x射线多层膜的设计
15
作者 刘芸 林光会 +1 位作者 赵倩 雷洁红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85-187,共3页
利用Livermore实验室提供的软x射线多层膜设计程序,首次计算了含有U和Li H(Li D、Li T)核材料的软x射线多层膜在不同中心波长处的反射率。设计结果显示,在22.7nm波长处,Li H(Li D、Li T)基多层膜给出了特征反射峰值,说明在大于20nm波段,... 利用Livermore实验室提供的软x射线多层膜设计程序,首次计算了含有U和Li H(Li D、Li T)核材料的软x射线多层膜在不同中心波长处的反射率。设计结果显示,在22.7nm波长处,Li H(Li D、Li T)基多层膜给出了特征反射峰值,说明在大于20nm波段,Li H、Li D和Li T材料是理想的间隔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x射线长波段 间隔层材料 多层膜设计 反射率峰值 氢化锂
下载PDF
水分子在氢化锂表面的吸附行为
16
作者 刘城 雷洁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5-81,共7页
运用理论分析方法计算研究了水分子在氢化锂表面的吸附行为,分析了氢化锂表面改性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iH-111面和LiH-100面上构建槽结构、柱状结构后,水分子在其上的吸附力比完整表面更强,说明表面微结构的引入的确改变了... 运用理论分析方法计算研究了水分子在氢化锂表面的吸附行为,分析了氢化锂表面改性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iH-111面和LiH-100面上构建槽结构、柱状结构后,水分子在其上的吸附力比完整表面更强,说明表面微结构的引入的确改变了势能分布。壁相交处存在势能叠加,加强了吸附水分子的能力,但是没有引起表面的亲水性能变化。水分子可以稳定的吸附在完美的LiH(001)表面,其解离能垒仅为0.386 eV,这一解离反应在室温下完全可以进行。水分子极易在具有结构缺陷的LiH表面解离,这是LiH在一定湿度的空气和水环境中极易分解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锂 吸附行为 疏水性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高压下氢化锂晶体中的离子间力与结合能公式的原子分子设计
17
作者 刘福生 程菊鑫 +1 位作者 芶清泉 丁玉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337-2345,共9页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材料Hugoniot数据研究高压下离子晶体中微观离子状态及其离子间排斥作用势的新方法。对氢化锂晶体进行研究时,我们得到Li^+和H^-离子之间排斥作用势函数,结果表明文献〔1〕中提出的离子压缩效应具有客观性。
关键词 氢化锂 晶体结合能 离子间力 高压
下载PDF
水解时间对LiH组织结构的影响
18
作者 王伟 李强 +2 位作者 王锡胜 唐贤臣 何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66-68,73,共4页
采用XRD、SEM等手段研究了水解时间对LiH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水解时间为2~16h时,LiH的水解速率较快,水解增重随时间延长几乎呈直线增长;水解时间为16~24h时,LiH水解平均增重大幅降低;水解前后,LiH主要由LiH、LiOH及少量的Li、H2... 采用XRD、SEM等手段研究了水解时间对LiH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水解时间为2~16h时,LiH的水解速率较快,水解增重随时间延长几乎呈直线增长;水解时间为16~24h时,LiH水解平均增重大幅降低;水解前后,LiH主要由LiH、LiOH及少量的Li、H2及LiNO3组成,随着时间延长,LiH含量由80.9%(0h)降低至71.3%(24h),LiOH的含量由11.0%(0h)增加至21.5%(24h);未水解时,LiH表面由LiOH及少量白色颗粒状LiOH·H2O组成,随水解时间延长,LiOH·H2O含量逐渐增加,水解24h后,LiH表面出现裂纹,LiOH与LiH的密度差异是其开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H 水解 显微组织
下载PDF
纳米LiH的热稳定性与催化加氢反应活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荫恒 廖世健 +2 位作者 李伟娜 徐杰 王复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9-391,共3页
考察了纳米 Li H在不同温度热处理后比表面积的变化及其与 Cp2 Ti Cl2 组成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活性之间的关系 .30 0℃热处理后 Li H比表面积已呈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活性反而更高 ,说明比表面积是构成纳米 Li H高活性的... 考察了纳米 Li H在不同温度热处理后比表面积的变化及其与 Cp2 Ti Cl2 组成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活性之间的关系 .30 0℃热处理后 Li H比表面积已呈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活性反而更高 ,说明比表面积是构成纳米 Li H高活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稳定性 催化加氢活性 纳米镍氢化物 催化剂 比表面积
下载PDF
氢化锂薄膜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雷洁红 段浩 +1 位作者 邢丕峰 唐永建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10年第5期95-97,共3页
阐述了氢化锂薄膜在惯性约束聚变中的应用背景,介绍了多层膜间隔层和惯性约束聚变中靶丸燃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氢化锂薄膜用作多层膜间隔层和靶丸燃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氢化物锂薄膜 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 多层膜间隔层 惯性约束聚变(ICF)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