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的《红云社约》与红云诗社——晚明文人雅集之一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庆元 于莉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92,共8页
万历三十六年(1608)夏,闽中荔枝大熟,绛囊挂树,夕阳照射,满天红云,谢肇淛与徐结餐荔会,组织红云诗社,徐作《红云社约》。社友频繁聚会城中名胜,遍尝佳品,作品甚多。荔枝,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唐宋以来文人津津乐道,蔡襄为作《荔... 万历三十六年(1608)夏,闽中荔枝大熟,绛囊挂树,夕阳照射,满天红云,谢肇淛与徐结餐荔会,组织红云诗社,徐作《红云社约》。社友频繁聚会城中名胜,遍尝佳品,作品甚多。荔枝,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唐宋以来文人津津乐道,蔡襄为作《荔枝谱》,到明代已形成荔枝文化。《红云社约》是一篇有特色的小品。红云社是一个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很能体现文人雅兴的诗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文学 晚明小品 谢肇涮 徐[火勃] 红云诗社 红云社约 餐荔会
下载PDF
明代晚期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异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辰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5-37,共3页
我国文学作品中,尤以明代后期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异化现象描写最为突出。以何以为人和人性异化为落脚点,结合明代晚期《牡丹亭》、《金瓶梅》等具体文学作品,可以对受传统封建礼教控制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影响下的人性异化现象分别进行分析... 我国文学作品中,尤以明代后期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异化现象描写最为突出。以何以为人和人性异化为落脚点,结合明代晚期《牡丹亭》、《金瓶梅》等具体文学作品,可以对受传统封建礼教控制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影响下的人性异化现象分别进行分析,并试图从历史评价视角去回答如何应对人性异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晚期文学作品 人性异化 应对
下载PDF
绮丽审美风格与晚明文学现代性——以晚明小品文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妥建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147,共6页
晚明小品文绮丽审美风格赓续南朝文学颓废审美风格传统而具有新质。在思想格调层面,它躲避宰制儒家崇高精神所标举的明道、宗圣等规约,注重个体极致性的审美愉悦,日益表现出唯美—颓废精神;在创作主体方面,由有位的士人转变为山人、处... 晚明小品文绮丽审美风格赓续南朝文学颓废审美风格传统而具有新质。在思想格调层面,它躲避宰制儒家崇高精神所标举的明道、宗圣等规约,注重个体极致性的审美愉悦,日益表现出唯美—颓废精神;在创作主体方面,由有位的士人转变为山人、处士等身份低微的士阶层,进而题材内容告别宏大叙事而转向个人性的小叙事;在感性形式方面,它于长行文字八股时文文体之外,大兴独抒性灵的短札书牍等,极为注重以女性化的譬喻方式为代表的细节描写。这些新变不仅表现出晚明文人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审美自由,形成晚明社会普遍性的文人文化,而且将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阳刚的崇高审美风格转变为阴柔的唯美—颓废审美风格,表现出中国审美文化中人与文的觉醒,从而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文学 小品文 绮丽 精致化 颓废审美风格
下载PDF
势有穷而必变——竟陵派对晚明文学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森旺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3-27,共5页
明末文场,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以贬损文学自身审美价值为代价。在这种环境下,竟陵派以"通变"为理论基调,力求通过"方圆除尽"的审美要求使文学价值复归。浓厚的反思意味与对诗教等传统的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竟陵... 明末文场,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以贬损文学自身审美价值为代价。在这种环境下,竟陵派以"通变"为理论基调,力求通过"方圆除尽"的审美要求使文学价值复归。浓厚的反思意味与对诗教等传统的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竟陵派的这种价值复归具有极强的内敛性。竟陵派"静观默照"的审美特征是审美自觉的反映,也体现出该派对文学通变观的独特理解。对竟陵派通变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对该派的文学地位和历史意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通变观 晚明文学 反思与重构
下载PDF
海岛海防与海警海氛诗——略论晚明金门诗人蔡献臣
5
作者 陈庆元 李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4-71,共8页
蔡献臣(1563—1641年),明福建同安县浯洲(今金门县)人,生长海岛,世为盐籍。浯洲嘉靖庚申之难,蔡献臣伯父抗倭而死,村落几化为灰烬。家族灾难在他内心烙下永远的伤痕。蔡献臣任浙江宁绍巡海道时,尝驾一叶轻舟,出入惊风骇浪,突显岛民本色... 蔡献臣(1563—1641年),明福建同安县浯洲(今金门县)人,生长海岛,世为盐籍。浯洲嘉靖庚申之难,蔡献臣伯父抗倭而死,村落几化为灰烬。家族灾难在他内心烙下永远的伤痕。蔡献臣任浙江宁绍巡海道时,尝驾一叶轻舟,出入惊风骇浪,突显岛民本色。蔡献臣认为澎湖是闽海屏障,兵不可撤、地不可弃;处于九龙口水上要道的浯屿水寨不可裁,务必建立以浯屿为主轴的防御体系;九龙口诸岛建筑铳城,互为犄角,严守水道,以攻为守,保障闽南安全。海警海氛诗,波澜壮阔,表现了诗人对海疆安全的渴望和爱国情操;海警海氛诗的另一侧面,为描写边海生活的小诗,明净简远,和平安宁,是诗人的海上生活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文学 海岛文学 蔡献臣 金门岛 海防 海警海氛
下载PDF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申利锋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7-39,共3页
在同一历史时期 ,中西方都出现了蓬勃的文艺思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潮和中国明末清初的文艺思潮。二者有同有异 ,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关键词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思潮 中国 比较文学 欧洲 明代 清代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美学对中晚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华建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115-119,共5页
阳明心学美学直接引发了近古文学观念的话语转型,催化了叙事文学的革新。确立了"尚真"、"狂狷"、"去蔽"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标准。中晚明文坛,一些受阳明心学美学影响的作家塑造了一系列"殉情者&... 阳明心学美学直接引发了近古文学观念的话语转型,催化了叙事文学的革新。确立了"尚真"、"狂狷"、"去蔽"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标准。中晚明文坛,一些受阳明心学美学影响的作家塑造了一系列"殉情者"、"狂狷者"和"良知遮蔽者"等类型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揭示了人性的本质,感应"良知"的召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美学 中晚明文学 人物形象 影响
下载PDF
泰州学派与晚明文学的情性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晓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7-121,共5页
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中思想最为殊异的一派,其学术思想在晚明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其主张"人欲是合理的,百姓日用即是天理"的思想,冲击了主张存理去欲的程朱理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对晚明文学形成表现自我和享乐人生的情... 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中思想最为殊异的一派,其学术思想在晚明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其主张"人欲是合理的,百姓日用即是天理"的思想,冲击了主张存理去欲的程朱理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对晚明文学形成表现自我和享乐人生的情性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晚明文学一改明初正统的诗文创作面貌,形成了更加自由的创作风气;同时,自然情性的完全释放,也导致此时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走向泛情化,真情、自我和滥情交织在一起,在极大兴盛的表象下,隐含着本然之性与合理之情的矛盾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学派 晚明文学 情性思想
下载PDF
“心学”和晚明文学的复兴 被引量:1
9
作者 任蕾懿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5-38,共4页
明初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束缚文人创作,文学呈现一片萧条景象。明中后期"心学"空前发展之势促使文学理论趋向"离经叛道",推动了晚明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心学"在明后期文化统治中居于主导地位... 明初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束缚文人创作,文学呈现一片萧条景象。明中后期"心学"空前发展之势促使文学理论趋向"离经叛道",推动了晚明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心学"在明后期文化统治中居于主导地位,奠定了晚明思想解放和文学发展的基石,从而促进了晚明文学的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童心说 晚明文学 “复兴”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及其对晚明性情文学的影响
10
作者 沈斌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3-58,共6页
王阳明常以哲学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在孟子"性善论"和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倡"良知、吾心、致良知"等心学主张,不但影响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而且影响晚明性情... 王阳明常以哲学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在孟子"性善论"和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倡"良知、吾心、致良知"等心学主张,不但影响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而且影响晚明性情文学创作,促进晚明文学创作提倡自我意识,注重文学作品情感抒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晚明文学 影响
下载PDF
晚明居士佛教研究的意义与前景
11
作者 李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86,共9页
晚明是中国居士佛教最繁荣的时期,晚明居士佛教研究在明代宗教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自居士开始成为独立研究对象,其突破性成果更多产生于思想史和社会史领域。思想史上,居士是晚明佛儒交涉大背景中的... 晚明是中国居士佛教最繁荣的时期,晚明居士佛教研究在明代宗教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自居士开始成为独立研究对象,其突破性成果更多产生于思想史和社会史领域。思想史上,居士是晚明佛儒交涉大背景中的聚焦对象,无论是阳明心学的兴盛还是晚明佛教的复兴都不能离开这个背景。社会史上,居士的佛教活动对社会权力调节的作用和对佛教事业的助力已引起重视。文学史上,晚明文坛的重要人物多具备佛学修养,这在其文学观念中有鲜明体现。以往的研究存在三个明显弱点:一是对"居士"身份的认定较为含糊。二是文献使用陈陈相因。三是偏重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阶层,而实际上官员只是明代士人中的极少数。晚明居士佛教研究虽然已积累不少成果,但仍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居士佛教 佛教学术史 晚明佛教文献 释圣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