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上)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泓 黄剑波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38,共4页
文学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应该属于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新学派 ,基本属于文化学范畴 ;而人类学领域内的文学人类学 ,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目前存在更多的是问题 ,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够”。首先 ,人类学... 文学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应该属于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新学派 ,基本属于文化学范畴 ;而人类学领域内的文学人类学 ,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目前存在更多的是问题 ,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够”。首先 ,人类学界对文学人类学的关注不够 ;其自然结果就是投入不够 (指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              力 ) ;其三是理论建构不够 ,本土的和西方理论介绍均着力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人类学 文艺理论批评
下载PDF
走向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九 被引量:5
2
作者 徐杰舜 徐新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69,共7页
我们现在走向的人类学已经是逐渐在中国语境中本土化了的人类学。它具有两个功能 :一是服务于中国本土的发展 ;
关键词 人类学 中国 本土化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关注文学的展演和过程——李亦园先生对文学人类学的开拓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谭佳 徐新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共6页
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著述丰富,论域宽广,对两岸学术的交流互动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从关注口头传统及仪式展演的角度出发,尝试评介作为文学人类学家的李亦园,以此凸显其为当代中国的文学与人类学交融并进做出的开拓贡献。
关键词 李亦园 民间文化 口语文学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涵义辨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曦 潘年英 《百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9-52,共4页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文学文本。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分别的,但如果不加仔细辨析,也很不容易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文学的人类学 人类学的文学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视野下《斋苏府秘闻》文化价值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夏吾才旦 《中国藏学(藏文版)》 2019年第2期159-173,共15页
文章运用文学人类学、藏族文论、文化地理学等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蕴藏于文本深层的生存哲学、地理观念、仪式叙事、人物原型、非语言交际符号等人类学主题及想象做了深度发掘和解读。提出了小说中的文化元素是形成经典文本的关键性... 文章运用文学人类学、藏族文论、文化地理学等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蕴藏于文本深层的生存哲学、地理观念、仪式叙事、人物原型、非语言交际符号等人类学主题及想象做了深度发掘和解读。提出了小说中的文化元素是形成经典文本的关键性要素和获得知识的经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斋苏府秘闻 人类学主题 文化价值
原文传递
多重证据法及其文本化倾向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大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278-291,共14页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形成了许多新的方法,多重证据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多重证据法立足于材料的拓展,在比较的视野中进行"以西援中"式的学术改造,中西材料的相互文本化成为其问题所在。在文学...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形成了许多新的方法,多重证据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多重证据法立足于材料的拓展,在比较的视野中进行"以西援中"式的学术改造,中西材料的相互文本化成为其问题所在。在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和方法论建构中,如何关注中国本土经验和个体性经验,使得文学研究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维度得以彰显就成为其深入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证据法 文本化 文学人类学
原文传递
热词大数据:“新冠”疫期的舆情映照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靓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2-24,共13页
“新冠”疫情时期的网络热词记录、关联、呈现着疫情走向和社会民声,既可作为疫期社会的晴雨表,也是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舆情映照。本研究依托清博大数据、微博、抖音、头条等网络平台,聚焦“新冠”“封城”“公卫”三个疫情热词及其数... “新冠”疫情时期的网络热词记录、关联、呈现着疫情走向和社会民声,既可作为疫期社会的晴雨表,也是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舆情映照。本研究依托清博大数据、微博、抖音、头条等网络平台,聚焦“新冠”“封城”“公卫”三个疫情热词及其数据信息,从语言、文学、人类学结合的跨学科角度对疫情与舆情的内在关联加以考察,分析社会情绪与网络民声的多重表现,透视舆情背后的社会动因和人心所向,探讨行之有效的文关怀和引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疫情大数据 舆情映照 网络热词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的文化书写——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解读
8
作者 陆群 《怀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8-11,共4页
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湘西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以文学的语言之美表现人类学文化事象之真,其作品,既是一组展示文学语言之美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系列有关于湘西社会历史与文化事象的... 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湘西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以文学的语言之美表现人类学文化事象之真,其作品,既是一组展示文学语言之美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系列有关于湘西社会历史与文化事象的人类学的“深度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从文 湘西系列作品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图像学视域中的文学和艺术研究——以文学人类学和巫鸿的武梁祠研究为例
9
作者 周媛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09-115,共7页
潘诺夫斯基、米歇尔和彼得·伯克等图像学家的理论主张推动了西方图像学的发生与发展。藉由图像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文学人类学中的四重证据法为代表,图像证据在文学研究中有其特别的功能。在非形式主义的艺术研究中,图像学... 潘诺夫斯基、米歇尔和彼得·伯克等图像学家的理论主张推动了西方图像学的发生与发展。藉由图像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文学人类学中的四重证据法为代表,图像证据在文学研究中有其特别的功能。在非形式主义的艺术研究中,图像学的方法与人类学的方法相互渗透,推动了中国艺术研究的非形式主义转向。巫鸿在武梁祠的研究中体现出利用图像学方法进行艺术研究的多重证据思想,图像不仅作为主体参与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表征,同时作为质料本身也在积极地建构着汉代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文学人类学 四重证据法 巫鸿
下载PDF
论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以《虚构与想像》为对象
10
作者 钱雯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44-50,共7页
伊瑟尔在当代语境中讨论文学本体论问题,建立以虚构与想像为中心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虚构与想像作为文学文本活动的运行机制,联系于人的存在,所反映的是人作为角色在转换中不断生成的"总体性",即"可塑性",伊瑟尔... 伊瑟尔在当代语境中讨论文学本体论问题,建立以虚构与想像为中心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虚构与想像作为文学文本活动的运行机制,联系于人的存在,所反映的是人作为角色在转换中不断生成的"总体性",即"可塑性",伊瑟尔循此提出文学模型,提出文学模型与人类学模型的同一论。伊瑟尔文学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资源是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他的文学-人类学模型论在认识论视野展开,包含了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的理解的单质性,这为我国当今文学本体论建设,提供了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瑟尔 文学人类学 模型
下载PDF
批评方法:文学人类学的一个研究维度
11
作者 杨昌国 袁三英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50-52,共3页
近年来,人们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介入呈现出多视角、多学科背景的趋势。文章从批评方法的维度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态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神话原型批评 研究雏度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概念分歧及学科界定
12
作者 李晓禺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0-62,共3页
文学人类学正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关于什么是文学人类学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着较大的分歧,笔者在各派理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总结、概括了文学人类学的学科特征及范围等问题。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概念分歧 文本 田野
下载PDF
灾难诗的文学人类学特征解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喻子涵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9-82,共4页
2008年冰灾和地震两次大灾难,激发了中国诗人低迷已久的浩大诗情,使灾难诗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案例,也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关键词 灾难诗 文学人类学 生命意识 集体情绪 深度体验 仪式性 展演性
下载PDF
论灾难诗的价值及其文学人类学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亚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3-86,共4页
灾难诗具有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灾难诗的文学人类学意义至少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和证实:第一、文学是"人学";第二、诗歌在民间。
关键词 灾难诗 文学人类学 社会价值 文学价值 历史价值 文学是“人学” 诗歌在民间
下载PDF
多族群·多学科·多文本——“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讨会综述
15
作者 付海鸿 《三峡论坛》 2012年第5期107-111,150,共5页
2004年首届多民族文学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2007年该论坛提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并受到广泛的倡导与推行。2011年10月,"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更是从国家层面对多民族国... 2004年首届多民族文学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2007年该论坛提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并受到广泛的倡导与推行。2011年10月,"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更是从国家层面对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与文学之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给予了肯定。2011年12月该重大项目在四川大学举行了开题论证暨研讨会。本文将以笔者亲历该会议之前的两场讲座与一场母语诗歌朗诵会、会间的开题论证暨研讨会以及会后的一场讲座与一次理事会议为个案,阐发对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有关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共同发展 文学人类学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下载PDF
“诗言志”考辨
16
作者 许劲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0-94,共5页
"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关于诗歌本质问题的经典命题。从文学人类学这一角度进行考查,我们发现,原始巫术感情是"志"的最初含义。尔后,在人本思想开始构成对神本思想的解构思潮中,"志"的内涵也就趋向于世... "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关于诗歌本质问题的经典命题。从文学人类学这一角度进行考查,我们发现,原始巫术感情是"志"的最初含义。尔后,在人本思想开始构成对神本思想的解构思潮中,"志"的内涵也就趋向于世俗化的普通情志,最终与"诗缘性"这一后起命题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古典诗学对文学本质的最终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文学人类学 原始巫术感情 世俗化
下载PDF
灾难时刻,文学人类学在场——评《灾难与人文关怀》
17
作者 杨骊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1-33,共3页
《灾难与人文关怀》一书以文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为依托,展现了对汶川地震的人类学考察和民族志书写,在关于汶川地震的出版物中,具有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难与人文关怀》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