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语篇的多重结构与译者的多重角色 被引量:24
1
作者 封宗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1,共3页
本文从文学语篇的多层次交流模式出发,分析和探讨了译者的多重角色。认为译者是读者和再作者的结合,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应该上升到作者-读者关系来研究。文学翻译批评应该从文学语篇交流的特点出发,把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结合起来研究... 本文从文学语篇的多层次交流模式出发,分析和探讨了译者的多重角色。认为译者是读者和再作者的结合,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应该上升到作者-读者关系来研究。文学翻译批评应该从文学语篇交流的特点出发,把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结合起来研究译者在跨文化语境下话语过程中的参与者角色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篇 话语过程 作者 译者 读者 文本
原文传递
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过程的伦理思考——以文学翻译为例 被引量:35
2
作者 李庆明 刘婷婷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文化转向"后,新的翻译理论纷纷产生。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提升了译者的地位,唤醒了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伦理道德是译者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伦理的视角审视译者的主体性,并以文学翻译为例,探讨翻译过程... "文化转向"后,新的翻译理论纷纷产生。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提升了译者的地位,唤醒了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伦理道德是译者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伦理的视角审视译者的主体性,并以文学翻译为例,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伦理关照及其影响,包括译者的翻译动机、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运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 翻译过程 伦理
原文传递
文学翻译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20
3
作者 许渊冲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33,共4页
作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常对自己提出三个问题:一问译文是否忠实得能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知之),二者译文是否通顺得能使读者喜欢(好之),三问译文是否精彩得能使读者感到愉快(乐之),这就是作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心路历程的三部曲。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知之 好之 乐之
原文传递
论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民族文学研究的启迪:以美国文学研究为例
4
作者 孙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有关世界文学的探讨逐渐超越了文本层面和本体论范畴。21世纪的世界文学研究拥有了新的视角、对象和目标,由此形成了更具理论高度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范式。将世界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的跨民族传播和接受机制、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有关世界文学的探讨逐渐超越了文本层面和本体论范畴。21世纪的世界文学研究拥有了新的视角、对象和目标,由此形成了更具理论高度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范式。将世界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的跨民族传播和接受机制、一种需要全新批评方法的问题、一种世界建构的规范性力量,能够为民族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拥有跨民族视野,获得新的抓手和批评策略,以及鲜明的现实指向。本文以美国文学研究为例,探讨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民族文学研究的启迪,以期开阔民族文学研究的视野、提供兼顾文学内外的批评方法、指出民族文学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文学机制 文学性 世界建构
下载PDF
悲怨: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描述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子方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6-21,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形成了七次高潮:先秦、汉末建安、南北朝、中晚唐至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乾嘉之际。悲怨之所以与文学之发展密不可分,是因为它由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们所受的深重苦难所决定的。一流的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形成了七次高潮:先秦、汉末建安、南北朝、中晚唐至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乾嘉之际。悲怨之所以与文学之发展密不可分,是因为它由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们所受的深重苦难所决定的。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与悲怨有关。中国古代悲怨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古代文学。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过中国古代文人参与形成的悲怨洪流,汹涌澎湃,始终左右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并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近乎永恒的文学母题,为治中国文学史者所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悲哀怨愤 主题 内驱力 发展历程
下载PDF
“历史性的文学理论”之建构探索——评四卷本《文学理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姚霞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7,共7页
于21世纪初陆续问世的四卷本《文学理论》,展现了俄罗斯科学院在"建构历史性的文学理论"方面的初步探索和最新成果。无论是对历史主义传统的诉求,还是转向"内部研究"的尝试,都显示出俄罗斯文学学在去意识形态化的... 于21世纪初陆续问世的四卷本《文学理论》,展现了俄罗斯科学院在"建构历史性的文学理论"方面的初步探索和最新成果。无论是对历史主义传统的诉求,还是转向"内部研究"的尝试,都显示出俄罗斯文学学在去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中谋求学科发展的努力。由此也造就了四卷本《文学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耀眼的学术成就——《文学进程》。它的创新性和争议性生动地说明,"后苏联"时期的文学理论研究正处于探索性、矛盾性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后苏联”文学理论研究 《文学进程》
原文传递
艰难的旅程:30年中国文学批评的回眸与反思 被引量:3
7
作者 彭海云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9-25,共7页
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发人深思。大体来说,这3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文学批评回到自身,从独断式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性文化批评,再到审美批评;1990年代,文学批... 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发人深思。大体来说,这3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文学批评回到自身,从独断式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性文化批评,再到审美批评;1990年代,文学批评一度在政治和"商品化"潮流及外来理论、批评等因素的冲击下,迷失自我,陷入困惑和低落中,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趋于平实、稳健,有走向"交流对话、综合创新"的自觉意识。无疑,对30年文学批评的检索、剖析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而且能够为建构充满学理、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当下文学批评起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文学批评 发展历程 综合创新
下载PDF
国际后现代主义文学刍议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全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5-121,共7页
黑格尔曾称美国为"未来国土",此称如今有了回声,即意味后现代主义文学里美国声音最大的"美国中心主义"。但是这种"主义"不应使我们看不见这个事实: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国际性的,各国若有也只有自己的后现代... 黑格尔曾称美国为"未来国土",此称如今有了回声,即意味后现代主义文学里美国声音最大的"美国中心主义"。但是这种"主义"不应使我们看不见这个事实: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国际性的,各国若有也只有自己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任何文学总是被该国的历史进程影响、决定。粗略地考察一下各国不同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便可看到,正是这些不同形成多样的国际后现代主义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学 美国中心主义 历史进程
原文传递
俄罗斯大型文学期刊与当代文学进程--以《十月》中的文学批评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5-11,153,共8页
大型文学期刊是俄罗斯特有的一种美学现象,集文学、艺术、批评、政论于一身,曾在俄罗斯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文学进程。遗憾的是,作为文学进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扮演着文学的自我认识功能的当代文... 大型文学期刊是俄罗斯特有的一种美学现象,集文学、艺术、批评、政论于一身,曾在俄罗斯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文学进程。遗憾的是,作为文学进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扮演着文学的自我认识功能的当代文学批评,其应有的分量还没有得到科学地描述和研究。文章以俄罗斯大型文学期刊《十月》中的文学批评为例,尝试揭示大型期刊与当今文学进程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大型期刊 《十月》 文学进程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的伦理问题——译什么、怎么译、译后如何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4-48,共5页
当前对有关"翻译伦理"的探讨日益升温,论文试图梳理翻译和伦理两大范畴的交叠之处,以便更好地从伦理角度来反思翻译问题。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翻译伦理 翻译过程
下载PDF
略评Babylon Revisited的三个译、注本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晶晶 张文忠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8-60,共3页
翻译基于理解原作。在文学翻译,尤其是名家名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词义的选择应该基于上下文相关信息和客观世界的经验。只有深入理解上下文信息,才能把握原作者用词的意图。本文以Babylon Revisited 的三个中文译、注本存在的一些... 翻译基于理解原作。在文学翻译,尤其是名家名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词义的选择应该基于上下文相关信息和客观世界的经验。只有深入理解上下文信息,才能把握原作者用词的意图。本文以Babylon Revisited 的三个中文译、注本存在的一些理解和表达的问题为例,从过程—结果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过程 上下文语境信息 译注比较
原文传递
文学形象发生过程探析
12
作者 赵修翠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文学形象从终极发生的角度看是源于现实,但从发生的过程看它却经历了从现实形象到感性映象,从感性映象到艺术构思的形象,再到艺术世界的文学形象这样几个环节的转换。本文就文学形象发生过程及其特征进行探讨和描述。
关键词 文学形象 发生过程 探析
下载PDF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认知过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敏敏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6-87,共2页
文学翻译中,译者要具备更敏锐的审美能力,译者和原文是一种更为活跃的互动关系,本文从分析文学文本的审美结构入手,探讨了译者对原文的审美认知过程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译者 审美认知 过程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形式的五种典型观念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长利 任一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8,共8页
我国当代关于文学形式的认识,先后形成五种典型观念,即"工具论"、"载体论"、"辩证论"、"中介论"、"关系论"。"工具论"主张文学形式服务于文学内容;"载体论"主... 我国当代关于文学形式的认识,先后形成五种典型观念,即"工具论"、"载体论"、"辩证论"、"中介论"、"关系论"。"工具论"主张文学形式服务于文学内容;"载体论"主张文学形式是反映内容的手段;"辩证论"主张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中介论"主张从社会生活到文学内容以文学形式为中介;"关系论"主张文学形式的性质在多边关系中确定。本文把"过程"思想引入"关系论"中,认为古今"六种"文艺范式所内涵的普遍性精神为当代文学形式和内涵奠定下了基本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式 工具 载体 辨证 中介 关系 过程
下载PDF
作为文学的《钦定本圣经》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任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直到20世纪初,《钦定本圣经》曾长时间地在英国社会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但是这样一部重要的典籍并非诞生伊始就广为人们所接受,一举成为英国的宗教经典和文学经典。相反,《钦定本圣经》在英国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它成为文学... 直到20世纪初,《钦定本圣经》曾长时间地在英国社会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但是这样一部重要的典籍并非诞生伊始就广为人们所接受,一举成为英国的宗教经典和文学经典。相反,《钦定本圣经》在英国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它成为文学经典的过程更为复杂。《钦定本圣经》经典地位的确立虽然借助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外力因素,但最终是依靠该译本自身的翻译优点和卓越的文学品质而赢得了广泛与持久的赞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定本圣经》 文学经典 接受史
下载PDF
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流程再造
16
作者 何锡章 吴志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3-143,共11页
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困境,触发了哈默、达文波特等人提出的需要业务流程再造条件,因而根据该理论对代表性文学期刊近年来业务流程变革进行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网络时代的读者,已经由文学期刊场域外部力量变成场内的行动者。为适应新需求... 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困境,触发了哈默、达文波特等人提出的需要业务流程再造条件,因而根据该理论对代表性文学期刊近年来业务流程变革进行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网络时代的读者,已经由文学期刊场域外部力量变成场内的行动者。为适应新需求,文学期刊一方面增设了利用网媒与读者沟通互动、生产数字产品等新流程;另一方面,将原流程进行优化,如发行由委托变成自办,对内容风格也进行了调整。但是,这些举措尚未实现思路上的根本性、行动上的彻底性和效果上的显著性变革。研究还发现,那些靠近文学期刊场域他律的一极的流程,如读者沟通、发行等变革的力度最大,而那些靠近自主的一极的流程,如组稿、约稿,编辑加工等则变革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文学期刊 流程再造 场域
下载PDF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再现过程
17
作者 闫敏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127-128,共2页
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学文本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译者的翻译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本文将译者的整个审美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审美认知过程、审美整合过程及审美再现过程,并重点讨论了其中的审美再现过程。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审美再现 整合过程 literary TRANSLATION 文学文本 审美价值 认知过程 过程划分 翻译过程 讨论
下载PDF
文学的惜生情怀及对非人类生命救助
18
作者 盖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5-65,共11页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生命能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对象,成为关系性的“中介”,呈现文学的一种本有之态。文学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协同调节,与人的物性肌体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机体。文学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使生命机体能够有精神导向性。文学叙事的惜生情怀,能够畅叙生命,其关注点不只在人的自体生命,更在明晰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有机交往。非人类生命的生物习性和独有的坚守、韧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相互间互动、互生机理的适应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对此深层认知及体认,不仅能使人类习得对非人类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为人类自我守持的必选之策。对于文学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构一种“最后”之境,也能通过朝向未来的伦理叙事明晰当代人如何为子孙后代行伦理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惜生情怀 善性 非人类生命 有机—过程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伦理道德基点
19
作者 郑晓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35-139,共5页
文学批评中一个对话过程,是批评主体与自我、文本和批评接受主体的对话,在对话中实现批评价值的建构。批评主体和批评接受主体都是阅读主体,同时也是伦理主体,文学想象的真实建立在人伦现实的基础上,因而伦理道德价值是批评对话的重要... 文学批评中一个对话过程,是批评主体与自我、文本和批评接受主体的对话,在对话中实现批评价值的建构。批评主体和批评接受主体都是阅读主体,同时也是伦理主体,文学想象的真实建立在人伦现实的基础上,因而伦理道德价值是批评对话的重要基点和平台。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建构,同时也是社会价值的建构,批评主体的批评精神和批评理性应该包含伦理道德色彩。文学道德批评的价值重构和社会伦理道德的重构应该具有同步性,这是批评主体应该承担的学术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批评基点 对话过程 伦理道德建构
下载PDF
文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和体认
20
作者 欧阳可惺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6-50,共5页
面对由于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的文学事实特征,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调适和转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清基本的理论发展线索,要给学生引出理论话题,注意密切联系实际的文学现象,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大文学'意识和... 面对由于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的文学事实特征,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调适和转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清基本的理论发展线索,要给学生引出理论话题,注意密切联系实际的文学现象,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大文学'意识和表达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强调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人群的因材施教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教学过程 调适 因材施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