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厓山记忆与岭南遗民精神的发生 被引量:13
1
作者 左鹏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28,157,共8页
南宋灭亡、元朝建立之际,描绘沧桑巨变、感慨历史兴亡的厓山书写开始出现,并奠定了其内容与风格的基础。经过明代众多岭南诗人及其他诗人的歌咏,厓山书写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晰遗民文化色彩的厓山记忆,并得到岭南及岭南以外人士的广泛认同... 南宋灭亡、元朝建立之际,描绘沧桑巨变、感慨历史兴亡的厓山书写开始出现,并奠定了其内容与风格的基础。经过明代众多岭南诗人及其他诗人的歌咏,厓山书写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晰遗民文化色彩的厓山记忆,并得到岭南及岭南以外人士的广泛认同,愈来愈充分地显现出严守华夷内外、明辨忠奸善恶、歌咏忠臣义士、提倡气节操守的思想内涵。在明末清初又一次重大世变之际,这种积蓄已久的厓山记忆及其间蕴含的岭南遗民文化色彩得到更加直接、更加充分的展现,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岭南遗民精神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厓山 文学书写 文化记忆 精神象征 岭南遗民
下载PDF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平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1,共9页
所有曾游历过或居住在北京的人们,都有关于这座城市不同程度的记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将这种自然生成的零散漂浮的印象,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将“记忆”从名词转化为动词,意味着一个人物、一件史事或一座城市有可能从此获得新生。本... 所有曾游历过或居住在北京的人们,都有关于这座城市不同程度的记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将这种自然生成的零散漂浮的印象,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将“记忆”从名词转化为动词,意味着一个人物、一件史事或一座城市有可能从此获得新生。本文集中探讨如何将被动的“北京记忆”转化为主动的“记忆北京”,并指出“北京学”研究虽然在目前远不及“上海学”辉煌,但相信这个领域将更有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发展潜力 城市 个人 上海 居住 程度 记忆 文化活动 转化
下载PDF
抗战文学文献整理与文化记忆工程建设研究
3
作者 王悦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4-67,84,共5页
抗战文学文献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地域分布广泛、保存方式各一等特点。为了推进文化记忆工程建设,需要全面搜集、整理抗战文学文献,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抗战文学文献信息系统,并推进其多维应... 抗战文学文献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地域分布广泛、保存方式各一等特点。为了推进文化记忆工程建设,需要全面搜集、整理抗战文学文献,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抗战文学文献信息系统,并推进其多维应用。通过这些措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抗战文学文献,强化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文学文献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清中叶江南城市文化的文学记忆书写与构建——以《浮生六记》为中心
4
作者 陈玲 《都市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268-282,共15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文化经历着融合和变迁。文学作品在艺术加工的同时,也用特有的方式保存和彰显着江南城市文化的特征。本文拟以清嘉庆年间成书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为中心,通过城市文化与文学文本的对照解读,探讨文学记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文化经历着融合和变迁。文学作品在艺术加工的同时,也用特有的方式保存和彰显着江南城市文化的特征。本文拟以清嘉庆年间成书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为中心,通过城市文化与文学文本的对照解读,探讨文学记忆中江南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为清中叶江南文化的内涵理解提供更丰富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江南文化 文学记忆
原文传递
地域书写·城市想象·文学记忆——王安忆与程乃珊上海书写比较研究
5
作者 王俊虎 赵文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上海是一座魔幻的城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杂糅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上海书写的代表作家,王安忆与程乃珊为上海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记忆。王安忆以“上海移民”的身份透视上海,通过弄堂、服饰等意象书写俗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平... 上海是一座魔幻的城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杂糅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上海书写的代表作家,王安忆与程乃珊为上海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记忆。王安忆以“上海移民”的身份透视上海,通过弄堂、服饰等意象书写俗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平和宁静的笔触彰显对人性的关注与关怀。程乃珊则以“上海女儿”的身份追溯历史,以老上海为起点,通过洋房、公馆等建筑细节回忆上海,旧梦重温,用细腻温柔的笔调满足读者对上海的文学想象。她们站在各自的视角与立场共同书写上海传奇,寻找上海灵魂,挖掘上海书写的价值意蕴,以上海书写彰显中国文学的价值与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程乃珊 上海书写 文学记忆
下载PDF
风格化、反类型与“生活流”——论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的艺术创新与文化记忆
6
作者 苏涛 袁旭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63-70,共8页
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创作者以高度风格化的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新的阐释,导演张大磊采用长镜头呈现日常生活,通过视点、镜头调度及色彩、音乐等手段,呈现了一段“生活流”。创作者突破了固有的悬疑类型范式,并以... 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创作者以高度风格化的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新的阐释,导演张大磊采用长镜头呈现日常生活,通过视点、镜头调度及色彩、音乐等手段,呈现了一段“生活流”。创作者突破了固有的悬疑类型范式,并以悬疑的日常化、风格化推进叙事、观照人性。该剧对原著小说主题及主要人物命运的改写,体现了创作者对文学、电视剧两种媒介差异的精准把握,表现出不同于原著的艺术风格和生命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 《平原上的摩西》 “生活流” 反类型 文化记忆
下载PDF
互文性理论中的文学记忆维度
7
作者 延永刚 齐素 《理论观察》 2023年第5期151-155,共5页
互文性中的文学记忆维度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理论问题。从互文性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互文性不仅是关于文本关系的学说,同时它也是关于文学记忆的理论。互文性中的文学记忆首先发生在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空间中。作为创作方法互文性体现了... 互文性中的文学记忆维度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理论问题。从互文性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互文性不仅是关于文本关系的学说,同时它也是关于文学记忆的理论。互文性中的文学记忆首先发生在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空间中。作为创作方法互文性体现了文学对自身的记忆;作为阅读方法的互文性体现了读者和作者的共享记忆。此外,互文性的文学记忆维度还体现了文学记忆的文化参与功能。互文性作为一种文学记忆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文学记忆场,它体现了互文性理论家突破文本藩篱的努力,让人们重新思考互文性蕴含的主体和历史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文学记忆 共享记忆 文化参与 记忆场
下载PDF
论文学记忆与历史意识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5
8
作者 卢永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6-216,共11页
记忆、历史和文学三者的本质共相是基于现实语境对"过去"的一种有意建构(重构)。狄尔泰认为,不同的"精神科学"在"体验"和"理解"之基础上共同创构一个"生产关联体"的精神世界。作为... 记忆、历史和文学三者的本质共相是基于现实语境对"过去"的一种有意建构(重构)。狄尔泰认为,不同的"精神科学"在"体验"和"理解"之基础上共同创构一个"生产关联体"的精神世界。作为两个不同的精神"关联体",文学与历史相互阐发,共同创造一个整体的意义系统。安克施密特的"叙述实体"概念是一个对"过去"的不同叙述的集合体。"叙述实体"非指称历史的客观存在,而是意指历史的"图像"或"隐喻"。"叙述实体"的思考路径为我们架起一道沟通文学记忆与历史意识的桥梁。人类的"共同体"生活以"记忆共同体"为表征,"共享的记忆"需要人为建构。作为共享记忆规范化与正统化之结晶,"文化文本"是一个身份认同和历史传统的象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记忆 历史意识 生产关联体 叙述实体 记忆共同体 文化文本
下载PDF
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钟碧来 郑希付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5-466,464,共3页
消极文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显著差异。积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显著差异。消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状态下对人的记... 消极文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显著差异。积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显著差异。消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状态下对人的记忆有抑制作用。积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有促进作用。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状态下性别的记忆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象 情绪启动效应 记忆的影响
下载PDF
《以斯帖记》希腊文A译本1—3章对波斯王的历史记忆
10
作者 李思琪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3年第2期46-57,157,158,共14页
《以斯帖记》希腊文A译本是希腊化世界与犹太传统相碰撞的历史产物,常呈现与原有的希伯来传统不一样的历史记忆。关于犹太译者对故事中波斯王亚哈随鲁所持的态度,学者评价不一。对照M文本、B译本第1—3章解读A译本的对应章节可知,希腊文... 《以斯帖记》希腊文A译本是希腊化世界与犹太传统相碰撞的历史产物,常呈现与原有的希伯来传统不一样的历史记忆。关于犹太译者对故事中波斯王亚哈随鲁所持的态度,学者评价不一。对照M文本、B译本第1—3章解读A译本的对应章节可知,希腊文A译本之译者实有贬抑波斯国王之嫌。译者透过文字游戏,将波斯国王、宫里太监、反犹者哈曼置于同等地位,形成一组与犹太主角对立的阵营,进而影射对希腊化时期犹太民族并不友好的历史大环境。不同于希伯来传统对波斯君主所持相对正面的态度,A译本之译者对亚哈随鲁的刻画更符合同时代希腊知识精英对波斯帝国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斯帖记》 希腊文A译本 文本对勘 波斯国王 希腊化时期 历史记忆
下载PDF
汉末“大疫”与建安文学疾疫书写及魏晋文学走向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钧期 桑东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东汉末年特别是建安年间"大疫"频发,建安文学对疾疫惨烈状况的勇敢直面和在场书写,形成了关于建安"大疫"的灾难记忆。同时,"大疫"也给建安文学打上了悲凉、伤感的烙印,催生了大量有关悼亡、悼夭主题的作... 东汉末年特别是建安年间"大疫"频发,建安文学对疾疫惨烈状况的勇敢直面和在场书写,形成了关于建安"大疫"的灾难记忆。同时,"大疫"也给建安文学打上了悲凉、伤感的烙印,催生了大量有关悼亡、悼夭主题的作品。建安"大疫"不仅深刻影响了建安文学的精神气质,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两汉至魏晋时期的文学走向,推动了中国文学由两汉时期的家国天下、宏大叙事向自我觉醒、个体生命感悟的转向,激发了魏晋文学走向理论的成熟、题材的多元、体裁的多样,迎来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黄金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疫 文学书写 建安文学 灾难记忆
下载PDF
文学记忆:“自我”的面相及其表征意义
12
作者 卢永和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7-113,共7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两个面相,此观点有助于理解文学记忆叙述中的“自我”意涵。从“客我”层面而言,“见证文学”中回忆的“自我”,是社会表征的一个符号;而《忏悔录》中回忆的“自我”,既是一个“...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两个面相,此观点有助于理解文学记忆叙述中的“自我”意涵。从“客我”层面而言,“见证文学”中回忆的“自我”,是社会表征的一个符号;而《忏悔录》中回忆的“自我”,既是一个“主我”(独特的文学典型),亦是一个“客我”(浸染时代精神的社会人)。詹姆斯与伯格森的“自我”意识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两种不同风格的意识流文学。文学中的“自我”回忆,既是指向叙述主体之自身的回忆,亦是指涉自身所属群体的回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记忆 自我 主我 客我
下载PDF
《安娜在热带》中的互文性写作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诗焱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9-124,共6页
当代舞台对于文学经典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基于原著的改编或者是对于原著的解构,而2003年度普利策获奖剧作《安娜在热带》则展现了文学经典在当代舞台上的另一种回响:尼洛·克鲁斯运用互文性写作策略,将经典与剧本进行多重空间的整合,... 当代舞台对于文学经典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基于原著的改编或者是对于原著的解构,而2003年度普利策获奖剧作《安娜在热带》则展现了文学经典在当代舞台上的另一种回响:尼洛·克鲁斯运用互文性写作策略,将经典与剧本进行多重空间的整合,在调动观众文学记忆的同时,又为其注入剧作家本人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本文从文本建构、文学记忆及文化思考三个方面对剧中的互文性写作策略进行分析,力求为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当代舞台 互文性 文本建构 文学记忆 文化思考
原文传递
记忆危机:“艺术终结”的一种预兆——兼论文学记忆研究的现实必要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沙家强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0-175,共6页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这个严肃的命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全面反思文学艺术的合法性:文学何以会长存下去?又是什么事件致使文学走向了"终结"?由当前"艺术终结"研究的缺陷入手,以文学记忆的视角对黑格尔的"...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这个严肃的命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全面反思文学艺术的合法性:文学何以会长存下去?又是什么事件致使文学走向了"终结"?由当前"艺术终结"研究的缺陷入手,以文学记忆的视角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存在的"真理"才是支配文学得以长存的内在隐密的结构,而主体在欲望的社会中处于"失忆"的情况下,即记忆危机的出现会加速艺术走向危机甚而"终结"。从生存哲学角度上讲,记忆的危机就是一种生存性危机。可见,解决好"艺术终结"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路径就是要认真做好文学记忆研究,即从生存美学的视角来对文学记忆进行深度阐释,从当前时代精神状况来探讨从事这项研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危机 艺术终结 文学记忆 生存美学
下载PDF
岁月长河中的守望与超越--论马金莲的近期小说创作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73-83,共11页
马金莲近年来的小说创作紧跟社会发展动态,文学主题和关注内容呈现相应的转向,书写移民搬迁背景下现代村庄和农民的生存现状;创作跨越历史时间感的怀旧题材小说,再现旧时乡村的人情面貌;并把文学视野投向社会暴力现象,探讨人性罪恶的道... 马金莲近年来的小说创作紧跟社会发展动态,文学主题和关注内容呈现相应的转向,书写移民搬迁背景下现代村庄和农民的生存现状;创作跨越历史时间感的怀旧题材小说,再现旧时乡村的人情面貌;并把文学视野投向社会暴力现象,探讨人性罪恶的道德问题。作家的创作姿态和艺术表现也呈现相应的变化,采取记忆叙事模式表达留恋乡土姿态;从伦理视角切入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并以多样化的叙述视角阐释她所认识和体悟的乡土世界。马金莲坚守与继承现实主义艺术原则,自觉追寻和认同民族文化,执着于乡土文学的热情和毅力,体现出"80后"文学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金莲 文学视野 现代乡村 记忆叙事 伦理视角
下载PDF
作为集体记忆资源的文学档案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雪 《山西档案》 2019年第1期107-111,共5页
从集体记忆的视角来看,文学档案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包括帮助重新建构记忆、弥补个人危机、抵抗机械的时间观、保持和激发创造力等。为了更好实现文学档案的集体记忆价值、由文学档案的持有者变为创造者,文学档案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应... 从集体记忆的视角来看,文学档案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包括帮助重新建构记忆、弥补个人危机、抵抗机械的时间观、保持和激发创造力等。为了更好实现文学档案的集体记忆价值、由文学档案的持有者变为创造者,文学档案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应把握住创造符号聚焦点的基本思路,并在实践中多渠道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档案 集体记忆 符号聚焦点 展览
下载PDF
国内创伤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12-114,共3页
国内学界对于创伤理论的研究往往是通过梳理、分析西方学界的相关研究展开的,对弗洛伊德、荣格、范农、卡鲁思等相关的创伤理论研究者的观点进行了阐释,探究了创伤性事件的再现方式、创伤与记忆、创伤与复原等问题。国内学者还广泛运用... 国内学界对于创伤理论的研究往往是通过梳理、分析西方学界的相关研究展开的,对弗洛伊德、荣格、范农、卡鲁思等相关的创伤理论研究者的观点进行了阐释,探究了创伤性事件的再现方式、创伤与记忆、创伤与复原等问题。国内学者还广泛运用创伤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理论 文学批评 记忆 再现
下载PDF
黎族作家的文化乡愁与返乡之旅 被引量:2
18
作者 詹贤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12-117,共6页
黎族作家在作品中对空间感的强调,体现了对民族意识的追溯,以此重建本民族的文化身份;通过文学手段整理、还原、重构黎族文化传统,让民族意识既诉诸文字、又从书写的世界中走出,探问"谁是黎族"。他们以文学的形式一次次回到... 黎族作家在作品中对空间感的强调,体现了对民族意识的追溯,以此重建本民族的文化身份;通过文学手段整理、还原、重构黎族文化传统,让民族意识既诉诸文字、又从书写的世界中走出,探问"谁是黎族"。他们以文学的形式一次次回到与先人和传统对话的场景,感怀先人、接续和甄别传统,重拾在现代生活中可能被遗落的文化记忆,在文化乡愁中反刍历史的晶体,为民族的继续前行寻回坚定的目光和坚韧的筋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作家 文学创作 民族叙述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当代中国小说个案批评三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岱 范昀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102-110,共9页
文学书写一直与历史叙事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历史是文学的基础,在文学书写中引入历史维度,这是优秀文学的成功之道。但是,历史对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不妨碍文学虚构的展开。只有建立在历史真实之上的诗性关怀,才真正抵达了艺术的真实。小... 文学书写一直与历史叙事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历史是文学的基础,在文学书写中引入历史维度,这是优秀文学的成功之道。但是,历史对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不妨碍文学虚构的展开。只有建立在历史真实之上的诗性关怀,才真正抵达了艺术的真实。小说《血色黄昏》的成功正在于其对历史真实记录之外另有一份温情的关怀。反过来,肆意虚构而不理会历史真实,导致了小说《愤怒》的创作失败。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朱文的小说很好地处理了两者间的平衡,并在对现实的书写中引入了精神的向度。总而言之,三个小说个案都向我们显示历史记忆让人们走近生活,文学书写历史,寄托了一份生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书写 历史记忆 个案批评
下载PDF
消费性文学记忆美学特征的批判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沙家强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4-141,共8页
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社会语境,考察记忆“轻”而“浅”的“消费性”特质,可以发现“消费性”记忆的主体往往迷恋个人记忆、遮蔽集体记忆、隐退历史意识,呈现记忆的断裂表征。基于创作主体的文学记忆也深受这种消费语境的浸染... 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社会语境,考察记忆“轻”而“浅”的“消费性”特质,可以发现“消费性”记忆的主体往往迷恋个人记忆、遮蔽集体记忆、隐退历史意识,呈现记忆的断裂表征。基于创作主体的文学记忆也深受这种消费语境的浸染和影响,即以“消费性记忆”为创作资源生成的文学作品大多呈现出历史意识淡漠、城市景观凸显、浪漫精神丧失、悲剧精神消解等特征。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消费性文学记忆美学特征,有助于我们从中窥视到“记忆危机”乃至“文学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并力求以“记忆”的视角来找寻文学得以再现往日辉煌的参考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文学记忆 美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