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经典的生成谱系与传播机制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德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7,共7页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场域&...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来自文学和非文学的力量形成的对话和张力使其意义得以生成、增殖和传播。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从这个场域出发展开经典研究才能避免将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人为割裂的弊病,进而在文学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商业与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经典 生成 谱系 传播机制
下载PDF
帝王书写与想象——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
2
作者 孟令阳 《天中学刊》 2024年第3期75-83,共9页
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经历了史书记载、笔记叙述、戏曲小说改编等过程。史书是赵匡胤文学形象的历史基础,塑造了神圣的开国帝王,但其形象缺乏个性化;笔记融合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展现了赵匡胤形象生动的一面,是其从历史人物到... 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经历了史书记载、笔记叙述、戏曲小说改编等过程。史书是赵匡胤文学形象的历史基础,塑造了神圣的开国帝王,但其形象缺乏个性化;笔记融合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展现了赵匡胤形象生动的一面,是其从历史人物到文学人物的过渡;元杂剧塑造了英明君主与平民英雄的双重形象,使得赵匡胤的文学形象更具个性;明清小说戏曲中赵匡胤形象的神圣性被消解,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反映了不同群体对帝王的书写与想象,丰富了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匡胤 历史人物 文学形象 生成与演变
下载PDF
西南联大文学生成机制考察——以文学院课程设置与文学讲授为中心
3
作者 邓雅卓 邓招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1期70-77,96,共9页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西南联大的文学教育形成了互动关联,这构成了西南联大文学生成机制的一个基本层面。深入考察西南联大文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文学讲授,可以发现,中文系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的“文学本位”诉求,以及外文系在“...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西南联大的文学教育形成了互动关联,这构成了西南联大文学生成机制的一个基本层面。深入考察西南联大文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文学讲授,可以发现,中文系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的“文学本位”诉求,以及外文系在“文学本位”传授中的精神艺术熏陶,均在文学素养的培育和文学视野的拓展等层面对联大“学生诗人”影响深远。这既是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互动关联的一个典型例证,也使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学在惨烈的历史语境中得以延续,并将西南联大的诗歌创作推至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文学生成 课程设置 文学本位
下载PDF
对俄国形式主义及其陌生化理论的再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辛禄高 《抚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2期79-82,共4页
文章简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总体情况,详细论述了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其中包括阻碍形式及纯形式理论、文学进程理论、主题理论、叙事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评价。
关键词 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阻碍形式 纯形式 文学代 母题 “斯卡兹”
下载PDF
文学经典发生学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苏仲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3-67,共5页
文学经典的论争近年来持续不衰甚至演化为一场文化战争,是有其时代以及知识学背景的。分析影响文学经典形成的内外因素可见,有关文学经典论争中的误区在于"生成"和"建构"的二元对立论说模式,在文学经典形成过程中,... 文学经典的论争近年来持续不衰甚至演化为一场文化战争,是有其时代以及知识学背景的。分析影响文学经典形成的内外因素可见,有关文学经典论争中的误区在于"生成"和"建构"的二元对立论说模式,在文学经典形成过程中,文学研究者发挥着比普通读者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文学研究 读者
下载PDF
论文学经典的后天生成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荣翼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5,共7页
文学经典是文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它除了经由作者的创作得以问世,还需要批评家、文学史专家的评述、推荐,在经过一番认定之后才得以跻身文学殿堂。我们可以把作者创作的成果看成是文学经典的先天条件,而经由批评家等方面的认定则是文学... 文学经典是文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它除了经由作者的创作得以问世,还需要批评家、文学史专家的评述、推荐,在经过一番认定之后才得以跻身文学殿堂。我们可以把作者创作的成果看成是文学经典的先天条件,而经由批评家等方面的认定则是文学经典的后天生成。这种后天生成有着一套机制,本文从三方面加以分析:首先,分析文学的父姓传统,表面看,经典作品是作者的创造,而其实是批评家等后来的工作所决定的。其次,分析文学经典后天生成的三维,即文学史定位、文学批评阐释和环绕着经典作品的文学语境,它们共同构成了某一作品是否值得推崇为文学经典的条件。再者,关于文学经典机制的思考。文学经典后天形成的过程,需要批评家等因素发挥作用,此外,还有超越个人的客观因素的参与,新的社会的、文化的甚至是技术方面的变革,都可能对经典机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生成机制 传统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批评的传播学范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海进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10-114,共5页
在大众传播技术革新和传播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播从工具属性向功能主体属性转变,影响了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文学存在方式、文学接受方式及文学的评价标准。文学批评的传播学范式更加突显了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在场性"... 在大众传播技术革新和传播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播从工具属性向功能主体属性转变,影响了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文学存在方式、文学接受方式及文学的评价标准。文学批评的传播学范式更加突显了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在场性",开启了一种探索文学意义及价值生成的大门,其所关注的关系性思维不仅能发现文学研究中许多被遮蔽的问题,拓宽原有文学研究范式所无法深入的领域,也为区域性文学批评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阐释模式和价值传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传播学范式 在场性 价值生成 区域性文学
下载PDF
《文学的故乡》:影像对文学生成的独特观照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雅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3-38,共6页
《文学的故乡》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了莫言、贾平凹等六位中国著名作家的故乡的景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揭示他们如何将“生命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的过程。纪录片以作家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路径进入文学世界,又以展现作... 《文学的故乡》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了莫言、贾平凹等六位中国著名作家的故乡的景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揭示他们如何将“生命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的过程。纪录片以作家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路径进入文学世界,又以展现作家的故乡和成长经历为手段,实现对不同文学地域原型的情景还原。这一叙事策略不但揭开了乡土文学的在地性,还把作家从神圣性与神秘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书写的高度和广度。在文学与乡土中国的交相辉映中,纪录片最终彰显了中国文学以及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中国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文学生成 视觉化 中国风范
下载PDF
焦虑、游戏、文学场——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善明 《殷都学刊》 2009年第2期110-115,共6页
无论是"影响的焦虑"还是"游戏"抑或"文学场",都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中:今人与前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政治,等等。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建构了经典并使... 无论是"影响的焦虑"还是"游戏"抑或"文学场",都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中:今人与前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政治,等等。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建构了经典并使之青春长在。所以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不只是经典形成的起点问题,而是一个生成问题,即:文学经典是处在建构的途中。以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对经典建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游戏 文学场 经典 生成
下载PDF
以美育时代新人:文学经典的审美特质与美育实践
10
作者 王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5期101-105,共5页
文学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因其直面人类精神世界、追求智意情统一等特质,使其对引导青年学生鉴赏美、健全人格、寻找人生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学经典要通过激发当代大学生讴歌真善美的能力,... 文学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因其直面人类精神世界、追求智意情统一等特质,使其对引导青年学生鉴赏美、健全人格、寻找人生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学经典要通过激发当代大学生讴歌真善美的能力,实现大学生自我形象正面认知塑造,开拓提升崇高人生境界等美育实践路径,实现文学经典美育“审美正迁移”,提升当代大学生崇高的境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审美实践 美育 时代新人
下载PDF
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1
作者 龚举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3,共5页
有关文学本质的追问既是文学研究绕之不过的重点,也是当代文艺学建构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难点。究其实,所谓文学本质是由诸多主客观因素多向度动态式综合生成的价值指认。这些因素包括:国家意识形态的体制性规训,文化地理的非对称性限定,... 有关文学本质的追问既是文学研究绕之不过的重点,也是当代文艺学建构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难点。究其实,所谓文学本质是由诸多主客观因素多向度动态式综合生成的价值指认。这些因素包括:国家意识形态的体制性规训,文化地理的非对称性限定,文学阐释的主体性认同。文学本质的多向生成,不仅说明其发生机制的后发式、多源化和流动性,而且表明文学本质一元化认定的不合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动态生成 国家意识形态 地理差异 主体认同
下载PDF
文体周流:《文赋》理论体系论
12
作者 刘运好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29-38,108,共11页
《文赋》的研究成果积案盈箱。然而,其阐释方法的特殊性,理论内涵的丰富性,概念义界的模糊性,研究角度的多边性,使这一研究对象仍然具有生生不息的理论生命力。《文赋》以文辞和情感、意义和物象的两组二元关系为研究路径,所论之构思、... 《文赋》的研究成果积案盈箱。然而,其阐释方法的特殊性,理论内涵的丰富性,概念义界的模糊性,研究角度的多边性,使这一研究对象仍然具有生生不息的理论生命力。《文赋》以文辞和情感、意义和物象的两组二元关系为研究路径,所论之构思、创作、文本,涉及文学发生、意象生成和文本呈现的全部过程,建构了一个以创作论为核心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应境斯感的构思论、文则文术的创作论、文病文用的文本论是《文赋》的核心内涵;儒玄融贯是《文赋》的思维特征。在传统与时代、创作与接受的交接点上,《文赋》具有独特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文赋》 文学发生 意象生成 文本呈现
下载PDF
简论老舍文学主题的生成方式
13
作者 雷杰妮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59-63,共5页
老舍的创作承袭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基本主题。老舍将个人生命独特的遭遇和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巧妙结合,通过实际生命经历的折射和投影,表达对民族的挚爱与忠诚,从而形成了其独具匠心的文学主题生成方式。老舍文学主题的生成... 老舍的创作承袭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基本主题。老舍将个人生命独特的遭遇和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巧妙结合,通过实际生命经历的折射和投影,表达对民族的挚爱与忠诚,从而形成了其独具匠心的文学主题生成方式。老舍文学主题的生成,既体现着他对现实生活大背景的深刻感悟,也是他个人生命的特殊体验在创作中的渗透,更是他基于生命体验的审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文学主题 生成方式 生命体验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变迁中文学伦理的生成与流变
14
作者 陈永明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81-85,共5页
文学伦理起源、成形于先秦诸子学说的倡导和文学对社会伦理教化功能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并随中国社会的变迁而流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占据正统政教地位的儒家诗教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伦理功能,并使之成为影响制约历代文学的主流文学... 文学伦理起源、成形于先秦诸子学说的倡导和文学对社会伦理教化功能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并随中国社会的变迁而流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占据正统政教地位的儒家诗教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伦理功能,并使之成为影响制约历代文学的主流文学思想。及至近代,剧烈社会动荡下的文学伦理表现出对人文精神强烈的重溯倾向,文学返璞归真。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伦理在政治文化的过度牵制下而异化,并一度疏离文学话语本身。新时期,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文学伦理的倡导和回归,已然成为当下文学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必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文学伦理 生成 流变
下载PDF
文辞称引与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早期文体观念发生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承学 李冠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75,共10页
早期文献中的文辞称引,是研究文体观念发生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表示言说行为的称引提示词,反映出人们已认识到所称引事物内容以及文体形态的特殊性。这是文体观念的萌芽。西周时期,出现了兼有动词和名词性质... 早期文献中的文辞称引,是研究文体观念发生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表示言说行为的称引提示词,反映出人们已认识到所称引事物内容以及文体形态的特殊性。这是文体观念的萌芽。西周时期,出现了兼有动词和名词性质的称引提示"兼类词",具有言语行为与文体形式浑融一体的性质。春秋以后,单一性文体提示词出现,它或以文体的独特载体、独特书写形态作为名称,或直接指称独立的文体形态,这是文体学观念发生的标志。从文辞称引的形式发展来看,西周至春秋是中国文体观念发生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文辞称引 文体观念 发生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叙事功能与传播演变审思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斯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8-156,共9页
技术革新有助于激发文学艺术的美,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阶段绝大部分都是由传播媒介技术变迁来实现文学自我完满与自我提升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叙事面临来自"类人智"机器的一系列挑战与机遇,其发展伴随着非人文主义、人已... 技术革新有助于激发文学艺术的美,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阶段绝大部分都是由传播媒介技术变迁来实现文学自我完满与自我提升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叙事面临来自"类人智"机器的一系列挑战与机遇,其发展伴随着非人文主义、人已死等言论。这触及了文学作为一门"人学"的根本问题。传统文学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类人智文学存在不同的文学叙事与文学传播的系统与机制,可以为在面对人与机器和非人的自然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当下文学研究提出警示与反思,促使文学叙事研究对叙事文本意义的普遍性形成机制的深入,在困惑与交叉中逐渐跨越传统叙事边界并提供理解文学与人关系的全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学叙事 文学传播 自动叙事生成 叙事主体
下载PDF
正义与及物——关于文学批评何为及当前困境的思考 被引量:7
17
作者 沈杏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好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正义"与"及物"的内在属性: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在"寻美",更是一种敢于冒犯、体现知识分子批判理性的"求疵"过程,是散发着知识分子正义的"及物"活动,是批评者&qu... 好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正义"与"及物"的内在属性: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在"寻美",更是一种敢于冒犯、体现知识分子批判理性的"求疵"过程,是散发着知识分子正义的"及物"活动,是批评者"不低于"批评对象的对话与"问诊"——这是我所理解的高明、有效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向度。当前文学批评中流行的"不及物"批评形态包括"化简为繁"式义理叠加、"邻猫生子"式的伪问题、"砍头割脚"式的阉割批评模式和"求全责备"式的错位标尺判断,其共同特征在于看似充满了各种"理性"和"问题",实是"不及物"或是非理性的胡搅蛮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及物 公共知识分子 “80后”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中国文艺片文人意识的生成与传承
18
作者 祝明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5,共12页
中国文艺片民族美学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国文人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中国文人的身份虽然历经变化,但文艺片的发展始终和文人意识的传承交织在一起。以中国文艺片的发展历史、中国文人意识的觉醒和身份的变迁互为参照系,能够剖析文艺片发展... 中国文艺片民族美学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国文人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中国文人的身份虽然历经变化,但文艺片的发展始终和文人意识的传承交织在一起。以中国文艺片的发展历史、中国文人意识的觉醒和身份的变迁互为参照系,能够剖析文艺片发展面临尴尬境地的深层原因,并以电影文本中的文人意识为视角,以便找寻中国文艺片创作的出路。中国文艺片的创作既要坚持自我抒写的意境之美、底层情怀、家国忧思的文化品味,又要实现“剑走偏锋”思维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片 中国文人 文人意识 生成与传承
下载PDF
毛泽东文艺意义调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以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郁琪 蒋林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4,共6页
毛泽东《讲话》具有丰富而明确的文艺意义调度思想。从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利主义观念出发,强调政治标准第一并以社会效果来反向规范、调整文学创作,为革命文艺的意义生产提供了一条极具可操作性的外部路径。对人性和阶级性两个概念内涵... 毛泽东《讲话》具有丰富而明确的文艺意义调度思想。从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利主义观念出发,强调政治标准第一并以社会效果来反向规范、调整文学创作,为革命文艺的意义生产提供了一条极具可操作性的外部路径。对人性和阶级性两个概念内涵的重新解释,对歌颂和暴露问题的辩证阐述,则从文本内部为革命文艺的意义生产确定了最基本的价值轴线和价值意向呈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艺思想 意义调度 功利主义 人性 阶级性
下载PDF
论新时期审美范式文学理论的生成及其公共性
20
作者 肖明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3-161,共9页
新时期审美范式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审美范式文学理论是在特定时期文艺政策、理论资源、学术事件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逐渐生成的。在文学理论范式转型与知识合法性重建... 新时期审美范式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审美范式文学理论是在特定时期文艺政策、理论资源、学术事件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逐渐生成的。在文学理论范式转型与知识合法性重建的进程尚未完成之时,从公共性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反思是有必要的。文学观念趋于多元、“有学术”的文学理论论争、有文化抵抗意味的文论话语生产等公共性特征是值得赓续的审美范式文论传统,但审美范式文学理论对审美作“意识哲学”的理解以及它可能存在的本质主义知识观则需要反思、调整和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审美范式文学理论 生成 公共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