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液化空气储能技术及其在风电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39
1
作者 刘佳 夏红德 +2 位作者 陈海生 谭春青 徐玉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93-1996,共4页
本文介绍了新型液化空气储能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与风电场的匹配方法,同时对风能/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以及初投资较低等优点,这使其在风电的规模存储中具... 本文介绍了新型液化空气储能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与风电场的匹配方法,同时对风能/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以及初投资较低等优点,这使其在风电的规模存储中具备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日益突出的风力发电与输电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空气 储能 风电
原文传递
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系统构建及其性能 被引量:14
2
作者 蒋毅 张小松 殷勇高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0-784,共5页
在直接蒸发冷却和间接蒸发冷却(IEC)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构建了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系统(LDCS),该系统通过IEC对排风进行全热回收,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空调送风.研究表明:用LDCS进行空气调节是完全可行的,可有效利用太阳能、工业废气余热、燃... 在直接蒸发冷却和间接蒸发冷却(IEC)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构建了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系统(LDCS),该系统通过IEC对排风进行全热回收,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空调送风.研究表明:用LDCS进行空气调节是完全可行的,可有效利用太阳能、工业废气余热、燃气发动机余热等低品位热源,且系统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在热源温度为70℃时可达0.8;具有优异的蓄能特性,蓄能密度一般大于1 000MJ/m3,与常规蓄能模式相比,有显著的优势;在设定工况下,系统热力系数为0.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除湿 蒸发冷却 空调系统 蓄能
下载PDF
FLNG船舶能量管理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夏睿 王哲 +3 位作者 董博 韩凤翚 纪玉龙 蔡文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65-3176,I0019,共13页
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oati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system,FLNG)特种液货船作为开发海上天然气田的新式装置,极大的方便了对处于深海的气田的开发利用,该文以“Prelude”号FLNG作为母船,提出一种新型FLNG低温能量管理系统。... 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oati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system,FLNG)特种液货船作为开发海上天然气田的新式装置,极大的方便了对处于深海的气田的开发利用,该文以“Prelude”号FLNG作为母船,提出一种新型FLNG低温能量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液态空气作为媒介储存和释放能量,通过液态空气冷能与混合制冷循环相结合实现天然气液化过程,在提高LNG生产性能的同时集成了CO_(2)液化循环和电力的生产,通过CO_(2)液化和剩余冷能发电提高系统的输出性能,实现了FLNG船舶冷能的多级利用,也为FLNG船舶冷能利用提供新方法,新途径。所提系统相较于基准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在7.04年可实现成本回收。最后采用多目标性能优化,进一步提高系统㶲效率达60.67%,同时降低约2.3%的成本。该FLNG低温能量管理系统有高效、低耗、稳收益、低碳化等特点,可更好优化海上LNG供应链,促进航运业“双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船舶 低温能量管理 液态空气储能 系统设计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液化空气储能与发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谢英柏 薛晓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3-339,共7页
运用热力学理论建立液化空气储能阶段和释能发电阶段的数学模型,采用循环效率和液化率作为评价指标探讨压缩机组出口压力p4、低温泵出口压力、换热器效能、空气节流前温度和空气节流前压力对液化空气储能与发电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规... 运用热力学理论建立液化空气储能阶段和释能发电阶段的数学模型,采用循环效率和液化率作为评价指标探讨压缩机组出口压力p4、低温泵出口压力、换热器效能、空气节流前温度和空气节流前压力对液化空气储能与发电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提高低温泵出口压力与换热器效能,能显著增大系统循环效率;提高压缩机组出口压力p4,压缩机比耗功与膨胀机比输出功均增大,而系统循环效率有所降低;空气节流前压力越大、温度越低,节流后的液化率越大,循环效率越高。理论分析模型和研究结果可为液化空气储能与发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空气 储能 循环效率 液化率 性能分析
下载PDF
10 MW级深冷液化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工程化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维萌 黄葆华 +1 位作者 宋亚军 宋洁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19,共8页
新型非补燃深冷液化空气储能发电系统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能量型储能方式。首先,综述了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及研究现状。其次,围绕空气净化及压缩、空气液化、储热、蓄冷及膨胀发电五个子系统,简要介绍了10 MW级... 新型非补燃深冷液化空气储能发电系统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能量型储能方式。首先,综述了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及研究现状。其次,围绕空气净化及压缩、空气液化、储热、蓄冷及膨胀发电五个子系统,简要介绍了10 MW级非补燃深冷液化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运行模式及各子系统功能,并对各主要设备的工程化研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主要功能、特殊工艺设计要求、工艺设计参数及生产制造现状等。最后,对系统工程化应用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后续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深冷液化空气 储能 发电系统
原文传递
Efficiency Analysis of an Arrayed Liquid Piston Isothermal Air Compression System for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被引量:2
6
作者 HU Shiwei XU Weiqing +4 位作者 JIA Guanwei CAI Maolin LI Jidong LU Yueke REN Te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7-29,共13页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i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The main advantages of CAES are its high energy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i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The main advantages of CAES are its high energy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s its low energy density,meaning a natural cavern is required for air storage.High-pressure air compression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A liquid piston gas compressor facilitates high-pressure compression,and efficient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mpression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air compression.In this paper,a near isothermal compress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surface area and heat exchange by using multiple tube bundles in parallel in the compression chamber in order to obtain high-pressure air using liquid-driven compression.Air compression with a compression ratio of 6.25:1 is achieved by reducing the tube diameter and increasing the parallel tube number while keeping the compression chamber cross-sectional area constant in order to obtain a high-pressure air of 5 MPa.The performances of this system are analyzed when different numbers of tubes are applied.A system compression efficiency of 93.0%and an expansion efficiency of 92.9%can be achieved when 1000 tubes are applied at a 1 minute period.A new approach is provided in this study to achieve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pressure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piston gas compressor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high-pressure air
原文传递
绝热-近等温压缩空气耦合储能过程热压匹配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文 令兰宁 +4 位作者 李瑞雄 王海洋 陶瑞 金鹏 王焕然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25-3434,共10页
利用液体活塞机构强化储能过程压缩空气与环境的热量传递,可以有效降低压缩热耗散,提升储能过程电能向空气压力势能的转换效率。考虑到绝热压缩与近等温压缩空气储能的优势,本工作将近等温压缩与绝热压缩方式进行合理融合提出了复合压... 利用液体活塞机构强化储能过程压缩空气与环境的热量传递,可以有效降低压缩热耗散,提升储能过程电能向空气压力势能的转换效率。考虑到绝热压缩与近等温压缩空气储能的优势,本工作将近等温压缩与绝热压缩方式进行合理融合提出了复合压缩空气储能,通过建立不同压缩空气方式的热力计算模型,深入分析了绝热压缩与近等温压缩耦合作用下的高效储能特征,澄清了近等温压缩对储能系统高效运行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压缩空气储能过程的㶲效率高于传统绝热压缩空气储能;同时,近等温压缩空气对复合压缩空气储能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即变压排气液体活塞近等温压缩空气储能的㶲效率比恒压排气高3%,且变排气压工况下能够更好适应储气室内压力的变化,弱化储气室充气过程的温度效应;近等温压缩空气过程增加喷淋能够使㶲效率提升3.3%,且不同时段喷淋对液体活塞近等温压缩空气效能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活塞 复合压缩 空气储能 喷淋 恒压与变压排气
下载PDF
10MW级深冷液化空气储能发电系统自动启动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维萌 葛俊 +1 位作者 司派友 宋亚军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7,共9页
以10 MW级深冷液化空气储能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技术原理、系统构成、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并从自动控制视角,分别设计了储、释能阶段的启动方法。基于该自动启动方法,可完成储能阶段空气净化及压缩、空气液化、储热和蓄冷子... 以10 MW级深冷液化空气储能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技术原理、系统构成、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并从自动控制视角,分别设计了储、释能阶段的启动方法。基于该自动启动方法,可完成储能阶段空气净化及压缩、空气液化、储热和蓄冷子系统的联合运行以及释能阶段储热、蓄冷和膨胀发电子系统的联合运行,实现了储能阶段自动达到额定出液量及释能阶段自动满足额定发电量的需求,提高了能量型机械储能系统对电网负荷变化的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深冷液化空气 储能 发电系统 自动启动控制
原文传递
储热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4
9
作者 姜竹 邹博杨 +11 位作者 丛琳 谢春萍 李传 谯耕 赵彦琦 聂彬剑 张童童 葛志伟 马鸿坤 金翼 李永亮 丁玉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46-2771,共26页
储热技术在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储热技术的研究进展,分别从材料、装置、系统、政策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针对储热材料的性能提升,本文对构建复合型储热材料的配方研究、材料特... 储热技术在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储热技术的研究进展,分别从材料、装置、系统、政策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针对储热材料的性能提升,本文对构建复合型储热材料的配方研究、材料特性的微观模拟研究,及其相关的制备技术进行了总结。此外,随着高温熔融盐储热材料在光热发电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其产生的高温腐蚀行为与腐蚀防护技术进行了概述。储热装置方面,本文重点介绍了板式、填充床式和管壳式储热单元的强化传热方法。储热系统与应用方面,本文对基于相变储热和热管理、热化学储热、液态空气储能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储热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政策干预,因此本文对不同国家针对储热技术制定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热储热 相变储热 热化学储热 液态空气储能 政策与经济
下载PDF
计及液态空气储能与综合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振山 盛明鼎 陈哲盛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共8页
提高供应侧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消纳,降低传统火电机组的碳排放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针对能源系统低碳运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储液式碳捕集电厂、电转气、液化天然气气化站以及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 提高供应侧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消纳,降低传统火电机组的碳排放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针对能源系统低碳运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储液式碳捕集电厂、电转气、液化天然气气化站以及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策略,并结合需求侧的响应策略,从供需两侧联合调度以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低碳性。最后,以改进的IEEE 30节点电力系统与6节点天然气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出的低碳经济调度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风电消纳,减少系统的碳排放量,削峰填谷效果更为明显,并可有效降低系统运行的总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电厂 综合需求响应 液化天然气 Brayton循环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下载PDF
储能压力对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青山 葛俊 +3 位作者 黄葆华 王维萌 刘迎文 何雅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共9页
为了探究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工作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内在作用机理及系统能效提升方法,建立了该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应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流程仿真,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特性分析,并深入研究了液态空气储能压力对系统各单元及系统能效的... 为了探究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工作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内在作用机理及系统能效提升方法,建立了该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应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流程仿真,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特性分析,并深入研究了液态空气储能压力对系统各单元及系统能效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较高品位的压缩余热和较小的循环空气流量可有效提升系统余热再利用率,显著提升系统性能;当储能压力由0.86 MPa提升至1.67 MPa时,系统压缩热的品位得以提升,膨胀机级间再热温度由114℃提升至160℃,同时可降低循环空气流量约0.5%,使得压缩机耗功降低,同时膨胀机输出总功增加,系统效率由31.61%提升至42.54%;储能压力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低温储罐漏热,并减少制冷膨胀机出口带液量,可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压缩空气储能 储能压力 热力学特性
下载PDF
空调蓄冷材料及蓄冷球内非固定融化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晓燕 马最良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92-896,共5页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空调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和比热等热学性能。并对该种蓄冷材料制成的蓄冷球进行了释冷特性的研究,探讨了蓄冷球内固液密度差引起的固态物上浮对蓄冷球融化释冷的影响,得到了融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空调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和比热等热学性能。并对该种蓄冷材料制成的蓄冷球进行了释冷特性的研究,探讨了蓄冷球内固液密度差引起的固态物上浮对蓄冷球融化释冷的影响,得到了融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该蓄冷材料融解热为149.4kJ/kg,相变温度为7.9℃,该相变材料可作为空调蓄冷材料,蓄冷球的直径及固液密度差对融化释冷特性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冷材料 实验研究 释冷特性 固液密度差 蓄冷空调
下载PDF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液化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安保林 陈嘉祥 +1 位作者 王俊杰 杨鲁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78-2482,共5页
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可将剩余或不连续的电力储存一定时间并以稳定的功率输出。相比于传统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该技术具有储能密度高及储存压力低等优点,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小,对于改善我国发电行业的"弃风"现象、满足电网系统的&q... 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可将剩余或不连续的电力储存一定时间并以稳定的功率输出。相比于传统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该技术具有储能密度高及储存压力低等优点,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小,对于改善我国发电行业的"弃风"现象、满足电网系统的"削峰填谷"需求具有重大意义。高压空气的液化是液态空气储能技术的关键过程,液化率的高低对于系统的电-电转化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以液态空气储能系统为对象,分析了液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液化率随液化压力呈现非单调变化趋势,随液化温度降低而提高,随储存压力提高而升高,随复温压力提高而降低,随蓄冷效率提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空气储能 液化率 影响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含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6
14
作者 阿热帕提·艾尼瓦尔 陈洁 +1 位作者 廖跃洪 杨彦飞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0-189,共10页
研究多能源联合供应的综合能源系统对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有重大的意义。消纳新能源和多种能源互补是深冷液化空气储能(cryogenic 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LAES)系统的重要优势,为了提升综合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并且... 研究多能源联合供应的综合能源系统对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有重大的意义。消纳新能源和多种能源互补是深冷液化空气储能(cryogenic 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LAES)系统的重要优势,为了提升综合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并且能够消纳更多的新能源,首先将LAES系统加入综合能源系统中,建立含LAES的综合能源系统,搭建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以系统最小化运行成本为目标,以实际负荷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性调度优化模型;最后通过MATLAB对系统进行仿真,并且调用商用软件CPLEX进行优化,从而验证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加入新型储能设备后,提高了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效益、新能源消纳率、一次能源节约率及碳减排量,同时能够平稳地应对能源价格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冷液化空气储能 综合能源系统 多能联供 新能源消纳 经济性运行 低碳运行
下载PDF
低温高压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章 安保林 +3 位作者 陈嘉祥 张涛 周远 王俊杰 《低温与超导》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0,43,共5页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传统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存在储能密度低、储存容积大等缺点,应用推广受到很大限制。液态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相比于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能量储存密度显著提高。因...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传统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存在储能密度低、储存容积大等缺点,应用推广受到很大限制。液态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相比于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能量储存密度显著提高。因此,基于低温空气液化原理,提出一种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其核心热力学过程为将空气降温液化后以高压状态存储,通过节流后的空气实现冷量回收,使得系统不需引入额外冷量。对该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系统效率可达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空气储能 液化 分析
原文传递
液化空气储能技术应用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慧 苏苗印 《中外能源》 CAS 2021年第2期90-95,共6页
液化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新颖高效的能源系统集成方案。常规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由空气液化储存、空气膨胀发电和空气蓄冷换热3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用电低谷时,低温液化空气暂时储存于液空贮槽中;用电高峰时,气化后的高温高压空气驱动... 液化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新颖高效的能源系统集成方案。常规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由空气液化储存、空气膨胀发电和空气蓄冷换热3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用电低谷时,低温液化空气暂时储存于液空贮槽中;用电高峰时,气化后的高温高压空气驱动发电膨胀机对外输出电能;空气蓄冷换热子系统主要起到回收冷量的目的。与其他储能方式相比,液化空气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使用场合广、安全环保卫生、装置调节灵活等优势。缺点是整体循环效率不高,目前液化空气储能提能提效主要利用外界过剩热源或冷源,但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经常缺乏外界过剩能量,亟需寻求一种通过改善系统内耦合方式显著提高系统整体循环效率的途径。另外,设备选型较为复杂,新型高比热容深冷蓄冷材料由于技术和价格因素还不能使用在大容量蓄冷场合,大型旋转动设备的自主设计和国产化还有待加强。未来液化空气储能可能实现的技术创新点包括:应用液化装置变负荷技术,减少设备频繁开停机带来的调试消耗和故障风险;使用更广泛的热耦合和系统联动工艺提高系统整体循环效率;超大规模蓄冷器和新型蓄冷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大型空气液化储能装置与其他装置的联产联动。液化空气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应用领域将更加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空气储能 可再生能源 储能密度 循环效率 深冷蓄冷材料 设备国产化
下载PDF
基于液态天然气冷能利用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优化与性能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俊先 刘延江 +3 位作者 刘坤 高诏诏 陈六彪 王俊杰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77,共9页
液态空气储能(LAES)具有不受地理限制和储能密度高的特点,是有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为了进一步提升LAES的系统往返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出了联合液态天然气(LNG)冷能利用和有机朗肯循环(ORC)与LAES的新型集成系统。建立了集成系统的热力... 液态空气储能(LAES)具有不受地理限制和储能密度高的特点,是有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为了进一步提升LAES的系统往返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出了联合液态天然气(LNG)冷能利用和有机朗肯循环(ORC)与LAES的新型集成系统。建立了集成系统的热力学和经济性评价方法,基于仿真计算探究了关键参数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并对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系统膨胀压力的增大,系统效率和功率输出也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在减小;系统往返效率随着膨胀级数先增大再减小;采用四级膨胀时,系统的效率达到了62.26%,相较于常规的LAES系统效率提升了7%~12%;当峰谷电价差为0.848元/(k W·h)时,系统的净现值、动态回收期以及平准化度电成本分别为11905.85万元、4.48年和0.893元/(k W·h)。该研究结果可为LAES系统的工程应用和效率提升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空气储能 LNG冷能利用 有机朗肯循环
下载PDF
非补燃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模拟研究
18
作者 姬海民 薛磊 +7 位作者 周方盛 王电 陈诚 李靖 刘辉 薛宁 张知翔 徐党旗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5期910-918,共9页
【目的】压缩空气储能是大容量、长周期、低成本、高效率的一种储能技术,由于气态压缩空气储能受制于储气室的苛刻要求,无法多场景、规模化推广应用,因此提出一种非补燃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方法】构建了系统理论计算模型,对系统内... 【目的】压缩空气储能是大容量、长周期、低成本、高效率的一种储能技术,由于气态压缩空气储能受制于储气室的苛刻要求,无法多场景、规模化推广应用,因此提出一种非补燃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方法】构建了系统理论计算模型,对系统内压缩机级间温度、压缩机级数、透平入口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同时与非补燃气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压缩机级间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制约系统电-电转化效率的提升;压缩机级数与压缩机耗功呈现正相关趋势,与透平发电功率呈现负相关趋势;在入口压力相同的条件下,透平入口温度越高,发电功率越大,电-电转化效率越高;与非补燃气态储能系统相比,非补燃液态储能密度增加了3.7倍,储气室容积缩小了9/10。【结论】非补燃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有效解决了储气室的难题,使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能够在多场景、规模化推广应用,对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及电网大容量储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调峰 非补燃 气态压缩空气储能 液态压缩空气储能
下载PDF
一种基于液态空气储能枢纽站的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铠诚 钟鸣 +2 位作者 曾平良 朱良管 黄林海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21-128,共8页
再电气化是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发展趋势。终端能源的深度再电气化,如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交通电气化等,将大幅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利用的比例,提高配电网,特别是城市电网的电力负荷水平,为配电网的运行、安全及可靠性带来新的... 再电气化是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发展趋势。终端能源的深度再电气化,如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交通电气化等,将大幅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利用的比例,提高配电网,特别是城市电网的电力负荷水平,为配电网的运行、安全及可靠性带来新的挑战。储能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液态空气储能枢纽站(LAES)的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CAES)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文章建立基于液态空气储能枢纽站的分布式压缩控制储能配置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日前运行成本最小和实时运行偏差最小为目标的双层优化MPC控制模型,满足配电网及液态空气-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安全运行条件;以改进IEEE 30节点测试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空气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 能源枢纽站 模型预测控制
下载PDF
液态空气储能与液态CO_(2)储能技术对比 被引量:3
20
作者 姬海民 韩伟 +4 位作者 赵瀚辰 周屈兰 李文锋 宋晓辉 姚明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539-5546,共8页
为了解决压缩空气储能储气室容积大、成本高的问题,液态空气储能和液态CO_(2)储能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及研究。针对这两大储能系统,借助ASPEN PLUS软件搭建了热力学物理模型,并借助分析对两大储能系统进行热力学和关键参数敏感性研究... 为了解决压缩空气储能储气室容积大、成本高的问题,液态空气储能和液态CO_(2)储能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及研究。针对这两大储能系统,借助ASPEN PLUS软件搭建了热力学物理模型,并借助分析对两大储能系统进行热力学和关键参数敏感性研究分析。研究表明: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损失主要发生在压缩机及蓄热蓄冷装置上,分别占比45.02%、37.61%。液态CO_(2)储能系统损失主要发生在低温膨胀机、压缩机及蓄冷蓄热装置上,分别占比26.99%、23.88%、30.41%。从电-电转化效率方面:在绝热条件下,两大储能系统由于在充放电过程能量消耗大,电-电转化效率都低于55%,相比液态空气储能,液态CO_(2)储能效率高。从系统成熟度方面:液态空气储能已得到工程应用,而液态CO_(2)储能还处于研究阶段,未得到工程化应用。从投资成本方面;液态CO_(2)储能单位千瓦投资成本高于液态空气储能约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空气储能 液态CO_(2)储能 [火用]损失 电-电转化效率 系统成熟度 投资成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