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16
1
作者 秦炜 何隽祥 +6 位作者 施瑾 邢清和 高建军 钱学庆 刘壮俊 舒安利 贺林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8-252,共5页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是一种由于Ⅰ型胶原形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强为主要症状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和中等程度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成骨不全 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1.31 q2...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是一种由于Ⅰ型胶原形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强为主要症状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和中等程度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成骨不全 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1.31 q22和7q22.1,其致病基因分别为COL1A1和COL1A2。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成骨不全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在COL1A1遗传位点发现紧密连锁(LOD=9.31;θ=.00)。突变检测发现在 COL1A1基因第26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处存在一由GT转换为AT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是导致成 骨不全的致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连锁分析 突变 剪接位点
下载PDF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和突变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祎群 陈柳青 +2 位作者 吴黎明 徐秀莲 孙建方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明确先证者的临床诊断后,收集该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应用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的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并对该定位区域内DSRAD基因直接测序,分析其突变位点。结果基因分型和连锁... 目的探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明确先证者的临床诊断后,收集该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应用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的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并对该定位区域内DSRAD基因直接测序,分析其突变位点。结果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和已知报道的区域一致。突变研究发现该家系所有患者的DSRAD基因2号外显子均携带CAA→TAA的突变,使得517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成中止密码子。结论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的患者存在DSRAD基因的无义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突变研究 基因组DNA 致病基因定位 连锁分析 基因分型 1号染色体 D基因 临床诊断 家系成员 直接测序 突变位点 研究发现 无义突变 谷氨酰胺 先证者 区域内 TAA CAA 外显子 密码子 氨基酸 患者
原文传递
Ser217Cys mutation in the Ig Ⅱ domain of FGFR3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achondroplasia 被引量:9
3
作者 ZHANG Shi-rong ZHOU Xiao-qing +5 位作者 REN Xiang WANG Tian-tian YUAN Ming-xiong WANG Qing LIU Jing-yu LIU Mu-g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017-1019,共3页
Achondroplasia (ACH)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skeletal dysplasia characterized by disproportionately short stature, lumbar lordosis, relative macrocephaly and other skeletal anomalies resulting from a defect in th... Achondroplasia (ACH)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skeletal dysplasia characterized by disproportionately short stature, lumbar lordosis, relative macrocephaly and other skeletal anomalies resulting from a defect in the maturation of the chondrocytes in the growth plate of the cartilage. The combined frequency of the disease has been estimated to be 1 in 15 000 live births.1 ACH is inherited in autosomal dominant fashion with a complete penetrance, more than 80% of affected individuals have de novo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aternal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 ACHONDROPLASIA mutation linkage analysis
原文传递
Dysferlin缺陷:肢带2B型肌营养不良与Miyoshi肌病的致病原因 被引量:7
4
作者 孙顺昌 樊绮诗 +6 位作者 吴华成 France Leturcq 张炳峰 于文 Nathalie Deburgrave 刘明 宋永建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对临床怀疑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营养不良一家系进行分析 ,以明确肌病类型并寻找其致病基因的分子缺陷。方法 用与 8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营养不良基因连锁的短串联重复序列标记进行连锁分析 ,用与 5种肌营养不良相关的单克... 目的 对临床怀疑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营养不良一家系进行分析 ,以明确肌病类型并寻找其致病基因的分子缺陷。方法 用与 8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营养不良基因连锁的短串联重复序列标记进行连锁分析 ,用与 5种肌营养不良相关的单克隆抗体作多重免疫印迹分析检测相应致病基因的编码产物 ;通过逆转录 - PCR扩增先证者致病基因的编码序列并测序 ,确定基因突变。结果 家系连锁分析显示在 DYSF基因附近的 D2 S337位点的优势对数记分值为 1.85 ,提示致病基因与 D2 S337连锁 ;免疫印迹分析提示患者DYSF基因的编码产物 dysferlin缺陷 ;测序证明先证者DYSF基因的c DNA第 6 4 2 9位发生纯合性del G突变。结论 综合研究结果和临床资料 ,这一家系中的先证者被诊断为 Miyoshi肌病 ,由DYSF基因纯合性缺失突变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sferlin缺陷 肢带2B型肌营养不良 MIYOSHI肌病 致病原因
原文传递
晶体蛋白βA1基因缺失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性先天性白内障 被引量:4
5
作者 齐艳华 贾红艳 +5 位作者 黄尚志 林辉 谷静芝 苏虹 张铁英 高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 对一个中国人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克隆研究。 方法 选取候选基因附近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进行连锁分析 ,对提示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内的候选基因测序 ,寻找突变。 结果 该家系致病... 目的 对一个中国人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克隆研究。 方法 选取候选基因附近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进行连锁分析 ,对提示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内的候选基因测序 ,寻找突变。 结果 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在 17q11.1- 12约 11.78c M的范围内 ,并在候选基因晶体蛋白βA1基因 (CRYBA1)的外显子 4发现一个密码子缺失 (ΔG91)与家系患者共分离 ,在正常人群中没有检测到。 结论 该家系的核性先天性白内障系由 CRYBA1基因外显子 4的缺失突变ΔG91引起。这是首次报道由 CRYBA1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核性白内障表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蛋白βA1 基因缺失 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自内障
原文传递
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致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及DMP1的突变检测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英 史俊南 +2 位作者 仇学明 肖尚喜 孔祥银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 :对中国江苏淮阴一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 ,同时对该疾病的候选基因之一DMP1进行突变检测。方法 :用位于 4q2 1区域的 7个微卫星位点对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 ,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分析 (P... 目的 :对中国江苏淮阴一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 ,同时对该疾病的候选基因之一DMP1进行突变检测。方法 :用位于 4q2 1区域的 7个微卫星位点对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 ,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分析 (PCR -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DMP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所选的 7个位点中 ,除D4S45 1和D4S15 34之外 ,最大Lod值Zmax均大于 3(θ =0 ) ;PCR -SSCP和测序结果显示DMP1Exon 2~ 6均无突变。结论 :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与位于 4q2 1区域的微卫星位点GATA6 2A11、DSP、DMP1、SPP1和D4S15 6 3连锁 ;排除了DMP1做为该疾病致病基因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 家系 基因 连锁 突变
下载PDF
Clinical and 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a Multi-generational Chinese Family Afflicted with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被引量:6
7
作者 Jingyao Zhang Jie Ma +9 位作者 Xiaoyun Du Dapeng Wu Hong Ai Jigang Bai Shunbin Dong Qinling Yang Kai Qu Yi Lyu Robert K Valenzuela Chang Li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2-38,共7页
Background:Von Hippel-Lindau (VHL) disease is a hereditary tumor disorder caused by mutations or deletions of the VHL gene.Few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the clinical phenotype and genetic ba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V... Background:Von Hippel-Lindau (VHL) disease is a hereditary tumor disorder caused by mutations or deletions of the VHL gene.Few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the clinical phenotype and genetic ba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VHL disease in China.This study armed to present clinical and genetic analyses of VHL within a five-generation VHL family from Northwestern China,and summarize the VHL mutation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amilies with VHL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Methods:A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family members was done to collect the general information.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clinical VHL cases was launched to collect the relative clinical data.Genetic linkage and haplotype analysis were used to make sure the linkage of VHL to disease in this family.The VHL gene screening was performed by directly analyzing DNA sequence output.At last,we summarized the VHL gene mutation in China by the literature review.Results:A five-generation North-western Chinese family afflicted with VHL disease was traced in this research.The family consisted of 38 living family members,of whom nine were affected.The individuals afflicted with VHL exhibited multi-organ tumors that included pheochromocytomas (8),central nervous system hemangioblastomas (3),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 (2),pancreatic cysts (3),renal cysts (4),and paragangliomas (2).A linkage analysis resulted in a high maximal LOD score of 8.26 (theta =0.0) for the marker D3S1263,which is in the same chromosome region as VHL.Sequence analysis result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functional C〉T transition mutation (c.499 C〉T,p.R167W) located in exon 3 of the 16th codon of VHL.All affected individuals shared this mutation,whereas the u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and an additional 100 unrelated healthy individuals did not.To date,49 mutation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is disease in Chinese populations.The most frequent VHL mutations in China are p.S65 W,p.N78 S,p.R161Q and p.R167 W.Conclusions:The results supp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linkage Analysis mutation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原文传递
黄金期货与白银期货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GJR-MRS-SJC-Copula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海涛 曾树峰 +2 位作者 吴含英 孟令捷 任瑞 《中国证券期货》 2024年第2期25-34,40,共11页
金银期货具有“尖峰厚尾”、波动聚集、有偏和非对称等特征。文章通过构建ARMA(p,q)-GJR-SkT模型刻画金银期货的边缘分布,接着引入Markov状态转换的MRS-SJC-Copula模型考察上期所金银期货主力合约间的动态相关性及结构。结果表明,金银... 金银期货具有“尖峰厚尾”、波动聚集、有偏和非对称等特征。文章通过构建ARMA(p,q)-GJR-SkT模型刻画金银期货的边缘分布,接着引入Markov状态转换的MRS-SJC-Copula模型考察上期所金银期货主力合约间的动态相关性及结构。结果表明,金银期货间存在有偏和非对称等特征,同时都具有负向“杠杆效应”,其相依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且持续存在高低两种不同状态的概率转换;利空消息对当期金银期货的冲击较大,且下跌带来的冲击要大于上涨产生的影响;动态联动性的内部结构显示金银期货收益率受过去信息的持续影响,同时各自的基差变化对动态相关性影响显著;突发事件的冲击会使金银期货的上下尾发生结构突变,引发风险传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期货 GJR-MRS-SJC-Copula模型 动态联动性 结构突变
下载PDF
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家系SEDL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林婴 饶绍琴 +11 位作者 杨洋 黄文芳 周瀚 刘晓琦 张天 鲁芳 王跃 王俊妨 常晋霞 詹新 刘兵 杨正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鉴定中国西南地区一个4代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大家系的分子遗传缺陷。方法采用X染色体荧光标记微卫星标记物进行连锁分析,并通过直接序列分析筛查SEDL基因突变。结果DXS987与DXS8051之间呈现连锁(最大LOD值:3.82;θ=0),... 目的鉴定中国西南地区一个4代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大家系的分子遗传缺陷。方法采用X染色体荧光标记微卫星标记物进行连锁分析,并通过直接序列分析筛查SEDL基因突变。结果DXS987与DXS8051之间呈现连锁(最大LOD值:3.82;θ=0),致病基因定位于Xp22.2-Xp23.1;序列分析发现SEDL基因第4外显子发生点突变(c.239A〉G),导致在第80位编码氨基酸由组氨酸置换为精氨酸(H80R)。结论SEDL基因与此中国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大家系表型完全连锁,并发现该基因新的致病突变(H80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 SEDL基因 连锁分析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EXT2基因IVS2+1G>A突变致遗传性多发性外生性骨疣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正茂 郑多 +7 位作者 潘乾 杨一峰 赵天力 刘小平 邬玲仟 蒋冬贵 夏昆 夏家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确定一个遗传性外生性骨疣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应用基因组扫描方法 ,利用 8、11和 19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 ,确定候选基因 ,然后对候选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进行测序分析寻找突变 ,并行... 目的 确定一个遗传性外生性骨疣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应用基因组扫描方法 ,利用 8、11和 19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 ,确定候选基因 ,然后对候选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进行测序分析寻找突变 ,并行逆转录 - PCR扩增 m RNA加以证实。结果 该家系致病基因被定位在 11号染色体的 EXT2基因区 ,在 EXT2基因中检测到 1个 IVS2 +1G>A(5 36 +1G>A)突变 ,该突变与疾病共分离。逆转录 - PCR证实 ,该突变导致编码区的第 316~ 5 36位共 2 2 1个碱基的缺失 ,使 10 6位密码子至 178位密码子及紧随的两个核苷酸的缺失 ,造成移码 ,形成 12 5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结论 EXT2基因的 IVS2 +1G>A突变是导致这个家系发生外生性骨疣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2基因 IVS2+1G〉A突变 遗传性多发性外生性骨疣 致病基因
原文传递
Two novel mutations of the 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 gene in two Chinese families with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立 陈浩明 +6 位作者 刘木根 金磊 魏勇 吴学军 刘又鹗 褚仁远 柴建华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6期833-836,149,共4页
Objective To detect mutations of the 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 (RPGR) gene in two Chinese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families. Methods Fragments of exons 1-19 of the RPGR gene were amplified with intron... Objective To detect mutations of the 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 (RPGR) gene in two Chinese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families. Methods Fragments of exons 1-19 of the RPGR gene were amplified with intronic primers, using genomic DNA as template.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roducts were analysed by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and direct sequencing.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aring DNA sequences of the patients with those of the normal controls.Results Two novel mutations, c1536delC and E332X, were identified in exons 12 and 9 of the RPGR gene in both families. Each mutation was the first mutation found in their respective exons. Both mutations were predicted to cause premature termination, which resulted in truncated proteins without normal functions of the RPGR products.Conclusions Both mutations are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pathogenesis in the respective families. Our data might be helpful in analysing the function of the RPGR prot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ye Proteins linkage (Genetics) mutation X Chromosome Carrier Proteins Female Humans Ma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olymorphism 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al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Retinitis Pigmentosa Sequence Analysis DNA
原文传递
遗传算法中的连锁与变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凌霄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3-96,共4页
通过分析生物对人工选择响应的实验 ,应用遗传及进化理论对遗传算法的连锁与变异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以增加初始种群有利于进化方向的连锁和采用基因流的方法提高遗传算法的效率及解决早熟收敛问题 .
关键词 进化生物学 遗传算法 连锁 变异
下载PDF
X-连锁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1例产前诊断 被引量:4
13
作者 常青 孔祥东 +2 位作者 史惠蓉 郭红军 张颖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突变分析和连锁分析进行X-连锁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XLHED)产前诊断的方法。方法:提取1例XLHED患儿和患儿母亲的外周血DNA及男性胎儿羊水细胞DNA,扩增ED1基因所有8个外显子并直接测序检测突变,采用PCR方法检测与ED1基因... 目的:探讨使用突变分析和连锁分析进行X-连锁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XLHED)产前诊断的方法。方法:提取1例XLHED患儿和患儿母亲的外周血DNA及男性胎儿羊水细胞DNA,扩增ED1基因所有8个外显子并直接测序检测突变,采用PCR方法检测与ED1基因紧密连锁的DXS337位点的多态性。结果:先证者ED1未检测出突变,多态分析发现男性胎儿未携带风险X染色体。结论:ED1基因突变检测结合基因连锁分析的方法能准确地对XLHED进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 产前诊断 连锁分析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一个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维吾尔家系致病基因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小辉 康晓静 +6 位作者 孙淼 迪力努尔 何玉红 吴秀娟 刘建勇 吴卫东 普雄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5-619,共5页
目的对一个维吾尔族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epidermolyticpalmoplantarkeratoderma,EPPK)家系角蛋白9基因(keratin9gene,KRT9)进行测序,以检测其是否为该病的致病基因。方法提取新疆地区一个维吾尔族EPPK家系外周血基因组DNA,针... 目的对一个维吾尔族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epidermolyticpalmoplantarkeratoderma,EPPK)家系角蛋白9基因(keratin9gene,KRT9)进行测序,以检测其是否为该病的致病基因。方法提取新疆地区一个维吾尔族EPPK家系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已知候选基因KRT9和KRT1,分别对其所在染色体位置17q12-q21和12q13选取遗传标记进行连锁分析研究,确定连锁区域后,对区域内KRT9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分别得到48个家庭成员遗传标记的基因型和单倍型,经Linkage软件计算分析,发现标记D17S1787在θ=0时Lod值达到8.65,并最终将该病候选区域定位于遗传标记17/TGj36620115-D17S846之间约1Mb范围内。排除该病与位于染色体12q13上的遗传标记D12S96(θ=0时Lod=-θ)连锁。末发现KRT9基因存在致病性突变。结论提示该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7q21.2上(chr17:3662008337146934)约1Mb区域内,且突变位点不位于KRT9基因编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 连锁分析 17号染色体 角蛋白9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猪ARID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绿草 董世雄 +6 位作者 段梦琪 刘思源 陈莹 张健 严飞飞 强巴央宗 商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4,共8页
为探究猪ARID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在DNA水平上对藏猪、大白猪ARID5B(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5B)基因5′侧翼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在mRNA水平上对两猪种的肝... 为探究猪ARID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在DNA水平上对藏猪、大白猪ARID5B(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5B)基因5′侧翼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在mRNA水平上对两猪种的肝脏、背脂和背最长肌组织中的ARID5B基因表达量进行了RT-qPCR检测;并对两猪种的背膘厚和背最长肌组织中IMF(Intramuscular fat)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ARID5B基因5’侧翼区,存在T-2216C和In-2029Del缺失2个连锁突变位点,藏猪与大白猪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相同组织不同品种间,ARID5B基因在肝脏、背脂和背最长肌中mRNA相对表达量趋势完全一致,且藏猪ARID5B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大白猪(P<0.01);藏猪背膘厚和IMF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经DNA、mRNA水平、背膘厚和IMF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ARID5B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背膘厚和IM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5B 基因多态性 脂肪沉积 连锁突变
原文传递
一个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颖浩 杨琴波 +3 位作者 邓云华 余念文 王擎 刘木根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9-312,共4页
鉴定了一个中国家庭中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型神经纤维瘤,通过连锁分析和NF1基因测序,发现该家系中NF1疾病的致病基因与NF1基因连锁,并在NF1基因上发现了一个无义突变G1336X,该突变导致神经纤维蛋白从C末端截断1483个氨基酸残基。G13... 鉴定了一个中国家庭中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型神经纤维瘤,通过连锁分析和NF1基因测序,发现该家系中NF1疾病的致病基因与NF1基因连锁,并在NF1基因上发现了一个无义突变G1336X,该突变导致神经纤维蛋白从C末端截断1483个氨基酸残基。G1336X突变在该家系中与疾病共分离,但家系中的正常成员未能检出,表明NF1基因的G1336X的突变是引起该家族患NF1疾病的原因。该突变是第一次在中国NF1疾病人群中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 连锁分析 测序 无义突变
下载PDF
A Chinese family with Axenfeld-Rieger syndrome:report of the clinical and genetic findings 被引量:1
17
作者 Da-Peng Sun Yun-Hai Dai +3 位作者 Xiao-Jing Pan Tao Shan Dian-Qiang Wang Peng 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7年第6期847-853,共7页
AIM: To describe a Chinese family affected by a severe form of Axenfeld-Rieger syndrome (ARS) and characterize the molecular defect in PITX2 in the family. METHODS: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typical ARS from a Chin... AIM: To describe a Chinese family affected by a severe form of Axenfeld-Rieger syndrome (ARS) and characterize the molecular defect in PITX2 in the family. METHODS: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typical ARS from a Chinese family were investigated. We performed genome- wide linkage scan and exome sequencing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ic mutations, Candidate mutations were verified for co-segregation in the whole pedigree using Sanger sequencing,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expression of the pathogenic gene. RESULTS: Genome-wide linkage and exome sequencing analyses showed PITX2 as the disease candidate gene. A〉G substitution at position -11 of 3'ss of exon 5 (IVS5- 11A〉G) that co-segregated with the disease phenotype was discovered in the family. The PITX2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and protein levels were about 50% lower in patients with ARS than in u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in the family,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implicate the first intronic mutation of the PITX2 gen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 severe form of ARS in a Chinese family.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 systematic search for intronic mutation in ARS cases for which no mutations in the exons of PITX2 have been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enfeld-Rieger syndrome exome sequencing linkage analysis PITX2 intronic mutation
下载PDF
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嵘 李浒 +9 位作者 詹成雄 冒海燕 詹泰岚 朱正烽 刘平 袁文林 柯铁 王擎 刘木根 唐朝晖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 对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及突变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和临床检查,鉴定了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大家系.并对已知位点及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在染... 目的 对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及突变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和临床检查,鉴定了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大家系.并对已知位点及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PCR扩增候选基因MYH14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将这两个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DFNA4位点,最大连锁值为4.94.具有统计学意义.突变检测发现MYH14基因的杂合突变c.359T〉C(p.S120L),DNA直接测序确证两家系的所有患者均携带该突变,而家系中正常人则均不携带该突变.结论 第1次在中国非综合性耳聋家系中发现MYH14基因的突变,表明MYH14基因突变也是导致中国人非综合性耳聋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 MYH14基因 连锁分析 突变
原文传递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1位点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正华 牛振民 +11 位作者 袁文涛 赵敬军 蒋法兴 张静 柴宝 熊晓燕 项蕾红 王艺 徐世杰 刘维达 郑志忠 黄薇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67-674,共8页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 24.1区域(DSAP1)和15q25.1 26.1区域(DSAP2)。本研...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 24.1区域(DSAP1)和15q25.1 26.1区域(DSAP2)。本研究对2个无关的六代DSAP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在D12S84位点的最高累积LOD值为8.28(θ=0.00)。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2q24.1~q24.2(D12S330和D12S354)之间8.0cM的区域内。该区域与DSAP1 的致病区域部分重叠。对重叠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CRY1,PWP1,ASCL4,PRDM4,KIAA0789和CMKLR1)的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在DSAP病人中未发现突变位点。提示该6个候选基因可能与这2个DSAP家系的发病机理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 全基因组扫描 连锁分析 突变检测
下载PDF
Smith-Fineman-Myers综合征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奇迹 龚瑶琴 +3 位作者 李江夏 张锡宇 高贵敏 郭亦寿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 精细定位 Smith- Fineman- Myers综合征 ( Smith- Fineman- Myers syndrome,SFMS)致病基因 ,缩小致病基因候选区域。方法 从原定位区域中选择了 13个新的多态位点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变性聚... 目的 精细定位 Smith- Fineman- Myers综合征 ( Smith- Fineman- Myers syndrome,SFMS)致病基因 ,缩小致病基因候选区域。方法 从原定位区域中选择了 13个新的多态位点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 ,分析 SFMS家系中各成员多态位点基因型。从缩小的区域中根据已知基因的功能 ,从中选择了 GPC3、GPCR2、MST4和 GL UD2作为候选基因 ,设计了扩增全部外显子和内含子外显子接头序列的引物 ,通过直接测序法对家系中的患者进行了突变检测。结果 连锁分析结果将 SFMS定位区域缩小到 10 .18Mb,所有 4个候选基因在患者中未检测到突变。结论 候选区域的缩小 ,为最终分离 SFMS的致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GPC3、GPCR2、MST4和 GL UD2不是中国山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th—Fineman—Myers综合征 连锁分析 基因定位 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