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击火发生的影响因子与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吉利 毕武 +2 位作者 王晓红 王孜博 李迪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74-2684,共11页
雷击火是最重要的自然火源,由此引发的森林火灾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损失,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其预测研究.本文以影响雷击火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云地闪特征、可燃物、气象和地形4个因素对雷击火形成、发展的影响及... 雷击火是最重要的自然火源,由此引发的森林火灾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损失,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其预测研究.本文以影响雷击火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云地闪特征、可燃物、气象和地形4个因素对雷击火形成、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雷击火预测研究中广泛使用的Logistic模型、K-函数等数学方法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对美国、加拿大的雷击火预测方法和流程进行介绍,最后对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探讨性的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的研究内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雷击火预测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火 预测模型 云地闪 可燃物
原文传递
北美雷击火概率预测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肖志远 姜恩来 刘毅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1年第9期21-25,共5页
从模型结构、预测原理、建立方法、应用效果和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北美,特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雷击火概率预测模型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该模型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适用性,使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此系统,可为建立... 从模型结构、预测原理、建立方法、应用效果和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北美,特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雷击火概率预测模型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该模型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适用性,使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此系统,可为建立适用于我国林区雷击火的概率预测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火 预测模型 森林火灾
下载PDF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臧桐汝 舒立福 +4 位作者 王明玉 赵凤君 同小娟 司莉青 陈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4-76,共13页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防控决策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68-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以及雷电定位监测数据、植被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利用Arcma...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防控决策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68-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以及雷电定位监测数据、植被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利用Arcmap和统计软件从雷电活动(雷电流强度、陡度、电流极性、能量)、气象因子(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林分类型(落叶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和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等方面,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结果】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8-2010年共发生508次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其中6月份最为频繁;10:00-17:00是雷击火高发时段;阿木尔、塔河、呼中、新林和松岭是大兴安岭雷击火易发地区。雷电活动对雷击火发生有一定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多为负闪,雷电流强度和陡度分别为-10~-1 kA和-10~-1 kA/μs,雷电流释放的能量与雷击火的发生之间无明显规律性。气象因子中,气温与雷击火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与雷击火发生相关性不显著。雷击火的发生同样受林分类型和海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落叶松林中,0°~10°坡度雷击火发生较频繁,坡向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海拔300~900 m的地区为雷击火高发区。【结论】明确了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建议在夏季尤其是6月份对重点林区进行雷击火的监测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雷击火 森林火灾 雷电活动
下载PDF
干雷暴与森林火险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黄艳 张吉利 +4 位作者 张明远 王晓红 韦睿 刘灵 陈方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45,共6页
干雷暴是一种在防火期内极易造成森林火灾的天气过程,国外已将其作为火险天气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数十年研究,但在国内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相关内容并不多。文中从干雷暴的特征和形成条件、预测及应用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脉络,并... 干雷暴是一种在防火期内极易造成森林火灾的天气过程,国外已将其作为火险天气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数十年研究,但在国内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相关内容并不多。文中从干雷暴的特征和形成条件、预测及应用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脉络,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基于我国林区探空监测站不足的特点,建议使用地面气象资料模拟输出探空数据,并借鉴国外闪电活跃等级、RF99等干雷暴预测研究成果,结合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在我国干雷暴引发雷击火较多的大兴安岭地区进行探索性应用,以减少这种灾害性天气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险天气 干雷暴 雷击火 预报模型
原文传递
寒温带森林夏季火发生蔓延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柯珍 舒立福 +1 位作者 梁灜 张明远 《温带林业研究》 2018年第4期1-8,29,共9页
夏季作为植被生长季节,森林夏季火的频发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夏季林火特征、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测预报研究进展、森林夏季火的防控措施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森林夏季火... 夏季作为植被生长季节,森林夏季火的频发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夏季林火特征、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测预报研究进展、森林夏季火的防控措施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森林夏季火的研究现状,又对可燃物载荷、森林夏季火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森林夏季火的热动力学方面评述了国外森林夏季火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研究内容和趋势进行展望分析,以期为森林夏季火研究和火灾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夏季火 雷击火 火源 预测预报
下载PDF
Gamm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variables on the area burned by forest fire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
6
作者 Futao Guo Guangyu Wang +3 位作者 John L. Innes Xiangqing Ma Long Sun Haiqing H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45-555,共11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a suitable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factors on the area burned by forest fire in the Tahe forest region, Daxing'an Mountain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a suitable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factors on the area burned by forest fire in the Tahe forest region, Daxing'an Mountain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response variables were the area burned by lightning- caused fire, human-caused fire, and total burned area. The predictor variables were nine climate variables collected from the local weather station. Three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tilized, includ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log- linear model (log-transformation on both response and predictor variables), and gamma-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The goodness-of-fit of the models were compared based on model fitting statistics such as R2, AIC, and RMS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gamma-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was generally superior to bot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odel and log-linear model for fitting the fire data. Further, the best model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criteria that the climate variabl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at = 0.05. The gamma best models indicated that maximum wind speed, precipitation, and days that rainfall greater than 0.1 mm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area burned by the lightning-caused fire, while the mean temperature and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were the .main drivers of the burned area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Overall, the total burned area by forest fire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days that rainfall greater than 0.1 mm and minimum rela- tive humidity, indicating that the moisture condition of forest stands determine the burned area by forest fi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ning-caused fire Human-caused fir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Log-linear model Daxing'anmountains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驱动因子及火险预测模型
7
作者 焦强英 韩宗甫 +7 位作者 王炜烨 刘迪 潘鹏旭 李博 张念慈 王萍 陶金花 范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87,共14页
【目的】基于长时间序列多源数据,开展雷击火驱动因子分析,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动态、高分辨率雷击火火险预测模型,为雷击火防控提供支撑。【方法】分析大兴安岭地区2010—2020年雷击火时空分布规律,基于闪电监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 【目的】基于长时间序列多源数据,开展雷击火驱动因子分析,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动态、高分辨率雷击火火险预测模型,为雷击火防控提供支撑。【方法】分析大兴安岭地区2010—2020年雷击火时空分布规律,基于闪电监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气象再分析资料、DEM等多源数据选取闪电、气象、植被、地形4类18个雷击火潜在驱动因子,研究其特征及与雷击火发生的关系;提取历史雷击火点和随机生成的非雷击火点对应的驱动因子,构建原始样本集,计算各驱动因子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矩阵进行驱动因子挑选;基于优化后的训练样本集,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随机森林(RF)和极端随机树(ERT)3种集成学习模型进行雷击火火险预测能力评估,选择表现最优的方法用于构建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火险预测模型并应用。【结果】2010―2020年大兴安岭雷击火出现次数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分别为2015和2012年,主要集中于5―7月,发生时段主要集中于10:00―17:00;雷击火高发区为漠河县、塔河县、新林区和呼中区。闪电与雷击火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但闪电越多雷击火发生次数不一定越多,2011年闪电次数最多,为114632次,雷击火仅出现11次。在闪电强度为-20~-40 kA、陡度为-4~-8 kA·μs-1、相对湿度小于40%、降水量小于4 mm、气温大于29℃、大气压为91~95 kPa且风速为1~3 m·s-1的气象条件下更易发生雷击火。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GPP(总初级生产力)、Et(蒸散量)、NPP(净初级生产力)大小与雷击火发生呈正相关。雷击火在海拔300~900 m、坡度0~12°范围内出现次数较多,坡向对雷击火发生影响不大。特征选择后剩余13个特征参量分别参与3种集成学习算法模型构建,其中,ERT模型预测能力最好,其AUC达0.97,查准率、查全率和F1 Score均高于GBDT和RF模型。ERT模型预测的高风险区与实际雷击火点分布区的空间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火 火险预测 机器学习 遥感 闪电
下载PDF
雷电分布特征与雷击森林火预警
8
作者 司莉青 王明玉 +3 位作者 陈锋 舒立福 赵凤君 李伟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共8页
闪电引发的野火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生态、财产和生命的重大损失。随着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出现,全球雷暴和闪电活动显著增加,由其引发的雷击火造成的燃烧面积也显著增加。然而,目前对闪电点火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白。... 闪电引发的野火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生态、财产和生命的重大损失。随着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出现,全球雷暴和闪电活动显著增加,由其引发的雷击火造成的燃烧面积也显著增加。然而,目前对闪电点火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白。本文对雷电分布特征、影响雷电密度的因素以及我国雷暴日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并将其与雷击火的发生和预测相关联,探究闪电规律与雷击火发生之间的关系。闪电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随机性和瞬时性的特点,闪电发生地域不同,其特征也不相同,闪电密度东部比西部高,南部比北部高,陆地比海洋高。森林雷击火是由地闪电流的热效应所导致,引燃与否与闪电的极性、电流强度等特征密切相关。闪电密度还受到海拔、植被分布、土壤类型、地形以及火烧迹地等因素的影响,海拔升高引起强制对流,雷击,林地、灌木和草原由于地表加热程度不同导致雷击密度也不同,而大型火烧迹地通过增强自由对流或中尺度环流引发雷击。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地区(如城市、采矿区和工业区)的闪电活动更多。从土壤类型来看,冲积土、过渡性红砂土和淋溶土与闪电活动的增加有关。森林大火产生的火积云也可能会引发又一场火灾。我国东经105°以东地区的平均雷暴持续时期随纬度减小而递增。闪电引起雷击火的过程包括放电加热阶段、热反馈阶段和自燃火焰阶段3个阶段,且气候变化会影响闪电的发生和点火概率。在未来,闪电发生次数和着火概率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空间和时间上火灾风险的增加。目前,闪电预测雷击火模型中往往没有严格评估闪电的发生情况,未来有必要开发一种用于检测闪电长期趋势的系统,通过卫星通信、无人机航拍、利用现有的大气电场测量系统,同时结合人工引雷、野外点火等试验手段,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火 雷暴日 云地闪 点火机制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发生的火险天气等级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于建龙 刘乃安 《火灾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31-137,共7页
借鉴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数(FWI)系统,改进其计算方法。利用大兴安岭地区1966-2006年的气象数据,得到历史上雷击火发生时的火险天气指数,统计分析确定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发生的火险天气等级。根据实地采样测定的可燃物的含水率对... 借鉴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数(FWI)系统,改进其计算方法。利用大兴安岭地区1966-2006年的气象数据,得到历史上雷击火发生时的火险天气指数,统计分析确定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发生的火险天气等级。根据实地采样测定的可燃物的含水率对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统计雷击火发生的火灾级别来检验划分雷击火发生火险天气等级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森林雷击火 火险天气指数 火险等级
下载PDF
黑龙江大兴安岭雷击火概率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沛林 史明昌 +3 位作者 Mike Wotton 方艳霞 刘思林 孙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85,共4页
结合黑龙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特点及该地区的气象条件,引用加拿大天气指标(FWI)系统,使用2005年至2010年每日的闪电定位数据、天气数据、雷击引发的火灾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全部进入法建立回归模型,最后检验分析显示:... 结合黑龙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特点及该地区的气象条件,引用加拿大天气指标(FWI)系统,使用2005年至2010年每日的闪电定位数据、天气数据、雷击引发的火灾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全部进入法建立回归模型,最后检验分析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为理想,为预测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发生概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区雷击火 雷击火概率预测 预测模型 大兴安岭林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不同下垫面雷电活动特征与森林雷击火的关系
11
作者 李岩松 杨艳蓉 +3 位作者 张文艺 张乐英 黄傲 张贻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9-228,共10页
【目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该地生态系统脆弱,森林雷击火灾频发。通过遥感、探测资料分析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不同海拔下垫面的雷电活动特征,探究雷电活动对森林雷击火的影响。【方法】根据2005—2017年全球闪电定位系统(WWL... 【目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该地生态系统脆弱,森林雷击火灾频发。通过遥感、探测资料分析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不同海拔下垫面的雷电活动特征,探究雷电活动对森林雷击火的影响。【方法】根据2005—2017年全球闪电定位系统(WWLLN)闪电数据、MCD12Q1土地覆盖数据、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海拔数据以及相应森林雷击火个例,结合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相对密度差分析,对我国西南地区雷电活动随下垫面类型、海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森林雷击火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2005—2017年西南地区云地闪频次以每年8.75%的速率增加。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攀枝花附近区域是最高值核心区。(2)海拔500~1000 m、稀树草原类下垫面年均云地闪频次最多。以相对密度差表征雷电活跃程度,从季节上看,春季最活跃;从昼夜变化尺度上看,昼间最活跃。表现活跃的下垫面集中在海拔0~1000 m段,以及农用地/自然植被拼接、稀树草原类和城区为主的地表类型。(3)云地闪在不同下垫面均呈增长趋势,其增长面积占比为西南地区的93.48%。其中,海拔3500 m以上和草地类型下垫面的增长趋势最显著,从海拔和地表类型来看,显著的面积占比均超过80%。(4)年云地闪频次越高,发生森林雷击火的概率越大。海拔0~1000 m森林雷击火发生与云地闪活动的下垫面特点一致,海拔1000 m以上雷击火主要受高云地闪频次影响。【结论】西南地区雷电活动与下垫面的海拔、地表类型关系密切,且这一关系随不同时间尺度而变化。作为森林雷击火的起因,结合下垫面特征分析雷电活动,探究森林雷击火,可以为西南山地天然林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雷击火 云地闪 海拔 地表覆盖类型 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