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2
1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1 位作者 宋春 李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565-3574,共10页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提取以及室内作物栽培试验,对比和分析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生产力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6年单施化肥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轻组有机碳(LFOC)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作物秸秆与化肥配施更有助于TOC和LFOC的积累,其中以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26%和136%;粪肥配施化肥对MBC和WSOC的积累效果优于作物秸秆,其中以猪粪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52%和85%。室内作物栽培试验表明,单施化肥处理将引起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则能明显改善土壤生产力水平。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猪粪>牛粪>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结论】在东北黑土区,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之间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土壤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玉米秸秆配施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而猪粪配施化肥则更有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还田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土壤生产力
下载PDF
川西沿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 被引量:68
2
作者 向成华 栾军伟 +1 位作者 骆宗诗 宫渊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5-1034,共10页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是揭示土壤碳库周转及调控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获得易氧化有机碳、湿筛法获得颗粒有机碳和密度分离法获得轻组有机碳3项指标探讨沿海拔梯度不同植被类型间(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是揭示土壤碳库周转及调控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获得易氧化有机碳、湿筛法获得颗粒有机碳和密度分离法获得轻组有机碳3项指标探讨沿海拔梯度不同植被类型间(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及调控因子,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土壤颗粒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均降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降低而分配比例保持较稳定水平。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表明活性有机碳起源的类似。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活性有机碳趋向分布于土壤大团聚体当中。年均温与不同植被类型间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成负相关趋势,但可能由于取样点较少的缘故而在统计上不显著。年均温与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向保护性有机碳的转化速率常数(K)接近于显著负相关(P=0.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有机厩肥输入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4
3
作者 刘中良 宇万太 +1 位作者 周桦 马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9-1157,共9页
土壤是重要的有机碳库,其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大气CO2浓度水平的较大变异。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具有物理保护作用。有机厩肥的输入既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对土壤有机碳的截获和保持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 土壤是重要的有机碳库,其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大气CO2浓度水平的较大变异。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具有物理保护作用。有机厩肥的输入既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对土壤有机碳的截获和保持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湿筛的方法分离土壤团聚体,并对团聚体进行有机碳组分分离。通过对连续8年施加不同量有机厩肥试验的研究发现:适量的有机厩肥施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MWD),改善土壤结构;过量施用有机厩肥则明显降低了>2 000μm团聚体含量。潮棕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250~53μm和2 000~250μm团聚体中,两者相加约占有机碳全量的73.7%~78.5%。并且随着有机碳输入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主要贮存在2 000~250μm团聚体中。有机厩肥的施加明显地加快了>2 000μm团聚体的更新速率。土壤轻组分有机碳含量也随有机厩肥输入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高量有机厩肥下占全量的22.1%。土壤固定有机碳的能力有限,存在明显的等级饱和现象。因此,在有机质匮乏的土壤施用有机肥意义重大,应尽量减少向高有机质土壤输入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有机碳分组 轻组分有机碳 碳库饱和
下载PDF
生物炭及秸秆对水稻土各密度组分有机碳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43
4
作者 韩玮 申双和 +3 位作者 谢祖彬 李博 李玉婷 刘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838-5846,共9页
生物炭被认为是土壤碳封存的有效手段,但是关于生物炭对土壤不同密度组分有机碳影响的研究报道很少。以南方稻麦轮作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有机物(CK)、玉米秸秆还田(CS)、施用300℃热解生物炭(300BC)、施用40... 生物炭被认为是土壤碳封存的有效手段,但是关于生物炭对土壤不同密度组分有机碳影响的研究报道很少。以南方稻麦轮作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有机物(CK)、玉米秸秆还田(CS)、施用300℃热解生物炭(300BC)、施用400℃热解生物炭(400BC)和施用500℃热解生物炭(500BC)处理对土壤轻重组分质量比例,土壤轻重组分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轻组的质量比例和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轻组有机碳含量为500BC>400BC>300BC>CS>CK,对重组有机碳影响不显著,但重组有机碳在土壤中占重要比例;2)施加生物炭后土壤微生物量相比对照也有提高,但是与施加秸秆处理相比,微生物量提高幅度较小。研究表明,生物炭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尤其提高了土壤轻组有机碳的累积,但由于生物炭特殊的芳烃结构,其轻组组分化学性质稳定,这与传统的土壤有机碳轻组理论不同。与秸秆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具有较低的土壤微生物量与微生物商,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徐万里 唐光木 +3 位作者 盛建东 梁智 周勃 朱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73-1779,共7页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质量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有机碳分组技术,研究了干旱荒漠区自然土壤开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有机碳含量的自然土壤垦殖...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质量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有机碳分组技术,研究了干旱荒漠区自然土壤开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有机碳含量的自然土壤垦殖后,有利于干旱荒漠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垦殖(0-5a)增加显著,年均增加在0.65gkg-1以上,上升幅度为76%-286%,5a后维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在垦殖0-5a显著增加,平均增加72%和99%,5a后下降;颗粒有机碳则表现出垦殖0-10a明显增加,增加在275%以上,10a后下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垦殖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0-20a内较自然土壤提高了75%。垦殖可能是干旱区绿洲农田潜在碳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随垦殖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下降,土壤质量又存在一定的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 活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5
6
作者 韩晓日 苏俊峰 +3 位作者 谢芳 高晓宁 杨劲峰 赖鸿雁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0-733,共4页
本文通过棕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密度组分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过27年的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了明显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高量有机肥区(12.30gkg-1)&... 本文通过棕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密度组分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过27年的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了明显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高量有机肥区(12.30gkg-1)>低量有机肥区(11.41gkg-1)>化肥区(9.95gkg-1)>1979年(试验前9.03gkg-1)>对照处理(8.23gkg-1),尤其以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有机碳水平最高,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碳水平要高于其它单施化肥处理;长期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轻组部分含量和轻组有机碳含量,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单施化肥处理,特别是氮磷钾配合施用,轻组部分数量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无肥处理和试验前土壤。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轻组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施用不同肥料均可以提高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长期定位 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原文传递
城市沿江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曾宏达 杜紫贤 +3 位作者 杨玉盛 李熙波 张雅纯 杨志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1-706,共6页
采用VarioELIII型元素分析仪,2007年7月分析了福州城市沿江3种土地覆被类型(芦苇湿地以及草坪和片林)土壤有机碳(SOC)与轻组有机碳(LFOC)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土地覆被类型SOC和LFOC含量均表现为在土壤表层富集并向下层递减的趋... 采用VarioELIII型元素分析仪,2007年7月分析了福州城市沿江3种土地覆被类型(芦苇湿地以及草坪和片林)土壤有机碳(SOC)与轻组有机碳(LFOC)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土地覆被类型SOC和LFOC含量均表现为在土壤表层富集并向下层递减的趋势,且人工绿地在土壤剖面(0~60cm)不同层次的SOC和LFOC含量均显著高于沿江芦苇湿地,其中,草坪0~20cm土层的SOC含量显著高于片林;沿江芦苇湿地转为草坪和片林后,其SOC储量分别增加了94.8%和72.0%,LFOC储量分别增加了225%和93%;城市沿江湿地转变为城市人工绿地后,因植物物种、密度以及周期性人工管理等变化,使土壤质量得以改善、SOC和LFOC储量增加,其中LFOC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较SOC敏感,以表层(0~20cm)土壤LFOC受到土地利用/覆地变化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湿地 草坪 城市片林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原文传递
红壤侵蚀地马尾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34
8
作者 吕茂奎 谢锦升 +6 位作者 周艳翔 曾宏达 江军 陈细香 胥超 陈坦 付林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4,共8页
选择红壤侵蚀区本底条件相似而恢复年限不同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结合时空代换法对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过程进行研究... 选择红壤侵蚀区本底条件相似而恢复年限不同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结合时空代换法对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0~3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随恢复年限极显著增加.植被恢复7~11年,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其分配比例也明显升高,而恢复至27年和30年后分配比例保持在较稳定水平,说明植被恢复初始过程主要以非保护性有机碳的形式积累,而长期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呈相对稳定状态;0~10cm和10~20cm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向保护性有机碳的转化速率常数(k)与恢复年限分别呈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逐渐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植被恢复过程 碳转化速率常数 马尾松林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钟春棋 曾从盛 仝川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4期64-70,共7页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如何选取有效的指标来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对闽江口鳝鱼滩原生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如何选取有效的指标来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对闽江口鳝鱼滩原生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弃耕地、池塘养殖地)的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及其2种活性有机碳组分测定含量,结果表明:轻组物质含量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表现为从芦苇沼泽湿地向滩涂养殖地、草地、撂荒地、水田、池塘养殖地依次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轻组有机碳不同程度减少,且对底层轻组的影响大于表层;天然芦苇沼泽湿地易氧化碳平均含量最高,分别比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撂荒地、池塘养殖地高40.7%、24.1%、82.6%、75.8%、85.7%;同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易氧化碳的不同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芦苇沼泽湿地和滩涂养殖地以低活性有机碳为主,草地中等活性有机碳占有较大比重,水田、撂荒地则以高活性有机碳占优势;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轻组有机碳、易氧化碳及其组分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易氧化碳 轻组有机碳 闽江河口湿地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31
10
作者 董洪芳 于君宝 管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8-292,共5页
应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土壤轻组组分比... 应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土壤轻组组分比例和含量范围分别在0.008%~0.15%和0.10~0.40 g·kg-1,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范围为8.83%~30.58%,说明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中非保护性组分较低,碳库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土壤有机碳 重组组分 轻组组分 颗粒有机碳 碱蓬湿地
原文传递
不同水分条件沼泽湿地土壤轻组有机碳与微生物活性动态 被引量:30
11
作者 侯翠翠 宋长春 +1 位作者 李英臣 杨桂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通过野外实验与室内分析,对三江平原生长季内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pa)沼泽湿地生物量及0~20cm土壤不同有机碳组分进行观测,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毛果苔草湿地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与微生物量碳(MBC)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随水位... 通过野外实验与室内分析,对三江平原生长季内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pa)沼泽湿地生物量及0~20cm土壤不同有机碳组分进行观测,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毛果苔草湿地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与微生物量碳(MBC)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随水位增加毛果苔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积累明显,与10~20cm积水条件相比,17~30cm水位状况下湿地土壤具有较高的轻组有机质含量与比例.生长季初期冻融过程提高了土壤轻组分(LF)有机碳含量与LFOC含量,之后随植物生长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增长快于LFOC,说明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具有较高的重组有机质持有能力.此外不同水位条件下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微生物活性受到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同,低水位条件下微生物量碳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59),17~30cm水位条件下二者关系不显著,并且高水位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具有较低的MBC与微生物熵,表明该条件下土壤碳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轻组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放牧与围封对沙漠化草地土壤轻组及全土碳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2
作者 陈银萍 李玉强 +2 位作者 赵学勇 罗永清 尚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2-186,共5页
测定分析了长期放牧与围封对科尔沁沙漠化草地土壤轻组及全土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封与长期放牧草地0-100 cm土壤轻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比例分别为0.148%和0.053%,围封比放牧增加181%;土壤轻组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和氮含量存在... 测定分析了长期放牧与围封对科尔沁沙漠化草地土壤轻组及全土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封与长期放牧草地0-100 cm土壤轻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比例分别为0.148%和0.053%,围封比放牧增加181%;土壤轻组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和氮含量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2)围封草地0-100 cm土壤轻组碳和氮储量分别为271.38,20.36 g/m2,比长期放牧分别增加130%和164%;围封草地全土碳和氮储量分别为1 155.86,125.99 g/m2,比长期放牧分别增加58%和24%;(3)轻组有机碳和氮占全土有机碳和氮储量的比例,围封分别为23.48%和16.16%,放牧分别为16.05%和7.59%;(4)围封恢复对轻组有机质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表层土壤,围封0-10 cm层土壤轻组含量比长期放牧增加537%,10-20 cm层增加216%,但20 cm深度以下两个样地间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禁牧围封 土壤轻组有机质 碳氮储量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廖敏 彭英 +5 位作者 陈义 谢晓梅 吴春艳 唐旭 刘玉学 杨生茂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9-133,138,共6页
以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管理:不施肥(CK),施无机肥(N、NP、NK、NPK),施有机肥(OM),有机-无机配施(F、F’)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有... 以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管理:不施肥(CK),施无机肥(N、NP、NK、NPK),施有机肥(OM),有机-无机配施(F、F’)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变化趋势为有机无机配施(平均12.34g/kg)>单施有机肥(平均12.15g/kg)>无肥(平均10.56g/kg)>化肥(平均9.78g/kg);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及SMBC/TOC、WSOC/TOC、LFOC/TOC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土壤的。与不施肥相比,化肥、有机肥的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和HFOC/TOC,其中,化肥的施用更有利于土壤重组有机碳(LFOC)的积累。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显著增加了较大粒级(>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其TOC含量,而单施化肥则显著增加了较小粒级(<0.25mm)及其TOC含量。因此,长期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活性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保持和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持续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水稳性团聚体碳
下载PDF
降水变率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陈小梅 刘菊秀 +3 位作者 邓琦 褚国伟 周国逸 张德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0-1216,共7页
2006年12月—2008年6月,通过加倍降水、自然降水和去除降水3种处理的人工控制试验,研究了降水变率改变对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降水强... 2006年12月—2008年6月,通过加倍降水、自然降水和去除降水3种处理的人工控制试验,研究了降水变率改变对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降水强度条件下,相同森林类型的同一层次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去除降水处理下土壤表层(0~10cm)颗粒有机碳(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有明显的积累趋势,加倍降水和自然降水处理下增加了POC、LFOC向下层土壤(10~20cm、20~30cm、30~50cm)的运输;去除降水处理下,马尾松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显著高于降水处理(P<0.05);演替早期森林土壤的POC、ROC、LF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大于演替后期土壤,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存埋.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而其活性有机碳组分(POC、LFOC、ROC)对降水变率改变的响应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率 土壤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原文传递
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利利 王朝辉 +3 位作者 王西娜 张文伟 李小涵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8-483,共6页
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分层采集冬小麦—休闲种植体系0—40 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常规、地表覆膜和覆草栽培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或覆草可以显著增加地上部小麦生物量和子粒产量。不同地表覆盖对0—40... 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分层采集冬小麦—休闲种植体系0—40 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常规、地表覆膜和覆草栽培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或覆草可以显著增加地上部小麦生物量和子粒产量。不同地表覆盖对0—40 cm土层的无机碳含量和分布无显著影响,但与常规栽培相比,地表覆膜使0—5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0—40 cm各土层轻质有机碳表现出明显降低趋势,平均降低C6.1~74.5 mg/kg;地表覆草却表现出明显增加土壤轻质有机碳的趋势,0—5、5—10、10—20 cm土层的轻质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C235.2、190.0和144.9 mg/kg,相当于常规的38.7%、32.9%和34.5%。同时,覆草栽培还表现出降低0—10 cm土层轻质有机质含碳量的趋势,并使0—2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地表覆膜处理。可见,地表长期覆膜不利于旱地土壤有机碳累积,覆草不仅可以增加表层土壤的轻质有机碳累积,还可改善土壤碳氮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栽培 旱地土壤 有机碳 无机碳 轻质有机碳
下载PDF
地表覆草和覆膜对西北旱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谢驾阳 王朝辉 李生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781-6786,共6页
研究地表覆盖对土壤有机碳氮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对改进旱地作物栽培,提升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采取5 a田间定位试验的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地表覆盖土壤轻质有机碳、轻质有机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经... 研究地表覆盖对土壤有机碳氮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对改进旱地作物栽培,提升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采取5 a田间定位试验的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地表覆盖土壤轻质有机碳、轻质有机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经过61d培养之后,覆草、覆膜和常规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分别减少4.0,2.5,3.9 mg/kg,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分别为125,100,101mg/kg。覆草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代谢熵在培养过程中均高于覆膜。培养前后,覆草土壤的轻质有机碳氮均明显高于覆膜,覆膜和常规没有差异。培养结束后,覆草土壤轻质有机碳氮含量分别减少36%和47%,覆膜土壤分别减少26%和45%,常规土壤分别减少31%和44%。覆草土壤轻质有机碳氮含量的减少值明显高于覆膜和常规。覆草能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的易矿化组分,提高土壤有机质的生物有效性,覆膜则会降低土壤有机质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覆草 覆膜 轻质有机碳 轻质有机氮 微生物体碳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全土及轻组碳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合云 董智 +3 位作者 郭建英 李红丽 李锦荣 陈新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106,207,共7页
以内蒙古大针茅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土壤全土和轻组碳氮含量与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全土和轻组碳氮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强度只对0—10cm土层... 以内蒙古大针茅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土壤全土和轻组碳氮含量与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全土和轻组碳氮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强度只对0—10cm土层有机碳、全氮含量影响差异显著。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轻度放牧区(LG)或中度放牧区(MG)达到最高。0—40cm各土层轻组碳氮含量分别在0.20~2.89g/kg和0.01~0.22g/kg之间波动。(2)不同放牧强度0—40cm土壤全土碳氮储量差异明显,分别表现为LG〉MG〉CK(对照区)〉HG(重度放牧区)和MG〉LG〉HG〉CK,0—40cm土壤轻组碳氮储量均表现为LG〉CK〉MG〉HG。相对于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更敏感,不同放牧强度间变化幅度较大,轻度放牧有助于土壤碳氮的积累。(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0—40cm平均轻组碳氮分配比例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LG区比例最高,MG和HG区比例较低。不同放牧强度土壤轻组碳分配比例均高于轻组氮。(4)研究区土壤全土碳氮含量、轻组碳氮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轻组碳氮之间具有更好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放牧强度 轻组有机碳 碳氮储量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金奇 吴琴 +2 位作者 钟欣孜 胡佳 胡启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80-1187,共8页
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水位梯度采集了7种优势植物群落下0~15、15~3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SOC)、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以阐明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有机... 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水位梯度采集了7种优势植物群落下0~15、15~3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SOC)、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以阐明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特征与影响因子,探讨植物群落演替对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群落0~30 cm土层SOC、HFOC、LFOC、MBC和D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92~48.14 mg·g^(-1)、4.66~41.42 mg·g^(-1)、0.46~6.52 mg·g^(-1)、124.22~419.23 mg·kg^(-1)和33.17~153.63 mg·kg^(-1)。(2)土层、群落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总有机碳及其组分产生显著影响,水位梯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3)湿地0~30 cm土壤HFOC、LFOC、MBC和DOC占总有机碳平均比例分别为92.9%、7.1%、1.44%和0.74%,土壤碳库以稳定的重组有机碳为主,LFOC、MBC、DOC等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在空间分布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4)鄱阳湖湿地沉水植物群落退缩,湿生、挺水植物群落的扩展短期内将增加土壤碳储量,但碳库的稳定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重组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1 位作者 崔纪超 王国强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8-342,共5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园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转变园地后,在0-1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C)、...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园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转变园地后,在0-1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5.97%、64.60%和54.78%,在10-20 cm则平均分别下降了57.39%、21.88%和43.71%;土壤微生物商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没有明显分异规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桔园除外),但不一定有显著差异。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园地会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活性有机碳比土壤总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活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含量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阳兵 杨霞 +3 位作者 宋晓利 徐花 汪杨梅 王春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2-406,共5页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定方法,对岩溶天然林、灌丛和人工林土壤的非保护性有机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0~10cm表层土壤,灌草丛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1.40倍,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4.02倍;但随土层深度增加,天...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定方法,对岩溶天然林、灌丛和人工林土壤的非保护性有机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0~10cm表层土壤,灌草丛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1.40倍,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是天然林土壤的4.02倍;但随土层深度增加,天然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和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大于灌丛土壤,且灌丛土壤有机质逐渐向大团聚体富集,而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大团聚体都富集有机质。天然林土壤和人工林土壤<0.05mm的颗粒有机碳富集系数差异很小,但>0.1mm颗粒和0.1~0.05mm颗粒的有机碳富集系数差异相对较大,尤其在土壤表层有明显的差异。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与水稳性团聚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粒级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