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光环境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影响及田间防效调查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凤英 黎柳锋 +4 位作者 韦桥现 古雅良 黄川 廖仁昭 廖世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318,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光环境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影响,为荔枝蒂蛀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依据广西南宁市日出日落时间及荔枝蒂蛀虫常住地光照强度,在室内条件下研究6个光照时长及8个光照强度处理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影响;在荔枝... 【目的】研究不同光环境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影响,为荔枝蒂蛀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依据广西南宁市日出日落时间及荔枝蒂蛀虫常住地光照强度,在室内条件下研究6个光照时长及8个光照强度处理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影响;在荔枝收获前一个月开始果园夜晚亮灯,调查荔枝落地果及树上果的蛀果率变化。【结果】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全亮(24 h光照)条件下荔枝蒂蛀虫产卵前期为10.67 d,显著长于其他处理(2.00~4.67 d)(P<0.05,下同),卵期为1.33 d,显著短于其他处理(9.67~12.33 d),每雌产卵量为0.47粒/头,显著低于常规处理(136.33粒/头);在6:00-19:00光照强度500 lx、19:00-次日6:00光照强度10~900 lx时,荔枝蒂蛀虫产卵量为每雌0~0.47粒/头,显著低于常规处理(136.33粒/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夜晚光照强度为70~130 lx和2~70 lx时的荔枝蒂蛀虫平均蛀果率分别为2.91%和3.65%,均显著低于常规处理(25.87%)。【结论】在荔枝收获前一个月开始果园挂灯,每日19:00-次日6:00光照强度2~70 lx的光环境可有效抑制荔枝蒂蛀虫产卵,进而极大降低荔枝蒂蛀虫蛀果率,可作为荔枝蒂蛀虫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光环境 产卵 田间防效
下载PDF
建筑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学文 《照明工程学报》 2006年第1期29-33,共5页
通过对光环境在塑造室内空间性格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及运用不同的光环境手段获得相应的空间性格的分析,揭示了光环境与建筑内涵的直接关系及创造空间性格的巨大潜能。
关键词 光环境 空间性格 形态 颜色 质感
下载PDF
基于人机工效的民机驾驶舱设计原理 被引量:10
3
作者 舒秀丽 董文俊 董大勇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15年第2期222-227,共6页
民机驾驶舱的人机工效设计是以"飞行员—驾驶舱—环境"整体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以提高民机飞行安全的设计。从民机驾驶舱的显示界面、控制器件布置和光环境等角度,详细阐述民机驾驶舱人机工效设计的概念,研究相关设计方法,并... 民机驾驶舱的人机工效设计是以"飞行员—驾驶舱—环境"整体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以提高民机飞行安全的设计。从民机驾驶舱的显示界面、控制器件布置和光环境等角度,详细阐述民机驾驶舱人机工效设计的概念,研究相关设计方法,并进行实际应用。所论述的相关设计方法对未来先进民机驾驶舱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机驾驶舱 人机工效设计 飞行安全 显示界面 控制器布置 光环境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三花杜鹃光合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林 张良英 +1 位作者 费文群 曹润发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2-65,共4页
以三花杜鹃为试材,在全光照(1 400~2 000μmol·m^(-2)·s^(-1))、林缘(800~1 600μmol·m^(-2)·s^(-1))和林下(100~500μmol·m^(-2)·s^(-1))3种光照环境下,分析了三花杜鹃的叶片性状及光合特性,以探讨三花... 以三花杜鹃为试材,在全光照(1 400~2 000μmol·m^(-2)·s^(-1))、林缘(800~1 600μmol·m^(-2)·s^(-1))和林下(100~500μmol·m^(-2)·s^(-1))3种光照环境下,分析了三花杜鹃的叶片性状及光合特性,以探讨三花杜鹃栽培适宜的光环境。结果表明:随光强的减弱,三花杜鹃的叶长、叶宽增加,比叶重下降。林缘和林下2个处理的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全光照处理,叶绿素a/b虽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与全光照环境相比,林缘和林下处理的三花杜鹃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以林缘处理最高,为9.58。综合分析,林缘处理的光环境较适宜三花杜鹃,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注意与其它植物的搭配,适度遮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花杜鹃 光环境 光合特性 叶片性状
原文传递
不同光环境下棉花叶片色素含量和荧光参数与光谱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孟浩峰 韩吉梅 +2 位作者 张玉洁 张旺锋 张亚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4-1020,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光环境下,棉花不同发育阶段叶片色素含量、荧光参数和光谱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光谱参数快速无损估测叶片光合生理指标。【方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对棉花不同发育阶段叶片进行遮荫处理,分别测定其色素含量、荧光参... 【目的】研究不同光环境下,棉花不同发育阶段叶片色素含量、荧光参数和光谱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光谱参数快速无损估测叶片光合生理指标。【方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对棉花不同发育阶段叶片进行遮荫处理,分别测定其色素含量、荧光参数、光谱反射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遮荫后棉花不同发育阶段叶片550 nm处反射率显著升高,680 nm处反射率差异不显著,780~1 100 nm间反射率显著降低。棉花叶片色素含量和荧光参数与光谱参数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RRed/RGreen可以估测不同光环境下棉花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PSSRa、PSSRb和m SR705均可以估测不同光环境下棉花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与光化学过程相关的参数,如Y(II)、q P和q L的变化,而PRI可以估测与非光化学过程相关的参数,如NPQ、q N和Y(NPQ)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环境 棉花 色素 荧光参数 光谱参数
下载PDF
不同光照对植物生长、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7
6
作者 王艺 韦小丽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0年第4期353-359,370,共8页
光照对植物的生长、生理生化和形态建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光照环境对植物的生长、生理生化、形态结构的影响及植物对不同光照环境的适应性,并提出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植物 不同光照 生长 生理生化 形态结构 适应性
下载PDF
林下套种及坡位和弱光环境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欧建德 吴志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6,共5页
为高效栽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采用方差分析、径阶分布拟合和林木分级等方法,在福建省明溪县进行林下套种及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模式的12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 为高效栽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采用方差分析、径阶分布拟合和林木分级等方法,在福建省明溪县进行林下套种及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模式的12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迹地更新造林,其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10年生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林分生长有着显著的坡位效应,除下坡与中坡间冠幅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均有着显著性差异,3个生长性状生长量和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在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10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杉木林下,但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南方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不同培育模式及林下套种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林下套种模式及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均呈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迹地更新造林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南方红豆杉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迹地纯林造林和林下套种的上坡位出现Ⅴ级木外,其它尚未出现Ⅴ级木。因此,营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应该进行培育模式、坡位和弱光环境选择,其培育模式宜选择林下套种,并在林下套种时优先选择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和中下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人工林 林下套种 坡位 弱光环境 生长 林分分化
下载PDF
森林光环境对4种天然灌木的光合作用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暾 郭晋平 +1 位作者 刘宁 张芸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63,共8页
以山西管涔山林区常见4种灌木三裂绣线菊、二色胡枝子、黄刺玫和虎榛子成年植株为材料,在10%~20%,30%~50%2种林下透光率和林外100%全光照3种光环境中,监测其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与比叶面积、叶面积比等形态以及生物量分配... 以山西管涔山林区常见4种灌木三裂绣线菊、二色胡枝子、黄刺玫和虎榛子成年植株为材料,在10%~20%,30%~50%2种林下透光率和林外100%全光照3种光环境中,监测其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与比叶面积、叶面积比等形态以及生物量分配指标。结果表明:在林下10%~20%相对光强环境中,三裂绣线菊成年植株对低光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较小,其光合、叶绿素a含量、形态和大部分生物量分配特性与全光环境下生长的成年植株相同,且分配到茎的生物量减少,仅表观量子效率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高于中光(30%~50%)和全光环境植株。二色胡枝子成年植株对低光环境的的生理生态响应同样有限,其光合特性、叶面积比、叶重比和冠根比与全光下相同,且茎生物量分配减少,仅叶绿素b含量、比叶面积和根重比增加。与之相反,黄刺玫和虎榛子成年植株相对较强地响应了林下光环境,其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均在10%~20%光环境中下降,叶绿素a,b含量升高,根生物量分配减少,茎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增加。另外黄刺玫的表观量子效率显著降低,而虎榛子的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比显著增大。在表型可塑性上,黄刺玫和虎榛子的形态可塑性高于三裂绣线菊,但生理可塑性相似。这一结果支持形态可塑性与植物耐阴能力相关的假说,但不支持生理可塑性与高光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这4种天然灌木成年植株在不同光环境下表现出的生理生态响应差异和表型可塑性特点将会显著影响它们在适生区域内不同森林群落中的地位,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实践中需要考虑灌木树种的光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灌木 林下光环境 光合作用 叶绿素含量 比叶面积 生物量分配 表型可塑性
下载PDF
薇甘菊光能利用及叶绿素合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响应 被引量:11
9
作者 金梦娇 刘博 +3 位作者 王抗抗 张广忠 钱万强 万方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47-2359,共13页
【目的】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光合色素对光的捕获和利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进而影响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和适合度。明确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光合生理特征与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对不同光... 【目的】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光合色素对光的捕获和利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进而影响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和适合度。明确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光合生理特征与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以及薇甘菊光合能量与叶绿素转化的相互关系,为解析薇甘菊“快速生长”提供生理生态学证据。【方法】以薇甘菊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浸提法测定不同光照强度(0、20%、40%、100%)下各光合色素含量,分析其叶绿素a和b比值(Chl a/b)的变化规律,比较不同光合途径代表植物(C3、C4和CAM)光合特性;利用微量法和蒽酮比色法分别测定上述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片组织中ATP和淀粉含量;构建不同光照强度下薇甘菊cDNA文库并开展转录组测序;利用OrthoFinder、Blastp、HISAT2、StringTie和R包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变化下薇甘菊叶绿素合成和捕光复合体(LHC)基因表达模式,阐述叶绿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100%的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Chl a/b与C4植物玉米相近,并且薇甘菊和玉米叶片中Chl a/b显著高于C3(水稻和番茄)和CAM(芦荟)植物。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薇甘菊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显著,但Chl a/b呈现出随光照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的趋势;40%和100%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片中ATP含量变化幅度较小,而淀粉含量随光照强度上升显著升高;当光照强度为0时淀粉含量急剧下降,此时ATP含量呈现升高趋势;薇甘菊叶绿素生物合成中HEMA、CHLH、CRD1和CAO基因家族的基因表达量受光诱导调控,高光照强度下捕光复合体(LHC)基因的表达量较高。【结论】不同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片可能通过调节叶绿素a和b的合成,调控淀粉和ATP的相互转化,奠定了薇甘菊较高光合速率和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光合色素特征 ATP含量 淀粉储存 不同光环境的响应 基因表达调控
下载PDF
建筑光环境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林洁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年第6期57-59,共3页
本文借享有国际盛誉的建筑实例,阐述了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对表现和塑造建筑形体轮廓、光影虚实和创造室内外空间环境气氛及意境的作用,同时对建筑光环境的构成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意在启发业界人士善于和巧于用光来美化建筑室内外空间... 本文借享有国际盛誉的建筑实例,阐述了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对表现和塑造建筑形体轮廓、光影虚实和创造室内外空间环境气氛及意境的作用,同时对建筑光环境的构成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意在启发业界人士善于和巧于用光来美化建筑室内外空间,塑造优美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光环境 构成方法 视觉效果 审美价值
下载PDF
Neural Network-Powered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System Design
11
作者 Sakib Hasan Md Nagib Mahfuz Sunny +1 位作者 Abdullah Al Nahian Mohammad Yasin 《Engineering(科研)》 2024年第9期284-300,共17页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inquiry and research has yielded numerous benefits in the realm of intelligent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particularly in the realm of automatic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for vehicles. The ...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inquiry and research has yielded numerous benefits in the realm of intelligent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particularly in the realm of automatic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for vehicles. The design of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algorithms has undergone digitalization through the utiliz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In contemporary times,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vehicle surveillance due to the need for efficient vehicle processing and traffic management.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system hold significant social, economic, and academic importance. The study aims to present contemporary methodologie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pertaining to automated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The primary focus of the automatic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algorithm was on image extraction, character segmentation, and recognition. The task of character segmenta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most challenging function based on my observations. The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project that we designed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across various observed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in low-light environments, such as during periods of limited illumination or inclement weather characterized by precipitation. The method has been subjected to testing using a sample size of fifty images, resulting in a 100% accuracy rat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e project’s ability to effectively determine the optimal outcomes of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lligent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utomatic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ALPR) Neural Networks Vehicle Surveillance Traffic Management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Algorithms Image Extraction Character Segmentation Character Recognition Low-light environments Inclement Weather Empirical Findings Algorithm Accuracy Simulation Outcomes DIGITALIZATION
下载PDF
基于激光全息投影技术的展览馆内环境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曼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1,共4页
展览馆是贯通古今中外时间与空间的一种介质,在我国,以虚拟数据技术为主的展览馆内环境设计仍在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脚步。因此,通过研究激光全息投影技术的全息摄影和全息成像原理,设计基于激光全息投影技术的展览馆内环境设计... 展览馆是贯通古今中外时间与空间的一种介质,在我国,以虚拟数据技术为主的展览馆内环境设计仍在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脚步。因此,通过研究激光全息投影技术的全息摄影和全息成像原理,设计基于激光全息投影技术的展览馆内环境设计系统。系统通过渲染展览馆环境来获取全息投影数据源,以构建三维虚拟环境,将人体操作指令接入三维虚拟环境实现交互。对系统数据进行解析,以此来设计展览馆的展示空间、光环境及色彩空间。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的资源浪费少,可靠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全息投影技术 展览馆 环境设计 光环境 色彩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光热环境的节能设计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莉莉 何雨峰 祁乾龙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3,共8页
城市地下空间节能设计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光热环境的调控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证实地下空间的光热环境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但光热环境与节能设计之间的影响关系和结合途径尚未厘清。研究通过界定以人为本、取于... 城市地下空间节能设计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光热环境的调控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证实地下空间的光热环境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但光热环境与节能设计之间的影响关系和结合途径尚未厘清。研究通过界定以人为本、取于自然、建筑节能等关键问题,深入解析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对空间光热环境及能源消耗的影响,确定建筑节能的上下限,并提出地下空间光热环境节能的设计流程链,以期解决地下空间光热环境能耗高、碳排高的问题,为城市地下空间的能源使用效率与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光热环境 节能减碳 人居环境 设计流程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