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Study on the Chromosome 15 Breakpoints in the Translocation t(15; 17)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1
作者 董硕 童建华 +5 位作者 黄薇 陈赛娟 陈竺 王振义 耿解萍 戚正武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3年第9期1101-1109,共9页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15; 17) is a specific marker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n this study, molecular cloning of the t(15;17) breakpoint was carried out in a Chinese APL patient. It has been shown t...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15; 17) is a specific marker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n this study, molecular cloning of the t(15;17) breakpoint was carried out in a Chinese APL patient.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RARA) gene, normally located on chromosome 17, was fused with a new transcription unit PML, normally localized on chromosome 15. We have subsequently cloned a portion of the PML gene and generated a panel of probes. A PML gene rearrangement was detected in 33 out of 36 APL cases studied. 24 rearrangements were clustered in a 4.4 kb region, designated here as PML^(bcr1) whereas 9 rearrangements were concentrated in a 6.5 kb region, defining another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PML^(bcr2)). These two types of rearrangemen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PML-RARA fusion gene and its possibl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remains to be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promyelocytie leukemia(apl)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RARA) GENE promyeloeytic leukemia(PML) gene.
原文传递
Treatment of STAT5b-RARA positive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y Venetoclax combining with homoharringtonine, cytarabin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2
2
作者 Guangji Zhang Yang Song +4 位作者 Li Wan Kaiqi Liu Shaowei Qiu Jianxiang Wang Yingchang Mi 《Blood Science》 2022年第2期93-96,共4页
Introduction: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is mostly due to the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t(15;17)(q22;q12),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PML-RARA fusion protein.Some patients carried rare translocation involving RARA... Introduction: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is mostly due to the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t(15;17)(q22;q12),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PML-RARA fusion protein.Some patients carried rare translocation involving RARA gene,who were called variant APL caused by RAR family(RARA,RARB,and RARG)and partner genes.STAT5b-RARA was a rare type of molecular genetic abnormality with unfavorable prognosis which have been reported in only 18 cases in variant APL.Knowledge of STAT5b-RARA(+)APL treatment is still limited.Case report:We presented a 38-year-old female variant APL case,who was STAT5b-RARA positive detect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The patient failed to respond after four-drug combined induction chemotherapy:idarubicin,cytarabine,all trans retinoic acid,and arsenic trioxide(As 2 O 3).Then,the patient was re-induced with azacytidine,but still failed to achieve complete remission(CR).Next,she was treated with Venetoclax combining with homoharringtonine and cytarabine as the salvage therapy and achieved CR.Later,the patient receiv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fter 4 cycles of consolidation therapy.Conclusion:Venetoclax combining with homoharringtonine and cytarabine has been used as the salvage therapy in the STAT5b-RARA positive APL successfu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 Case report Nested PCR STAT5b-RARA Venetoclax
原文传递
48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后随访报告 被引量:24
3
作者 Sun Guanlin Zhou Rongfu +1 位作者 Wu Wen et al(The National Cooperarive Group of Leukemia Treatment with ATRA, 200025)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411-413,共3页
48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达完全缓解后,分别接受4种不同的缓解后治疗方案,经随访2~87(中位数25)个月,从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与生存概率比较,以化疗与维甲酸交替治疗组疗效较好。3年... 48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达完全缓解后,分别接受4种不同的缓解后治疗方案,经随访2~87(中位数25)个月,从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与生存概率比较,以化疗与维甲酸交替治疗组疗效较好。3年生存概率为0.768±0.062。持续单用维甲酸维持组疗效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白血病 诱导分化 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芳 胡延平 +6 位作者 王孝会 符爽 傅煜 刘璇 张旻昱 王绍坤 张继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1-325,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探讨其特点及意义。方法:用4色免疫分型方法对43例APL患者的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用CD45-SSC综合设门法,定义CD45强度位...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探讨其特点及意义。方法:用4色免疫分型方法对43例APL患者的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用CD45-SSC综合设门法,定义CD45强度位于10~2、SSC强度位于10~2细胞群为R3,CD45强度位于10~3、SSC强度位于10~2为R5,并定义阳性细胞占该细胞群的80%以上为强阳性表达,20%-80%之间为弱阳性表达,<20%为阴性。结果:79.07%病例存在一群异常细胞群(R3),R3细胞群免疫表型特点为SSC偏高,CD45表达强度稍弱,CD38^+、CD9^+和CD13^+均为100%,其中呈强阳性的分别为86.05%、90.70%和86.05%。CD33、CD117及CD6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67%、95.35%和83.8%,其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05%、69.77%和30.23%。CD15+43.2%,大部分病例的阳性细胞都呈弱表达。约16.28%和6.98%的患者表达CD34和HLA-DR,且表达强度较弱,均在80%以下。异常细胞跨系表达CD2、CD19、CD7的比例分别为27.92%、6.98%和2.32%,强度均集中于20%-80%的低表达范围内。所有的病例均不表达CD11b。20.93%病例存在两群细胞群(R3与R5),其中R3的免疫表型特点与上述一致。R5细胞群免疫表型特点较R3细胞群SSC偏小,CD45荧光强度较强,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弱,CD9、CD13、MPO阳性率为100%,且荧光强度强;不表达CD123、CD25、CD22、CD4、CD64与CD14。结论:APL细胞易伴有嗜碱性颗粒增多,与形态学分型中的M3a相对应,并且伴有嗜碱性颗粒增多的APL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APL的典型免疫表型为high SSC,CD13^+CD9^+CD38^+CD33^+CD117^+CD64^+CD11b^-CD34^-HLADR^-。伴有嗜碱性颗粒增多的APL有其独特的免疫表型特点,存在两群异常细胞,一群细胞与上述表型一致,另一群细胞SSC稍小,CD45表达较强,表达CD13、CD9和MPO,不表达CD123、CD25、CD22、CD4、CD64和CD14。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辅助APL的快速诊断,对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分类及提示预后有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维甲酸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被引量:12
5
作者 贺甜甜 史伟 +1 位作者 赵万红 雷鸣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2081-2084,共4页
维甲酸(retinoic acid,RA)为维生素A的衍生物,它在生长控制、上皮分化、胚胎发育等方面发挥主要功能。维甲酸受体RARs(retinoic acid receptors)及RXRs(retinoid X receptors)是类似于类固醇激素受体和甲状腺素受体的一类核受体,它是一... 维甲酸(retinoic acid,RA)为维生素A的衍生物,它在生长控制、上皮分化、胚胎发育等方面发挥主要功能。维甲酸受体RARs(retinoic acid receptors)及RXRs(retinoid X receptors)是类似于类固醇激素受体和甲状腺素受体的一类核受体,它是一种依赖于激素活化的转录因子,能以RAR/RXR异二聚体的形式结合在目的基因的启动子上,抑制或活化转录过程,该过程受激素控制。染色体的易位促使早幼粒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PML)基因和RARα的编码基因相结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并最终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发生。维甲酸处理后,APL细胞在体内或体外表现发生了极大的改变(APL细胞停止了恶性分裂,经历了类似HL60细胞和F9细胞的终端分化)。同时,APL也对三氧化二砷(As2O3)非常敏感,维甲酸和As2O3都可以直接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正因为如此,APL细胞成为了分化治疗及癌基因靶向治疗的首例。本文重点综述了APL发生的机制及维甲酸治疗APL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S2O3 PML/RARΑ
下载PDF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孟红彬(综述) 周晋(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4-167,共4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曾经是各型白血病中病情最为凶险的一型,患者常因严重出血等原因在治疗前或治疗早期死亡,必须早期诊断、紧急治疗.我国学者在世界上最早应用亚砷酸(ATO)治疗APL,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使APL已经成为目前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曾经是各型白血病中病情最为凶险的一型,患者常因严重出血等原因在治疗前或治疗早期死亡,必须早期诊断、紧急治疗.我国学者在世界上最早应用亚砷酸(ATO)治疗APL,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使APL已经成为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一型白血病.早期合理的应用ATO,对于抢救初治危重APL患者以及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应用ATO治疗APL过程中也逐步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从复发难治APL到应用于初治APL,尝试将其作为一线治疗用药,并且对ATO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亚砷酸(ATO)
下载PDF
亚砷酸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丹露 马满玲 +2 位作者 赵艳红 陈伟 周晋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1347-1353,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初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 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12期)、CNKI、WanFang Data、VIP等数据库,全面收... 目的系统评价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初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 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12期)、CNKI、WanFang Data、VIP等数据库,全面收集ATO治疗AP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2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5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TO同全反式维甲酸(ATRA)相比,在CR率[OR=0.85,95%CI(0.54,1.35),P=0.50]、达CR时间[OR=–8.14,95%CI(–16.42,0.13),P=0.05]、复发率[OR=0.14,95%CI(0.02,1.21),P=0.07]、早期死亡率[OR=0.82,95%CI(0.32,2.06),P=0.67]和5年总生存率[OR=1.19,95%CI(0.54,2.60),P=0.66]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TO在高白细胞综合征[OR=0.32,95%CI(0.18,0.58),P=0.000 1]和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OR=0.05,95%CI(0.02,0.14),P<0.000 01]方面,低于ATRA组。结论 ATO在CR率、达CR时间、复发率、早期死亡率和5年总生存率方面,均与ATRA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但受纳入研究质量与数量限制,在临床上使用ATO时应结合患者情况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亚砷酸 维甲酸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复方黄黛片序贯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南虎松 金春姬 刘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105-108,共4页
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复方黄黛片序贯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1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接受常规化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全反式维甲酸... 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复方黄黛片序贯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1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接受常规化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复方黄黛片序贯治疗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起效情况、生存时间及死亡情况、维持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完全缓解出现时间、Hb开始回升时间及PLT开始回升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化疗后完全缓解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期内,观察组患儿的总生存时间、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随访期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在完全缓解后的维持治疗期间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复方黄黛片序贯治疗可以缩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治疗起效时间、提高完全缓解率、延长生存时间,同时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复方黄黛片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宋奎 许晓军 +7 位作者 黄贵年 郭子文 何慧清 林淑华 任志娟 黎伟超 邱大发 刘启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生存情况。方法 ATRA联合HHT治疗初治APL患者75例,观察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 58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77.3%;17例患者...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生存情况。方法 ATRA联合HHT治疗初治APL患者75例,观察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 58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77.3%;17例患者诱导失败,其中16例死于诱导治疗早期。在平均36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中,分别有2例和3例患者死于巩固和维持治疗阶段。患者预期3年总生存率为71.5%,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1.0%,获得CR患者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8.9%。结论 ATRA联合HHT治疗初发APL患者疗效好,长期生存率高,且价格经济,是APL治疗的合理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高三尖杉酯碱 临床结果
下载PDF
转谷氨酰胺酶2通过mTOR通路和自噬调控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白血病细胞HL60和U937的髓系分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梅超 孟依灵 +1 位作者 应影霞 李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5,共9页
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具有融合基因PML-RARα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异的靶向治疗药物。此外,ATRA在无PML-RARα融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其它一些肿瘤中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ATRA治疗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或发生愈后复发。因此,对A... 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具有融合基因PML-RARα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异的靶向治疗药物。此外,ATRA在无PML-RARα融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其它一些肿瘤中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ATRA治疗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或发生愈后复发。因此,对ATRA诱导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转谷氨酰胺酶2(TGM2)是一种多功能酶,能调控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等。ATRA能诱导APL细胞中TGM2表达上调,TGM2敲低抑制ATRA诱导的细胞分化。但其调控机制及涉及的信号通路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在HL60和U937细胞中,ATRA能够上调CD11b和TGM2的表达(P<0.05),抑制mTOR信号通路,并增强自噬;与对照相比,敲低TGM2,mTOR信号通路增强,自噬被抑制,而ATRA诱导的CD11b表达被抑制(P<0.05),分化减弱,被ATRA抑制的mTOR信号通路得到部分恢复,而被ATRA增强的自噬适当减弱。这表明ATRA使HL60和U937细胞发生髓系分化,并诱导TGM2表达升高;而TGM2通过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途径调控ATRA诱导的髓系分化。该研究将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ATRA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过程和机制,也有利于加深对TGM2的多功能性的认识;有助于对APL等白血病及其它癌症的药物诱导疗法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转谷氨酰胺酶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TOR信号通路 自噬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娅楠 苏雁华 高玉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1386-1389,共4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高死亡率、高风险的恶性血液肿瘤,尽管以联合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为主的治疗方法问世后,其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治疗中仍存在许多并发症,并发生早期死亡。所以尽早对APL进行诊断治疗并对...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高死亡率、高风险的恶性血液肿瘤,尽管以联合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为主的治疗方法问世后,其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治疗中仍存在许多并发症,并发生早期死亡。所以尽早对APL进行诊断治疗并对预后作出判断尤为重要。随着流式技术的展开,流式免疫表型在APL诊断中已被广泛应用。本篇文章通过对既往文献研究分析,发现CD33^+CD13^+MPO^+CD34^-HLA-DR^-CD11b^-这种免疫表型模式对于诊断APL具有一定意义。CD34表达较少,但与白细胞增多症、bcr3同种型、M3v以及CD2的表达相关,可作为判断高风险APL的一个依据。CD2与CD34共表达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早期死亡率以及较低的完全缓率,但对于CD2单独表达的相关研究较少,还不能定论。CD56与CD34、HLA-DR、CD15、CD117、T细胞相关抗原的表达以及bcr3-PML/RARα具有相关性,存在较低的完全缓解率以及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率,并且在多变量分析中被认为是唯一与复发相关的预后因素,且与预后的关系独立于高白细胞计数。虽有文献报道CD123、CD117可作为预判APL预后的参考,但被认为证据上不充足,有待进一步考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免疫分型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分化疗法中血清红系造血抑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荣富 孙关林 +4 位作者 吴文 邬维礼 陈珏 李秀松 王振义 《中华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356-358,共3页
作者动态观察了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对正常红系祖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前,血清的红系抑制活性明显大于骨髓缓解时(P<0.001);随着治疗,抑制活性逐渐减低,并与Hb呈负相关,与骨髓内原... 作者动态观察了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对正常红系祖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前,血清的红系抑制活性明显大于骨髓缓解时(P<0.001);随着治疗,抑制活性逐渐减低,并与Hb呈负相关,与骨髓内原始+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和CFU-L呈正相关。20例患者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且与Hb呈负相关。14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活性治疗前明显高于缓解时(P<0.05),与血清的红系抑制活性呈正相关。初步探讨了这些变化在红系造血恢复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白血病 诱导分化疗法 红系抑制活性
原文传递
口服砷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颖 张雄 曾权祥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口服砷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6年经ATRA和化疗联合诱导分化达完全缓解(CR),再进行序贯化疗巩固治疗4个疗程后,处于分子水平缓解的7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砷剂组... 目的探讨口服砷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6年经ATRA和化疗联合诱导分化达完全缓解(CR),再进行序贯化疗巩固治疗4个疗程后,处于分子水平缓解的7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砷剂组(n=40)与非砷剂组(n=35)两组。非砷剂组采用小剂量化疗(MTX+6-MP)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方案,砷剂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24个月进行治疗,长期观察后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在6个月-5年的随访过程中砷剂组预计治疗后5年内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83.3±5.3)%和(87.3±5.4)%,均高于非砷剂组的(62.6±6.6)%和(77.4±6.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服砷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远期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可延长生存时间,减少病症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长期无复发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剂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维持治疗 预后质量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和血液中砷分布的临床检测 被引量:6
14
作者 石瑞平 郭树霞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3期242-244,277,共4页
目的检测使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后患者骨髓和血液中砷的浓度,分析砷暴露及暴露时间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对30名砷暴露患者及28名非砷暴露患者进行调查,对30名暴露者,其中包括砷暴露1年半以上(13人)、一年... 目的检测使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后患者骨髓和血液中砷的浓度,分析砷暴露及暴露时间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对30名砷暴露患者及28名非砷暴露患者进行调查,对30名暴露者,其中包括砷暴露1年半以上(13人)、一年半以内(17人)以及未暴露组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随机抽取7名暴露者,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骨髓和血液中砷代谢产物,对其骨髓和血液中砷浓度进行对比。结果 7例暴露组患者的骨髓与血液中砷浓度对比,骨髓砷浓度(7.99±0.15)μg/L;血液中的砷浓度(7.98±0.15)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暴露一年半以上,暴露一年半以内及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t检验的方法,其两两之间进行比较发现暴露一年半以上组与暴露一年半以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治疗ALP,砷可以到达骨髓并进行缓慢代谢,且在骨髓中的代谢与在血液中基本相同,随着暴露时间间隔的延长砷浓度有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砷浓度 骨髓 血液
原文传递
维甲酸、砷剂及化疗3种方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哈斯 鲁燕侠 母立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744-1746,共3页
目的总结和比较维甲酸、砷剂和化疗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初治、复发和维持治疗的疗效和特点,并长期随访。方法收集APL病例,分为初治组、维持组和复发组。初治组再分为砷剂单用组、砷剂和维甲酸连续应用组、砷剂和维甲酸联合应用组;维... 目的总结和比较维甲酸、砷剂和化疗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初治、复发和维持治疗的疗效和特点,并长期随访。方法收集APL病例,分为初治组、维持组和复发组。初治组再分为砷剂单用组、砷剂和维甲酸连续应用组、砷剂和维甲酸联合应用组;维持组再分为为规律使用砷剂组、偶尔使用砷剂组、化疗组;复发组再分为口服砷剂组、静脉砷剂组。临床观察,长期随访,采用SPSS系统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初治组中砷剂单用组缓解率89.6%,达缓解时间41d,砷剂和维甲酸连续应用组缓解率100%,达缓解时间39d,砷剂和维甲酸联合应用组缓解率100%,达缓解时间28d;维持组中长期生存率规律使用砷剂组、偶尔使用砷剂组和化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组口服砷剂组缓解率75%、静脉砷剂组87.5%。结论APL初治诱导缓解治疗中联合应用优于单用或连续应用,正规维持治疗决定长期预后,高危病例应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维甲酸 化疗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少兰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5期172-17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及对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49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各项实验检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APL早期血象主要...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及对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49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各项实验检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APL早期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占69.4%,白细胞减少〈1.0×10~9/L占20.4%,血红蛋白49%集中于60~90g/L,全部病例血小板均减少,且低于50×109/L高达87.8%;并存在出凝血功能障碍表现,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占81.6%,其中Fib〈1.0g/L占30.6%(15例),1.0~2.0g/L占51.0%(25例),正常占18.4%(9例);合并PT和(或)APTT延长占40.8%(20例);全部病例D二聚均增高,其中〉20μmol/L占69.4%(34例),3P阳性占46.9%(23例),合并DIC者占38.8%(19例);LDH升高占81.4%,中位数为425.8U/L;所有病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70%,PML-RARa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典型免疫表型为CD13、CD33阳性,CD34、HLA-DR阴性。结论 APL患者初诊时各实验指标有其独特的特征,综合分析初诊患者的各项实验检查指标,对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初诊时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相关,可作为危险因素分析依据,对临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价值;PML-RARa融合基因的的监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鱼精蛋白试验(3P)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乳酸脱氢酶(LDH) PML-RARa融合基因
下载PDF
威灵仙总皂苷对HL60细胞株体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莉 黄纯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11-315,共5页
目的:提取威灵仙总皂苷(TSRC),体外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研究TSRC对HL60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5~400 mg·L-1的TSRC在体外与HL60细胞共同培养,WST-1法检测TSRC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细胞形态学、透射电... 目的:提取威灵仙总皂苷(TSRC),体外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研究TSRC对HL60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5~400 mg·L-1的TSRC在体外与HL60细胞共同培养,WST-1法检测TSRC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细胞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细胞、AnnexinV/PI双染色研究TSRC诱导HL60细胞凋亡作用;采用Wright’s-Giemsa染色细胞形态学观察、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细胞免疫表型CD11b检测等方法研究TSRC诱导HL60细胞分化作用。结果:50~400 mg·L-1TSRC在体外对HL60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呈现剂量和时间的量效关系;不同浓度TSRC作用24 h后均能显著促进HL60细胞凋亡;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诱导分化现象不明显。结论:TSRC在体外可有效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HL60细胞凋亡,但对HL60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灵仙总皂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HL60细胞 增殖 细胞分化 細胞凋亡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智勇 袁粒星 +1 位作者 王惠霞 高举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07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特点及患儿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血液科2000年10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1例APL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本组患儿...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特点及患儿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血液科2000年10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1例APL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平均年龄为7.8岁,男女患儿性别比为1.38∶1.00。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出血(96.8%)、肝大(61.3%)、发热(58.0%)、贫血(55.0%)、脾大(41.9%)和感染(35.0%)等。26例患儿接受正规化疗,随访时间为4-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CR)为88.5%。完全缓解率高低与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年龄相关。Kaplan-Meier曲线生存率分析表明,本组患儿预期1年、3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分别为84.6%,72.4%和54.8%。结论出血是儿童APL最常见和显著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高达97%。经全反式维甲酸结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正规治疗,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当,但生存率(尤其是长期生存率)低于国外文献的报道结果。根据患儿年龄、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预后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特点 生存分析 儿童
原文传递
miR-125b对儿童典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丽娜 黄礼彬 +3 位作者 梁燕妮 张晓莉 柯志勇 罗学群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49-854,共6页
目的探讨mi R-125b对儿童典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期求新的策略治疗耐药性APL。方法用在线软件预测mi R-125b的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报告及蛋白印迹技术进行验证;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来自中... 目的探讨mi R-125b对儿童典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期求新的策略治疗耐药性APL。方法用在线软件预测mi R-125b的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报告及蛋白印迹技术进行验证;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华南地区儿童APL协作组其他医院2007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3例患者在初诊、缓解或复发时期骨髓标本中mi R-125b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进行体内证实;在细胞系水平过表达或抑制表达mi R-125b,用MTT、流式细胞技术等研究mi R-125b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及耐药的影响,进行体外验证。结果 (1)用生物学信息方法预测出BAK1是mi R-125b的可能靶基因;(2)mi R-125b在APL初诊患者中表达增高,缓解后降低,复发时再次升高,其高表达抑制BAK1蛋白的表达,同样,在NB4及HL60细胞系中,通过转染使mi R-125b过表达可抑制BAK1蛋白的表达;(3)在NB4及HL60白血病细胞株,过表达mi R-125b促进其增殖、抑制凋亡及增加耐药性,用si RNA沉默BAK1的表达后,NB4的凋亡受抑制,与过表达mi R-125b的效应相似;(4)白血病耐药细胞株NB4-R1、NB4-R2及HL-60/DOX与敏感细胞株NB4和HL-60比较,mi R-125b呈高表达(P<0.05),通过转染使mi R-125b进一步过表达,耐药细胞株对全反式维甲酸和阿霉素的IC50进一步增加。结论 mi R-125b通过对靶基因BAK1的调控影响儿童典型APL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典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iR-125b Bak1 耐药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与MHC—DRB1*基因的相关研究
20
作者 曹峰林 李金梅 +2 位作者 汤海蒂 刘秀华 周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年第12期18-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及3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的MHC—DRB1...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及3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的MHC—DRB1*各等位基因及亚基因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将该方法与其它检测MHC等位基因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结果表明,MHC—DRB1*09(RR=1.59,P<0.05=;MHC—DRB1*14(RR=1.59,P<0.05=基因与APL呈正相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其它MHC—DRB1*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项研究结果提示,MHC—DRB1*09和14基因可能是我国北方汉族人APL致病的易感基因,为揭示APL的发病机制中免疫遗传学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