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抗病性增强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韩雪颖 杨勇 +7 位作者 余初浪 张文浩 叶胜海 陈斌 程晨 程晔 严成其 陈剑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9-569,共11页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hl1具有抗病性增强的类病变表型,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都具有很强的抗性。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chl1与其野生型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探讨chl1类病变表型的形成和抗病反应的分子机制。利用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two-...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hl1具有抗病性增强的类病变表型,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都具有很强的抗性。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chl1与其野生型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探讨chl1类病变表型的形成和抗病反应的分子机制。利用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技术和质谱分析,chl1中共鉴定到7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包括46个上调蛋白点和24个下调蛋白点。这些蛋白点参与不同的生物过程,包括防御相关、光合作用、氧化还原、氨基酸/蛋白质代谢、分子伴侣、碳水化合物代谢。对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推测它们所在的复杂调控网络可能参与chl1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及其抗病性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细胞程序性死亡 抗病性 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脉
下载PDF
The shikimate pathway regulat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被引量:1
2
作者 Xuerui Lu Shixi Shi +4 位作者 Chong Wu Xueao Zheng Chenkun Yang Jie Luo Shunping Ya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943-951,共9页
Programmed cell death(PCD)is essential for both plant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 including immunity.However,how plants control PCD is not well-understood.The shikimate pathwa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abo... Programmed cell death(PCD)is essential for both plant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 including immunity.However,how plants control PCD is not well-understood.The shikimate pathwa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abolic pathways in plants,but its relationship to PCD is unknown.Here,we show that the shikimate pathway promotes PCD in Arabidopsis.We identify a photoperiod-dependent lesion-mimic mutant named Lesion in short-day(lis),which forms spontaneous lesions in short-day conditions.Mapbased cloning and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 that LIS encodes MEE32,a bifunctional enzyme in the shikimate pathway.Metabol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shikimate i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in lis.Through genetic screenings,three suppressors of lis(slis)are identified and the causal genes are cloned.SLISes encode proteins upstream of MEE32 in the shikimate pathway.Furthermore,exogenous shikimate treatment causes PCD.Our study uncovers a link between the shikimate pathway and PCD,and suggests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shikimate i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for the action of glyphosate,the most successful herbic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grammed cell death Shikimate pathway lesion-mimic mutant Immunity PHOTOPERIOD ARABIDOPSIS
原文传递
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mpa1的早衰特性研究
3
作者 夏丹阳 徐超 +2 位作者 文晓阳 康国章 王黎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本研究以小麦品系KD527及其经EMS诱变创制出的类病斑型早衰突变体lmpa1和两者的杂交F1、F2群体为材料,分析其类病斑发生动态、农艺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光合指标测定与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以期分析lmpa1发生类病斑早衰的生理生化机制.结... 本研究以小麦品系KD527及其经EMS诱变创制出的类病斑型早衰突变体lmpa1和两者的杂交F1、F2群体为材料,分析其类病斑发生动态、农艺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光合指标测定与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以期分析lmpa1发生类病斑早衰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KD527能正常完成生长成熟过程,而lmpa1在生长前期表现正常,挑旗后叶片受光诱导而发生类病斑反应,出现黄褐色类病斑,且随生育期延长,类病斑逐渐蔓延至叶鞘、茎秆和穗部,引发整株早衰直至干枯死亡,导致其产量降低;类病斑发生期间,lmpa1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低于KD527(P<0.01),胞间CO_(2)浓度显著高于KD527(P<0.01);总叶绿素量含量明显低于KD527,且二者之间的差异随类病斑发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类病斑发生初期,lmpa1的叶片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较KD527高,随着类病斑扩散,其CAT、SOD、POD活性急剧下降,H2O2含量急剧增加;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类病斑发生部位出现细胞死亡.本结论为类病斑早衰基因Lmpa1调控小麦早衰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类病斑型早衰 突变体lmpa1 生理生化 光诱导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rd40的抗病性与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建军 朱旭东 +3 位作者 王林友 张利华 薛庆中 何祖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由中花11经γ射线诱变获得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rd40,是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lrd40 的类病变性状为1个隐性位点控制,与已报道的类病变突变体lrd38、lrd39、lrd42 是非等位的。经多点接种试验,lrd40 对... 由中花11经γ射线诱变获得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rd40,是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lrd40 的类病变性状为1个隐性位点控制,与已报道的类病变突变体lrd38、lrd39、lrd42 是非等位的。经多点接种试验,lrd40 对水稻白叶枯病2个菌系PXO99A和DY89031都表现抗病。lrd40 与野生型杂交F2 接种结果证实,lrd40 的抗白叶枯病与类病变的表现是一致的。锥虫蓝(trypan blue)染色观察到lrd40 的类病变发生可能是一个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经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 benzidine,DAB)染色检测到lrd40 的类病变表达时,叶片上产生H2 O2 沉淀。细胞学观察结果说明,lrd40 的类病变发生类似于植物防卫反应的早期特征,如细胞死亡和过敏反应导致的氧迸发(oxidative bur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 水稻 突变体 抗病性 菌系 接种试验 全生育期 植物防卫反应 程序性细胞死亡 抗白叶枯病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mm1的诱发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忠华 贾育林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用1.0%化学诱变剂EMS处理抗稻瘟病水稻品种Katy,获得一个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命名为lmm1。与对照Katy相比,该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植株变矮,分蘖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该突变为单基因细胞核隐... 用1.0%化学诱变剂EMS处理抗稻瘟病水稻品种Katy,获得一个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命名为lmm1。与对照Katy相比,该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植株变矮,分蘖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该突变为单基因细胞核隐性突变。经稻瘟病与纹枯病真菌人工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比对照Katy具有更强的广谱抗性,表明lmm1对于提高水稻广谱抗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诱发 评价
下载PDF
一个水稻类病条纹斑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定位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健阳 陈孙禄 +2 位作者 张建辉 董彦君 滕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6,共7页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获得一个水稻类病斑突变体MR07,暂命名为lms1。该突变体的病斑在全生育期均表现,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生理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在高温条件下(30℃)培养时只表现为白色条斑,低温条件下...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获得一个水稻类病斑突变体MR07,暂命名为lms1。该突变体的病斑在全生育期均表现,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生理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在高温条件下(30℃)培养时只表现为白色条斑,低温条件下(20℃)培养时表现出细胞自主性死亡的坏死病斑。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lms1突变体与籼稻9311、培矮64S杂交的两个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和Indel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位于标记InDel1和MM0112-4之间,其物理距离为400 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郝中娜 张红志 陶荣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温降到32℃以下类病斑又逐渐显现,植株到5叶期后类病斑不再受高温抑制。分蘖期所有突变体株高在47.56~63.54cm之间,对照株高为83.75cm,但突变体的矮化现象只出现在分蘖期前,最终不影响株高;突变体与对照抽穗时间相近,突变体穗长在9.43~15.19cm之间,对照穗长为16.41cm;突变体每穗总粒数约为88.17~165.33粒,xsl19是49.50粒,对照是76.17粒。上述结果表明,除xsl19外的突变体均表现为穗短和每穗总粒数增多。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菌表现为感病,与抗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病斑 水稻 突变体
下载PDF
水稻抗稻瘟病菌防卫反应的细胞学分析与防卫基因表达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忠华 林卉 +2 位作者 Barbara VALENT J.Neil RUTGER 贾育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5-340,共6页
对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lmm1(LmmKaty)与原亲本及双单倍体YT14和YT16接种稻瘟病菌24h内的抗病反应、细胞学和分子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人工接种实验表明,与原亲本相比,该突变体对稻瘟病菌具有更强的抗性。突变体接种20~24h后,自动荧光... 对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lmm1(LmmKaty)与原亲本及双单倍体YT14和YT16接种稻瘟病菌24h内的抗病反应、细胞学和分子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人工接种实验表明,与原亲本相比,该突变体对稻瘟病菌具有更强的抗性。突变体接种20~24h后,自动荧光检测到细胞死亡,而对照则未检测到。表明该突变体通过细胞程序性死亡阻止稻瘟病菌的蔓延,从而提高了抗病性。Northernblotting结果发现,抗病品系YT14中的防卫相关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和β-葡聚糖酶基因在人工接种稻瘟病菌6h后开始表达,16~24h后上述基因表达量快速增加;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和几丁质酶基因在人工接种稻瘟病菌24h后才开始表达。与YT14相比,感病品系中上述基因的表达明显延迟。表明在人工接种稻瘟病菌24h内水稻可启动抗病防卫反应,从而对稻瘟病菌产生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抗病性 细胞学 防卫反应 稻瘟病菌
下载PDF
一个水稻类病变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精细定位 被引量:9
9
作者 吴超 付亚萍 +5 位作者 胡国成 斯华敏 刘旭日 孙宗修 程式华 刘文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6-260,共5页
从15 000多个水稻转基因株系中发现了一个类病变黄叶突变体。该突变体最显著的特征为叶片由下而上依次黄化,同时出现类似病原体感染的病斑。根据突变体表型,将该突变体命名为syl1(spotted and yellow leaves 1)。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 从15 000多个水稻转基因株系中发现了一个类病变黄叶突变体。该突变体最显著的特征为叶片由下而上依次黄化,同时出现类似病原体感染的病斑。根据突变体表型,将该突变体命名为syl1(spotted and yellow leaves 1)。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PCR检测和潮霉素抗性分析显示,该突变表型不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为了克隆该基因,将此突变体和籼稻品种龙特甫杂交获得F2和F3定位群体,利用网上公布的SSR标记首先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短臂端分子标记RM7619附近。随后利用日本晴和9311序列的差异,在该区域新设计了9对InDel分子标记,进一步将syl1基因定位在BAC克隆OSJNBa0002O20内分子标记WL32与WL35之间约102kb的区域。为进一步克隆syl1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黄叶 分子标记 精细定位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m4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8
10
作者 邱结华 马宁 +5 位作者 蒋汉伟 圣忠华 邵高能 唐绍清 魏祥进 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7-376,共10页
在EMS诱变的日本晴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分蘖始期,而后慢慢扩散至叶鞘、茎秆,最后至整个植株,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的lmm4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穗数减少,穗长缩短,结实率、每... 在EMS诱变的日本晴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分蘖始期,而后慢慢扩散至叶鞘、茎秆,最后至整个植株,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的lmm4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穗数减少,穗长缩短,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实验表明,突变体lmm4类病斑的产生受自然光诱导。突变体lmm4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野生型。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突变体类病斑部位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结构发育异常。台盼蓝染色实验表明突变体类病斑部有大量的死亡细胞。二氨基联苯胺染色实验表明类病斑部位有过氧化氢沉积。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mm4对C7和G1等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明显增强。实时PCR分析证明在突变体lmm4中防卫反应相关基因POC1、PAL、PBZ1、PR1的表达量显著提高。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符合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lmm4定位在第5染色体着丝粒附近Ind-4和Ind-6之间大约235kb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病斑突变体 稻瘟病抗性 基因定位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4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宝玉 刘军化 +5 位作者 杜丹 闫萌 郑丽媛 吴雪 桑贤春 张长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的株高显著变矮,穗长显著变短,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极显著降低。遮光试验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类病斑的形成受光诱导,在类病斑形成部位发生大量过氧化氢沉积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突变体产生的荧光较野生型弱。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pl34的H_2O_2和O_2^-含量较高,而CAT、POD和T-SOD等保护酶的活性显著降低;稻瘟病抗性无明显差异或略显降低。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spl34的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的LR49和LR52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200 kb。测序分析发现该区间内的候选基因LOC_Os04g56480的第3449位碱基发生突变(G3449T),导致色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突变体内表达量降低,而部分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则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spl34 基因 精细定位
下载PDF
浙粳22类病斑突变体spl(t)特征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萍萍 叶胜海 +5 位作者 赵宁春 陆艳婷 刘合芹 杨玲 金庆生 张小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在浙粳22辐照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spl(t)控制。利用SSR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spl(t)与珍汕97B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把spl(t)基因定位在第1... 在浙粳22辐照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spl(t)控制。利用SSR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spl(t)与珍汕97B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把spl(t)基因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短臂端的着丝粒附近,位于SSR标记RM7195与RM27929之间的0.8cM区间内。锥虫蓝染色检测结果表明spl(t)类病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H2O2氧迸发而致。突变体经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鉴定,表明该突变体的抗病性与野生型品种浙粳22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遗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g30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林 张迎信 +7 位作者 李枝 刘群恩 余宁 孙滨 杨正福 周全 程式华 曹立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5-472,共8页
通过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9311和中恢8015分别获得了2个类病变突变体 g303和 g342.g303播种4-5周叶片开始出现黄褐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至成熟期病斑几乎布满整个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 g303株高、结实率、千粒重显著下降,叶绿... 通过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9311和中恢8015分别获得了2个类病变突变体 g303和 g342.g303播种4-5周叶片开始出现黄褐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至成熟期病斑几乎布满整个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 g303株高、结实率、千粒重显著下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显著降低.遗传分析表明,g303类病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 g303/日本晴 F2群体进行定位,将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 InD10和 InD1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9 cM 和0.76 cM.测序分析发现,该基因与 SL 基因等位,其中 g303和 g342分别在编码区第572位和第1206位发生单碱基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实时 RT-PCR 结果显示抗病相关基因在突变体 g303中表达量显著上升,说明该基因突变很可能激活了防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基因定位 防卫反应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and mapping of a novel light-dependent lesion mimic mutant lmm6 in rice(Oryza sativa L.) 被引量:5
14
作者 XIAO Gui-qing ZHANG Hai-wen +1 位作者 LU Xiang-yang HUANG Rong-f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687-1696,共10页
A novel rice lesion mimic mutant (LMM) was isolated from an ethane methyl sulfonate (EMS)-induced 02428 mutant bank. The mutant, tentatively designated as lmm6, develops necrotic lesions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alo... A novel rice lesion mimic mutant (LMM) was isolated from an ethane methyl sulfonate (EMS)-induced 02428 mutant bank. The mutant, tentatively designated as lmm6, develops necrotic lesions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along with changes in several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We found that the initiation of the lesions was induced by light and cel death occurred in lmm6 accompanied with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The lower chlorophyl content,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the higher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were detected in lmm6 than in the wild type (WT). Moreover, the observation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e (TEM) demonstrated that some organel es were damaged and the stroma lamel a of chloroplast was irregular and loose in mesophyl cel of lmm6. In addition, lmm6 was more resistant than WT to rice blast fungus Magnaporthe grisea infection,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four genes involved in the defense-related reaction.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mutant trait of lmm6 is inherited as a monogenic recessive nuclear gene located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6.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the target gene was ifnal y delimited to an interval of 80.8 kb between markers MM2359 and MM2370, containing 7 annotated genes.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a new gene involved in rice lesion mimic, which wil be helpful in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 of cel death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lesion mimic mutant gene mapping ROS blast resistance
下载PDF
玉米类病斑突变体Lmm18的表型与初定位分析
15
作者 马文豪 王盈 +3 位作者 葛启栋 陈梦瑶 李见坤 苟明月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1,41,共7页
发掘玉米抗病种质资源,克隆抗病基因并解析玉米抗病机制,是玉米抗病性品种改良的基础。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一类在没有病原菌侵染或其他外界刺激情况下,表现出类似病害所致自发性坏死斑的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抗病机... 发掘玉米抗病种质资源,克隆抗病基因并解析玉米抗病机制,是玉米抗病性品种改良的基础。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一类在没有病原菌侵染或其他外界刺激情况下,表现出类似病害所致自发性坏死斑的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重要材料。对类病斑突变体Lmm18进行表型鉴定和基因初定位。该突变体首先在叶尖部表现类病斑坏死表型,坏死斑随着生长沿叶脉逐渐扩展增多,最后遍及整个叶片。通过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发现Lmm18中过氧化氢含量相较于野生型明显增多。此外,抗病标志基因PATHOGENESIS-RELATED 1(PR1)和PR5在Lmm18中显著上调,表明该突变体启动了抗病防御反应。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B73与Lmm18杂交构建的F_(2)群体进行BSR-Seq(Bulked Segregant RNA-Sequencing)分析及连锁标记定位,将LMM18基因初步定位到2号染色体1.23 Mb的区间内,该研究为后续克隆该基因并解析其介导的抗病防御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类病斑突变体 抗病防御反应 BSR-seq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Mapping of a Lesion Mimic Mutant in Rice 被引量:4
16
作者 MA Jian-yang CHEN Sun-lu +2 位作者 ZHANG Jian-hui DONG Yan-jun TENG Sheng 《Rice science》 SCIE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A lesion mimic stripe mutant, designated as Ims1 (lesion mimic stripe 1), was obtained from the M2 progeny of a ^60Co y-radiation treated japonica rice variety Jiahua 1. The Ims1 mutant displayed propagation type le... A lesion mimic stripe mutant, designated as Ims1 (lesion mimic stripe 1), was obtained from the M2 progeny of a ^60Co y-radiation treated japonica rice variety Jiahua 1. The Ims1 mutant displayed propagation type lesions across the who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Physiology and histochemistr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utant exhibited a phenotype of white stripe when grown under high temperature (30 ℃), and the lesion mimic caused by programmed cell death under low temperature (20 ℃). The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is lesion-mimic phenotype i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locus recessive nuclear gene. Furthermore, by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and an F2 segregating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wo crosses of Ims1 ×93-11 and Ims1 ×Pei'ai 64S, the Imsl gene was mapped between markers Indel1 and MM0112-4 with a physical distance of 400 kb on chromosome 6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lesion mimic mutant gene mapping
下载PDF
Host Active Defense Responses Occur within 24 Hours after Pathogen Inoculation in the Rice Blast System 被引量:3
17
作者 WANG Zhong-hua JIA Yu-lin +3 位作者 LIN Hui Adair INTERN Barbara VALENT J. Neil RUTGER 《Rice science》 SCIE 2007年第4期302-310,共9页
Phenotypical, cytological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of rice to the fungus Magnaporthe grisea were studied using rice cultivars and lesion mimic plants. The cultivar Katy was susceptible to several virulent M. grisea iso... Phenotypical, cytological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of rice to the fungus Magnaporthe grisea were studied using rice cultivars and lesion mimic plants. The cultivar Katy was susceptible to several virulent M. grisea isolates, and a Sekiguchi like-lesion mimic mutant of Katy (LmmKaty) showed enhanced resistance to these isolates. Lesion mimic phenotype of LmmKaty was rapidly induced by virulent M. grisea isolates or by avirulent ones only at high levels of inoculum. Autofluorescence (a sign of an active defense response) was visible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24 h after localized inoculation in the incompatible interaction, whereas, not evident in the compatible interaction. Autofluorescence was also observed in LmmKaty 20 h after pathogen inoculation, indicating that rapid cell death is a mechanism of LmmKaty to restrict pathogen invasion. Rapid accumulations of defense related (DR) gene transcripts,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and β-glucanase, were observed beginning at 6 h and were obvious at 16 h and 24 h after inoculation in an incompatible interaction. Rapid transcript accumulations of PR-1 and chitinase had occurred by 24 h after inoculation in an incompatible interaction. Accumulations of these transcripts were delayed in the compatible interac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ost active defense responses occur 24 h after pathogen inoculation and that LmmKaty exhibits enhanced resistance to M. grise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utofluorescence and expression of the DR genes after heavy inoculation are important cytological and molecular markers respectively for early determination of the host response to M. grisea in the rice blas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Oryza sativa) lesion mimic mutant disease resistance CYTOLOGY defense response Magnaporthe grisea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db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18
作者 吴文彬 余卫霖 +8 位作者 朱骞 李伟 郭效琼 李仕川 王天杰 罗迪 王镜博 李东宣 陈丽娟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3-890,共8页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是解析植物细胞死亡和相关抗性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黎榆B’,获得了一个遗传稳定的类病变突变体cdb(Cell death like blast)。突变体从分蘖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中间部位呈褐色、边缘为橙黄色的...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是解析植物细胞死亡和相关抗性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黎榆B’,获得了一个遗传稳定的类病变突变体cdb(Cell death like blast)。突变体从分蘖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中间部位呈褐色、边缘为橙黄色的不规则坏死斑,出斑2~3周之内扩散至整个叶片和叶鞘,成熟期坏死斑蔓延至整株,叶片早枯,植株失去再生能力。与野生型相比较,突变体cdb粒型发生显著变化,粒宽增加,粒厚减小,花粉育性有一定丧失,结实率显著下降。遮光实验结果表明,cdb病斑表型的发生受自然光照的激发。光合色素含量测定和光合速率指标测量结果发现,突变体cdb的光合色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明显降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下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cdb的病斑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定位发现该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上,在标记RM12CD05和RM1047之间约5.0 cM区域内,该区域内未存在明确定位克隆的水稻类病变突变基因,说明cdb是一种新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本研究为下一步该类病变基因的克隆、功能分析、类病变形成机制探究以及突变基因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类病变突变体 表型分析 光合特性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m452的生理和遗传特性分析
19
作者 温晓兰 胡人月 +7 位作者 张博文 姚丹妤 彭文涛 万小能 王秀媛 袁军海 刘小粉 孙果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4-992,共9页
在小麦品种西农1376与克旱21构建的近等基因系中发现一个自然突变的类病斑家系lm452。本研究对lm452的类病斑发生进程、生理生化特性、农艺性状、遗传分离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类病斑最先发生于第一叶,颜色由白色渐变为黄褐色,... 在小麦品种西农1376与克旱21构建的近等基因系中发现一个自然突变的类病斑家系lm452。本研究对lm452的类病斑发生进程、生理生化特性、农艺性状、遗传分离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类病斑最先发生于第一叶,颜色由白色渐变为黄褐色,呈条纹斑块状;类病斑数量随着植株生长发育进程逐渐增加,可蔓延至叶鞘。类病斑的发生受温度和光照影响,遮光可以避免或减轻类病斑的发生;低温和强光可加重类病斑发生。生理生化分析表明类病斑的形成伴随着超氧化物产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和细胞活性降低;突变体lm452的千粒重在田间和温室环境条件下均较表型正常姊妹系g451极显著降低。遗传分析表明lm452的类病斑性状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上述结果为lm452类病斑基因的克隆和分子调控网络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类病斑突变体 生理生化特性 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惠敏 张春娇 +1 位作者 李保同 潘晓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2-147,共6页
综述了类病斑突变体的命名来源、发生机制、抗病机制,及基因遗传模式和功能。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程序性细胞死亡 抗病性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