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永刚 许云鹤 +3 位作者 赵静 张丽 曹珊 马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诊断均采用高木诚等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全部患者均给予口服阿...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诊断均采用高木诚等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全部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50 mg·d-1,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丁苯酞 豆纹动脉 脑桥旁正中动脉
下载PDF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及其急性期转归的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庄君 郭淮莲 +2 位作者 程敏 唐春花 赵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SA)及脑桥旁正中动脉(PPA)供血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急性期的转归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4—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LSA及PP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例共62例,...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SA)及脑桥旁正中动脉(PPA)供血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急性期的转归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4—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LSA及PP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例共62例,分为BAD组(29例)及非BAD组(33例)。对两组患者出院时行改良Rankin评分(mRS)。分析两供血区脑梗死患者BAD的发生率、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及急性期的转归情况。结果 BAD组与非BAD组患者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LSA供血区脑梗死43例,占69.4%;PPA供血区脑梗死19例,占30.6%。全组BAD发生率为46.8%(29/62),其中LSA和PPA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中,BAD发生率分别为46.5%(20/43)和47.4%(9/19)。BAD组和非BAD组患者中,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51.7%(15/29)和18.2%(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AD组和非BAD组患者出院时转归良好者(mRS≤2分)分别为51.7%(15/29)和93.9%(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LSA和PPA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中,BAD发生率高,BAD患者脑梗死急性期病情容易进展,临床转归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预后 进展性 豆纹动脉 脑桥旁正中动脉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威龙 贾琳 +4 位作者 王云玲 王禄伟 谢超 韩秉艳 贾文霄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血管重塑方面与豆纹动脉数量及深度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新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血管重塑方面与豆纹动脉数量及深度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例有症状组患者与40例无症状组患者参加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行HR-MRI 3D-T1WI-VISTA序列成像。受试者高分辨血管成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应用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软件对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血管数量及深度进行统计。采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的深度及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相比,有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有更高的增强指数(P<0.05)且豆纹动脉长度明显短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管腔重塑指数与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豆纹动脉深度存在一定差异,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MCA粥样斑块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豆纹动脉 卒中
下载PDF
颅内VW-MRI豆纹动脉成像: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梗死类型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杜子伟 赵登玲 +3 位作者 张毅 李澄 缪滢钰 陈晓晖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基于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VW-MRI)技术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病人的大脑中动脉(MCA)斑块体积和豆纹动脉(LSA)数量、长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因可疑脑卒中或其他脑血管病行头颅MRI检查的病人58例,均经VW-MRI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单... 目的基于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VW-MRI)技术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病人的大脑中动脉(MCA)斑块体积和豆纹动脉(LSA)数量、长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因可疑脑卒中或其他脑血管病行头颅MRI检查的病人58例,均经VW-MRI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单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病人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60.92±12.21)岁],根据其MR影像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较大皮质下梗死(LSI)]组21例和小动脉闭塞型[较小腔隙性梗死(SLI)]组18例;其余19例无急性脑梗死灶且单侧MCA无斑块的病人作为对照组[男8例,女11例,年龄42~81岁,平均(63.84±12.05)岁]。由2名放射科医生统计3组临床资料并测量LSA长度、数量,利用斑块软件测量LSI组和SLI组的MCA M1-2段斑块体积。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梗死类型的影响因素。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名医师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结果3组病人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SI、SLI和对照组的LSA平均分支长度和分支数量分别为13.48±2.99、15.8±2.71、(16.4±2.69)mm和2.00±0.77、2.78±0.94、(3.11±1.15)支,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LSI组的分支长度、数量最小(P<0.05),SLI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SI组的斑块体积大于SLI组[分别为(87.5±17.7)mm3、(75.5±9.4)mm3,t=2.579,P=0.014]。LSA长度越短和分支数越少则LSI型的风险增加,OR(95%CI)值分别为0.665(0.497~0.890)、0.253(0.106~0.604)。2名医师测量斑块体积和长度的一致性较好,ICC分别为0.78和0.84。结论采用VW-MRI对MCA及LSA成像有助于揭示深穿支梗死类型的发生机制,其中MCA斑块体积及LSA数量和长度是影响脑梗死分型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豆纹动脉 卒中
下载PDF
基于优化后流动敏感黑血序列的豆纹动脉3T磁共振成像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律 周赜辰 +1 位作者 苑纯 郭华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8-538,共11页
豆纹动脉是大脑内部的重要动脉,其阻塞往往会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现在在临床上主要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实现豆纹动脉成像,然而DSA的有创性是其重要的限制因素.有研究表明,在高场磁共... 豆纹动脉是大脑内部的重要动脉,其阻塞往往会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现在在临床上主要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实现豆纹动脉成像,然而DSA的有创性是其重要的限制因素.有研究表明,在高场磁共振系统(7 T)下,时间飞跃法(Time-Of-Flight,TOF)已经能够得到较好的豆纹动脉影像,但是在临床使用的1.5 T或3 T磁共振系统下,由于豆纹动脉的管腔直径非常小(大约为0.3-0.7 mm)、血流速度比较慢,对其成像仍然是个挑战.该文主要研究了在3 T磁共振系统下使用流动敏感黑血(Flow-Sensitive Black-Blood,FSBB)序列对豆纹动脉进行成像的方法,并对该成像序列中流动敏感梯度的设计进行了优化,使其在扫描时间和图像分辨率、对比度、信噪比等方面都能够基本满足临床使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豆纹动脉 流动敏感黑血(FSBB)技术 梯度优化
下载PDF
超声多普勒评价早产儿豆纹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 被引量:6
6
作者 刘磊 夏焙 +5 位作者 于红奎 于薇 林洲 刘力 陶宏伟 胡烈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50-1452,共3页
目的了解早产儿出生1周内豆纹动脉(LS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于出生后1(1天组)、3(3天组)、7天(7天组)动态检测293名早产儿的LSA血流参数,分别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 目的了解早产儿出生1周内豆纹动脉(LS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于出生后1(1天组)、3(3天组)、7天(7天组)动态检测293名早产儿的LSA血流参数,分别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速度的比值(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早产儿LSA血流速度参数均随日龄增加而升高,其中Vd、Vm上升趋势最明显(P均<0.05)。不同日龄早产儿LSA的S/D比较,S/D在出生后第3天最低,7天组明显高于3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日龄早产儿RI、PI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产儿LSA的Vs、Vd、Vm与胎龄、出生时体质量呈正相关(r=0.36、0.38、0.37;0.30、0.26、0.30,P均<0.05)。结论超声多普勒检测早产儿豆纹动脉可反映早产儿局部脑实质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可用以评价脑基底节区损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婴儿 早产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谭绍云 谭泽龙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39~8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39~8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d静脉滴注,日1次,连用14 d。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对比总体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总体有效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脑梗死 丹红注射液 豆纹动脉 脑桥旁正中动脉
下载PDF
第五间隙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黄传平 漆松涛 +3 位作者 陆云涛 彭玉平 潘军 樊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中第五间隙(颈内动脉上间隙)在鞍区肿瘤切除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磁共振显示为大型鞍区肿瘤的患者在术中采取颈内动脉上间隙结合第I-IV间隙分离并切除肿瘤,并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变化及复查影像学结果。结果:...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中第五间隙(颈内动脉上间隙)在鞍区肿瘤切除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磁共振显示为大型鞍区肿瘤的患者在术中采取颈内动脉上间隙结合第I-IV间隙分离并切除肿瘤,并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变化及复查影像学结果。结果:颈内动脉分叉部位于外侧裂的内侧角。11例存在颈内动脉分叉部的穿通动脉(35.5%)。15例存在内侧豆纹动脉(占48.4%),16例内侧豆纹动脉缺如,此时形成的间隙面积为8mm2左右。25例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占80.6%)。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6例。2例内囊前肢前下部有小片状脑梗塞。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清醒,无肢体活动障碍。30例术前视力下降者中,视力改善者23例,无明显改善者6例,较术前差者1例。一过性尿崩症16例,需长期药物替代治疗者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经翼点入路切除大型鞍区肿瘤时,可以采取颈内动脉上间隙作为手术操作径路,增加肿瘤的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颈内动脉上间隙 穿通动脉 豆纹动脉 鞍区肿瘤
下载PDF
豆纹动脉的位置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俊瑜 王孟阳 +1 位作者 金玉 张方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8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位置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豆纹动脉位于肿瘤外侧(外侧组),13例豆纹动脉位于肿瘤内侧(内侧组)。结果外侧组肿瘤全切除17例(68...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位置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豆纹动脉位于肿瘤外侧(外侧组),13例豆纹动脉位于肿瘤内侧(内侧组)。结果外侧组肿瘤全切除17例(68.0%,17/25),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4例;内侧组肿瘤全切除4例(30.8%,4/13),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6例。两组肿瘤全切除率差异显著(P<0.05)。外侧组术后没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原有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未加重;内侧组新发神经功能障碍4例(30.8%,4/13),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两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明确岛叶肿瘤的解剖学特征,特别是豆纹动脉的位置对决定手术切除方式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岛叶 豆纹动脉 位置
下载PDF
单发皮层下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豆纹动脉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甜甜 霍会永 +3 位作者 相世峰 刘超 张文超 李军涛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目的利用全脑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 VWI)研究单发皮层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与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 目的利用全脑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 VWI)研究单发皮层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与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2020年10月—2022年1月连续住院的不伴有脑大动脉狭窄的SSI患者,根据有无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通过全脑MR VWI影像学方法评估LSA可视化程度,基底节区无法看到LSA记为LSA可视化差,LSA覆盖不到一半的基底节区域记为LSA部分可视化,LSA覆盖基底节区域一半以上的区域记为LSA可视化好。研究SSI患者发生END与LSA可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其中END组16例(20.78%),非END组61例(79.22%)。患者平均(62.21±11.03)岁,男性51例(56.7%)。END组入院时NIHSS评分[(6.13±2.09)分vs.(5.08±1.76)分,P=0.046]、TC[(4.93±1.17)mmol/L vs.(4.34±0.76)mmol/L,P=0.018]、LDL-C[(2.92±0.69)mmol/L vs.(2.28±0.53)mmol/L,P=0.003]和LSA可视化差(50.0%vs.18.0%,P=0.026)均高于非EN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LDL-C水平(OR 5.008,95%CI 1.305~19.224,P=0.019)和LSA可视化差(OR 8.673,95%CI 1.094~68.788,P=0.041)是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LDL-C水平和LSA可视化差是SSI且无脑大动脉狭窄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发皮层下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豆纹动脉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下载PDF
单抗联合抗凝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向军 张珊珊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10期2113-2117,共5页
目的:比较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入院1周内出现脑卒中进展的BAD患者,按梗死灶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脑桥旁正中动脉(pontine paremedi... 目的:比较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入院1周内出现脑卒中进展的BAD患者,按梗死灶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脑桥旁正中动脉(pontine paremedian artery,PPA)BAD组(PPABAD组)(n=58)和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BAD组(LSA-BAD组)(n=46)。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入院后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期间出现病情进展则换用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其他常规辅助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相同。记录两组患者卒中进展时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CRP浓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出院时,两组NIHSS评分均减少、BI评分均增加,FIB浓度和CRP浓度明显降低,与病情进展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BAD组出院时与病情进展时的NIHSS评分差值以及BI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LSA-BAD组(P<0.05);两组出院时与病情进展时的FIB浓度差值和CRP浓度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PPA-BAD的临床疗效优于LSA-B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进展性卒中 桥脑旁正中动脉 豆纹动脉 抗凝治疗
下载PDF
Endovascular Coiling for a Ruptured Proximal Lenticulostriate Artery Aneurysm 被引量:2
12
作者 Ning Ma Berndt Tomancok +3 位作者 Peng Jiang Xin-Jian Yang Devendra Ojar Wang Ji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606-608,共3页
Aneurysms of the lenticulostriate artery (LSA) are rare lesions that are categorized into either proximal (at the junct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runk) or distal (within the basal ganglia).
关键词 ANEURYSM Endovascular Coil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lenticulostriate artery
原文传递
脑出血中豆纹动脉出血易发点的流固耦合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长兴 张华 胡文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66-72,78,共8页
建立了大脑中动脉M1段与豆纹动脉(LSA)管壁/血液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利用ANSYS WORKBENCH中Transient Structural和CFX相互结合的专用流固耦合算法Fluid Solid Interface实现结构分析和流体分析的双向耦合计算,其中假设血管壁为各... 建立了大脑中动脉M1段与豆纹动脉(LSA)管壁/血液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利用ANSYS WORKBENCH中Transient Structural和CFX相互结合的专用流固耦合算法Fluid Solid Interface实现结构分析和流体分析的双向耦合计算,其中假设血管壁为各项同性线弹性体,血液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用有限元方法对大脑中动脉段M1段与豆纹动脉血管内的血流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在给定进出口血压条件下模拟出豆纹动脉弹性管壁压强、应力、应变分布与血液流场分布,并由此构建了豆纹动脉近似等强度模型。临床显示颅内压增高与血压增高可导致脑部丘脑部位供血不足,即豆纹动脉末端流速减慢。在近似等强度模型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随着豆纹动脉末端流速的减慢,豆纹动脉内血压增高,且距离末端越近,血压增高幅度越大,导致末段附近等效应力大幅度提高,形成管壁破裂易发点,即为豆纹动脉出血危险部位,与临床统计的脑动脉出血高发部位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血管模型 有限元分析 流固耦合 等效应力
下载PDF
3.0T 3D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显示脑小血管病豆纹动脉改变
14
作者 张煜堃 常佩佩 +5 位作者 高冰冰 刘娜 罗贺丹 王楠 宋清伟 苗延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5-669,共5页
目的观察3.0T 3D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3D HR-VMI)显示脑小血管病(CSVD)豆纹动脉(LSA)改变的价值,以及后者作为CSVD影像学标识的可行性。方法纳入58例CSVD(CSVD组)及35例CSVD总负荷评分为0的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评估3D HR-VMI重建图中... 目的观察3.0T 3D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3D HR-VMI)显示脑小血管病(CSVD)豆纹动脉(LSA)改变的价值,以及后者作为CSVD影像学标识的可行性。方法纳入58例CSVD(CSVD组)及35例CSVD总负荷评分为0的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评估3D HR-VMI重建图中LSA影像学特征,包括其数目、长度和曲折度;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SVD发生及CSVD总负荷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组间高血压发生率及LSA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SVD患者CSVD总负荷评分与LSA数目呈负相关(r=-0.48,P<0.001)。高血压和LSA数目减少是CS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饮酒及LSA数目减少为CSVD总负荷评分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3.0T 3D HR-VMI可清晰显示CSVD LSA改变;LSA数目减少为发生CSVD及CSVD总负荷评分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CSVD的影像学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豆纹动脉 影像学总负荷评分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小骨窗经侧裂入路顺序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 被引量:4
15
作者 卢炜鹏 郭长康 +2 位作者 林友城 黄权荣 吴文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2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顺序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2月在漳州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分别为小...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顺序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2月在漳州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分别为小骨窗经侧裂入路顺序血肿清除术和翼点开颅经颞叶皮层入路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94.74%的责任血管止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观察组14.03%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61.82%;治疗后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观察组87.72%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经侧裂入路顺序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能提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骨窗 侧裂入路 顺序血肿清除 基底节区脑出血 动态牵拉 豆纹动脉 精准止血
下载PDF
豆纹动脉动脉瘤及其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仁杰 赵宇昊 +5 位作者 杨泽地 杨钟熙 石中强 赵晨 马吉男 陈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6期84-91,共8页
豆纹动脉动脉瘤(LSAs)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颅内动脉瘤,其破裂出血是导致深部脑出血的罕见原因,可表现为基底节实质内出血(IPH),易误诊为非动脉瘤性高血压脑出血(HICH)而延误治疗。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检查技术手段的快速进步,LSAs检出率逐渐... 豆纹动脉动脉瘤(LSAs)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颅内动脉瘤,其破裂出血是导致深部脑出血的罕见原因,可表现为基底节实质内出血(IPH),易误诊为非动脉瘤性高血压脑出血(HICH)而延误治疗。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检查技术手段的快速进步,LSAs检出率逐渐提高。LSAs的发生发展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具体的病因及自然病程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对于LSAs的治疗主要采用开放手术夹闭、血管内治疗(EVT)以及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GKS)。然而大多数关于LSAs的报道都是通过个案或小病例系列来阐述的,不同治疗方式效果、预后等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该文对LSAs及其治疗策略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动脉瘤 实质内出血 血管内治疗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下载PDF
豆纹动脉和脑小血管病相关特征与豆纹动脉区域梗死亚型的关系研究
17
作者 任思勰 姚海波 +2 位作者 张园园 邓珍萍 于霞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16期2453-2458,共6页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SA)和脑小血管病相关特征与LSA区域梗死亚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4例LSA供血区首次单发近期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组和...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SA)和脑小血管病相关特征与LSA区域梗死亚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4例LSA供血区首次单发近期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组和近期腔隙性梗死(LI)组。对LSA区域梗死亚型(BAD组25例,LI组19例)和正常组(20例)的LSA特征、脑小血管病相关指标和临床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SA区域梗死亚型的影响因素。结果BAD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高于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高血压患病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LSA总长度和腔隙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D组和LI组高血压患病率、LDL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BAD组和LI组LSA总长度短于正常组,且BAD组短于LI组(P<0.05);LI组腔隙灶发生率高于BAD组和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正常组作为对照,LDL和LSA总长度是LSA区域梗死(BAD或LI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以BAD组作为对照,LSA总长度和腔隙灶是LI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LSA总长度和腔隙灶可作为区别LSA区域梗死亚型的影像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腔隙性梗死 豆纹动脉 脑小血管病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下载PDF
豆纹动脉对基底节区脑组织定量灌注的影响及预后预测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黎香 王绍舟 +1 位作者 曹宸 夏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0,共8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imaging,VWI)技术与自校准平面回波灌注成像(self-calibrated echo planar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SCALE-PWI)探索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影像学特征对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la... 目的采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imaging,VWI)技术与自校准平面回波灌注成像(self-calibrated echo planar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SCALE-PWI)探索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影像学特征对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s,LIs)及基底节区脑组织灌注的影响,及其与卒中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因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头MR、VWI及SCALE-PWI检查患者46例。根据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6分)和预后不良组(>6分)。测量VWI图像中LSA的参数(数目、总长度、曲率);比较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临床基线数据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侧的LSA参数、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梗死体积的差异;评估影像学参数与入院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及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最终明确指标在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间的诊断效能。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患侧LSA数目(P=0.015)与LSA总长度(P=0.032)、患侧基底节区CBF(P=0.001)与CBV(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体积可以预测卒中严重程度,回归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8,P=0.002)。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后,患侧CBV仍是病情好转的重要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CI:0.904~0.981)。结论VWI所示LSA特征能反映基底节区的灌注状态,基底节区的脑定量灌注参数是LI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脑穿支动脉病变 大脑中动脉 灌注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下载PDF
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梗死6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珺 王康 焦劲松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10,14,F0002,共6页
摘要目的:探讨脑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性梗死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方法:分析6例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6例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脑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性梗死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方法:分析6例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6例患者头颅MRI均显示基底节区、放射冠、半卵圆中心连续3~7个层面新鲜梗死灶。病灶长径1.9~4.0cm,符合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的诊断。结论:巨大腔隙的机制、病因、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对影像表现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病例,应鉴别巨大腔隙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利于进一步治疗和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腔隙 腔隙性脑梗死 豆纹动脉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内囊纹状体梗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对新生儿脑水肿时豆纹动脉的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和朝平 罗飞 何彬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和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新生儿窒息后引发脑水肿时大脑终末动脉-豆纹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23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36例足月脑水肿儿进行二维图像和豆纹动脉血流检测,时间限于出生后3d以内。结果豆纹动... 目的探讨和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新生儿窒息后引发脑水肿时大脑终末动脉-豆纹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23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36例足月脑水肿儿进行二维图像和豆纹动脉血流检测,时间限于出生后3d以内。结果豆纹动脉显示率两组均为100%,选择切面为第三脑室层面冠状面和旁正中矢状面,正常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为(12.70±2.19)cm/s,阻力指数0.47±0.04,彩色血流显示为以红色为主的连续性多条细束状血流信号。脑水肿组86%脑血流峰值流速降低,14%增高或正常,平均为(9.05±4.45)cm/s,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阻力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豆纹动脉作为脑组织中的终末小动脉直接反映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大脑中央区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评价脑水肿的程度和指导临床治疗帮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 新生儿脑水肿 豆纹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