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性的否定:程序多元化需求与认罪协商程序之引进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乐龙 《行政与法》 2018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完善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格局提出了多元化的改革要求。本文综合分析了"认罪协商程序"的引入意义、引入的决定性因素及面临的障碍,认为目前我国引入"认罪协商程序"仍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完善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格局提出了多元化的改革要求。本文综合分析了"认罪协商程序"的引入意义、引入的决定性因素及面临的障碍,认为目前我国引入"认罪协商程序"仍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我国应在尊重职权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审慎对待"认罪协商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协商 程序功效 刑事诉讼模式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下载PDF
论以审判为中心与刑事第一审程序的完善
2
作者 陈光中 李作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60,共14页
我国刑事第一审程序存在审判程序被审前程序“绑架”、庭审空洞化及法院无法独立行使裁判权等问题。借助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的契机,可以将“以审判为中心”作为完善刑事第一审程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以原则的方式予以确立。以审... 我国刑事第一审程序存在审判程序被审前程序“绑架”、庭审空洞化及法院无法独立行使裁判权等问题。借助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的契机,可以将“以审判为中心”作为完善刑事第一审程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以原则的方式予以确立。以审判为中心应当解读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以审判阶段为中心、在审级中以第一审程序为重心、在第一审程序中以庭审为核心、在庭审中以法官独立定罪量刑为保障。要想在第一审程序中实现以审判为中心,需要调整庭前会议制度、完善辩护制度、探索贯彻直接言词原则、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推进当庭宣判制度。同时,针对司法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对以审判为中心造成的消解,应当发挥庭审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功能、坚守法定证明标准、改变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和法院采纳量刑建议的方式予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第一审程序 庭审实质化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原文传递
认罪认罚从宽中量刑主导权的规制--以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曾辉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10,共6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施行后检察院、法院之间在量刑主导权的争夺上愈演愈烈,而北京市两级法院关于“余金平交通肇事案”的审理再次将检、法两家的冲突推向风口浪尖。从表面上来看,双方围绕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效力、求轻抗诉和法院径行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施行后检察院、法院之间在量刑主导权的争夺上愈演愈烈,而北京市两级法院关于“余金平交通肇事案”的审理再次将检、法两家的冲突推向风口浪尖。从表面上来看,双方围绕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效力、求轻抗诉和法院径行不予采纳量刑建议书等问题针锋相对。更深层的问题源于立法仍未使认罪认罚制度同我国诉讼模式相兼容;对于检、法两家在认罪认罚之中的分工持暧昧态度;缺乏具体的路径及坚定的立场来推进认罪认罚机制的本土化,致使该制度在实践中屡陷争议。据此,更需要厘清我国认罪认罚制度的规制路径,使之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细化认罪认罚的功能和性质,缓和检、法两家在量刑主导权问题上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量刑主导权 量刑建议 冲突规制
下载PDF
我国企业刑事合规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衔接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麒 胡启馨 马俊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73-78,共6页
企业刑事合规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司法效果、司法理念和犯罪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同时也不能忽视两种制度在司法效率、适用对象以及犯罪治理侧重上的外部区别。基于对制度衔接困境的考虑,应将司法效率和犯罪治理相结合、认罪认... 企业刑事合规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司法效果、司法理念和犯罪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同时也不能忽视两种制度在司法效率、适用对象以及犯罪治理侧重上的外部区别。基于对制度衔接困境的考虑,应将司法效率和犯罪治理相结合、认罪认罚标准和企业合规计划相结合、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相结合,以此推动制度融合,实现企业刑事合规的本土化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犯罪 刑事合规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衔接方案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视域下值班律师有效法律帮助问题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峥 《警学研究》 2021年第1期65-76,共12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目前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在认罪认罚的视域下,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具有协商性、帮助性和重心前移的特点。值班律师为被追诉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有利于提高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质量,保障被追诉人...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目前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在认罪认罚的视域下,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具有协商性、帮助性和重心前移的特点。值班律师为被追诉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有利于提高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质量,保障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推进程序的顺利运行。我国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在认罪认罚的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法律帮助虚化风险。明确值班律师法律帮助者的角色,并且结合我国印发的《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办法》的最新规范,进一步从值班律师的地位、权利和相关机制,探寻值班律师有效法律帮助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有效法律帮助 值班律师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热点与演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6
作者 李家乐 周茂雄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98-106,共9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设置体现了现代司法的宽容精神,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所选文献年度分布、关键词分布、作者及机构分布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设置体现了现代司法的宽容精神,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所选文献年度分布、关键词分布、作者及机构分布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研究朝纵深化、精细化发展,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已初见端倪,但仍处于较为离散的状态,合作氛围仍不浓厚。未来应加强实证研究,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跨区域、跨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知识图谱 CITESPACE 自愿性 证明标准
下载PDF
认罪认罚被追诉人上诉问题研究
7
作者 尚晓晓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5-24,共10页
应然层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相关程序设计围绕效率价值展开,被告人认罪认罚后上诉浪费司法资源,因而应当被否定;实然层面,认罪认罚从宽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公正价值难以全面保障,允许上诉是被告人权利救济的有效途径。认罪认罚制度公正... 应然层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相关程序设计围绕效率价值展开,被告人认罪认罚后上诉浪费司法资源,因而应当被否定;实然层面,认罪认罚从宽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公正价值难以全面保障,允许上诉是被告人权利救济的有效途径。认罪认罚制度公正与效率价值对立平衡点在于被告人的权利保障,检察机关一般应当以量刑根据发生客观变化导致量刑畸轻为由启动抗诉程序。其重点在于由上一级检察机关审查原审认罪认罚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情况,权利保障到位的,应当提起抗诉以保障诉讼效率;反之则以抗诉错误为由撤回抗诉,待未来公正价值得以充分保障后,采裁量型上诉模式,防范滥诉以保障诉讼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上诉 抗诉 诉讼效率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以被追诉者的上诉权为视角
8
作者 李晏 赵李琪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2期91-94,共4页
为完善司法资源配置,彰显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及司法宽容精神,我国在部分地区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工作。该制度是一项以诉讼效益和诉讼公正为价值基础的集合性制度,从该制度的控辩协商内容、追求实质真实、程序正义及保障被追诉... 为完善司法资源配置,彰显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及司法宽容精神,我国在部分地区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工作。该制度是一项以诉讼效益和诉讼公正为价值基础的集合性制度,从该制度的控辩协商内容、追求实质真实、程序正义及保障被追诉者自愿性出发,应授予被追诉者上诉权,但同时可能会出现滋生权利滥用,且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故应拓宽审判机关审查职能,在其基础上建立上诉案件筛选制度并合理限制上诉权,实现“效率优先,公正为本”的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上诉权 自愿性 审查职能
下载PDF
公安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措施——以北京试点工作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侯海东 林冬梅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34-37,共4页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要求,全国十八个试点城市开始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北京市公安局在适用该制度的探索中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机制,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要求,全国十八个试点城市开始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北京市公安局在适用该制度的探索中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机制,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公安机关适用的具体完善措施:明确公安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正当性,赋予公安机关实体权力,加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系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公安机关 刑事诉讼
下载PDF
监检程序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三维衔接
10
作者 陈修勇 《唐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9-68,共10页
相较于《刑事诉讼法》第15条“权利导向”的制度设计,《监察法》第31条为职务犯罪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创设了更为严格的实体条件,即“主动认罪认罚+附加条件”,呈现明显的“权力导向”。适用条件的差异化导致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 相较于《刑事诉讼法》第15条“权利导向”的制度设计,《监察法》第31条为职务犯罪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创设了更为严格的实体条件,即“主动认罪认罚+附加条件”,呈现明显的“权力导向”。适用条件的差异化导致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的混乱,且《监察法》第31条在实践中并非法院裁判时的依据。为此,需从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维度加强监检程序的衔接:从理念维度统一对制度价值的认识,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职务犯罪的特殊功能;从制度维度明确从宽处罚建议的“柔性”效力,防止监察调查结果对裁判起决定作用;从实践维度构建监察与司法的协调沟通机制,双向提升职务犯罪办案质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监察法 贿赂犯罪 监检衔接
下载PDF
诈骗犯罪中认罪认罚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11
作者 王超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9-57,共9页
通过对4000例一审法院审判的诈骗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法院对诈骗犯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时,在犯罪特征因素、刑罚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多项因素差异达到了P<0.001的显著性水平。对影响适用缓刑的预测变量进行建模... 通过对4000例一审法院审判的诈骗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法院对诈骗犯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时,在犯罪特征因素、刑罚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多项因素差异达到了P<0.001的显著性水平。对影响适用缓刑的预测变量进行建模,构建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6.55%。对刑罚影响因素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分析,误差也很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刑罚的因素变量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诈骗犯罪数额。对适用缓刑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主观恶性小、被害人谅解等因素。此外,也不能忽视认罪认罚从宽适用中的地区分类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诈骗犯罪案件 认罪认罚影响机制 认罪认罚从宽适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