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研究进展及前景 被引量:54
1
作者 曾昭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1,共5页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种植技术,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利用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对于减少农业生产对化学氮肥与农药的依赖、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现...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种植技术,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利用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对于减少农业生产对化学氮肥与农药的依赖、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行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重要性。从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增产效应、作物增产的氮效应、对农田病虫草害的控制及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研究进展,明确围绕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应当研究的重点。提出了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可取得突破的主要领域,如协调作物茬口,开发推广豆-禾轮作田间综合管理技术,提高轮作综合效应;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轮作响应的农业生态前沿问题;评价轮作生态环境效应,建立轮作生态补偿机制等。本文重新审视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体系的作用及前景,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豆科作物 禾本科作物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间作豆科作物对山药田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月萌 王倩姿 +4 位作者 孙志梅 牛劭斌 刘佳 马文奇 杨小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071-4079,共9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探讨了山药与苜蓿和三叶草两种豆科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山药单作相比,间作苜蓿和三叶草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探讨了山药与苜蓿和三叶草两种豆科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山药单作相比,间作苜蓿和三叶草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山药根茎膨大初期和膨大盛期土壤p H和电导率.间作有助于提高山药整个生育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但对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影响不明显.采用隶属函数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间作山药收获期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间作两种豆科作物均具有显著提高山药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综合肥力的效果.通过间作豆科绿肥作物增加山药田的生物多样性是培肥山药田土壤、改善山药田土壤生态环境、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间作 豆科作物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土壤综合肥力
原文传递
红壤旱地玉米对间作大豆和花生边行效应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向前 黄国勤 +1 位作者 卞新民 赵其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10-1017,共8页
为深入了解间作豆科作物的边行效应,研究了低施氮肥条件下(50 kg·hm-2)玉米对间作大豆和花生边行(叶绿素、叶面积指数、根干重、根瘤、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条件下间作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 为深入了解间作豆科作物的边行效应,研究了低施氮肥条件下(50 kg·hm-2)玉米对间作大豆和花生边行(叶绿素、叶面积指数、根干重、根瘤、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条件下间作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均高于其单作,而边3行与单作相比变化不明显。间作同样可以增加大豆和花生不同生育时期边1行和边2行的叶面积指数,而对边3行无明显影响,且间作的效果小于该施氮水平。不施氮条件下,间作大豆边1行和边2行的单株根干重高于单作14.7%和2.8%,间作花生边1行和边2行高于单作16.5%和3.1%;施氮条件下,间作大豆边1行和边2行的单株根干重高于单作11.3%和1.3%,间作花生边1行和边2行高于单作13.5%和4.6%,而边3行与单作相比无明显变化,且该施氮肥的效果大于间作。间作同样可以增加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成熟期的单株根瘤数和根瘤重,而对边3行无明显影响,而该施氮水平对根瘤数和根瘤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氮肥和间作可以改善大豆和花生的农艺性状,以施氮肥条件下边1行优势最为明显。不施氮肥和施氮肥条件下间作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的单株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及行产量皆高于相应单作,并以边1行为最高,而边3行与单作相比变化不明显,且施氮肥在改善大豆和花生农艺性状提高产量方面的效果大于间作。因此本试验得出间作边行优势效应为边1行>边2行>边3行(单作),且施氮肥的效果大于间作边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豆科作物 间作 边行效应 叶绿素 叶面积指数 根干重 产量
下载PDF
茶树-绿豆/大豆间作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5 位作者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1-520,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豆科作物 间作模式 土壤养分 茶叶理化成分
下载PDF
豆科作物适应酸性土壤的养分高效根系遗传改良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欣欣 杨永庆 +1 位作者 钟永嘉 廖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6-194,共9页
世界上超过 40%的耕作土壤为酸性,养分效率低是酸性土壤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的主要界面。挖掘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和利用的遗传潜力、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及活性是... 世界上超过 40%的耕作土壤为酸性,养分效率低是酸性土壤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的主要界面。挖掘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和利用的遗传潜力、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及活性是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和提升土壤健康的重要策略。此外,豆科作物与根瘤菌共生所固定的氮素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清洁氮源,也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豆为代表,系统总结了酸性土壤中,豆科作物养分高效根系遗传改良、根系与根际微生物互作提高养分效率和土壤健康的研究进展。此外,本文还概述了应用养分高效大豆品种,通过接种高效根瘤菌剂并与玉米、茶树间套作的生态效益,为豆科作物养分高效遗传改良及推动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豆科作物 遗传改良 养分高效 根系 根际微生物 根瘤菌 间作
下载PDF
覆盖与生态拦截对旱地土壤地表径流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宇 荣湘民 +5 位作者 王心星 周亮 张玉平 刘强 谢桂先 宋海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9,共5页
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定点观测试验,研究旱地土壤在降雨条件下产流量,氮素流失的特征。结果表明,旱地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与厢沟种植大豆,可有效的减少地表径流量以及因地表径流引起的氮素流失,且两者共同作用时,效果更明显。与传统的种植... 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定点观测试验,研究旱地土壤在降雨条件下产流量,氮素流失的特征。结果表明,旱地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与厢沟种植大豆,可有效的减少地表径流量以及因地表径流引起的氮素流失,且两者共同作用时,效果更明显。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秸秆覆盖、厢沟种植大豆、秸秆覆盖+厢沟种植大豆的径流总量分别减少21.7%,24.2%,39.5%;NH+4-N流失量分别减少40.8%,49.3%,64.4%;总氮流失总量分别减少23%,34.1%,62.2%;水溶性氮流失总量分别减少31.4%,60.3%,62.2%。同时,秸秆覆盖与厢沟种植大豆共同作用时比两者单独作用更能有效的减少NO-3-N流失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地表径流 氮素流失 秸秆覆盖 大豆 生态拦截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覆盖作物⁃玉米间作保护性耕作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巴晓博 隋鑫 +3 位作者 刘鸣达 解宏图 梁超 鲍雪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83-1891,共9页
科学评估覆盖作物种植体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以为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构建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理论基础,选取禾本科作物黑麦草、豆科作物紫花苜蓿和毛苕子作为覆盖作物分别与玉米间作,以玉米... 科学评估覆盖作物种植体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以为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构建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理论基础,选取禾本科作物黑麦草、豆科作物紫花苜蓿和毛苕子作为覆盖作物分别与玉米间作,以玉米单作模式为对照,从产品供给、气体调节、养分循环和水土保持四大生态系统服务方面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结果表明:覆盖作物⁃玉米间作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高于玉米单作,其中养分循环价值最高,其次是产品供给价值,占比分别为67.3%和29.3%。覆盖作物⁃玉米间作模式的养分循环价值均高于玉米单作模式;紫花苜蓿⁃玉米、毛苕子⁃玉米的产品供给价值显著高于黑麦草⁃玉米,分别增加了18.7%和21.0%;种植覆盖作物具有增加气体调节价值的潜力,但对水土保持价值的影响较小。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选择豆科覆盖作物⁃玉米间作可以获得最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作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保护性耕作 间作模式 豆科作物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Direct Sowing under Mulch-Based Cropping System (DMC) on Cotton and Maize Yield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erruginous Soil (Lixisoil) in the South Sudan Area of Burkina Faso
8
作者 Adama Ouattara Bazoumana Koulibaly +4 位作者 Déhou Dakuo Kalifa Coulibaly Pascal Bazongo Oula Traore Hassan Bismarck Nacro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1年第6期352-365,共14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direct sowing under mulch-based cropping system (DMC) in Burkina Faso’s cotton production systems, randomized blocks of Fisher experimental design were implemented at Farako-B<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direct sowing under mulch-based cropping system (DMC) in Burkina Faso’s cotton production systems, randomized blocks of Fisher experimental design were implemented at Farako-B<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a</span> research station from 2010 to 2019.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lixisoil to evaluate DMC effects on biomass production, crops yields an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in a maize and cotton rotation system associated with cover crop. 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direct seeding without cover crop were compared to DMC under <em>B</em>. <em>ruziziensis</em> (GERM. & EVRARD), DMC under <em>B</em>. <em>ruziziensis</em> + <em>M</em><em>.</em> <em>cochinchinensis</em> mulch and DMC under <em>C. juncea</em> (L.) mulch used in association with maize. Biomass production, crop yields and soil chemistry were evalu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 10 years, no-till with or without a cover crop provided cotton seed and maize yields that were statistically equivalent to the tillage commonly practiced by farmers. Cover crop has allowed increasing the biomass productio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Direct Seeding. Maize yield has not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cover crop. After 10 years of maize and cotton rotation, the improvement raised from +27% to +38% for organic matter and from +15% to +29% for nitrogen with DMC including legumes such as <em>M. cochinchinensis</em> and <em>C. juncea</em>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illage on 0 - 5 cm dep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soil pH like P<sub>2</sub>O<sub>5</sub> and K<sub>2</sub>O content. Although DMC with <em>C. juncea</em> used as cover crop did not provide the best biomass production, it contributes to increase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and presents better mineral balances in 10 years of rotation. The 5 - 10 cm and 10 - 20 cm were little influenced by DM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er crop Tillage Direct Sowing under Mulch-Based cropping System crop Rotations Soil Characteristic leguminous
下载PDF
西藏传统粮豆混播的互作效应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春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39-43,共5页
本文通过对几种作物不同种植比例混播的定位试验及室内测定分析,证明粮豆等不同作物混播,既有一定的培肥改土作用,又有明显的生物互作效应。据试验资料表明,混播不仅当季作物比单播增产9.0~32.0%,还能使后茬作物增产7.8~10.1%,同时... 本文通过对几种作物不同种植比例混播的定位试验及室内测定分析,证明粮豆等不同作物混播,既有一定的培肥改土作用,又有明显的生物互作效应。据试验资料表明,混播不仅当季作物比单播增产9.0~32.0%,还能使后茬作物增产7.8~10.1%,同时,对抑制田间病虫草的危害也有一定的作用。提出粮豆混作技术,在区内生产条件不高的情况下,只要粮、油、豆等作物搭配合理,混播比例适宜,仍是我区农业生产中一条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豆科作物 混播 互作效应
下载PDF
牧草干燥过程中水分散失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同桑措姆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年第6期59-61,共3页
旨在探讨自然干燥过程中,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的水分散失规律。刈割后测定各类牧草的鲜草重(第0天重量),然后将各类牧草样品分别放置在烘箱内,75℃高温烘干24 h至恒重(烘干重);将各类牧草平铺在地面上进行晾晒、干燥,分别于... 旨在探讨自然干燥过程中,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的水分散失规律。刈割后测定各类牧草的鲜草重(第0天重量),然后将各类牧草样品分别放置在烘箱内,75℃高温烘干24 h至恒重(烘干重);将各类牧草平铺在地面上进行晾晒、干燥,分别于刈割后第0.5、1.0、2.0、3.0、4.0、5.0、6.0天对牧草和饲料作物进行称重,并做记录;利用公式计算各类牧草在刈割后不同干燥时间的含水量。结果表明,刈割后经历不同干燥时间的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饲料作物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似:随干燥时间的延长,各类牧草的含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刈割后干燥的初期阶段(第0~1天)含水量下降幅度较大,后期阶段(第2~4天及第5~6天)含水量下降幅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为优质牧草干草调制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干燥 含水量 禾本科牧草 豆科牧草 饲料作物
下载PDF
退化草地土壤上不同豆科作物根系生长特征的研究
11
作者 郭秀卿 杜天庆 +2 位作者 郝建平 崔福柱 杨珍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3-51,共9页
以退化草地土壤为供试基质,采用盆栽和网箱栽培方法,研究大豆、黑大豆、绿豆、豌豆和蚕豆根系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豆科作物根系各项指标的增长随生育期变化的时间趋势基本呈"S"型增长模型,可划分为缓增期、速增期、顶峰... 以退化草地土壤为供试基质,采用盆栽和网箱栽培方法,研究大豆、黑大豆、绿豆、豌豆和蚕豆根系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豆科作物根系各项指标的增长随生育期变化的时间趋势基本呈"S"型增长模型,可划分为缓增期、速增期、顶峰期和衰减期4个时期;不同豆科作物根系垂直分布的深浅存在较大差异,根系生物量空间呈"T"型分布,其垂直递减率符合幂曲线模型Y=B_0·X^(B1)。综合试验结果,黑大豆、蚕豆和大豆比绿豆和豌豆更适合在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其中黑大豆和蚕豆可以作为该类型土壤首选作物。本研究结果为选择适宜的豆科作物进行合理种植达到改良退化草地土壤、提高退化草地生物量产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土壤 豆科作物 根系分布 根冠生长模式
原文传递
轮作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8
12
作者 曹莉 秦舒浩 +2 位作者 张俊莲 师尚礼 王蒂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不同种类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分布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轮作箭筈豌豆、天蓝苜蓿和陇东苜蓿3种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布,微生物活性,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不同种类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分布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轮作箭筈豌豆、天蓝苜蓿和陇东苜蓿3种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布,微生物活性,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种植牧草前相比,轮作牧草后土壤中真菌/细菌最高可降低50.72%,说明真菌数量下降,通过轮作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从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化;与种植牧草前相比好气型固氮菌数量最高增加283.69%;脲酶活性最高增加6.4倍;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但是对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高低还与豆科牧草种类及土壤连作年限有关,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对不同种类的豆科牧草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轮作 连作马铃薯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旱地豆科绿肥作物科杂1号的选育及应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树传 黄建成 +3 位作者 林国强 陈志雄 王金官 童川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1998年第3期55-59,共5页
利用栽培大豆(G.max)与半野生大豆(G.gracilis)诱变的中间材料进行种间杂交,经过F4代系谱选择,育成了主茎粗、分枝数和生物量等性状具有明显优势,根系发达,根瘤固氮力强的新型旱地豆科绿肥作物新品种——科杂... 利用栽培大豆(G.max)与半野生大豆(G.gracilis)诱变的中间材料进行种间杂交,经过F4代系谱选择,育成了主茎粗、分枝数和生物量等性状具有明显优势,根系发达,根瘤固氮力强的新型旱地豆科绿肥作物新品种——科杂1号。该品种覆盖期长(200d左右),覆盖厚度35cm以上,半蔓化匍伏生长,不缠绕树体。盛花至结荚期每公顷鲜草量37501~52580kg,是目前幼龄果园覆盖、培肥、抑制杂草、保持水土、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 豆科绿肥作物 果园覆盖
全文增补中
长江下游农区不同豆科绿肥作物生育进程·形态及产量性状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震 还静 +4 位作者 管永祥 吴桂成 吴正贵 刘芳 孙政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0期149-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豆科绿肥作物的生育进程、形态及产量优势。[方法]采用露天盆栽模式,对紫花苜蓿、金花菜、紫云英、光叶紫花苕子、毛苕子、红三叶、白三叶、绛三叶8种豆科绿肥作物的生育进程、形态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野豌豆属绿... [目的]探讨不同豆科绿肥作物的生育进程、形态及产量优势。[方法]采用露天盆栽模式,对紫花苜蓿、金花菜、紫云英、光叶紫花苕子、毛苕子、红三叶、白三叶、绛三叶8种豆科绿肥作物的生育进程、形态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野豌豆属绿肥作物生物量最高,然后依次是苜蓿属、三叶草属、黄芪属。野豌豆属中光叶紫花苕子比毛苕子生长优势大,生物量较高;三叶草属中红三叶出苗快,早发性最好,当年生长盛花期鲜草产量最高。苜蓿属中金花菜与紫花苜蓿相比,出苗与冬前生长较快,鲜草产量较高。8种绿肥作物的生育期在180~241 d,最长的是紫花苜蓿,最短的是紫云英。[结论]结合生物量指标与生育进程,长江下游农区绿肥作物品种配置应重点选择野豌豆属,搭配选择苜蓿属、三叶草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农区 豆科 绿肥作物 生育进程 产量
下载PDF
多异瓢虫在3种豆科杂草上的种群动态及对其趋性行为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姜岩 陈鑫 +3 位作者 宋冰梅 张宇 程宛楠 潘洪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4-261,共8页
为阐明田埂杂草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保育作用以及多异瓢虫对其趋性行为反应,为棉田蚜虫等害虫的绿色防控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采用种群系统调查法研究新疆棉区田埂3种常见豆科杂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骆驼刺Al... 为阐明田埂杂草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保育作用以及多异瓢虫对其趋性行为反应,为棉田蚜虫等害虫的绿色防控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采用种群系统调查法研究新疆棉区田埂3种常见豆科杂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上多异瓢虫和棉黑蚜Aphis atrata的种群动态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同时通过Y形嗅觉仪测试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对3种豆科杂草不同处理的趋性行为反应。结果表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田埂3种豆科杂草上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的种群密度均较高,最大值分别达1.35~2.80头/m^(2)和0.93~1.80头/m^(2),在这一时期每种豆科杂草上多异瓢虫的猎物棉黑蚜种群密度也较高;在整个调查期间3种豆科杂草上多异瓢虫与棉黑蚜的种群密度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甘草)、0.774(骆驼刺)、0.839(苦豆子)。同时,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对3种豆科杂草不同处理间的趋性选择反应相似,均为棉黑蚜为害植株>棉黑蚜>健康植株>空白,且多异瓢虫对棉黑蚜为害株的选择性均显著大于相应的健康株。因此,新疆棉区田埂3种豆科杂草上的棉黑蚜对多异瓢虫早春种群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异瓢虫 棉黑蚜 豆科杂草 非作物生境 行为反应
下载PDF
非豆科作物和固氮微生物在协助菌影响下形成类根瘤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燕珍 李阜棣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3-317,T001,共6页
用果胶细菌处理禾本科,十字花科和葫芦科植物幼苗根系,根毛随着果胶细菌处理的时间而逐渐损伤、消除。然后,分别接种田菁根瘤菌,花生根瘤菌,扁豆根瘤菌,自生固氮菌和固氮螺菌;幼苗移栽20~25d左右,根系即被感染而结瘤。白... 用果胶细菌处理禾本科,十字花科和葫芦科植物幼苗根系,根毛随着果胶细菌处理的时间而逐渐损伤、消除。然后,分别接种田菁根瘤菌,花生根瘤菌,扁豆根瘤菌,自生固氮菌和固氮螺菌;幼苗移栽20~25d左右,根系即被感染而结瘤。白菜结瘤率可达95%,黄瓜结瘤率为50%左右。根瘤的石蜡包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明显地见到从根瘤的外皮层细胞至靠近中柱细胞,均有细菌分布。菌株ORS571和147-3在白菜上形成的根瘤用乙炔还原分析法测定,表现明显的固氮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瘤 非豆科作物 固氮微生物 根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