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情社会”下中国人的法律观 被引量:4
1
作者 胡丽燕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0-33,共4页
中国社会,重情甚于重理,可以说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总是按习惯依人情处理各种事情,希望通过人情关系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法律进行变通适用。这是一种"变通"的法律观。从心理的、历史的和法律的视角分析"变通&... 中国社会,重情甚于重理,可以说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总是按习惯依人情处理各种事情,希望通过人情关系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法律进行变通适用。这是一种"变通"的法律观。从心理的、历史的和法律的视角分析"变通"法律观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观 变通 成因
下载PDF
论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解读《君主论》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双鹏 陈鸿惠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2-64,共3页
 马基雅维里是一位备受争议、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家。他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把政治与宗教和道德相分离并且区分了两种不可调和的道德世界;他的自由观代表着"政治独立"和"共和自治"两方面内涵;他的法律观包含着应然...  马基雅维里是一位备受争议、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家。他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把政治与宗教和道德相分离并且区分了两种不可调和的道德世界;他的自由观代表着"政治独立"和"共和自治"两方面内涵;他的法律观包含着应然法律和实然法律两个层面;他论证了权力之所以合法是因为权力合乎人性、合乎道德、合乎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 宗教观 道德观 自由观 法律观 权力观
下载PDF
“方法”称谓之争抑或法律观之争——一场正在兴起的有关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争论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国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6,共6页
目前中国法学界有关法学方法抑或法律方法称谓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有关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争论,虽然两者在"根据法律的"、"司法领域的"、"法律内在视角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等基本... 目前中国法学界有关法学方法抑或法律方法称谓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有关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争论,虽然两者在"根据法律的"、"司法领域的"、"法律内在视角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等基本立场都是相同的,但两者所持的法律观明显有差异。需要指出的是,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立场只能是"法律"的立场,而非"法学"的立场,有关方法称谓争论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法律观的争论,可见,"方法"称谓的争论所引发的是方法论的争论以及法律观的争论,由此,这场"方法"称谓的争论可能会催生出中国法学流派化的法学研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方法 法律方法 法律自足性 法律观 法学流派化
下载PDF
法律视域下的高校后勤服务改革探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晓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152-155,共4页
高校后勤服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得以有序进行的基础保障。从法律视角来看,高校后勤服务主要呈现非独立法人和独立法人等类型,从而导致了高校后勤服务产生了多种法律关系。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服务的法律定性,... 高校后勤服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得以有序进行的基础保障。从法律视角来看,高校后勤服务主要呈现非独立法人和独立法人等类型,从而导致了高校后勤服务产生了多种法律关系。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服务的法律定性,分析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存在的法律属性不明、经营权缺位和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构建高校后勤服务合理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视域 高校 后勤服务
下载PDF
政策性与法律性统一: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划之应然范式 被引量:2
5
作者 康翠萍 苏妍 刘璇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53,共8页
从本质上讲,规划是一种基于一定政治目的的规范性活动,制定、实施与评价规划的过程是政策性和法律性统一的过程。教育发展规划亦如此,坚持政策观与法律观的统一、政策性与法律性的统一,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 从本质上讲,规划是一种基于一定政治目的的规范性活动,制定、实施与评价规划的过程是政策性和法律性统一的过程。教育发展规划亦如此,坚持政策观与法律观的统一、政策性与法律性的统一,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的政策性被过分放大,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在技术化、行政化模式中被弱化,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在政策主导的教育发展规划价值理论中也逐渐被忽略,规划与政策、规划与行政的结合使得教育发展规划迷失了"真我"、缺失了法律性。十八大以来,我党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确立,为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依法制定、依法实施的新要求。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划应努力探寻回归本质之路,在处理好规划与政治、规划与政策、规划与实践关系基础上,将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法制轨道,实现政策观与法律观的统一,从而有效地发挥规划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规划 内在规定性 规范性 政策观 法律观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晓辉 《朝阳法律评论》 2010年第1期31-43,共13页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法学方法论:法的发生和发展是法内在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法内在的基本矛盾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秩序、安定、公平、正义的追求与人的自利性、权力的扩张性的矛盾;法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法是共同性和特殊...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法学方法论:法的发生和发展是法内在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法内在的基本矛盾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秩序、安定、公平、正义的追求与人的自利性、权力的扩张性的矛盾;法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法是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对现实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概括,为维护现实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服务;法的内容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在阶级消亡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从本源意义上讲,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关系是法的基本内容;从表现形式上看,法学是国家之学,是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是人、国家、社会的辩证统一。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以人为本、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辩证统一,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基本框架,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法律观 法学方法论 法学原理 中国化
原文传递
中国宪法史的新叙事——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
7
作者 孙森森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64-68,共5页
在指导思想上,中国宪法史研究存在只重视"法律观"而忽视"国家观"的倾向,应该做到二者兼顾。在方法观上,中国宪法史研究当中不仅应该注重法学方法的运用,尤其是就专门领域宪法史研究而言,还需要其他关联学科的方法... 在指导思想上,中国宪法史研究存在只重视"法律观"而忽视"国家观"的倾向,应该做到二者兼顾。在方法观上,中国宪法史研究当中不仅应该注重法学方法的运用,尤其是就专门领域宪法史研究而言,还需要其他关联学科的方法、知识的滋养。在研究面向上,中国宪法史研究还应该注重本土观的建构,关注本国的宪法实践,回应本国宪法实施中产生的问题。而以上这些新观念和新思想的落实,最终需要所有宪法学者的使命担当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宪法史 国家观 法律观 本土观 宪法学者
下载PDF
论马克思法学思想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全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41-151,共11页
马克思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事实,写成了很多政治经济学著作,里面有很多法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法学研究的专业性,并从理论形态、现实实践、伦理价值等维度考察了法律。在理论形态上,马克思认为,法律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是物质生产在... 马克思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事实,写成了很多政治经济学著作,里面有很多法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法学研究的专业性,并从理论形态、现实实践、伦理价值等维度考察了法律。在理论形态上,马克思认为,法律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是物质生产在国家意志层面的体现,是法律体系和法权关系的有机理论系统;在现实实践上,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经济,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与商品经济的关联,认为资本主义法律只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伦理价值上,马克思认为,法律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都是不断演变的,资本主义法律倡导的价值具有不完全性,号召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法律,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法学观 三重维度
下载PDF
对韦伯法律观的批判与反批判——以实质理性为视角
9
作者 金星 张玉东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7-129,共3页
马克斯.韦伯对于法律问题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比较研究却给其身后的研究者留下了一个难题,即他所秉持的法律观究竟是什么?哈贝马斯以韦伯在其“支配社会学”中关于“法制型支配”的相关表述为切入点,确认韦伯所持的是实证法(反自然法)的... 马克斯.韦伯对于法律问题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比较研究却给其身后的研究者留下了一个难题,即他所秉持的法律观究竟是什么?哈贝马斯以韦伯在其“支配社会学”中关于“法制型支配”的相关表述为切入点,确认韦伯所持的是实证法(反自然法)的法律观,进而从当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法律观念与现实这一“外在视角”以及理性化这一“内在视角”对韦伯的法律观进行批判。然而,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研究本身即在很大程度上蕴涵了对上述批判的反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观 实证法 实质理性
下载PDF
《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世伦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0,共8页
作为马克思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的《资本论》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其中也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其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要旨是,法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意志关系;统治阶级总是将对其有利的利益关系作为法律加以神圣... 作为马克思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的《资本论》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其中也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其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要旨是,法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意志关系;统治阶级总是将对其有利的利益关系作为法律加以神圣化;法在担负政治统治职能这一主要职能的同时,也必然担负组织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自由和平等是交换价值过程理想法的表现,自由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人的自由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也是法的产生、发展和逐步消亡的过程,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和法正是最终实现"自由的联合体"的必要方式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历史唯物主义 法律观
原文传递
论魏晋玄学法律观的思想渊源、内涵及价值取向
11
作者 曹毅搏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91,共6页
魏晋玄学法律观的产生源于汉代儒学思想从经学向谶纬学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对儒学批判和反思的思潮,有关本体论的思辨是其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魏晋玄学法律观主要体现为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它是古代法哲学研究的重大... 魏晋玄学法律观的产生源于汉代儒学思想从经学向谶纬学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对儒学批判和反思的思潮,有关本体论的思辨是其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魏晋玄学法律观主要体现为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它是古代法哲学研究的重大理论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律学发展。其在价值取向上突出表现为: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对立统一,由形而上的本体论而推崇"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法律观 法律价值 律学
原文传递
法律观与国家观:中国法治建设的“基因工程”
12
作者 赵巴奥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9期49-52,共4页
任何民族都有历史形成的意识层面的"基因"。中国传统的"天道哲学"是经验的,由此演绎出"法出于权"的法律观和"家国一体""差等秩序"的国家观,并在此基础上置换了某些西方舶来价值的终... 任何民族都有历史形成的意识层面的"基因"。中国传统的"天道哲学"是经验的,由此演绎出"法出于权"的法律观和"家国一体""差等秩序"的国家观,并在此基础上置换了某些西方舶来价值的终极指向。现代政治建设应引导社会培育现代的法律观、国家观,关键在于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哲学 自然法思想 法律观 国家观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
13
作者 刘岩松 郑孝镜 《科教导刊》 2017年第11期90-91,共2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倡导社会主义法治观成为必要,从而也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观念共识和价值引导。然而,尤其是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与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倡导社会主义法治观成为必要,从而也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观念共识和价值引导。然而,尤其是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与中国未来的法治建设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必须把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到日程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法治观 培育
下载PDF
马克思法律观视角下的法治建设进路思考
14
作者 凌莉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4-87,共4页
马克思法律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法律观、以人为本的法治价值取向、注重实体内容的立法理念和反对权力"拜物教"的民主精神,体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统一以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等三个主要特征,为马克思... 马克思法律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法律观、以人为本的法治价值取向、注重实体内容的立法理念和反对权力"拜物教"的民主精神,体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统一以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等三个主要特征,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借鉴外国法律制度指出了科学方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科学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法律观 依法治国
下载PDF
法治中国视阈下的良善法律观研究
15
作者 周音 冶刚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147-148,共2页
任何一种法律观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因素,法律观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有内在联系的,在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对于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 任何一种法律观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因素,法律观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有内在联系的,在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对于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社会基础 法律观 良善理念
下载PDF
建国前后毛泽东的法律观探析
16
作者 杨会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7,85,共4页
建国前后,毛泽东就我国的法律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个人的观点与看法,特别是对法律的人民主体与时代特征、革命诉求和科学属性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观点的阐释与坚持,不仅为新中国的法律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当代的法律建设也... 建国前后,毛泽东就我国的法律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个人的观点与看法,特别是对法律的人民主体与时代特征、革命诉求和科学属性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观点的阐释与坚持,不仅为新中国的法律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当代的法律建设也有相当的借鉴与启示意义。但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毛泽东的法律思想还不能说已尽善尽美,其中也有一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前后 毛泽东 法律思想
下载PDF
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纲要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龙 郑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9-26,32,共9页
自习近平主政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权理论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凝结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最新伟大成果,是人权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使人权理论回归到对人本身的研究,重视对人格尊严... 自习近平主政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权理论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凝结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最新伟大成果,是人权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使人权理论回归到对人本身的研究,重视对人格尊严和幸福生活的保障与发展,特别是强调了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民生人权观、法治人权观、历史人权观、国际人权观、辩证人权观等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人权观 法治人权观 历史人权观 国际人权观 辩证人权观
下载PDF
试论刘禹锡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岩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90-93,共4页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理论观点,蕴涵着颇为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因此,用时代的眼光看待刘禹锡的"万物一贯"的生态和谐观,"天人交相胜,...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理论观点,蕴涵着颇为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因此,用时代的眼光看待刘禹锡的"万物一贯"的生态和谐观,"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生态价值观,以及"法大行"的生态法制观,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生态伦理观 当代价值 生态环境危机 生存危机 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
下载PDF
俄罗斯主导法律观的演变及当代变革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昌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103,共6页
在俄罗斯法治进程中,受国家制度变革的影响,不同时期主导性法律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十月革命前到苏联时期,再到当代俄罗斯联邦,主导性法律观在历时态上展现出一个演变过程。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十月革命前法律观念,政治因素则... 在俄罗斯法治进程中,受国家制度变革的影响,不同时期主导性法律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十月革命前到苏联时期,再到当代俄罗斯联邦,主导性法律观在历时态上展现出一个演变过程。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十月革命前法律观念,政治因素则成为苏联时期法律观念的风向标,当代俄罗斯受理性主义法律思想的影响,社会因素成为法律观念考虑的主要成分。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当代俄罗斯法律观根本性的转变,基于理论基本立场变化,法律工具论色彩淡化,法律的阶级属性让位给社会性,人本化的法律价值取向正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宗教性法律观 国家主义法律观 理性主义法律观
下载PDF
当代法哲学视域下的墨家法律观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斌峰 乔聪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8,共10页
当代法哲学视域下,墨家法律观首先在事实性的有效性向度上,认定和证成了法律的文本性、符号性、行动性、规则性、规范性、普遍性以及强制性等事实性的张力;其次,在法律有效性的规范性向度上,墨家以法为天,认定法源自于天,法是天的根本... 当代法哲学视域下,墨家法律观首先在事实性的有效性向度上,认定和证成了法律的文本性、符号性、行动性、规则性、规范性、普遍性以及强制性等事实性的张力;其次,在法律有效性的规范性向度上,墨家以法为天,认定法源自于天,法是天的根本意志的体现,而天的意志的实质乃是--具有正义、平等、实践三个显著特点的--兼爱利民;其三,在交往理性的向度上,墨家把法的产生和生成、法的有效性及其实现,置于"从事"、"说书"尤其是"谈辩"的世界里,提出了语用谈辩的交往法律观:把法的有效性标准及其检验看作是,透过"古者圣王"、"百姓耳目"、"百姓人民"中的谈辩--即经过多主体的交往理性,而达成的"中效"或"共识"。墨家的交往法律观主张通过多主体之间的平等"谈辩",来化解"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实现"兴天下之利"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 事实性 规范性 墨家法律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