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益概念与刑事立法正当性检验 被引量:73
1
作者 陈璇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72,共22页
在整个刑事立法正当性检验机制中,法益概念仅涉及目的正当性,它是一个全体法秩序共有的概念。从1834年至二战结束前的法益概念,并不具有限制立法的功能。直至二战结束后,法益理论才找到了可能发展出立法批判力的实体根据,即宪法。法益... 在整个刑事立法正当性检验机制中,法益概念仅涉及目的正当性,它是一个全体法秩序共有的概念。从1834年至二战结束前的法益概念,并不具有限制立法的功能。直至二战结束后,法益理论才找到了可能发展出立法批判力的实体根据,即宪法。法益论所奉行的专注保护对象的片面思维,决定了它对于划定刑事立法正当边界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由宪法高度开放和包容性所决定,我们难以在完全脱离刑罚手段视角的情况下,对抽象的刑法保护目的进行有效的限制。未来,刑事立法的正当性理论一方面应借助宪法教义学,从真实目的的识别和目的合宪性的检验两方面拓展和深化目的正当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应实现思维重心从保护对象正当性向保护手段之合比例性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益 宪法 目的正当性 刑事立法 比例原则
原文传递
论法律概念——以民法典体系构成为视角 被引量:34
2
作者 许中缘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83,共12页
法律概念是民法典体系构成的基本细胞。法律概念具有规范性、抽象性、确定性中带有较大程度的模糊性、含义的专门性、价值性的特点。法律概念在体系构成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发展成为法律类型,同时也需要法律原则的平... 法律概念是民法典体系构成的基本细胞。法律概念具有规范性、抽象性、确定性中带有较大程度的模糊性、含义的专门性、价值性的特点。法律概念在体系构成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发展成为法律类型,同时也需要法律原则的平衡与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概念 体系构成 法律类型 法律原则
原文传递
何谓合宪性解释:性质、正当性、限制及运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练军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54-63,共10页
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是指法律有两种甚或多种解释可能时,择取其中与宪法不相抵触的解释。合宪性解释是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更是一项法律解释要求。此种解释方法对于维护国家法秩序的统一与稳定不可或缺,其正当性源于权力分立原则下的司法自... 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是指法律有两种甚或多种解释可能时,择取其中与宪法不相抵触的解释。合宪性解释是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更是一项法律解释要求。此种解释方法对于维护国家法秩序的统一与稳定不可或缺,其正当性源于权力分立原则下的司法自制理念。合宪性解释有其运用上的限制,对于字义本身违宪之法律适用合宪性解释是对此种解释方法的滥用与误用。在美国、德国等实行宪法审查的国家,合宪性解释方法在其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具有实效性的宪法审查制度在我国尚未真正建立,合宪性解释方法在我国的司法裁判中有无适用空间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宪性解释 法律解释 司法自制 宪法 司法
下载PDF
论宪法监督的司法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树忠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34,共6页
我国宪法确立了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模式 ,实践证明 ,这是一个失效的制度设计。失效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宪法监督程序不完善 ,而在于这一模式背离了宪法监督的本质。宪法监督是多数民主的“制动器” ,唯有司法化的监督才能担... 我国宪法确立了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模式 ,实践证明 ,这是一个失效的制度设计。失效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宪法监督程序不完善 ,而在于这一模式背离了宪法监督的本质。宪法监督是多数民主的“制动器” ,唯有司法化的监督才能担此重任。司法性宪法监督与“议会至上”、“多数民主”是可以调和的。宪法是法律 ,然后才是最高法律 ,宪法的法律性也意味着宪法可以而且应当由司法化的机关加以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监督 司法化 宪法 法律性 中国 监督机关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监督 议会
原文传递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的有机统一 被引量:19
5
作者 莫纪宏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8,共12页
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 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涉及到十三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对现行《宪法》第1条第2款所规定的国家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补充、深化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之间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概念的提出并不是要在理论上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是通过进一步理顺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凸显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强调宪法和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各项具体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制度规范 法律实施 宪法
原文传递
“家庭暴力”之法律概念解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洪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83,共5页
我国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虽然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并未给予定义;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一)》虽对"家庭暴力"给予定义,但与国际公约等法律文件相比存在许多不足。这不仅大大... 我国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虽然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并未给予定义;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一)》虽对"家庭暴力"给予定义,但与国际公约等法律文件相比存在许多不足。这不仅大大削弱了反家庭暴力的力度,而且也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权利。由此可见,只有对家庭暴力的主体、客体、方式、程度和行为环境的范围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准确界定和在法律上表述家庭暴力的概念,从而为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法律概念 概念构成 立法概念表述
下载PDF
论宪法保留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峰振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44,共10页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属于国家权力结构方面的重大事项,应当由宪法保留规定。宪法保留,是指对于某些极其重要的事项,只能由宪法调整,法律及以下位阶规范性文件不得调整的制度。特定事项由宪法保留,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和存在根基,是彰显该事项...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属于国家权力结构方面的重大事项,应当由宪法保留规定。宪法保留,是指对于某些极其重要的事项,只能由宪法调整,法律及以下位阶规范性文件不得调整的制度。特定事项由宪法保留,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和存在根基,是彰显该事项重要程度和确保其规定获得重视和遵守的需要,是防范代议机关"多数暴政"的需要。基本权利和国家权力结构属于宪法保留事项。2018年《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消弭了监察体制改革的依据瑕疵,为改革提供了宪法和法律依据,对于贯彻"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恪守宪法保留及由此建立的规范保留范围和界限,对于维护我国法制统一和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监察体制 法律依据 宪法保留
原文传递
“违反国家规定”的宪法解释与司法适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詹红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41,共6页
空白刑法的产生是现代法治国家保障国民自由的需要。"违反国家规定"的范围必须从严把握,同时,"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必须以明确规定为前提。国务院各部委制作的规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空白刑法的产生是现代法治国家保障国民自由的需要。"违反国家规定"的范围必须从严把握,同时,"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必须以明确规定为前提。国务院各部委制作的规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授权立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国务院批转的下属部门规章都不属于"国家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反国家规定 法定犯 宪法
下载PDF
环境标准的法律属性与制度构成——对新《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的解读与展开 被引量:11
9
作者 施志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9-163,共5页
环境标准是法律授权相关部门制定的用于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环境标准虽然不是法的渊源,但其一旦被法律法规所援引,或者被环境行政机关所采纳,就具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力。环境标准的制定与环境标准的适用的有机结合,... 环境标准是法律授权相关部门制定的用于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环境标准虽然不是法的渊源,但其一旦被法律法规所援引,或者被环境行政机关所采纳,就具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力。环境标准的制定与环境标准的适用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环境标准制度。这一特征决定了环境标准制度构成的二元结构。把握环境标准制度构成的二元结构,需要全面剖析制定环境标准和适用环境标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法律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环境标准之间制度构成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标准 法律属性 制度构成
下载PDF
紧急状态法制体系构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威 薛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147,共6页
在法治框架下建立紧急状态法制体系,是现代社会应对紧急状态的重要途径,紧急状态法制体系也因此成为宪政国家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宪法中关于紧急状态的条款;统一的紧急状态基本法;戒严法、公共卫生应急法... 在法治框架下建立紧急状态法制体系,是现代社会应对紧急状态的重要途径,紧急状态法制体系也因此成为宪政国家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宪法中关于紧急状态的条款;统一的紧急状态基本法;戒严法、公共卫生应急法等单行的紧急状态专门法;一般法律和国际条约中的紧急状态条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体系 宪法 紧急状态法
下载PDF
民法政策学:后民法典时代的造法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志阳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6-105,共20页
后民法典时代民法研究需要处理好教义学与社科法学间的关系,为此需要对法政策学进行研究。在时间维度、体系维度和实践维度,法政策与法教义存在明显差异。法政策以其现实性和灵活性,被赋予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使命,这也使得其使用的分析... 后民法典时代民法研究需要处理好教义学与社科法学间的关系,为此需要对法政策学进行研究。在时间维度、体系维度和实践维度,法政策与法教义存在明显差异。法政策以其现实性和灵活性,被赋予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使命,这也使得其使用的分析工具异于法教义学中以规范解释为中心的方法工具选择。后民法典时代的政策性造法包括法政策对司法续造之促进和对法典修订之促进这两条主线。前者需要在宪法的框架内完成漏洞填补的工作,后者则以政策论证为导向,其"方法论工具箱"既涉及利益衡量、法益衡量等传统方法,更涉及到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等社科法学方法。尽管社科法学方法在法教义学建构中被限制,但在民法政策的发展中,却可以增强法政策论证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 法政策 解释 造法 宪法政策
原文传递
政治宪法、法律宪法、社会/公民宪法——民族国家政治能力增强的复合宪法模式 被引量:5
12
作者 欧阳景根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2-89,共8页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第三世界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建设上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利用与整合现有宪法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三种发展形态的宪法进行整合而成的复合宪法模式,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增加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现实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能力 政治宪法 法律宪法 社会/公民宪法复合宪法模式 宪法模式 民族国家 复合 第三世界国家 可持续发展 法律
原文传递
我国大学地位的宪法根基 被引量:8
13
作者 管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59,共6页
在民法上,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大学既不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也不具备独立的责任能力;在行政法上,作为授权行政主体的大学,却享有一系列的"自主权"。唯有从宪法学角度,认定大学的宪法根基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学术自由,大... 在民法上,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大学既不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也不具备独立的责任能力;在行政法上,作为授权行政主体的大学,却享有一系列的"自主权"。唯有从宪法学角度,认定大学的宪法根基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学术自由,大学行使的是学术权力,才能解开大学的"自主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事业单位法人 授权行政主体 学术自由 宪法根基
下载PDF
论宪法规范力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亚巍 曾韬(译)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法律上的宪法”在德国一度被认为只不过是对现实权力的规范表达,宪法学作为一门规范科学的价值也因此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指出,法律上的宪法与政治和社会现实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宪法既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又规范和塑造着政... “法律上的宪法”在德国一度被认为只不过是对现实权力的规范表达,宪法学作为一门规范科学的价值也因此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指出,法律上的宪法与政治和社会现实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宪法既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又规范和塑造着政治和社会现实。宪法规范力的作用发挥,受制于现实条件的影响、宪法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人们对宪法的尊崇意志、宪法内容以及宪法实践。紧急状态是检验宪法规范力的关键时刻,然而《德国基本法》并未做好准备以接受对其规范力的检验。原因之一是,从“人们对宪法的尊崇意志”这个宪法规范力赖以发挥作用的最可靠的保障来看,《德国基本法》只是有限地扎根于普遍意识并得到其支持;原因之二是,包括自由原则等在内的宪法内容受到了深刻的质疑;原因之三是,《德国基本法》缺少关于紧急状态权的规定。宪法规范力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取决于宪法规范力及其基本前提是否得到恪守和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规范力 法律上的宪法 实际上的宪法 《德国基本法》
下载PDF
最高检察机关及其法律监督权力的宪政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魏腊云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73-177,共5页
国家最高检察机关的性质是否应定位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需要对宪法授予最高检察机关的权力进行宪法学上的分析。国家最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力作为宪法权利概念的要素,同时具有宪法权力的属性。将国家最高检察机关定位于法律监督机... 国家最高检察机关的性质是否应定位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需要对宪法授予最高检察机关的权力进行宪法学上的分析。国家最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力作为宪法权利概念的要素,同时具有宪法权力的属性。将国家最高检察机关定位于法律监督机关既有宪政制度基础,又具有宪法文化的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检察机关 法律权力 法律监督 宪政
下载PDF
论不动产之善意取得——对我国《物权法》第106条之善意取得规定的思考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信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4-67,共4页
新颁布的《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突破了我国传统法律理论对善意取得仅适用于动产的限制。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法理基础、现实意义以及法律适用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对该制度的看法。
关键词 不动产善意取得 法理基础 法律构成 法律效果
下载PDF
刑法立法向法益保护原则的体系性回归 被引量:6
17
作者 储陈城 《刑法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330-354,共25页
无论是中国、德国抑或是日本都进入到刑事立法的活跃期。在风险社会的刺激下,三国的刑事立法都出现了脱离法益保护原则的迹象。这些迹象总体来说,表现为积极的一般预防化、法益保护的早期化(法益的抽象化)和刑事立法象征化倾向。这些倾... 无论是中国、德国抑或是日本都进入到刑事立法的活跃期。在风险社会的刺激下,三国的刑事立法都出现了脱离法益保护原则的迹象。这些迹象总体来说,表现为积极的一般预防化、法益保护的早期化(法益的抽象化)和刑事立法象征化倾向。这些倾向显然为进一步扩张刑法势力添加了注脚,亦埋下了伏笔。防止刑法过度扩张侵蚀公民的基本自由,必须要让刑事立法回归法益保护原则。而由于法益概念的可塑造性、范围的模糊性和宪法关联的孱弱性,致使法益保护原则的确立需要体系性扶持。这需要在学理上将法益概念唯人格属性化,法益保护原则反向类型化,框定法益保护的基本范围。在规范上,寻找法益保护原则的宪法关联,保障法益保护的基本能力。进而通过比例原则的适用审查刑法立法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立法 法益 立法批判 宪法 比例原则
原文传递
犯罪与治安违法行为的“但书”界分——以“法规竞合”现象为中心 被引量:5
18
作者 敦宁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犯罪与治安违法行为的界分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难题,特别是在《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规定出现"竞合"的情况下,一般只能运用《刑法》第13条中的"但书"对其进行合理界分。但是,在"但书"... 犯罪与治安违法行为的界分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难题,特别是在《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规定出现"竞合"的情况下,一般只能运用《刑法》第13条中的"但书"对其进行合理界分。但是,在"但书"的适用上,学界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较为混乱。由此,必须要在理论上予以澄清。"但书"的适用不能脱离犯罪构成,也不应综合考察各种主客观因素,只能在犯罪构成体系之下进行客观判断。在实践中,应当明确"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规范构造与实质内涵,并采取有序的逻辑步骤,将其适用于具体案件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治安违法行为 法规竞合 但书 犯罪构成 客观主义
下载PDF
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的宪法历程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利平 《河北法学》 CSSCI 2004年第8期80-83,共4页
建国以后我国宪法作了数次修改,在私有财产的保护方面几经波折: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下,有限地进行保护;文革完全否定私有财产权;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并逐步完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十届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私有财产的... 建国以后我国宪法作了数次修改,在私有财产的保护方面几经波折: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下,有限地进行保护;文革完全否定私有财产权;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并逐步完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十届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私有财产的保护上作了更为彻底的规定,明确了私有财产的范围,从宪政角度规定了其不可侵犯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宪法》 私有财产权 宪法修正案
下载PDF
法律视角下的高等学校章程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磊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4,共3页
在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高校的章程建设至关重要。法律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存在管理者的法治观念和思想有待提升、章程的法律地位缺乏明确规定、章程对相关法律关系界定模糊、章程的制定与修改规定不完善、章程内容要素缺乏本校... 在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高校的章程建设至关重要。法律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存在管理者的法治观念和思想有待提升、章程的法律地位缺乏明确规定、章程对相关法律关系界定模糊、章程的制定与修改规定不完善、章程内容要素缺乏本校特色以及学校对章程的认同感和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法律视角下高等学校的章程建设要强化管理者依法治校的思想理念、明确学校章程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在章程中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重视章程制定与修改规定的完善、章程要重视特色内容的创新建设、提升高校对章程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法律视角 学校章程 章程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