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莓极细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尚晓静 罗妮星 +1 位作者 张富美 侯瑞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4-32,共9页
从贵州省贵阳市树莓园的受害树莓叶片分离出致病菌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rDNA-ITS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病原菌S1为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采用控制单一变量法研究树莓极细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从贵州省贵阳市树莓园的受害树莓叶片分离出致病菌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rDNA-ITS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病原菌S1为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采用控制单一变量法研究树莓极细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期为由该致病菌所引起的树莓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病原菌S1于25℃的恒温环境中生长最好,15℃时产孢量最高;最适生长pH为11,最适产孢pH为7;在24 h持续黑暗的环境中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高的光照条件为半光照;碳源分别为淀粉和乳糖时生长最好和产孢量最高;以牛肉膏为氮源时生长最好,添加酵母粉时产孢量最多;在树莓煎叶培养基中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多的培养基是P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叶斑病 极细链格孢菌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天津市新型月季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冯友仁 刘宝生 白鹏华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25-129,共5页
以天津市某花圃栽培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比对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简单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4d菌落直径达到34.6-37.2mm... 以天津市某花圃栽培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比对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简单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4d菌落直径达到34.6-37.2mm,具明显的灰白色轮纹。分生孢子呈梭形,宽度为4.83-9.11μm,由5个细胞组成,细胞间有隔膜,孢子顶端有2-3根附属丝,长度约为5.93-36.23μm,尾胞具附属丝1根,长度为2.85-16.05μm。其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lavispora的同源性达到99%。基于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该病原菌被最终鉴定为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Arth.)Stey.,经检索月季病害,属国内首次发现由棒状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月季叶枯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5℃,但20-30℃范围内差异不显著;适宜pH5.0;最佳碳源为乳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叶枯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棒状拟盘多毛孢菌
原文传递
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关天舒 朱茂山 +1 位作者 李柏宏 张子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5-438,共4页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病菌在pH值2~12之间均能生长,pH值8最适合菌丝生长,pH值6~7孢子萌发率最高。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麦芽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蛋白胨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氮源。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Ca2+、Zn2+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Na+促进病菌孢子萌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五味子叶枯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叶枯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灰葡萄孢菌引起的向日葵叶斑和盘腐及热胁迫对病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
作者 白滨 文朝慧 +3 位作者 何苏琴 柳利龙 张爱琴 王青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5-1424,共20页
【背景】2022年8-9月,从甘肃省兰州市种植的食用向日葵田中采集到零星发病的叶斑和盘腐病害标样。【目的】明确叶斑病和盘腐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采用... 【背景】2022年8-9月,从甘肃省兰州市种植的食用向日葵田中采集到零星发病的叶斑和盘腐病害标样。【目的】明确叶斑病和盘腐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通过平板法测定试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观察经30℃(生长抑制温度)培养后试验菌株产菌核特性的变化。【结果】分离得到12株菌落形态不同的葡萄孢属菌株。试验菌株SKY-A-SKY-D接种食用向日葵离体叶片和花盘可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接种发病的叶片和花盘病组织上原接种菌的分出率达100%。试验菌株在PDA平板上15℃和20℃培养10-40 d,大型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单胞,卵圆形、长椭圆形、球形、近球形、棒状或不规则形,[6.0-14.2(-20.1)]μm×[6.0-10.4(-14.9)]μm;菌核表生,黑色,球形、近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0.5-11.1)mm×(0.5-5.0)mm;Ⅰ型微菌核红褐色至黑褐色,表生或埋生,(26.9-492.5)μm×(14.9-149.3)μm,微菌核的组成细胞大小为(12.7-35.0)μm×(11.9-25.3)μm;Ⅱ型微菌核近黑色,埋生,(35.8-373.1)μm×(23.9-229.9)μm,微菌核的组成细胞大小为(8.2-16.4)μm×(8.2-14.9)μm;假微菌核由特化的附着胞构成,暗褐色至近黑色,埋生,(32.0-447.8)μm×(19.4-358.2)μm。试验菌株的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菌核产生温度为5-25℃。30℃培养7 d后转至20℃培养14 d,可诱导2个不产菌核的菌株SKY-B和SKY-C产生菌核,突变株在继代培养时保持其产菌核能力。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试验菌株SKY-A–SKY-D的rDNA-ITS序列(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登录号为NMDCN00038NP–NMDCN00038NS)与已知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序列的相似性达99.8%–100.0%。g3pdh、hsp60和rpb2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4个试验菌株被聚在B.cinerea的不同亚群里。【结论】引起向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叶斑 盘腐 灰葡萄孢菌 菌核 微菌核 假微菌核 热胁迫
原文传递
不同小麦品种(系)叶枯病田间发病情况及抗性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邢小萍 汪敏 +3 位作者 宋爽 袁虹霞 孙炳剑 李洪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系统调查了河南省主栽小麦叶枯病在2005年-2007年的田间发病情况,并采用自然病圃法鉴定了49个小麦品种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叶枯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多数供试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轻,但在不同年份...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系统调查了河南省主栽小麦叶枯病在2005年-2007年的田间发病情况,并采用自然病圃法鉴定了49个小麦品种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叶枯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多数供试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轻,但在不同年份间,发病程度存在差异,2006年度所有供试品种均发病轻,而2005年和2007年则发病较重.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9个小麦品种(系)中,没有对叶枯病的免疫品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40个,占供试品种的81.63%,其中高度抗病品种11个,中度抗病品种29个;表现感病的品种有9个,占供试品种的18.37%,其中,中度感病品种6个,高度感病品种3个.综合3年试验数据表明,河南主栽或新选育小麦品种(系)中,多数品种对叶枯病表现抗病,但也有少数品种表现高度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系) 叶枯病 抗性评价
下载PDF
野生二粒小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抗病基因遗传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鑫燕 高涛 +4 位作者 王粲 吴立伟 汪昕 周蓉 余春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7,共5页
叶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由多种病菌引起。本文通过野生二粒小麦叶片的叶枯病病斑表型,菌落和孢子形态,真菌ITS1、5.8SrDNA和ITS2区域序列的进化分析以及科赫氏法则等试验表明,链格孢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本研究供试野生二粒小麦叶... 叶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由多种病菌引起。本文通过野生二粒小麦叶片的叶枯病病斑表型,菌落和孢子形态,真菌ITS1、5.8SrDNA和ITS2区域序列的进化分析以及科赫氏法则等试验表明,链格孢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本研究供试野生二粒小麦叶枯病的致病菌。为进一步研究野生二粒小麦中抗病基因的遗传特性,配置了抗感杂交并获得了遗传群体。对F1、F2以及F3株系病情的遗传分析表明,在抗病亲本‘JIC1060003’中存在一对显性抗病基因,同时双亲中可能还存在微效的数量性状抗病位点。本研究为进一步通过遗传作图获得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和抗病基因的进一步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枯病 病原菌 分子进化 抗病遗传
下载PDF
来源于猕猴桃的柑橘叶斑驳病毒的RT-PCR检测及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朱晨熹 王国平 +4 位作者 郑亚洲 杨作坤 王利平 徐文兴 洪霓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6,共6页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为柑橘病毒属(Citrivirus)代表种。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我国栽培猕猴桃上首次检测到CLBV.总检出率为13.3%。测定了5个CLB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gene,cp)序...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为柑橘病毒属(Citrivirus)代表种。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我国栽培猕猴桃上首次检测到CLBV.总检出率为13.3%。测定了5个CLB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gene,cp)序列,全长均为1092核苷酸(nt),分离物间印基因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3.2%~99.7%和91.9%~98.9%,这些分离物与新西兰报道的CLBV猕猴桃分离物M3.A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仅为83%左右,与来源于柑橘及近缘种的CLBV分离物印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4%-86%。在基于该病毒印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中,本研究所测定的CLBV猕猴桃分离物与新西兰报道的除M3-A外的猕猴桃分离物聚在同一组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CLBV在我国猕猴桃上的侵染和危害特点及建立该病毒的分子检测技术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柑橘叶斑驳病毒 检测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 被引量:16
8
作者 董向丽 高月娥 +4 位作者 李保华 雍道敬 王彩霞 李桂舫 李宝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9-487,共9页
【目的】褐斑病是中国苹果叶部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研究旨在明确褐斑病的周年发生动态,确定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为病害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和2010年3—7月份,每隔15 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 【目的】褐斑病是中国苹果叶部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研究旨在明确褐斑病的周年发生动态,确定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为病害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和2010年3—7月份,每隔15 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果园内定期采集落地病叶,随机挑取病叶正面的子实体,镜检已形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子实体,依据拟分生孢子盘和子囊盘在子实体中所占百分率,分析越冬病菌的发育动态。2008—2010年6—10月份,在山东莱阳和青岛的果园内,每隔15 d定树定枝系统调查同一批枝条上所有叶片的发病率和落叶率,将系统调查数据拟合逻辑斯蒂模型,获得能描述褐斑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2010和2012年9—11月份,每隔10 d从苹果树上随机摘取具有典型症状的苹果褐斑病叶,切取分生孢子盘,镜检分生孢子盘上小型孢子和分生孢子各占的比率,根据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的相对比率的变化,分析褐斑病菌的发育动态。【结果】苹果褐斑病菌在越冬病叶上能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两种类型的孢子。拟分生孢子于3月初至6月底形成,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自苹果树萌芽期开始,拟分生孢子就可以随雨水溅散传播,侵染树体下部叶片。拟分生孢子侵染的叶片,大部分于6月底之前脱落,对褐斑病后期流行作用不大。子囊孢子于5月中旬至6月底成熟,可以随气流传播侵染树体上部叶片,是导致苹果褐斑病后期流行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子囊孢子侵染的叶片自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初侵染形成的病叶率低于2%。7月份,初侵染病斑大量产孢,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不断积累,7月底病叶率可增长至5%左右。8月份,初侵染病斑和再侵染病斑大量发病,并产孢侵染,导致病叶率迅速增加。8月下旬褐斑病发病达高峰期,12 d后形成落叶高峰。6—9月份苹果褐斑病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褐斑病 子囊孢子侵染期 指数增长期 逻辑斯蒂期 性孢子发育期
下载PDF
柑橘4种病毒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爱军 王莹 +2 位作者 丁敏 卢占军 易龙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16-1622,共7页
柑橘衰退病毒(CTV)、柑橘碎叶病毒(CTLV)、柑橘黄化脉明病毒(CYVCV)和柑橘叶斑驳病毒(CLBV)是影响柑橘生产的重要病毒性病害,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是防控该病害的基础。本研究通过筛选针对4种病毒基因组保守区域设计的特异性引物,... 柑橘衰退病毒(CTV)、柑橘碎叶病毒(CTLV)、柑橘黄化脉明病毒(CYVCV)和柑橘叶斑驳病毒(CLBV)是影响柑橘生产的重要病毒性病害,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是防控该病害的基础。本研究通过筛选针对4种病毒基因组保守区域设计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影响多重RT-PCR扩增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建立了可同时扩增4种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扩增的特异片段大小分别是CTLV 889 bp、CYVCV 612 bp、CTV 462 bp和CLBV 294 bp,扩增产物清晰,特异,检测灵敏度较普通单重RT-PCR灵敏度低约10倍。采用多重RT-PCR和单重RT-PCR对收集到的59份田间样品分别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4种病毒的检出率在11.9%~54.2%之间。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可准确、快速、灵敏地检测单一或复合侵染的4种柑橘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柑橘衰退病毒 柑橘碎叶病毒 柑橘黄化脉明病毒 柑橘叶斑驳病毒 多重PCR
原文传递
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侵染不同抗性苹果叶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晶 朱刚 +3 位作者 黄园 张荣 胡小平 孙广宇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8-559,共12页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学水平系统研究了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在苹果抗、感病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后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冠盘二胞的侵入和定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学水平系统研究了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在苹果抗、感病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后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冠盘二胞的侵入和定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形成、侵入细胞角质层、在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分生孢子盘形成。随着菌丝扩展,受侵寄主细胞出现细胞壁加厚,细胞壁降解,质壁分离,叶绿体内淀粉粒、嗜饿颗粒积累,叶绿体基粒片层瓦解,线粒体空泡化等现象。在不同抗性的苹果品种上,分生孢子萌发率差别不明显,但芽管分枝率、附着胞形成率和侵入后病菌在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组织内的发育进程具有显著差异。在抗病品种上,病菌侵入时间,角质层下菌丝、叶肉细胞内吸器、分生孢子盘的形成时间推迟,芽管分枝少,胞内吸器少,菌丝生长缓慢,菌丝周围沉积有大量电子致密物。苹果不同品种对冠盘二胞的抗病性表现在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侵染过程 超微结构 抗病性 早期落叶
原文传递
中国柑橘叶斑驳病毒和碎叶病毒发生状况及其分子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项周 程桥 +2 位作者 谢宗周 王国平 洪霓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119,共7页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和柑橘碎叶病毒(Citrus tatter leaf virus,CTLV)均可侵染柑橘的不同种。为明确CLBV及CTLV在中国柑橘上的发生状况和分子特性,采用RT-PCR技术对来源于中国7个省的342份和346份柑橘样品进...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和柑橘碎叶病毒(Citrus tatter leaf virus,CTLV)均可侵染柑橘的不同种。为明确CLBV及CTLV在中国柑橘上的发生状况和分子特性,采用RT-PCR技术对来源于中国7个省的342份和346份柑橘样品进行检测,检出率分别为9.6%和11.0%。对14个CLBV分离物和15个CTL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部分序列分析显示,CLBV分离物间cp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2.1%~100%和88.1%~100%,CTLV分离物的cp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9.5%~100%和92.5%~100%。测定的14个CLBV分离物在系统进化树中聚为2个组;而CTLV分离物分组不明显,该病毒的系统进化与寄主来源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叶斑驳病毒 柑橘碎叶病毒 检测 系统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猕猴桃植株中柑橘叶斑驳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欢 米伟丽 +3 位作者 刘斐 吴薇 吴宽 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7-173,共7页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在陕西省栽培猕猴桃中发生普遍。为监测CLBV发生情况,本研究建立了CLB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在陕西省栽培猕猴桃中发生普遍。为监测CLBV发生情况,本研究建立了CLB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可准确检测目的病毒,标准曲线斜率为-3.378,决定系数R^2=0.997 9,扩增效率为97.7%,比普通RT-PCR灵敏度高100倍,可用于猕猴桃植株CLBV的批量检测或低丰度病毒样本(如猕猴桃休眠枝条)的检测。为苗木携带CLBV病毒的早期诊断、果园病毒病预测预报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柑橘叶斑驳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3种复配杀菌剂对苹果褐斑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召阳 宋艳艳 +1 位作者 冯浩 黄丽丽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关键时期喷洒化学药剂是防控苹果褐斑病的最有效措施,筛选防控苹果褐斑病的高效药剂至关重要。[方法]试验分别评价了3种复配药剂对苹果褐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菌落形成和菌丝生长的室内生物活性,通过室内离体叶片法分别评价了3种... [目的]关键时期喷洒化学药剂是防控苹果褐斑病的最有效措施,筛选防控苹果褐斑病的高效药剂至关重要。[方法]试验分别评价了3种复配药剂对苹果褐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菌落形成和菌丝生长的室内生物活性,通过室内离体叶片法分别评价了3种复配药剂的保护与治疗作用,采用不同时期全株喷雾法测定了3种复配杀菌剂与对照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大田防效。[结果]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与30%吡唑·异菌脲悬浮剂对苹果褐斑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菌落形成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较好的室内保护和治疗效果。田间防效试验表明:30%唑醚·戊唑醇的保护效果最好,高达93.6%,其余药剂保护效果也均在80%以上。在病害发生初期(内膛叶片发病率低于1%)防治,30%唑醚·戊唑醇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30%吡唑·异菌脲悬浮剂。病叶率达到3%之后喷药,效果较差。[结论]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与30%吡唑·异菌脲悬浮剂可以作为高效防控苹果褐斑病的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褐斑病 杀菌剂 生物活性测定 防治效果
原文传递
柑橘叶斑驳病毒的RT-LAMP检测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爱军 丁敏 +2 位作者 王莹 苏华楠 易龙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15-2222,共8页
建立了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的RT-LAMP(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检测方法,并对其灵敏度和准确性进行验证。根据CLBV的外壳蛋白序列设计引物,筛选出特异性较好的一组引物... 建立了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的RT-LAMP(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检测方法,并对其灵敏度和准确性进行验证。根据CLBV的外壳蛋白序列设计引物,筛选出特异性较好的一组引物,进行扩增时间及温度等条件优化。优化后反应体系可在65℃条件下,60 min内完成扩增。所建立体系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最低可从23.2 pg·μL^-1的模板中检测出CLBV,扩增结果可通过加入SYBRgreenⅠ染料方法直接观察。用RT-LAMP方法对田间采集的120份柑橘样品进行检测,不同来源样品检出率在0~15%之间,与普通RT-PCR方法检出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柑橘叶斑驳病毒 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原文传递
薏苡叶枯病和叶斑病调查与病原鉴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章霜红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共3页
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薏苡叶部病害进行了调查。用组织分离法,PSA平板培养经纯化后作病原鉴定,在其上发现了两种病害:薏苡叶斑病为一种新病害,病原鉴定为薏苡尾孢(Cercospora sp.);薏苡叶枯病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其病原为薏苡平脐蠕孢(Bip... 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薏苡叶部病害进行了调查。用组织分离法,PSA平板培养经纯化后作病原鉴定,在其上发现了两种病害:薏苡叶斑病为一种新病害,病原鉴定为薏苡尾孢(Cercospora sp.);薏苡叶枯病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其病原为薏苡平脐蠕孢(Bipolaris coic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叶枯病 薏苡叶斑病 薏苡平脐蠕孢 尾孢
原文传递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的防效试验报告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嵘 《果树资源学报》 2023年第1期23-24,40,共3页
【目的】为了打破防治苹果褐斑病药剂较单一的局面,筛选出好的轮换药剂并提升防效,进行了10%苯醚甲环唑分散粒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效试验,探讨其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为今后推广使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 【目的】为了打破防治苹果褐斑病药剂较单一的局面,筛选出好的轮换药剂并提升防效,进行了10%苯醚甲环唑分散粒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效试验,探讨其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为今后推广使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1500倍液以及倍量式波尔多液240倍液对红富士苹果褐斑病进行防效试验,3种药剂分别在2022年7月15日、7月23日各喷施1次,在喷药后第4 d、第14 d进行防治效果调查;分别在8月28日、9月15日进行落叶率的调查。【结果】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苹果褐斑病试验结果表明,与波尔多液相比较,喷药14 d后1000倍的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效是18.92%,1500倍的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效是8.11%。采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和1500倍液防治苹果褐斑病,8月28日落叶率分别低于对照69.3%、15.81%;9月15日落叶率分别低于对照63.88%、-20.67%。【结论】受7、8月份高温多雨气候因素的影响,建议生产上推广应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防治苹果褐斑病,可以与其他药剂如波尔多液轮换交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褐斑病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防效
下载PDF
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苹果褐斑病的田间药效评价
17
作者 陈敏 栾炳辉 +1 位作者 吕晓艳 刘保友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1-453,共3页
[目的]评价新型杀菌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方法]于山东栖霞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25、300、360 g a.i./hm^(2)处理对苹果褐斑病... [目的]评价新型杀菌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方法]于山东栖霞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25、300、360 g a.i./hm^(2)处理对苹果褐斑病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末次药后14 d,防效均在92.38%以上,且对供试苹果品种安全无药害。[结论]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可有效防治苹果褐斑病,为新型药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苹果褐斑病 田间药效
原文传递
柑橘叶斑驳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欢 吕兆瑞 +1 位作者 吴薇 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3,共9页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首次发现,之后许多国家陆续报道CLBV侵染不同寄主植物。2016年,我国在猕猴桃中首次检测到CLBV,随后在甜樱桃、柑橘、芍药、苹果、桑树和南天竹中发现CL...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首次发现,之后许多国家陆续报道CLBV侵染不同寄主植物。2016年,我国在猕猴桃中首次检测到CLBV,随后在甜樱桃、柑橘、芍药、苹果、桑树和南天竹中发现CLBV,现已在多个地区普遍发生流行。本文系统梳理了CLBV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CLBV的发生分布、传播为害、分子变异、检测技术、基因组特征、基因功能等,以期为抗CLBV作物育种、病害综合防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叶斑驳病毒 研究进展 发生分布 基因功能 分子变异
原文传递
新的柑橘叶斑驳病毒桑树分离株的基因组克隆及传播方式分析
19
作者 唐佳璇 方苗 +5 位作者 张健 尹珍妮 韩沛羽 韩涛涛 张朋 卢全有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可侵染多种植物。2018年,通过对叶片表现为皱缩、变窄症状的桑叶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发现,桑树中存在CLBV的侵染。通过RT-PCR、5′-和3′-RACE等方法确定了CLBV桑树分离株(CLBV-MA)的全...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可侵染多种植物。2018年,通过对叶片表现为皱缩、变窄症状的桑叶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发现,桑树中存在CLBV的侵染。通过RT-PCR、5′-和3′-RACE等方法确定了CLBV桑树分离株(CLBV-MA)的全基因组序列。CLBV-MA基因组全长8617 nt(不包含3′polyA尾),共包含3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复制酶蛋白、运动蛋白和外壳蛋白。CLBV-MA与其他CLBV分离株编码的复制酶蛋白以及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9.0%~89.1%、87.6%~94.7%,是一个新分离株。基于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LBV-MA与CLBV-Actinidia、CLBV-HZ、CLBV-XL、CLBV-Actinidia-V20以及CLBV-ML聚类到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并且CLBV-MA更为原始。根据桑树的繁殖方式、修剪管理方式、树龄以及CLBV-MA在桑园中的分布情况分析,CLBV-MA主要通过嫁接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刀具传播,但传播效率低下。CLBV-MA全基因组序列及其传播方式的确定,为建立CLBV-MA分子检测方法及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柑橘叶斑驳病毒 全基因组序列 传播方式
下载PDF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s of four isolates of 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from citrus in China 被引量:4
20
作者 LI Ping LI Min +4 位作者 ZHANG Song WANG Jun YANG Fang-yun CAO Meng-ji LI Zhong-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712-715,共4页
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 is a member of the genus Citrivirus, in the family Betaflexiviridae. It has been reported CLBV could infect kiwi, citrus and sweet cherry in China. Of 289 citrus samples from six regi... 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 is a member of the genus Citrivirus, in the family Betaflexiviridae. It has been reported CLBV could infect kiwi, citrus and sweet cherry in China. Of 289 citrus samples from six regions of China, 15 were detected to be infected with CLBV in this study. The complete genome of four isolates of CLBV was obtained from Reikou in Sichuan (CLBV-LH), Yura Wase in Zhejiang (CLBV-YL), Bingtangcheng in Hunan (CLBV-BT), Fengjie 72-1 in Chongqing (CLBV- F J), respectively. While they all represented 8 747 nucleotides in monopartite size, excluding the poly(A) tail, each of the isolates coded three open reading frames (ORFs). Identity of the four isolates ranged from 98.9 to 99.8% to each other and from 96.8 to 98.1% to the citrus references in GenBank by multiple alignment of genomes. A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the genome sequences of available CLBV isolates indicated that the four isolates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suggesting that CLBV isolates from citrus in China did not have obvious variati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CLBV isolates infecting citru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 genome sequence Citriviru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