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果分层采收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8
1
作者 饶洪辉 王玉龙 +3 位作者 李庆松 王保阳 杨家林 刘木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3-212,共10页
降低花苞损伤是油茶果机械采摘中的难点,为此,设计了一种油茶果分层采收装置。分析了分层采摘装置和果枝的相互作用原理,并运用ANSYS Workbench对分层机构与果枝作用模型、分层采摘机构与果枝作用模型进行应力仿真,随着分层胶辊距离增大... 降低花苞损伤是油茶果机械采摘中的难点,为此,设计了一种油茶果分层采收装置。分析了分层采摘装置和果枝的相互作用原理,并运用ANSYS Workbench对分层机构与果枝作用模型、分层采摘机构与果枝作用模型进行应力仿真,随着分层胶辊距离增大,果枝弯曲程度越大,果枝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增加;随着采摘胶辊间隙减小,果枝横截面所受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增加,通过试验验证了分层采摘的可行性。以分层厚度、分层深度、胶辊间隙和胶辊转速为影响因素,以油茶果漏采率和花苞损伤率为评价指标,对赣无1油茶果进行了采摘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油茶果漏采率的因素依次为胶辊间隙、分层深度、分层厚度、胶辊转速;影响花苞损伤率的因素依次为分层厚度、分层深度、胶辊转速、胶辊间隙;运用综合评分法,得到采摘赣无1油茶品种的最佳参数组合为:分层厚度360 mm、分层深度290 mm、胶辊间隙18 mm、胶辊转速65 r/min。在此工况下,油茶果漏采率为13.33%,花苞损伤率为6.33%。与未加分层机构的采摘装置相比,分层采摘装置的花苞损伤率降低了6.2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 分层采摘 胶辊 应力
下载PDF
便携式油茶果分层采摘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庆松 周华茂 +3 位作者 饶洪辉 康丽春 杨家林 刘木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195,201,共6页
目前,油茶果采摘基本靠人工,采摘效率低,采摘成本高。为提高油茶果采摘效率,设计了一种便携式油茶果分层采摘装置。工作时,与油茶果、花苞长轴方向夹角为0°、30°、60°、90°方向分别施加拉力,油茶果和花苞的拉断力... 目前,油茶果采摘基本靠人工,采摘效率低,采摘成本高。为提高油茶果采摘效率,设计了一种便携式油茶果分层采摘装置。工作时,与油茶果、花苞长轴方向夹角为0°、30°、60°、90°方向分别施加拉力,油茶果和花苞的拉断力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同方向的油茶花苞拉断力小于油茶果拉断力。采用ADAMS软件仿真分析了平行胶辊速度、平行胶辊间距和平行胶辊直径对油茶果脱落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茶果受到的冲击力随平行胶辊速度和平行胶辊直径的增加而增加,随平行胶辊间距的增加而减少。采摘试验结果表明:当平行胶辊间距为21mm、胶辊直径为30mm时,油茶果采摘效率为42kg/h,为人工采摘的3倍左右。研究结果可为便携式油茶果采摘装置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 分层采摘 便携式 胶辊
下载PDF
侧边扫入式油茶果采摘装置设计与试验
3
作者 陈佳 康丽春 +3 位作者 饶洪辉 杨家林 涂恒铭 刘木华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41,共7页
丘陵山区油茶林未经修剪,机械采摘时采摘头不易从正前方进入油茶果枝,为此,设计一种侧边扫入式油茶果采摘装置。介绍侧边扫入式油茶果采摘装置的工作原理,建立侧边扫入采摘头与油茶果枝作用模型,仿真分析不同侧边扫入角度和极限位置情... 丘陵山区油茶林未经修剪,机械采摘时采摘头不易从正前方进入油茶果枝,为此,设计一种侧边扫入式油茶果采摘装置。介绍侧边扫入式油茶果采摘装置的工作原理,建立侧边扫入采摘头与油茶果枝作用模型,仿真分析不同侧边扫入角度和极限位置情况下油茶果枝受采摘头作用的应力,结果表明,油茶枝条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随着侧边扫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以油茶果采摘率和花苞损伤率为指标,以侧边扫入深度、侧边扫入角度和上、下分层胶辊间隙为因素,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侧边扫入深度440 mm、胶辊间距15 mm和侧边扫入角度0°。在此工况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油茶果采摘率为92.96%,花苞损伤率为6.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 采摘装置 龙门式 侧边扫入 分层采摘
下载PDF
基于隐Markov模型和Bresenham算法的层位追踪法 被引量:2
4
作者 俞燕浓 方广有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40-1143,共4页
在探地雷达测量目的中,层位追踪是正确进行地质解释的基础。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隐Markov模型和Bresenham算法的层位追踪法,该方法通过对探地雷达回波时延的跟踪,初步实现层位边缘检测,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实现边缘连接,最终完成层位追踪。对... 在探地雷达测量目的中,层位追踪是正确进行地质解释的基础。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隐Markov模型和Bresenham算法的层位追踪法,该方法通过对探地雷达回波时延的跟踪,初步实现层位边缘检测,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实现边缘连接,最终完成层位追踪。对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层位追踪法在追踪精确度上远远优于单纯利用隐Markov模型的层位追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GPR) 层位追踪 隐Markov BRESENHAM算法
下载PDF
水下浅地层剖面数据的后处理研究
5
作者 孙卫华 尹慧 姜凌 《舰船电子工程》 2022年第12期103-106,共4页
论文研究了一种水下浅地层剖面数据的后处理方法,包括:接收至少一个水下浅地层剖面的原始数据文件,对原始数据文件进行格式识别和解析,提取原始数据导入第一数据库;在原始数据中读取回波信号数据,对回波信号数据进行去噪和增强,生成浅... 论文研究了一种水下浅地层剖面数据的后处理方法,包括:接收至少一个水下浅地层剖面的原始数据文件,对原始数据文件进行格式识别和解析,提取原始数据导入第一数据库;在原始数据中读取回波信号数据,对回波信号数据进行去噪和增强,生成浅地层剖面图像导入第二数据库;在浅地层剖面图像中拾取至少一种地层反射界面图像,对地层反射界面图像进行局部调整后,提取ROI区域进行特征点标注,生成浅地层剖面解释图像导入第三数据库;对第二数据库和第三数据库中数据文件进行格式转化,并根据需求转化成相应的文件格式类型导出。论文提出的浅地层剖面数据后处理方法可以改善浅地层剖面数据质量,提高浅地层剖面数据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实现浅地层剖面数据的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剖 后处理 万有引力 双门限 反射层位拾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