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蒸散双层模型及其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9
1
作者 隋洪智 田国良 李付琴 《遥感学报》 EI CSCD 1997年第3期220-224,共5页
该文建立了在部分植被条件下估算农田蒸散的双层模型,利用此模型和NOAA-AVHRR数据对黄淮海平原春季旱情进行了评估,并做出了干旱及蒸散分布图。对双层模型和单层模型的估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部分植被条件下双层模型估算的精度... 该文建立了在部分植被条件下估算农田蒸散的双层模型,利用此模型和NOAA-AVHRR数据对黄淮海平原春季旱情进行了评估,并做出了干旱及蒸散分布图。对双层模型和单层模型的估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部分植被条件下双层模型估算的精度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模型 干旱 半植被覆盖 农田 蒸散 遥感
下载PDF
贵州冻雨频发地带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6
2
作者 杜小玲 彭芳 武文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7,共6页
利用贵州省84站48年观测资料及2008年1月12日至2月14日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插值处理,揭示了贵州冻雨以27°N为中轴线的频发地带分布特征。为探讨这一现象,寻找了与频发地带分布相似的典型冻雨个例... 利用贵州省84站48年观测资料及2008年1月12日至2月14日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插值处理,揭示了贵州冻雨以27°N为中轴线的频发地带分布特征。为探讨这一现象,寻找了与频发地带分布相似的典型冻雨个例,并从影响冻雨的冷暖气团、温湿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分析指出,贵州冻雨频发地带是冷暖气团共同影响,在有准静止锋的背景下产生的;冻雨天气时,低空有逆温存在。在水平方向上,低空逆温分布范围宽广,逆温中心出现在贵州中东部和湖南西部之间,对应着冻雨区域的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当存在明显融化层、温度场呈"冷—暖—冷"结构特征时,对应强冻雨天气;无融化层存在,低层冷中心的冷平流很强,仍可出现较强冻雨。逆温减弱时,冻雨的范围减小。通过分析,给出了一类典型冻雨天气的三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冻雨频发地带 冷垫 融化层 “冷—暖—冷”结构
下载PDF
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茹文明 张金屯 +2 位作者 毕润成 张峰 张桂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39-1142,共4页
在野外获得样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对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草本层,而丰富度指数则相反。灌木层和... 在野外获得样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对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草本层,而丰富度指数则相反。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主要是由于针阔叶混交林兼有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共同特征,因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即中海拔(1500 m)高度上物种多样性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一海拔范围内水热条件组合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灌木层 草本层 森林群落 霍山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结构及对成矿的控制 被引量:61
4
作者 傅昭仁 宋鸿林 颜丹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体的基本结构,划分为堆垛层、褶叠层及板岩带等三个构造地层系统,其间为构造滑脱面所分割,在该类变质核杂岩体中发育有一个中间流变层。本文建立了堆垛层的新概念,认为它是造山带中深部地壳常见的基本构造型...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体的基本结构,划分为堆垛层、褶叠层及板岩带等三个构造地层系统,其间为构造滑脱面所分割,在该类变质核杂岩体中发育有一个中间流变层。本文建立了堆垛层的新概念,认为它是造山带中深部地壳常见的基本构造型式。同时,阐述了该变质核杂岩体中铜矿的构造空间配置及构造过程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建立了该杂岩体内铜矿的成穹-成矿模式,认为川西雅碧江流域地区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持核杂岩 杂岩结构 铜矿床 成矿 层控矿床
下载PDF
Deep Learning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被引量:61
5
作者 Tianqi Wang Chao-Kai Wen +3 位作者 Hanqing Wang Feifei Gao Tao Jiang Shi Jin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7年第11期92-111,共20页
Machine learning(ML)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he upper layer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various purposes, such as deployment of cognitive radio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However,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achine learning(ML)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he upper layer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various purposes, such as deployment of cognitive radio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However, its application to the physical layer is hampered by sophisticated channel environments and limited learning ability of conventional ML algorithms. Deep learning(DL) has been recently applied for many fields, such as computer vision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given its expressive capacity and convenient optimization capability.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DL to the physical layer has also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because of the new features for future communications, such as complex scenarios with unknown channel models, high speed and accurate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these features challenge conven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emerging studies on DL-based physical layer processing, including leveraging DL to redesign a module of the conventi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for modulation recognition, channel decoding, and detection) and replace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 radically new architecture based on an autoencoder. These DL-based methods show promis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but have certain limitations, such as lack of solid analytical tools and use of architectures that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commun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thereby motivating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ep learning physical layer
下载PDF
基于J2EE的应用框架技术研究 被引量:49
6
作者 陶以政 吴志杰 +3 位作者 唐定勇 席传裕 姜龙 李兴兰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6-828,共3页
J2EE作为分布式架构的企业级应用平台,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另一方面又作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集成平台。但就具体的企业应用而言,直接采用J2EE应用服务器开发企业... J2EE作为分布式架构的企业级应用平台,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另一方面又作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集成平台。但就具体的企业应用而言,直接采用J2EE应用服务器开发企业级应用具有较大的风险和难度,因此基于J2EE的各种应用框架技术应运而生,数据持久化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都有相应的框架技术。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应用系统,各层具体采用何种技术实现很难定夺。分析研究了基于J2EE的应用框架目的、应用框架的设计原则及方法,提出了应用框架总体结构,并在应用一些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2EE 应用框架 表示层 业务逻辑层 持久化层 系统服务 HIBERNATE 过滤器
下载PDF
陕西省森林群落乔灌草叶片和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5
7
作者 姜沛沛 曹扬 陈云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5-372,共8页
研究陕西省121个森林群落中乔叶、灌叶、草叶和凋落物4个层次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变异性,分析了各层次间及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乔叶C、N含量最高,草叶P含量最高,凋落物C、N、P含量均最低.乔叶、灌叶、草叶和凋落物的... 研究陕西省121个森林群落中乔叶、灌叶、草叶和凋落物4个层次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变异性,分析了各层次间及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乔叶C、N含量最高,草叶P含量最高,凋落物C、N、P含量均最低.乔叶、灌叶、草叶和凋落物的C∶N∶P分别为439.4∶14.2∶1、599.2∶13.5∶1、416.5∶13.3∶1、504.8∶15.5∶1,乔叶、灌叶、草叶N∶P值差异不显著,但均与凋落物N∶P值差异显著,表明不同生活型活体植物叶片的N∶P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N含量相比,C和P含量在各层次间表现出更好的相关性;C、N、P含量及其比值在草叶与乔叶之间较在灌叶与乔叶之间表现出更好的相关性;凋落物与乔叶和草叶之间C、N、P含量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与灌叶只在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灌叶N、P含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草叶N、P含量随经度增加而降低,海拔对叶片和凋落物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影响较小,只有乔叶N∶P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各地理因子对草叶的影响大小表现为经度>纬度>海拔,对乔叶、灌叶和凋落物的影响大小表现为纬度>经度>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凋落物层 叶片 地理因子
原文传递
定量重建气候历史的石笋年层方法 被引量:46
8
作者 谭明 侯居峙 程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9-219,共11页
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结合微层计数了解石笋微层的计时特性 ;确定年层的显微图像标志 ;提出矫正石笋层厚时间序列中所包含的沉积趋势的方法 ;建立符合统计要求的层厚量测规则。将石笋年层厚度序列与当地仪器记录的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进... 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结合微层计数了解石笋微层的计时特性 ;确定年层的显微图像标志 ;提出矫正石笋层厚时间序列中所包含的沉积趋势的方法 ;建立符合统计要求的层厚量测规则。将石笋年层厚度序列与当地仪器记录的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进行对比 ,作信号波形分析和统计相关分析 ,找出石笋层厚能够敏感反映的气候要素。如果石笋年层记录的气候信号远强于噪音水平 ,则可利用层厚时间序列重建所敏感反映的气候要素变化历史。利用所建立的方法 ,对北京石花洞石笋进行了实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微层年代学 微层气候学 定量重建 气候历史 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利用J2EE轻量级框架构建Web应用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袁华强 王亚强 朱君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3,31,共3页
J:2EE往往使许多简单问题变得复杂,尤其是采用EJB技术开发中小型Web应用程序,往往会面临诸多问题。经过研究大量的J2EE技术框架,选择轻量级J2EE框架非常适合中小型Web应用项目。在对主流OpenSource的技术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选择采用... J:2EE往往使许多简单问题变得复杂,尤其是采用EJB技术开发中小型Web应用程序,往往会面临诸多问题。经过研究大量的J2EE技术框架,选择轻量级J2EE框架非常适合中小型Web应用项目。在对主流OpenSource的技术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选择采用以Spring框架作为核心框架,结合Structs作为表示层,持久层采用Hibernate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量级框架 表示层 持久层 业务层 域模型层
下载PDF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44
10
作者 敖小波 李晓慧 +1 位作者 谢志华 何华生 《财政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102,共12页
伴随着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化,人们对支持决策的会计信息要求迅速提高。因此,管理会计被政府提到了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管理会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化,人们对支持决策的会计信息要求迅速提高。因此,管理会计被政府提到了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研究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管理控制。据此,本文根据财政部对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以决策信息支持与价值创造为核心要求,通过考察提炼构建出基于战略层、经营层、作业层三层面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一条报告主线、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纵横交错的信息生成与传递形成有机整体三个方面的创新,不仅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我国企业构建与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控制息息相关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提供了良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层 经营层 作业层 管理会计报告 决策信息支持 价值创造
原文传递
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体系框架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贾东梨 孟晓丽 宋晓辉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1年第2期14-18,共5页
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愈作为智能配电网的"免疫系统",是智能配电网最重要的特征。首先阐述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主要解决的问题及其作用,然后分析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体系的结构及其技术组成,包括基础层、支撑... 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愈作为智能配电网的"免疫系统",是智能配电网最重要的特征。首先阐述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主要解决的问题及其作用,然后分析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体系的结构及其技术组成,包括基础层、支撑层和应用层。其中,电网及其设备为基础层,数据和通信为支撑层,监测、评估、预警/分析、决策、控制、恢复为应用层。通过研究应用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将使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停电时间显著减少。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配电网将充分发挥它的自我预防、自我恢复能力,优先保障人们的生活,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电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配电网 自愈控制 技术体系 基础层 支持层 应用层
下载PDF
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土壤一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 被引量:31
12
作者 赵鸣 江静 +1 位作者 苏炳凯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本文在国外同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建立了一个土壤一植被-大气近地层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土壤和植被与大气之间的各种通量输送是与近地层大气进行的,而不是同较高层大气直接交换,更符合实际情况。以大气几十米高处... 本文在国外同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建立了一个土壤一植被-大气近地层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土壤和植被与大气之间的各种通量输送是与近地层大气进行的,而不是同较高层大气直接交换,更符合实际情况。以大气几十米高处的风、温度、湿度为输入参数,驱动运行本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并用有限的观测数据相比较。结果证明,本模式能合理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的温、湿以及各种通量的变化。进一步与中尺度大气模式耦合可以用于气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近地层 相互作用模式 大气
下载PDF
岩石的动静弹性模量的关系 被引量:28
13
作者 胡国忠 王宏图 +3 位作者 贾剑青 吴再生 李开学 庞成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5,共4页
以川东北飞仙关组的储层和致密层岩石为研究对象,采用弹性波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取得相应岩石的各种物理力学参数和声学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线性拟合,建立了不同岩性的岩石的动弹性模量与静弹性模量的相关关系,为石油开... 以川东北飞仙关组的储层和致密层岩石为研究对象,采用弹性波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取得相应岩石的各种物理力学参数和声学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线性拟合,建立了不同岩性的岩石的动弹性模量与静弹性模量的相关关系,为石油开采中钻孔测井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由于受岩体的完整性和风化破坏程度等影响,岩石试件用动力法求得的动弹性模量和用静力法求得的静弹性模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且岩石动静弹性模量的关系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致密层 动弹性模量 静弹性模量
下载PDF
Effects of Cr, Ni and Cu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Low Carbon Microalloying Steel in a Cl^- Containing Environment 被引量:35
14
作者 Yanlei Zhou Jun Chen +1 位作者 Yang Xu Zhenyu Liu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68-174,共7页
The effects of Cr, Ni and Cu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low carbon microalloying steel in a CI- containing environm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rrosion proces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ini... The effects of Cr, Ni and Cu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low carbon microalloying steel in a CI- containing environm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rrosion proces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initial stage in which the corrosion rate increased with accumulation of corrosion products and the later stage in which homogeneous and compact inner rust layers started to protect steel substrate out of corrosion mediums. The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XRD) indicated that the rust layers of the three-group steels (Cr, Cr-Ni and Cr-Ni-Cu steels) were composed of α-FeOOH, β-FeOOH, γ-FeOOH, Fe3O4 and large amounts of amorphous compounds. The content of amorphous compounds of Cr-Ni-Cu steel was about 2%-3% more than that of Cr-Ni steel. The results of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showed that Cr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he inner region of the rust of Cr-Ni-Cu steel, inner/outer interface especially, whereas Ni was uniformly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rust and Cu was noticed rarely after 73 wet/dry cycles. The addition of Cr and Ni was beneficial to the formation of dense and compact inner rust layer,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experimental ste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carbon microalloying steel Alloying elements Corrosion resistance Rust layer
原文传递
生态脆弱矿区松散含水层下采煤保护土层合理厚度 被引量:35
15
作者 李涛 王苏健 +1 位作者 韩磊 高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5,共8页
为保护生态脆弱矿区的生态潜水位,对采煤保护土层厚度的合理厚度进行研究。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分析了采动潜水位越流变化机理,并采用水-电相似模拟技术,模拟了采后不同有效隔水层厚度及其物理特性条件下潜水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 为保护生态脆弱矿区的生态潜水位,对采煤保护土层厚度的合理厚度进行研究。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分析了采动潜水位越流变化机理,并采用水-电相似模拟技术,模拟了采后不同有效隔水层厚度及其物理特性条件下潜水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开采,越流水位差越大,采后有效隔水层隔水能力越差,采动潜水位降深越大。研究区典型地质条件下,采后有效隔水层为42.6 m的离石黄土或21.0 m的保德红土时,潜水不会显著漏失。多种软件耦合实现了煤炭开采工作面水-电相似模拟,得到了研究区典型采矿地质条件下不同有效隔水层厚度与潜水位降深的关系,水-电模拟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相吻合,并得到了工程实践的初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采煤 保护层 相似模拟 土层 越流
下载PDF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in Wudaoliang region of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5
16
作者 Lin Zhao Guodong Cheng +2 位作者 Shuxun Li Xinmin Zhao Shaoling W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23期2181-2187,共7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ransfer of heat and moisture in the overlay active layer. Thu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rmal and hydrodynamics of active layer during the thawi...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ransfer of heat and moisture in the overlay active layer. Thu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rmal and hydrodynamics of active layer during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was considered a key to revealing the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s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active layer were conducted because permafrost occupies about two thirds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ound temperature data and soil moisture data of monitoring near the Wudaoliang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e. summer thawing stage (ST), autumn freezing stage (AF), winter cooling stage (WC) and spring warming stage (SW). Coupled heat and water flow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in ST and AF, and more amount of water is migrating in these two stages. Heat is transferred mainly via conductive heat flow in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layer FREEZING process water and HEAT couple.
原文传递
框架技术在Web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华 《微机发展》 2005年第5期77-79,113,共4页
Spring是近来出现的一个使用POJO(纯粹Java对象),以控制倒置(IoC)原则和面向方面编程思想(AOP)为基础的轻量级J2EE开发框架。Hibernate是一个对象持久化工具,它通过其强大的O/R映射功能将Java对象同存放于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映射,... Spring是近来出现的一个使用POJO(纯粹Java对象),以控制倒置(IoC)原则和面向方面编程思想(AOP)为基础的轻量级J2EE开发框架。Hibernate是一个对象持久化工具,它通过其强大的O/R映射功能将Java对象同存放于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映射,避免了开发人员使用大量的SQL语句通过JDBC的方式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文中划分了Web系统的层次,介绍了应用Spring框架负责进行业务层,及Hibernate框架进行持久层开发的一般步骤,最后介绍了这两个框架的整合方法。这样便于“解耦”代码,允许新的组件被添加进来,而且使代码易于维护,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开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HIBERNATE 持久层 业务层 域模式
下载PDF
海上溢油迁移转化的双层数学模型 被引量:24
18
作者 汪守东 沈永明 郑永红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2-461,共10页
海上溢油的双层数学模型将泄漏在海域中的溢油考虑为表层油膜和分布在整个水体中的悬浮油滴两层组成.采用Lagrangian追踪法模拟油膜的输移扩散.在此方法中,油膜可用大量的小油滴表示,对每个油滴都规定随时间而变化的坐标系,油滴的运... 海上溢油的双层数学模型将泄漏在海域中的溢油考虑为表层油膜和分布在整个水体中的悬浮油滴两层组成.采用Lagrangian追踪法模拟油膜的输移扩散.在此方法中,油膜可用大量的小油滴表示,对每个油滴都规定随时间而变化的坐标系,油滴的运动受到风、潮流和周围油的浓度影响.油的迁移过程包括对流、扩展、湍动扩散、附着在岸边以及沉降到海底等过程。转化过程包括挥发、溶解、乳化等.此外,光化学反应、生物降解能够改变油的特征以及减小油的污染.该模型可以用于瞬时和连续溢油的情况,不仅可以用于模拟油,也可以模拟其它与油的密度相近的有害物质的泄漏.水动力学模型采用美国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该溢油模型已应用于渤海海峡突发性溢油事故的模拟与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表层 悬浮层 溢油 输移 风化 POM
下载PDF
大伙房水库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 被引量:32
19
作者 涂志华 范志平 +6 位作者 孙学凯 弓文艳 张雪琪 郑学良 王琼 王善祥 秦依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3,共7页
为了研究大伙房水库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以流域内3种不同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泡法、环刀法对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枯落物蓄积量为23.20~39.11t/hm^2,表现为... 为了研究大伙房水库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以流域内3种不同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泡法、环刀法对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枯落物蓄积量为23.20~39.11t/hm^2,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且阔叶林枯落物半分解层蓄积量大于未分解层,而针叶林则相反。(2)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为50.24~109.19t/hm^2,有效拦蓄量为41.70~90.71t/hm^2,均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刺槐天然次生林枯落物层持水功能较好。(3)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分别在浸水10,8h基本达到饱和,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R2>0.91);枯落物在浸水1h内吸水速率变化最大,4h左右吸水速率明显减缓,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93)。(4)3种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为1.10~1.25g/cm^3,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27.96%~30.19%,土壤有效持水量变化范围为21.11~29.39t/hm^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持水能力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90)。综合3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功能表明刺槐天然次生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强,建议在该流域加强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伙房水库流域 枯落物层 土壤层 水文效应
下载PDF
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胡建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共8页
黄河上游地区10~2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5.1和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13.8%和6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 黄河上游地区10~2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5.1和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13.8%和6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39.6:1.8:58.6,而天然林为57.4:2.7:39.9.退耕地人工林的植物体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长趋势.这2部分在总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随林龄而逐步提高.退耕地人工林目前的总碳密度平均为281.2 t/hm2,相当于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总碳密度677.4 t/hm2的41.5%,但年均碳密度却高达15.2 t/(hm2·a),较天然次生林的13.6 t/(hm2·a)提高了11.7%;与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8年)人工林的年均碳密度1.95 t/(hm2·a)相比,提高了6.8倍.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较天然次生林及荒山人工林具有更强的生长及碳储量优势.总之,科学有序的退耕还林工作,对于形成碳汇、减轻温室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植物体 枯落物层 土壤层 退耕地人工林 黄河上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