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行政执法困境的个案解读 被引量:106
1
作者 王锡锌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9,共13页
在中国行政执法过程中,政府面临着普遍的“两难困境”,在立法过程中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缺乏有诚意的、有效的和充分的沟通,导致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的紧张;在执法过程中政府奉行一种“问题化策略”和“运动式执法”,过分迷信强制和制裁... 在中国行政执法过程中,政府面临着普遍的“两难困境”,在立法过程中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缺乏有诚意的、有效的和充分的沟通,导致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的紧张;在执法过程中政府奉行一种“问题化策略”和“运动式执法”,过分迷信强制和制裁的力量而忽视了执法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制度性的相互学习,故加剧了规则表达和规则实践之间的背反。走出执法困境要求在规则制定过程中,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通过制度化机制进行有效的、富有意义的交涉,在执法过程中应采取务实的态度,注重博弈过程中的学习、反思和策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执法 中国 执法过程 解读 个案 政府立场 制度化机制 两难困境 立法过程 制定过程 博弈过程 策略调整 态度 民间 问题化 制度性 参与者 规则 学习 制裁 务实
原文传递
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2-2005年)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学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32,共11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极为关注国家法之外的习惯法、民间法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一研究热点的出现表明,法学理论研究逐渐走出价值呼唤和法条注释的初级阶段,日益摆脱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依附,脱离单纯的法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极为关注国家法之外的习惯法、民间法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一研究热点的出现表明,法学理论研究逐渐走出价值呼唤和法条注释的初级阶段,日益摆脱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依附,脱离单纯的法制浪漫主义情结,开始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中找寻法律秩序的本土资源,读解中国人生活秩序的文化意义,探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民间法研究不仅拓宽了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视域,而且其对社会学、人类学、诠释学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的借鉴更为法学研究带来清新的学术风气。本研究报告通过对民间法研究成果的综述,追溯这一学术研究动向的发生过程,回顾和总结其中主要的学术热点,评述民间法研究的理论发展和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法 习惯法 法律文化 法社会学 市民社会
下载PDF
国际社会组织化趋势下的国际法治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颖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7期101-108,共8页
国际法治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晚近的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缓慢而连续的变化,当我们把这些看似分散的现象放到一起分析时,可以看出国际社会法治状态的一个清楚的发展过程及趋势——国际社会不断组织化、法治化的历程。
关键词 国际法治 国际社会组织化 国际公民社会 联合国
下载PDF
城市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申剑 白庆华 《现代城市研究》 2006年第9期65-71,共7页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制度模式,被推广到各个层面.从企业、城市、政府以及全球;当应用到城市管理领域里时,城市治理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考察了治理及其城市治理理论的渊源之后认为,其不外乎是西方民主社会的民主理...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制度模式,被推广到各个层面.从企业、城市、政府以及全球;当应用到城市管理领域里时,城市治理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考察了治理及其城市治理理论的渊源之后认为,其不外乎是西方民主社会的民主理论与公民社会理论的翻版,其以发达的公民社会、完善的民主制度以及健全的法治为基础而产生的多中心管理理论,并不适合我国的现状以及文化,制度等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城市治理 民主 法治 公民社会
下载PDF
构建我国公民意识生成机制的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海昀 王素平 《河北法学》 2003年第3期125-129,共5页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运行机 制中,在法治目标指引下,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员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 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市场经...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运行机 制中,在法治目标指引下,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员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 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 政治,承认并培育市民社会,公正立法与执法,开展公民教育,发展公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生成机制 民主政治 市场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 市民社会 公民教育 中国
下载PDF
法治不适与民间自治 被引量:6
6
作者 衣家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71,共7页
实践表明,法治运行在我国民间社会表现出与既有的文化惯性、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乃至冲突。立足于我国民间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国家法的角色、意义,以及民间社会内生秩序的合理自治,是避免法治不适的尴尬局面的客观... 实践表明,法治运行在我国民间社会表现出与既有的文化惯性、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乃至冲突。立足于我国民间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国家法的角色、意义,以及民间社会内生秩序的合理自治,是避免法治不适的尴尬局面的客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不适 民间社会 民间法 民间自治
下载PDF
论体育法的社会法属性--基于黑格尔法哲学的体育法本质解读 被引量:9
7
作者 胡旭忠 汤卫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15,共4页
体育法本身就是存在的,并不是因为体育法典的产生而产生。体育法本质属性的解读是体育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体育的社会性奠定了体育法的社会性基础。我们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和社会法的本位观、利益观和公平观来对社会法的特征进行定位,... 体育法本身就是存在的,并不是因为体育法典的产生而产生。体育法本质属性的解读是体育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体育的社会性奠定了体育法的社会性基础。我们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和社会法的本位观、利益观和公平观来对社会法的特征进行定位,然后运用黑格尔法哲学的市民社会理论来论证体育法的社会法属性:体育法的本位观是保障体育权利;体育法的利益观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体育法的价值观是实现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法 社会法 本质 体育权利 市民社会
下载PDF
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与社会动力——纪念82宪法颁布30周年 被引量:8
8
作者 郭道晖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5,共8页
我国法治建设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曲折和披荆斩棘的艰难,但总体上廓清了法治天空中的许多迷雾,促使中国开始迈入法治初级阶段。1982宪法在恢复和加强民主法治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也存在诸多不足。当前的法治状况还有后退之忧。今后法治... 我国法治建设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曲折和披荆斩棘的艰难,但总体上廓清了法治天空中的许多迷雾,促使中国开始迈入法治初级阶段。1982宪法在恢复和加强民主法治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也存在诸多不足。当前的法治状况还有后退之忧。今后法治建设的目标应当由依法治国上升到依宪治国,建设宪政国家。法治改革的动力主要是来自民间的维权活动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党政内部改革派力量结合,上下互动,政治改革与法治进步才有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法治 改革 公民社会
原文传递
我国亲属法应当回归未来民法典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洪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5,160,共7页
在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处理亲属法与民法典的关系。这不但会影响到我国民法自身体系的合理化、科学化,影响到它的社会功能发挥,同时也会对我国的亲属立法以及社会亲属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未来的民法... 在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处理亲属法与民法典的关系。这不但会影响到我国民法自身体系的合理化、科学化,影响到它的社会功能发挥,同时也会对我国的亲属立法以及社会亲属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该采用潘德克顿体系,在此基础上,亲属法应该作为民法典的独立一编加以规定,完成我国亲属法向民法典的本源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亲属法 市民社会 独立或是回归
原文传递
宪政建构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秦伟 《河北法学》 CSSCI 2004年第8期75-79,共5页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作为一对互为对立的哲学概念,原旨在于探求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途径和方法。试图通过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法律视角来建构中国的宪政,并指出中国宪政建构所应采取的模式,所应具有的理念,以及如何从实证、经验的...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作为一对互为对立的哲学概念,原旨在于探求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途径和方法。试图通过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法律视角来建构中国的宪政,并指出中国宪政建构所应采取的模式,所应具有的理念,以及如何从实证、经验的角度去实现宪政的长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建设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公民权利 中国 宪政理念 民主主义 共和主义 自由主义
下载PDF
从宗法社会到公民社会——法治建设的逻辑进程 被引量:4
11
作者 潘佳铭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50,共5页
宗法社会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人治的土壤。现代公民社会则是法治的必然结果。公民社会成熟的程度体现了法治实现的程度;反之,公民社会的成熟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法治的完善。
关键词 法治 宗法社会 公民社会
原文传递
私法自治原则的基础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国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3,共5页
私法自治的原则萌芽于罗马法,产生于18、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并被《法国民法典》以明确的条文确认。私法自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得到法律的确认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它奠基于当时的哲学、伦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理论... 私法自治的原则萌芽于罗马法,产生于18、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并被《法国民法典》以明确的条文确认。私法自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得到法律的确认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它奠基于当时的哲学、伦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又扎根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实践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法自治 意志自由 市民社会
下载PDF
公序良俗原则确立与《民法典》的人文升华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忠信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46,180,共16页
《民法典》确立公序良俗原则,意味着既确认“习惯”“公序良俗”为民事法源,又确认“公序良俗”为习惯法源的是非标准,这一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于承认民间社会生活自发生成的规矩秩序为民事补充法源,承认人民大众有集体无意识参与民事法源... 《民法典》确立公序良俗原则,意味着既确认“习惯”“公序良俗”为民事法源,又确认“公序良俗”为习惯法源的是非标准,这一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于承认民间社会生活自发生成的规矩秩序为民事补充法源,承认人民大众有集体无意识参与民事法源创制的权利。这既是从苏维埃法制理念向当代世界法治理念的升华,也是回归中华人文价值暨世界共同价值的升华。这一进步意义可以从公序良俗作为习惯法源之“宪法”、确立公序良俗原则的政治变革意义、当前民事立法司法的公序良俗省察、通过风俗习惯认识和把握公序良俗等角度入手作分析解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公序良俗 习惯 非正式法 民间社会
原文传递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芳雄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10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作为法律要求之外的事项,企业社会责任起初乃受到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的驱动。近来,法律作为一种驱动机制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市场力量和法律力量的交互作用有效推动CSR运动向前发展的过程显示,CSR运动的进展需以一个充满活力... 作为法律要求之外的事项,企业社会责任起初乃受到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的驱动。近来,法律作为一种驱动机制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市场力量和法律力量的交互作用有效推动CSR运动向前发展的过程显示,CSR运动的进展需以一个充满活力、富于自主精神的市民社会作为必要前提。对中国而言,要想促成CSR的良性发展,应该积极促进市民社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法治 市民社会
下载PDF
中国刑法现代化践行的法文化障碍及克服——以市民社会为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韧夫 董进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5-81,共7页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长期存在的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的僵化模式正在趋于解体,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社会结构正在逐步确立。在此社会变革之中,立足于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刑法现代化运动受到普遍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长期存在的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的僵化模式正在趋于解体,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社会结构正在逐步确立。在此社会变革之中,立足于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刑法现代化运动受到普遍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文化类型上的相异性使得中国现今刑法 (罚)文化自身蕴涵着“非现代性”因素,给刑法现代化践行带来了精神品性与制度建构上的双重障碍,在目前表现为一系列与市民社会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从整体社会结构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的顺利转型与市民社会的整体成熟。我国刑法理论要摆脱传统文化的窠臼就必须在价值取向上进行转换,而该转换是立足于我国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现代化 市民社会 刑法观的转向
原文传递
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16-18,80,共4页
全球化导致全球市民社会的形成,从而导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力越来越大,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具备了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直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 全球化导致全球市民社会的形成,从而导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力越来越大,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具备了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直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面对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日趋活跃和重要的现实,各国应正视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国际法 全球市民社会 国际法主体
下载PDF
论市民社会与民法的本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力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1期16-23,共8页
民法的本位在我国有多种说法 ,但多有偏颇。应将其归纳为两个有机联系的的方面 :民法的基础是什么 ,民法调整的方法论重点是什么。其中民法的基础是市民社会 ,这也是民法本位的核心部分 ,而对中国社会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的辨别与建构对我... 民法的本位在我国有多种说法 ,但多有偏颇。应将其归纳为两个有机联系的的方面 :民法的基础是什么 ,民法调整的方法论重点是什么。其中民法的基础是市民社会 ,这也是民法本位的核心部分 ,而对中国社会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的辨别与建构对我国民法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民法 民法本位观 公共权力 权利本位
下载PDF
社会法的社会语境:人民社会的政治观念——兼与公法、私法社会语境的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小平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3-104,共12页
社会语境是介于社会需求事实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媒介场景,作为第三法域或是部门法的社会法也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语境系统。当代西方国家因社会内部压力对市民社会自由性和自利性的有限改造,促成了"律他、利他"的人民社会初级... 社会语境是介于社会需求事实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媒介场景,作为第三法域或是部门法的社会法也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语境系统。当代西方国家因社会内部压力对市民社会自由性和自利性的有限改造,促成了"律他、利他"的人民社会初级语境形成,体现出"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的政治观念,西方国家的社会法是对该政治观念的法制反映。"以人为本、谋求社会成员共同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语境的政治观念,中国的社会法建设除应具有"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之相同经济、社会功效外,还具有制度自觉的政治功效。人民社会不同层次的政治观念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法立法目标与任务和其在法律体系中不同的实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 市民社会 公民社会 人民社会
下载PDF
二元社会与我国自治型刑法的建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瑞君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3期61-67,共7页
与前资本主义一元社会结构相应,刑法压制性色彩浓厚,刑法干预广泛,裁判者自由裁量权大,法律道德主义盛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自治型刑法逐渐成为主导性的刑法模型,在观念、功能、原则、规则、司法运作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于压制... 与前资本主义一元社会结构相应,刑法压制性色彩浓厚,刑法干预广泛,裁判者自由裁量权大,法律道德主义盛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自治型刑法逐渐成为主导性的刑法模型,在观念、功能、原则、规则、司法运作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于压制型刑法的特征。我国当下刑法尚未完全从压制型刑法走出,表现为观念层面的压制型,原则、规则层面自治型的不彻底性,为此在二元社会与法治国背景下,建构自治型刑法当是我们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国家 压制型刑法 市民社会 法治 自治型刑法
下载PDF
市民社会:民法本位取向的社会根基 被引量:2
20
作者 章礼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8-152,共5页
西方古代城邦社会实际上就是以城邦为基础的国家。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据宗法制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法权,一是私权,一是公权;并以此为规范对象分别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大法律部门,即私法和公... 西方古代城邦社会实际上就是以城邦为基础的国家。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据宗法制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法权,一是私权,一是公权;并以此为规范对象分别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大法律部门,即私法和公法。市民社会是一个以市民权利为本位的社会,民法亦当是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的私法。现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全,大面积城市化引致了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熟,亟需民法高扬市民即私主体权利本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 社会关系 市民社会 私法 私主体权利本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