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车辙和侧向推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8
- 1
-
-
作者
任少博
王浩
邹晓龙
刘斌清
胡松山
-
机构
广西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高等级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公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13,共8页
-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M643693
广西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gxjgclkf-001
+2 种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0102218512、300102218502
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QDJ024
西安科技大学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YQ3-07
-
文摘
为研究高温条件下不同水泥混凝土路面界面处理及黏结剂组合方式对复合式路面抵抗车辙和侧向推移性能的影响,采用酸洗、抛丸、刻槽等不同层间处理措施,橡胶沥青、AF-I溶剂型两种黏结材料的复合试件板进行双侧无约束汉堡车辙试验,评价复合式路面高温抗车辙和侧向推移性能。结果表明:层间处理措施对车辙和侧向推移性能影响明显,当界面具有较好的构造深度时,整体抗变形能力明显提高;采用构造深度相对较高、纹理更密的十字刻槽以及刻槽间距较小的密刻槽效果较好,对防止车辙变形和侧向推移病害较为有效;相对于层间黏结使用橡胶沥青作为黏结剂的试件,使用AF-I溶剂型黏结剂的试件抵抗车辙和侧向推移效果更好;双侧无约束复合板式试件汉堡车辙试验中,车辙变形评价指标与侧向变形评价指标之间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层间处理措施对侧向变形评价结果影响更为明显;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层间接触条件,对提高复合式路面的高温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复合式路面
层间黏结
车辙
侧向推移
-
Key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composite pavement
interface bonding
rutting
lateral slippage
-
分类号
U416.224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
-
题名风环境下汽车-桥梁系统侧向空间耦合振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6
- 2
-
-
作者
韩万水
马麟
刘健新
-
机构
长安大学
河海大学
-
出处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3-82,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801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G04B00)
西部交通科技项目(200831881232)
-
文摘
为模拟公路车辆的车轮与路(桥)面之间的横向相对运动,将车辆轮胎与路(桥)面接触点的侧向位移作为独立自由度,详细介绍该侧向独立自由度运动方程建立的基本思路以及车桥系统侧滑力模型和考虑汽车坐标随动特性的驾驶员行为模型的确定,明确车轮与桥面接触处横向激振源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侧滑力,另一为对应于车轮处桥梁的侧向响应。通过以上方法从而建立风环境下更加符合车轮与路(桥)面接触状态本来面貌的汽车-桥梁系统侧向耦合关系,并采用非线性迭代方法对侧向耦合关系进行求解,编制程序。最后以苏通大桥为工程实例,探讨侧滑力和桥梁侧向响应激励源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车桥系统的侧滑力一方面是为了抵抗作用于车体上的横向风荷载,另一方面反映了驾驶员的反馈与调控作用,正是由于驾驶员的调控使得车辆基本上沿直线行驶而不至于脱离行驶车道。桥梁侧向响应对车轮的激励方式如同与车轮接触处的桥梁竖向变形对于车辆相当于附加竖向路面粗糙度一样,桥梁的侧向响应激励显著增加车辆的侧向、偏转和侧滚响应,车桥系统侧滑力的存在也增大了桥梁的侧向位移和内力响应。
-
关键词
侧向空间耦合振动
汽车坐标随动特性
驾驶员行为模型
侧滑力模型
横向激振源
-
Keywords
lateral coupling relations
motive characteristics of vehicle coordinate
driver behavior model
lateral slippage strength model
transverse actuating vibration source
-
分类号
U441.3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U491.25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
-
题名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 3
-
-
作者
王辉
丁文元
马雷
张为
申勇
张英泽
-
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
出处
《颈腰痛杂志》
2014年第1期10-14,共5页
-
文摘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和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2-05-2012-05于我院治疗的7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T12-S1范围内的椎间盘为研究对象,发生真空现象的椎间盘为真空组,未发生真快现象的椎间盘为非真空组,比较真空组与非真空组椎间隙变窄、椎间不对称、上位椎体旋转、侧方滑移、Modic改变的发生情况,分析侧弯范围内及侧弯范围以外椎间盘真空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真空征组与侧凸组比较,椎间不对称、侧方滑移、上位椎体旋转的发生率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两组椎间隙变窄及Modic改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出现不同类型Modic改变的椎间隙个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顶椎下位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率最高,与椎体旋转及侧方移位有关;端椎下位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与椎间不对称有关,侧弯范围以外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与椎间隙变窄有关。
-
关键词
椎间盘真空现象
椎间隙变窄与不对称
椎体旋转与侧方滑移
MODIC改变
-
Keywords
intervertebral vacuum phenomenon
intervertebral narrowing and asymmetry
superior vertebral rotation and lateral slippage
modic changes
-
分类号
R681.53
[医药卫生—骨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