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构造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83
1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0-611,共12页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经历了多次的逆冲推覆作用 ,广义上该构造带是一个大型的双冲构造系统 ,由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变形组成。同时明确了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分的构造特征以及南北两部分的形成机制 ,南北两部分具有...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经历了多次的逆冲推覆作用 ,广义上该构造带是一个大型的双冲构造系统 ,由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变形组成。同时明确了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分的构造特征以及南北两部分的形成机制 ,南北两部分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形成机制与过程。北段主要包括桌子山段、贺兰山中、北部、银川地堑地区和横山堡段 ;南段主要包括贺兰山南部、马家滩段以及沙井子段。确认了在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侧断坡。它的存在导致了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之间的分化 ;该构造带在平面上的凹凸展布也反映了这种分化。而且在中生代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形成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也不同。北段活动时间短 ,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 ;而南段活动时间长 ,在晚三叠世就已经开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 褶皱带 断坡 逆冲推覆 形成机制 贺兰山 晚三叠世 晚侏罗世
下载PDF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位移转换构造及其演化——兼论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的形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杨明慧 金之钧 +3 位作者 吕修祥 孙冬胜 彭更新 雷刚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与侧断坡有关的位移转换构造。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是一条北倾盲冲断层,其错移地层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东秋5井以西的新近系膏盐岩转换至迪那201井的古近系膏盐岩再到迪那11井的侏罗系煤系,地震剖面上...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与侧断坡有关的位移转换构造。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是一条北倾盲冲断层,其错移地层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东秋5井以西的新近系膏盐岩转换至迪那201井的古近系膏盐岩再到迪那11井的侏罗系煤系,地震剖面上侧断坡形态清晰。侧断坡东、西断坪分别是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侧断坡发育在煤上-盐下构造地层组合中。通过DQ99-196、DQ00-226、DQ00-263等构造演化剖面恢复计算,东秋里塔格构造盐上地层位移梯度向西约为103.72m/km,而盐下东秋—迪那段的位移梯度为61.65m/km。在上述地震剖面上,盐上背斜和盐下隐伏背斜的轴线位置发生了相对变化,后者自东向西逐渐向南发生偏移;野外露头观察,盐上背斜的褶皱作用也随之向西增强。在走向上,东秋里塔格构造具有构造分段性,表明侧断坡的位移量变化具有突发性。西段为库车塔吾构造,东段为东秋-迪那构造。库车塔吾构造的盐下隐伏背斜是受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控制的断层相关褶皱,前、后断坪分别位于吉迪克组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其隐伏的构造楔与南秋里塔格背冲断层组成库车塔吾三角带。东秋-迪那构造的隐伏背斜样式与库车塔吾段相似;但南翼缺乏背冲断层,不具备三角带形态。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表明,侧断坡的发育过程最早可以追索到康村期。东秋里塔格侧断坡相关背斜的形成与自北向南的盲冲断层和区域左行扭压复合作用有关。侧断坡相关背斜的主要构造特征是由侧断坡调节上、下滑脱层之间的应变差异,同时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沟通气源岩和储层;其油气勘探意义是使得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到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如迪那2之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褶皱冲断带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位移转换构造 侧断坡 构造演化
下载PDF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3
作者 Sanghoon Kwon Gautam Mitr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4期401-406,共6页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ntal ramp with displacement gradient, and/or (3) a combination of these geometries. These geometries have been used to interpret the structures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FTB). This contribution outline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that can result in the same map pattern by lateral variations in stratigraphy along the strike of a low angle thrust fault. We describe the natural example of the Leamington transverse zone, which marks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Pennsylvanian-Permian Oquirrh basin with genetically related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in the North American Sevier FTB. Thus, the observed map pattern at this zo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strike of a horizontal fault. Even though the present-day erosional level shows the map pattern that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lateral ramp, the observed structures along the Leamington zone most likely share the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a lateral (or oblique) ramp,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fault trace, and the displacement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stratigraphic changes Fold-thrust belt Transverse zone Frontal ramp lateral ramp Displacement gradient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大地震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精细填图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鹏 刘静 +4 位作者 孙杰 张智慧 许强 文力 孟庆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8-562,共25页
5·12汶川MW7.9级地震为罕见的、地壳尺度位移配分于多条平行断裂的板内逆冲走滑型地震。在2条北东走向、近平行的主要地表破裂问,发育北西走向的小鱼洞地表破裂。介绍了对小鱼洞北西向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小鱼洞地表破裂空间上... 5·12汶川MW7.9级地震为罕见的、地壳尺度位移配分于多条平行断裂的板内逆冲走滑型地震。在2条北东走向、近平行的主要地表破裂问,发育北西走向的小鱼洞地表破裂。介绍了对小鱼洞北西向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小鱼洞地表破裂空间上位于灌县一江油与映秀一北川断裂间,全长约8km,总体走向310°,为南西盘抬升、逆冲兼具左旋走滑性质。地表破裂在南东端走向变化较大.从300-310°变为南北向。并与灌县一江油地表破裂带的磁峰段相连。小鱼洞地表破裂的垂向位错自北西往南东方向递减,北西端陡坎高度最大3.4m,南东端则小于0.2m,衰减梯度约为0.5m/km。左旋走滑位移测量点较少,集中在中段的小鱼洞镇附近.所测最大左旋走滑位移约为2.2m,一般走滑位错与同处垂直位错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小鱼洞断裂近地袁的倾角较缓。为300±15°。结合已有地貌、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结果,提出小鱼洞断裂是向下与灌县一江油断裂交会的侧向断坡,位于映秀一北川断裂中南段间的断面倾角差异的撕裂部位,连接映秀一北川和灌县一江油断裂。在运动学上,认为小鱼洞断裂是以斜向断坡为几何形态的撕裂断裂,调节了北东走向的主断裂的运动学横向差异。小鱼洞断裂上的同震位移矢量与N70°、80°E的区域主压应力场方向匹配。这一方向与龙门山高原边界斜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小鱼洞断裂 地表破裂填图 侧向断坡 撕裂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